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出西陵(峡名,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miǎn),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张怀民,字梦得,苏轼友人)谪居齐安(黄州古称),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苏轼字子瞻)名之曰“快哉”。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yǒu,窗户),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大意】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坦的原野,江流奔腾浩荡。南边与湘水、沅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更加壮阔。流到黄州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从前,楚襄王在宋玉、景差的陪同下游览兰台宫。忽然有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享它呢!”这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风并没有雄雌之分,而世人却有得意失意之别。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和平民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极大不同,跟自然的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人世间,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损伤精神,那么,在什么地方会感受不到快乐?现在,张梦得不因被贬而忧愁,利用公事之余暇,在山水之间释放自己的身心,这在他的心里,照理说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快乐。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迎拜西山的白云,尽享所见所闻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都将成为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因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有一点畅快的样子呢!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当时苏辙被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但他不以贬谪为怀,惟适自安,更时时想安慰兄长和“难友”张梦得。本文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将逆境中自勉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yǒu,窗户),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大意】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坦的原野,江流奔腾浩荡。南边与湘水、沅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更加壮阔。流到黄州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从前,楚襄王在宋玉、景差的陪同下游览兰台宫。忽然有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享它呢!”这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风并没有雄雌之分,而世人却有得意失意之别。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和平民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极大不同,跟自然的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人世间,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损伤精神,那么,在什么地方会感受不到快乐?现在,张梦得不因被贬而忧愁,利用公事之余暇,在山水之间释放自己的身心,这在他的心里,照理说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快乐。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迎拜西山的白云,尽享所见所闻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都将成为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因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有一点畅快的样子呢!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当时苏辙被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但他不以贬谪为怀,惟适自安,更时时想安慰兄长和“难友”张梦得。本文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将逆境中自勉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