让美在心中流淌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2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中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在诵读经典中品味美、在人物形象中体会美、在观念联想中创造美,让美在学生心中流淌。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达到启发学生真、善、美的灵智,养润德性的审美目的,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在审美中不断提升和发展,健全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格,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 审美 品格 职业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职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这一培养目标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职高学生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笔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语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
  在人教社中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在四册课本中,小说一个单元 、散文五个单元 、诗歌五个单元、戏剧一个单元,文学作品共占课文总数的33%;文言文共四个单元,占课文总数的近17%。在人教社新编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约占课文总数的40%,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应该说,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材料。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怎样做才能达到有效的审美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让美在学生心中流淌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欣赏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且品味语言文字要联系生活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但如果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摇摆的杨柳枝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的美感。
  语言不只是工具、知识、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只有把品味语言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来经营,语文教学才能契合心灵、滋养人生。
  如“陪笑”一词,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王熙凤出场时,第二次是林黛玉去拜见贾政时,几句话说得丝丝入扣,定是林黛玉小心谨慎、思量之后说出的。这“陪笑”二字用得真是妙极了,一个“陪”字流露的皆是她寄人篱下的无奈和悲苦。此时,学生才真正触摸到林黛玉那颗孤苦无依的心灵,体会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辛酸凄楚。只有这样品词析句,用心感受跳跃的节奏和形象的魅力,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主体进行生命的相遇和对话,这就是彼此生命的敞亮和同构,完成学生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
  二、在诵读经典中品味美
  人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得于漪老师说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己口,如出己心。”的确,成功的诵读,不但能引领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能帮助学生“悟情入境”,甚至看到文字背后饱蘸丰富情感且不朽的形象,进而获得独特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滋养。
  首先是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语言风格。如吟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能直接感受到一种自由生命的强烈律动;品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立即体味出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欣赏鲁迅的《药》,能随即产生一种有关人的命运的悲剧感,从而能体会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剖析和思考。
  其次是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诵读指导。如诵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无一“泪”字,却景景含愁,句句悲苦,语速应缓,语调宜低。让学生吟咏时,教师必须要进行朗读指导。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要读出悲戚、无奈、抗争的感情,要重读“淡”“敌”“晚”“急”四个字,“怎敌他”之后的停顿稍拉长,后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点点滴滴”四个字则要缓缓吐出,一字一顿,最好声断气不断。通过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逐渐领悟了那位度日如年、备受煎熬的女词人,在漫漫长夜独自一人寂寥地呆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听着雨打桐叶的“啪嗒”声,百无聊赖、空虚寂寞、无比压抑、痛苦绝望的词人形象便鲜活地注入了学生心田,她沉潜在内的坚毅不屈和痛苦高贵的灵魂更是重重激荡了学生的心神。学生在深情诵读中,生命意识已然构建,生命也因之愈加美丽深邃、充实厚重。
  三、在人物形象中体会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中职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善或恶、或美或丑,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一次美的发现。
  说繁漪是恶的,但她对情感的不顾一切的执著,说明她还有美的一面。说周朴园是恶的,并不一定比说他丑的更深刻。这种丑,在他对待繁漪的问题上,也同样得到充分的表现。他对繁漪,从道德上来说,应该是善的,他请了德国医生(花了大价钱)为她看病;他逼迫繁漪服药,是很“文明”的,最严重的,也不过是让大儿子下跪。在这方面,他并没有做任何缺德的事,所以称不上恶。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情感的压制。他看不到妻子在精神上遭到自己的压抑已经变态。他跟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和妻子,都没有感情沟通,他是个感情空壳。我们读他们,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物内心那种曲曲折折,和我们是相差无几的。我们不仅仅是认识了他们,而且认识了人,唤醒、体验、想象了自己生命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情感逻辑,只有胸怀博大、身处高度审美境界的人,才能看出他们的可悲、可怜、可爱。这种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正如孔夫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因此,教师还要教导学生从有人格缺损的人物形象中学会反省自身。有些悲剧性人物形象之所以走向悲剧,除了社会环境因素之外,与其自身的人格缺陷亦不无关系。如《鸿门宴》中的西楚霸王项羽直率的个性支配着他的行为,因一系列的失误,从强大的优势逐渐走向了失败,他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且,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讨论、分析,促使学生反省自身,得到启发,完善自己。   四、在观念联想中创造美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会留下遐想的空间。要想体会美,就需要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美学概论》中说:“没有想象或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也不能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观念联想”来使学生达到审美体验。“观念联想”一词,最早是由西方近代经验论哲学的最后代表休谟提出。他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当人心从一个观念联想到另一个观念,从一种情感激起另一种情感,并与心理活动相和谐时,才能产生美感,是道德感的源泉。“观念联想”运用到文学审美中指的是: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文学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延”、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的东西颇具情趣;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这便是文学审美的目标。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清新自然,感情含蓄隽永。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欣赏那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中,品味作品迷离沉郁的情调,进而从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意境中,明确作者当时那难以名状的苦闷、彷徨、低沉,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在审美的特殊认识中启发了学生的灵智。这种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在情感上的交流融合、升华共鸣,可以熏陶感染学生,丰富与净化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振奋精神、健全人格的状态。
  “观念联想”还可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想图景,在作品形象的引导下,去进行合情合理的丰富和补充,即对作品的再创造。如“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项链》的结尾提出项链是假的,故事在近乎收场的地方戛然而止,学生在为玛蒂尔德白白受了十年辛苦而发出感叹时,不禁要猜测她听到项链是假的时的神态举止和未来命运。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与人生体验,去揣摩主人公此时心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去补充和再创造。使学生发散性的联想与想象得以聚焦,使学生感性的情感体验与理性的理解分析得到结合,从而提高审美的层次。这种“观念联想”式审美鉴赏,在“物我同一”中到达审美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审美活动要达到一定的层次,需要培养多因素、多形式、多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反映系统。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在诵读经典中品味美、在人物形象中体会美、在观念联想中创造美,其目的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情趣。中职语文的审美实践告诉我们:“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文本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条件,巧妙渗透,通过多种途径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文化熏陶、情感育人、智慧启迪的效果,让我们的学生心中有美的流淌,在美的荡漾中提高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真正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致橡树》为例,通过重感染、营造氛围,重吟诵、增强积淀,重自主、培养悟性,重体验、感悟人生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关键词:爱情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人文素养  课 题:本论文系2013——2014年度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提升人文素养的研究”(LZY13352)的研究成果。  人文素养是指做
摘要:近年来,伴随社会对技工的需求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利用在德国参加师资培训学习,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我国技工院校的工作实际,对照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就目前的教学改革,以及技工院校如何将办学的困难和压力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契机,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
印象中的技工院校应该是实训车间一字排开,焊花点点、机器轰鸣的。但是,漫步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却发现另一番景象: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广彩、广绣、陶艺、剪纸、牙雕、玉雕、木雕、榄雕、宫灯、掌画等15个岭南特色工艺大师工作室校门口一字排开。在这里,你可能忘记了自己身处技工学校,仿佛进入艺术殿堂一般。  更确切地说,校门口的这15个岭南特色工艺大师工作室不仅成为了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有别于其他技工
◎山西交通技师学院  与东风日产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近日,山西交通技师学院正式成为东风日产公司山西区域校企合作院校。东风日产公司启动汽车营销、服务接待及机电维修三个领域的师资培训工作,学院6名专业教师分别赴广州花都培训中心及成都培训中心参加培训。  同时,学生订单培养合作项目同步启动。学院将邀请东风日产山西区域15家经销商,对汽车维修专业有意愿进入东风日产的三年级学生进行面试选拔,组建东风日产订单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学校的生源内部差距越来越大,班级学生人数很多,教师难以照顾到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和不同性格的学生,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较大阻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入合作学习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和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组员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
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哈里斯曾指出:语言存在于联系的语篇中,而不是存在于一连串的单词或句子中。美国学者古德曼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谜游戏”。依据古德曼的理论,阅读理解实际上是语言知识和人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效率的阅读依赖于以语言输入为基础的感知输入和以阅读者的原有知识为基础的非感知输入。70年代初,国外的外语阅读教学又有了新发展,新的交际教学法出现,其重
摘要: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决定其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了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院校采用了很多方法,其中听评课活动十分常见。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何使听评课活动切实发挥教学管理功能、教研科研功能、激励发展功能、教学诊断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评估考核功能,是需要每名管理者和教师研究的课题。笔者从学校与教师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物流管理三大专业全面落实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招生、教学、实训、考核、实习、就业的“全时段”校企合作模式辐射全校各类专业;  毕业生高层次、高薪资、高成长的“三高”就业格局业已成型。  十年磨砺,从资源整合到规模发展,由8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实现了华丽转型。而今迈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内涵建设时期的“锡汽人”依然不忘初心,在改革中创新,在传
教学灵感能够催生教学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重视灵感的捕捉、提炼、升华和生成,就能产生适宜的教学策略和令人激动的教育智慧。那么怎样认识灵感和发挥灵感的价值呢?  一、前提铺垫  从灵感的特点和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灵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积极思考,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并不是随叫随到的。柴可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学校情况,分析近几年机械加工一体化的不足,通过实践和讨论总结,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一体化 教改 模块  2011年,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做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各个技工院校都在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山西同煤集团技师学院结合自身条件,也在2012开始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