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说,中戏影视系影视编导专业采用的是残酷而有效的带班制度,说它残酷,是因为作为带班的主讲老师,要从一年级开始,负责整个班级所有同学的专业课教学,学生从进校开始对专业一无所知,到毕业之前能够组织拍摄短片、写作成熟剧本等一系列专业学习的担子都要带班主讲老师一肩挑;说它有效,是从我自己负责04编导的教学来看,虽然辛苦地陪他们度过了四年,但同学们对影像的热爱和刻苦学习、努力拍摄的精神还是很让我感动。
创作从生活中来
我们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基本能力,即观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组织创作素材表达特定主题的能力。组织人物行动构成戏剧冲突的能力。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不必作一定之规。对于其他类型的创作方法和规律,亦应有所认识和学习。
这次选择的4部短片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朱敏江的《缺氧》聚焦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女子在绑架和意图杀死老公的路上意外遇到一位乐观的女警察,在遭遇女警车祸等偶然事件后,缺氧的心豁然开朗,并因此选择释然面对人生,影片深受阿尔莫多瓦影片的影响,关注女性,既有商业的犯罪题材作为外包装,又在简单的公路片表面之下埋藏了一个张力颇大的作者故事;郭译文的《拉拉秧》把镜头对准了80年代的山东小城,那里晃荡在街上的青年也有自己激荡的青春,影片很像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作品,怀旧而温暖,颇有讲究的长镜头和对80年代场景的细致恢复都颇见导演功力;张海天的《寻城记》很像一个小小自传,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把一家三代男人的困惑和忧虑娓娓道来,影片结尾梦幻的海市蜃楼预示了主人公释怀的心境,影片相对比较个人化,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因为有意识地打乱时间结构而变得别致;王泰一的《阿红》是对犯罪类型片的尝试,更是聚焦都市里的村庄中外来的打工妹,通过一个偶然杀人事件把一个柔弱却邪恶的性格展示出来。
苦不苦自己知道
在学生作业制作方式上,提倡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专业化的制作方式。我们要求学生在拍摄前有比较成熟的剧本,避免过度的随意性;要求学生根据剧本的规定认真地进行场景的选择、演员的选择、服化道的选择,避免养成因陋就简甚至敷衍了事的习惯;原则上同期录音,在声音的后期制作上也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创作思路;尽可能提高影像的清晰度;灯光造型方面应尽可能改善效果;除非镜头晃动带有明确意图,否则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镜头运动更稳定……总之,这四部作品的影像声音质量还是在水准之上的,拍摄的艰辛自不待言。朱敏江在拍摄《缺氧》时把全组同学拉到了3月里风雪弥漫的张北坝上,拍摄女警察察看车辆那场戏做示范的时候,险些出现事故;郭译文为把“90后”的演员调教成80年代的街头混混儿,提前半个月就把全组人拉到外景地,服装、道具都是精心选择,比如80年代的摩托车,虽然总是熄火,但为了拍摄准确真实,还是坚持用那几台“老爷车”完成了高难度的拍摄,此外为拍摄最后一个夏天的镜头,更是不计成本不辞辛劳等到季节再回山东;张海天也是回到故乡巢湖找到了完全符合剧本令人惊喜的外景地,虽然剧中女演员的演出稍显稚嫩,但瑕不掩瑜,全片的完成还是颇有水准;王泰一也算是临危受命拍摄《阿红》,片中声音语言的运用让人惊喜,每当轰隆隆的火车呼啸声起,那个邪恶的性格就跃然眼前,但影片中个别内景戏的调度还可以更有设计,此为不足。
我们提倡在教学中还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综合艺术修养的培养和专业技巧的传授二者不可偏废。如今这几个学生都已经毕业,却在继续坚持影像创作的道路……总之,对于学习4年就可以创作出成熟短片作品的他们,我还是很多期待的!
给成长中的导演们
吴砚华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04编导班的同学,也是一群伴随着《大众Dv》成长起来的作者和读者。从很早以前就多有沟通,如朱敏江早期的作品《暗流》也曾经在《大众DV》上刊发过,当时这部影片就被编辑部的各位编辑们传看,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当然,这和朱敏江本人的经历、阅历更多些也是有关系的。他们在刚进大学校门不久,就可以拍出关注老年人内心生活,关注老人的影片,这种选题的心量和大部分学生单纯关注爱情、关注自我的作品不同,也是让人颇感惊喜的地方。
专业的制作态度
长久以来,有一种风气就是拍电影似乎一定要上电影学院,而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04编导班同学的作品却普遍呈现一种电影化的风格,让人很觉得安慰。我更惊喜地发现,和几年前一样,这帮“小孩儿”的专业态度依旧,又转一回想,反倒笑自己多虑,这帮“翅膀长硬了”的导演们,自然是要越来越专业,因为他们将来都是要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
比如朱敏江,在拍摄过程中焦虑、焦虑再焦虑,为找不到的女演员(后来找到了,居然还是大学生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几乎每天都要凌晨回家,随后还要继续整理剧本。拍摄的时间是痛苦的,甚至痛苦到让人窒息,而这帮孩子却又执著地爱上这种痛苦。因为苦中还有乐趣。对于做电影的专业精神当然是首当其冲的重要了。事情就是这样,要做就做得像模像样,要么就不做。
导演控制得力
已经成了演员专业户的任伟在这个班的几部片子里都担任女主角,表演到位,并且对于表现女性心理的刻画似乎已经轻车熟路了。当然演员的表演是自身天赋与能力而成,对于导演来说,能把好演员控制成自己所需要的更是难得。正是因为几部影片同时都邀请了任伟同学担任女主角,我们在玩味几部片子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女主人公在表演时的不同心态。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在看到《拉拉秧》的时候,怎么也很难相信里面的演员是“90后”,导演“拧巴”演员的功力可见一斑。在这部片子看的时候总能想起贾樟柯电影中的那些七八十年代的人,甚至想起《孔雀》里的某些场景。这么说可能会让读者以为这位年轻的导演跟着前辈导演一起怀旧去了,因为我们看到太多恨不得推到自己出生之前,拍摄自己父辈生活的作品,(而大部分作者又没有张导拍摄《我的父亲母亲》那种财力和能力)更何况如果我是一个贪心的观众,更想看到更多80年代人自己在90年代时发生的故事。
我想,郭译文在《拉拉秧》里面做到了这一点。更让我钦佩的是导演对于演员的把控能力以及对整个电影氛围的塑造能力,让我们一同回到了那个看似浮躁,实际安静的90年代。
一点小建议
在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上,我发现同学们更多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并且在故事的深入刻画中探讨人性中的闪光与灰暗。《寻城记》在一种看似开放性的游走之间,合上了一扇门,展示给我们的却是门内的故事。是作者自身的,类似隐私的故事,或者说自己所制作的东西。《阿红》似乎是一部比较灰暗的影片。当然。灰暗的东西并不是不能说,因为它就像人身上的疮,本来就是存在的,如果没有人把它展露出来,而偷偷摸摸遮掩在衣服下面,迟早整肉块都要烂掉。但是当我们揭开了伤口,是不是也能顺便帮这块伤口撒上点儿“云南白药”缓减病痛呢?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考虑这一点。
从整个作品来看,如朱敏江的《缺氧》得到了第三届大学生影像节七项提名、四项大奖(有点赶超今年奥斯卡八项大奖得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意思),郭译文的《拉拉秧》获得大学生短片盛典(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影像大展)“最佳导演奖”,张海天《寻城记》入选2008年第七届横滨电影节展映等等,我相信时间最终会给这些辛勤的年轻人以丰收的果实。
创作从生活中来
我们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基本能力,即观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组织创作素材表达特定主题的能力。组织人物行动构成戏剧冲突的能力。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不必作一定之规。对于其他类型的创作方法和规律,亦应有所认识和学习。
这次选择的4部短片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朱敏江的《缺氧》聚焦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女子在绑架和意图杀死老公的路上意外遇到一位乐观的女警察,在遭遇女警车祸等偶然事件后,缺氧的心豁然开朗,并因此选择释然面对人生,影片深受阿尔莫多瓦影片的影响,关注女性,既有商业的犯罪题材作为外包装,又在简单的公路片表面之下埋藏了一个张力颇大的作者故事;郭译文的《拉拉秧》把镜头对准了80年代的山东小城,那里晃荡在街上的青年也有自己激荡的青春,影片很像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作品,怀旧而温暖,颇有讲究的长镜头和对80年代场景的细致恢复都颇见导演功力;张海天的《寻城记》很像一个小小自传,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把一家三代男人的困惑和忧虑娓娓道来,影片结尾梦幻的海市蜃楼预示了主人公释怀的心境,影片相对比较个人化,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因为有意识地打乱时间结构而变得别致;王泰一的《阿红》是对犯罪类型片的尝试,更是聚焦都市里的村庄中外来的打工妹,通过一个偶然杀人事件把一个柔弱却邪恶的性格展示出来。
苦不苦自己知道
在学生作业制作方式上,提倡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专业化的制作方式。我们要求学生在拍摄前有比较成熟的剧本,避免过度的随意性;要求学生根据剧本的规定认真地进行场景的选择、演员的选择、服化道的选择,避免养成因陋就简甚至敷衍了事的习惯;原则上同期录音,在声音的后期制作上也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创作思路;尽可能提高影像的清晰度;灯光造型方面应尽可能改善效果;除非镜头晃动带有明确意图,否则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镜头运动更稳定……总之,这四部作品的影像声音质量还是在水准之上的,拍摄的艰辛自不待言。朱敏江在拍摄《缺氧》时把全组同学拉到了3月里风雪弥漫的张北坝上,拍摄女警察察看车辆那场戏做示范的时候,险些出现事故;郭译文为把“90后”的演员调教成80年代的街头混混儿,提前半个月就把全组人拉到外景地,服装、道具都是精心选择,比如80年代的摩托车,虽然总是熄火,但为了拍摄准确真实,还是坚持用那几台“老爷车”完成了高难度的拍摄,此外为拍摄最后一个夏天的镜头,更是不计成本不辞辛劳等到季节再回山东;张海天也是回到故乡巢湖找到了完全符合剧本令人惊喜的外景地,虽然剧中女演员的演出稍显稚嫩,但瑕不掩瑜,全片的完成还是颇有水准;王泰一也算是临危受命拍摄《阿红》,片中声音语言的运用让人惊喜,每当轰隆隆的火车呼啸声起,那个邪恶的性格就跃然眼前,但影片中个别内景戏的调度还可以更有设计,此为不足。
我们提倡在教学中还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综合艺术修养的培养和专业技巧的传授二者不可偏废。如今这几个学生都已经毕业,却在继续坚持影像创作的道路……总之,对于学习4年就可以创作出成熟短片作品的他们,我还是很多期待的!
给成长中的导演们
吴砚华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04编导班的同学,也是一群伴随着《大众Dv》成长起来的作者和读者。从很早以前就多有沟通,如朱敏江早期的作品《暗流》也曾经在《大众DV》上刊发过,当时这部影片就被编辑部的各位编辑们传看,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当然,这和朱敏江本人的经历、阅历更多些也是有关系的。他们在刚进大学校门不久,就可以拍出关注老年人内心生活,关注老人的影片,这种选题的心量和大部分学生单纯关注爱情、关注自我的作品不同,也是让人颇感惊喜的地方。
专业的制作态度
长久以来,有一种风气就是拍电影似乎一定要上电影学院,而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04编导班同学的作品却普遍呈现一种电影化的风格,让人很觉得安慰。我更惊喜地发现,和几年前一样,这帮“小孩儿”的专业态度依旧,又转一回想,反倒笑自己多虑,这帮“翅膀长硬了”的导演们,自然是要越来越专业,因为他们将来都是要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
比如朱敏江,在拍摄过程中焦虑、焦虑再焦虑,为找不到的女演员(后来找到了,居然还是大学生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几乎每天都要凌晨回家,随后还要继续整理剧本。拍摄的时间是痛苦的,甚至痛苦到让人窒息,而这帮孩子却又执著地爱上这种痛苦。因为苦中还有乐趣。对于做电影的专业精神当然是首当其冲的重要了。事情就是这样,要做就做得像模像样,要么就不做。
导演控制得力
已经成了演员专业户的任伟在这个班的几部片子里都担任女主角,表演到位,并且对于表现女性心理的刻画似乎已经轻车熟路了。当然演员的表演是自身天赋与能力而成,对于导演来说,能把好演员控制成自己所需要的更是难得。正是因为几部影片同时都邀请了任伟同学担任女主角,我们在玩味几部片子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女主人公在表演时的不同心态。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在看到《拉拉秧》的时候,怎么也很难相信里面的演员是“90后”,导演“拧巴”演员的功力可见一斑。在这部片子看的时候总能想起贾樟柯电影中的那些七八十年代的人,甚至想起《孔雀》里的某些场景。这么说可能会让读者以为这位年轻的导演跟着前辈导演一起怀旧去了,因为我们看到太多恨不得推到自己出生之前,拍摄自己父辈生活的作品,(而大部分作者又没有张导拍摄《我的父亲母亲》那种财力和能力)更何况如果我是一个贪心的观众,更想看到更多80年代人自己在90年代时发生的故事。
我想,郭译文在《拉拉秧》里面做到了这一点。更让我钦佩的是导演对于演员的把控能力以及对整个电影氛围的塑造能力,让我们一同回到了那个看似浮躁,实际安静的90年代。
一点小建议
在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上,我发现同学们更多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并且在故事的深入刻画中探讨人性中的闪光与灰暗。《寻城记》在一种看似开放性的游走之间,合上了一扇门,展示给我们的却是门内的故事。是作者自身的,类似隐私的故事,或者说自己所制作的东西。《阿红》似乎是一部比较灰暗的影片。当然。灰暗的东西并不是不能说,因为它就像人身上的疮,本来就是存在的,如果没有人把它展露出来,而偷偷摸摸遮掩在衣服下面,迟早整肉块都要烂掉。但是当我们揭开了伤口,是不是也能顺便帮这块伤口撒上点儿“云南白药”缓减病痛呢?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考虑这一点。
从整个作品来看,如朱敏江的《缺氧》得到了第三届大学生影像节七项提名、四项大奖(有点赶超今年奥斯卡八项大奖得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意思),郭译文的《拉拉秧》获得大学生短片盛典(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影像大展)“最佳导演奖”,张海天《寻城记》入选2008年第七届横滨电影节展映等等,我相信时间最终会给这些辛勤的年轻人以丰收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