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波:
每每提起“二战”,一直想知道战败后的日本国民当时怎么看待这场战争。前不久刚好看到《羊之歌》,客观冷静地观察,解答了困扰多年的疑惑。好书我没有错过,你也不该错过,《羊之歌》快速安利给你。
每一位作家都有一部一生只能写出一次的作品,其中凝结的生命体验,不可重复,不可再来,正如《昨日的世界》之于茨威格,《说吧,记忆》之于纳博科夫,也正如《羊之歌》之于加藤周一。《羊之歌》虽然还不太为国人熟知,却有其鲜明特色,与“私小说”截然相反、面向大众,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平均状态”下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和其眼中的世界。《羊之歌》作为经典名著的地位在日本早已得到公认,但无疑,最受争议的,正是作者的为“平均状态的日本人”作传这一说法。就像处于上层的人说自己是底层人民中的一员,要为底层人著书立说一样,对不少读者来说,这句带着些自谦的话是让人不舒服的表达。即使在日本的知识分子中,像加藤周一这样拥有跨学科知识,兼具思想家、诗人、作家、评论家、医生、教师等多重身份,掌握多门外语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又在世界各地漫游、四海为家的人,也是极为罕见的,更不用提他天赋异禀的才华和绝不妥协的强烈个性,毋宁说是异数中的异数,脱离了“羊性”的、特立独行的“羊”,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日本人的平均状态。有些人甚至在这种说法中感觉到了侮辱,认为是一种反讽。是有意反讽,还是真的在冷静描述眼中的历史?和小小波一起走进《羊之歌》,看看这本一生只能写出一次的作品究竟讲了什么。
作 家其人
◇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思想家、文明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1943年于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毕业,1946年借长篇文学评论《一九四六——文学的考察》正式登上日本文坛。立足于国际视野展开艺术和社会评论,被誉为日本国民级的知识巨匠。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日本文学史序说》《羊之歌》《夕阳妄语》等。
◇《羊之歌》中文版编辑手记
最初接触到加藤周一这个名字,是在2005年加藤先生最后一次访华期间。当时,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先生作为发起人,与大江健三郎等八名知名文化人共同组建了“九条会”,试图通过民间草根的力量阻止自民党政府修改宪法第九条(“放弃国家武力”的条款)的企图,并为了传递这一理念造访中国。加藤周一这个名字,也与日本人和平护宪的理念一起,给当时还是学生的我留下了印象。
有一次和某位研究中国文学的上年纪的老师聊起,当代日本还有哪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老师說,最后一位具有国民级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就是加藤先生,在他之后就没有人了。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位个性爽朗,平时说话颇为不拘小节的老师,谈到和加藤先生会面的往事时,罕见地用了郑重的敬语,形成很有意思的反差。他们也都不约而同提到加藤先生文学的代表作《羊之歌》,有一位老师甚至还说,正是因为看了《羊之歌》中关于驹场的相关内容,才产生了报考东大的志向。这也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找时间去图书馆借来这本大作拜读,读完感觉果然不负盛名,也产生了要将其引进国内的想法。——编辑 薛倩
◇加藤的洞见
回顾往事,“那些自称‘没人告诉我们’的国民,当他们以为自己享有绝对自由的时候,恰恰是最不自由的。就像那些自称‘没人告诉我们’存在着犹太人集中营的诸多德国人,就像那些自称‘没人告诉我们’为了轰炸‘仅限于军事目标’,却将越南城市夷为废墟这一事实的诸多美国人”。
名 著速递
◇《羊之歌》(含续篇)是加藤周一撰写的散文体自传。以散文体记录历史,是一大特色。
◇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羊之歌》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之间的生涯,作者为我们塑造的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外祖父、父亲、“我”)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种种故事。《续羊之歌》则从1945年起写到60年代日美新安保条约缔结时期为止,记录了加藤在西方结识的人、见识的与书本读到的不同事物,同时也记录了他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观察而对日本文化的思考。
◇因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羊之歌》被不少学校收入学生必读书目,被誉为“日语写出的最美的散文”。
名 著抢先预告
“狼”,还是“羊”
□chorono加藤周一的外叔祖父是海军中将,姥爷是陆军大佐。爷爷虽无官职,却也是埼玉县的大地主。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加藤,高中上的是日本最好的公立高中日比谷高校,之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走上日本最标准的精英之道。这样一个人,却说自己是“羊”,这起初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自然,加藤周一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与平头百姓的区别。如在本书中,他多次提及自己与同班同学的差异,并承认这些都起因于家庭环境(《优等生》)。但即便如此,他仍要称自己为“羊”,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羊年生人,也不是后记中的“跟羊的温顺性格有不少相通之处”可以概括得了的。
我并不认为小时候的加藤便已经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这更像是他建立起了自身的价值观之后,反观过去时的感触。加藤从小走着精英路线,完全可以成为“狼”。但他却在一条不属于“狼”的人生道路上,在成为“羊”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认同感。
加藤并非在常人难以想象的严酷教育之下成长起来,也不是超凡脱俗的天才人物。如在经历“二二六”事件时,他的反应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这些事情并没有给我们当时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所以,我们也从来不会去思考,它们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二二六”事件》)这和他成年之后,在疏散地见到的少女们一样:她们听到广播里天皇承认战败之后,便一如既往地“就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热闹地说笑着”(《八月十五日》)。虽然家境不同,才学迥异,但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在巨大的时代面前,每个人都只能做一只羊而已。 加藤深知自己能力实在有限。这既是从小零距离观察权势的人所特有的洞见,也是过早来临的心灰意懒。日本战败之时,加藤说自己反倒想唱起歌来,那歌声,想必便是不折不扣的作为弱者的“羊之歌”。
(摘自豆瓣网)
名 著选段
外祖父的家
上个世纪末(应指十九世纪),佐贺县一个资本家的独子当上了明治新政府陆军骑兵将校。甲午战争爆发后,这位公子随军出征上了战场。他之前过的可是挥金如土的生活:家中畜有良驹二匹,马夫随行;携名妓万龙在新桥花天酒地;游学意大利时,又是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座上宾,听那卡鲁索在台上唱着威尔第和普契尼。这位公子便是我的外祖父。听说外祖父当时对洋派的锦衣玉食如数家珍,对男女交往的套路亦是得心应手。甲午战争期间,他升职成了一名陆军大佐,远赴澳大利亚去给帝国陆军置办战马。战争结束后,他离开部队,开始做生意,当中间商,并在“一战”中大赚了一笔,但在之后的经济大萧条中又失去了大部分的资产,所以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宽裕。
外祖父少时便与佐贺县县令家庶出的千金成婚,有了一儿三女。长子从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三个女儿中,大女儿上的是学习院大学,后来嫁给了佐贺县一个资本家的大儿子,大女婿在政友会当议员。二女儿和小女儿上的都是天主教教会背景的双叶高等女校,外祖父让她们受了洗礼,但她们最终所嫁之人却并非基督徒。二女儿的丈夫,也就是我的父亲,是埼玉县一个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名医生。小女儿的丈夫,出身于大阪的商贾之家,供职于某公司。外祖父家的资产日渐稀薄之后,家业颓败之势也愈发明显,于是乎,女儿们的结婚对象在资产方面也是一蟹不如一蟹。听说还在民政党内阁执政的时候,当议员的大女婿曾有过一段无所事事的“浪人”经历,带着手下在自己家里喝闷酒。政友会一上台,他便当选了县知事,眼看着就飞黄腾达起来。可惜还没来得及平步青云,就在一次支持选举的演讲中突发中风,倒地不起。当医生的二女婿倒是开了家诊所,但生性不求闻达,蛰居涩谷一隅,难入成功人士之列。当职员的三女婿胸怀大志,誓要出人头地,在大阪四处走动,然壮志未酬身先死,患上肺结核一命呜呼。外祖父的家业已如大厦之将倾,本指望着女婿们能力挽狂澜,重现往昔荣光,不料三人之中却无一人能担此重任。
二十世纪初,“一战”刚结束,嫁为人妇的三个女儿各自诞下了子嗣,外祖父有了外孙。大女儿生了个儿子,后来成了一名外交官。二女儿育有一儿一女,就是我和妹妹。小女儿也生下一儿一女,后来分别当了大学教授和公司职员。
外祖父家的玄关和几个西式房间的设计,都是模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这也是明治大正时期日本的流行样式。房间都是高屋顶、小开窗,椅子的扶手都包上了厚厚的皮革。相框里裱着几张马的照片,除了它们在讲述着外祖父的故事之外,其他所有物件,包括墙上挂着的鹿角、地上铺着的虎皮、雕花玻璃做的古典风格灯具、埃及的骆驼刺绣、巴黎的桌布,全是去西方旅游的游客带回国来的常见纪念品。这些物件就像是旧家具店门口的陈设品一样,摆放在外祖父家的房间里,而这些房间似乎也没有别的用途。在这些西式房间后面,是数不清的和式房间,在其中的几间房里,住着外祖父和外祖母、一名做杂役的书生和三名女仆。
在小孩子的眼里,外祖父家发生的一切就像是一套神奇的宗教仪式。外祖父坐在客厅的大桌子前面,抬起下巴,发号施令,外祖母和两个女仆忙不迭地给他递烟、倒茶、送上装信的袋子,简直是一呼百应。另外一个负责做饭的女仆和那个书生几乎不在客厅出现。餐桌上摆满佳肴,但外祖父只用筷子夹起来尝一口便推到一边,并非所有美食都能得到他的临幸。听说他曾怒喝一声“这是人吃的玩意儿吗”,就把盘子扔到院子里。……我曾目睹过的是这样的场面:外祖母加上两个女仆,一共三个女人围在一个主角身边,小心伺候,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我的母亲却可以和这个不怒自威、旁人难以近身的主角谈笑风生、应答自如。……为什么一个男人出门要这么多人跟着伺候呢?幼时的我,对于这个问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
当时,外祖父在西银座开了一家小小的意大利餐厅。一楼是酒吧,二楼是餐厅,中间是一条又窄又陡的楼梯。外祖父经常带着孙辈去店里,他一边说着:“今天带家里人来吃饭哦。”一边冲着酒吧里的伙计打招呼,跟那些有点脸熟的男人互开玩笑。他们说的不知是意大利语,还是法语。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还伴着夸张的肢体动作,我感觉外祖父完全变了一个人,家里面那个让外祖母和女仆们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的、跟母亲还有我们一起说着话的外祖父不見了。我仿佛是在看戏一般,却不知这出戏演的是什么。戏里的外祖父跟孩子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站在楼梯口,我心里知道,戏里的主人公转眼间就忘记了我们的存在,我们的作用不过是来给这一出戏当看客而已。
对于孩提时代的我而言,那家意大利餐厅有一股“洋味儿”,不是因为酒吧里的那些男人,也不是因为外祖父说的外国话,而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是我自认为的意大利菜的味道,是外祖父心情好的时候嘴里哼着的意大利歌剧里的某段咏叹调。那里的意大利菜的味道,跟我在家吃到的所有菜的味道都不一样。那里的意大利的咏叹调,跟我在家听到的古琴和尺八的旋律都不一样,跟我在小学音乐课上唱的歌也差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那种感觉,它是在另外一种秩序下建立起来的。二十年后,当我第一次看到地中海蔚蓝的海水和大理石建筑的城市,我才再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跟二十年前程度相当的那种感觉。
小小波读书手记:选段是《羊之歌》最开始的地方。这个与一般日本文学作品不很一致的开头,能很快将人带入其中,带到那个兼具东西的日式庭院里,带到有着独特性格魅力的外祖父身边,看着他那与众不同的做派、非同寻常的形象,你会不断好奇未来的故事会在哪儿结束。会在哪儿呢?接下来,这本书交给你来读。
每每提起“二战”,一直想知道战败后的日本国民当时怎么看待这场战争。前不久刚好看到《羊之歌》,客观冷静地观察,解答了困扰多年的疑惑。好书我没有错过,你也不该错过,《羊之歌》快速安利给你。
每一位作家都有一部一生只能写出一次的作品,其中凝结的生命体验,不可重复,不可再来,正如《昨日的世界》之于茨威格,《说吧,记忆》之于纳博科夫,也正如《羊之歌》之于加藤周一。《羊之歌》虽然还不太为国人熟知,却有其鲜明特色,与“私小说”截然相反、面向大众,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平均状态”下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和其眼中的世界。《羊之歌》作为经典名著的地位在日本早已得到公认,但无疑,最受争议的,正是作者的为“平均状态的日本人”作传这一说法。就像处于上层的人说自己是底层人民中的一员,要为底层人著书立说一样,对不少读者来说,这句带着些自谦的话是让人不舒服的表达。即使在日本的知识分子中,像加藤周一这样拥有跨学科知识,兼具思想家、诗人、作家、评论家、医生、教师等多重身份,掌握多门外语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又在世界各地漫游、四海为家的人,也是极为罕见的,更不用提他天赋异禀的才华和绝不妥协的强烈个性,毋宁说是异数中的异数,脱离了“羊性”的、特立独行的“羊”,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日本人的平均状态。有些人甚至在这种说法中感觉到了侮辱,认为是一种反讽。是有意反讽,还是真的在冷静描述眼中的历史?和小小波一起走进《羊之歌》,看看这本一生只能写出一次的作品究竟讲了什么。
作 家其人
◇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思想家、文明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1943年于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毕业,1946年借长篇文学评论《一九四六——文学的考察》正式登上日本文坛。立足于国际视野展开艺术和社会评论,被誉为日本国民级的知识巨匠。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日本文学史序说》《羊之歌》《夕阳妄语》等。
◇《羊之歌》中文版编辑手记
最初接触到加藤周一这个名字,是在2005年加藤先生最后一次访华期间。当时,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先生作为发起人,与大江健三郎等八名知名文化人共同组建了“九条会”,试图通过民间草根的力量阻止自民党政府修改宪法第九条(“放弃国家武力”的条款)的企图,并为了传递这一理念造访中国。加藤周一这个名字,也与日本人和平护宪的理念一起,给当时还是学生的我留下了印象。
有一次和某位研究中国文学的上年纪的老师聊起,当代日本还有哪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老师說,最后一位具有国民级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就是加藤先生,在他之后就没有人了。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位个性爽朗,平时说话颇为不拘小节的老师,谈到和加藤先生会面的往事时,罕见地用了郑重的敬语,形成很有意思的反差。他们也都不约而同提到加藤先生文学的代表作《羊之歌》,有一位老师甚至还说,正是因为看了《羊之歌》中关于驹场的相关内容,才产生了报考东大的志向。这也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找时间去图书馆借来这本大作拜读,读完感觉果然不负盛名,也产生了要将其引进国内的想法。——编辑 薛倩
◇加藤的洞见
回顾往事,“那些自称‘没人告诉我们’的国民,当他们以为自己享有绝对自由的时候,恰恰是最不自由的。就像那些自称‘没人告诉我们’存在着犹太人集中营的诸多德国人,就像那些自称‘没人告诉我们’为了轰炸‘仅限于军事目标’,却将越南城市夷为废墟这一事实的诸多美国人”。
名 著速递
◇《羊之歌》(含续篇)是加藤周一撰写的散文体自传。以散文体记录历史,是一大特色。
◇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羊之歌》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之间的生涯,作者为我们塑造的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外祖父、父亲、“我”)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种种故事。《续羊之歌》则从1945年起写到60年代日美新安保条约缔结时期为止,记录了加藤在西方结识的人、见识的与书本读到的不同事物,同时也记录了他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观察而对日本文化的思考。
◇因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羊之歌》被不少学校收入学生必读书目,被誉为“日语写出的最美的散文”。
名 著抢先预告
“狼”,还是“羊”
□chorono加藤周一的外叔祖父是海军中将,姥爷是陆军大佐。爷爷虽无官职,却也是埼玉县的大地主。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加藤,高中上的是日本最好的公立高中日比谷高校,之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走上日本最标准的精英之道。这样一个人,却说自己是“羊”,这起初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自然,加藤周一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与平头百姓的区别。如在本书中,他多次提及自己与同班同学的差异,并承认这些都起因于家庭环境(《优等生》)。但即便如此,他仍要称自己为“羊”,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羊年生人,也不是后记中的“跟羊的温顺性格有不少相通之处”可以概括得了的。
我并不认为小时候的加藤便已经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这更像是他建立起了自身的价值观之后,反观过去时的感触。加藤从小走着精英路线,完全可以成为“狼”。但他却在一条不属于“狼”的人生道路上,在成为“羊”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认同感。
加藤并非在常人难以想象的严酷教育之下成长起来,也不是超凡脱俗的天才人物。如在经历“二二六”事件时,他的反应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这些事情并没有给我们当时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所以,我们也从来不会去思考,它们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二二六”事件》)这和他成年之后,在疏散地见到的少女们一样:她们听到广播里天皇承认战败之后,便一如既往地“就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热闹地说笑着”(《八月十五日》)。虽然家境不同,才学迥异,但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在巨大的时代面前,每个人都只能做一只羊而已。 加藤深知自己能力实在有限。这既是从小零距离观察权势的人所特有的洞见,也是过早来临的心灰意懒。日本战败之时,加藤说自己反倒想唱起歌来,那歌声,想必便是不折不扣的作为弱者的“羊之歌”。
(摘自豆瓣网)
名 著选段
外祖父的家
上个世纪末(应指十九世纪),佐贺县一个资本家的独子当上了明治新政府陆军骑兵将校。甲午战争爆发后,这位公子随军出征上了战场。他之前过的可是挥金如土的生活:家中畜有良驹二匹,马夫随行;携名妓万龙在新桥花天酒地;游学意大利时,又是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座上宾,听那卡鲁索在台上唱着威尔第和普契尼。这位公子便是我的外祖父。听说外祖父当时对洋派的锦衣玉食如数家珍,对男女交往的套路亦是得心应手。甲午战争期间,他升职成了一名陆军大佐,远赴澳大利亚去给帝国陆军置办战马。战争结束后,他离开部队,开始做生意,当中间商,并在“一战”中大赚了一笔,但在之后的经济大萧条中又失去了大部分的资产,所以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宽裕。
外祖父少时便与佐贺县县令家庶出的千金成婚,有了一儿三女。长子从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三个女儿中,大女儿上的是学习院大学,后来嫁给了佐贺县一个资本家的大儿子,大女婿在政友会当议员。二女儿和小女儿上的都是天主教教会背景的双叶高等女校,外祖父让她们受了洗礼,但她们最终所嫁之人却并非基督徒。二女儿的丈夫,也就是我的父亲,是埼玉县一个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名医生。小女儿的丈夫,出身于大阪的商贾之家,供职于某公司。外祖父家的资产日渐稀薄之后,家业颓败之势也愈发明显,于是乎,女儿们的结婚对象在资产方面也是一蟹不如一蟹。听说还在民政党内阁执政的时候,当议员的大女婿曾有过一段无所事事的“浪人”经历,带着手下在自己家里喝闷酒。政友会一上台,他便当选了县知事,眼看着就飞黄腾达起来。可惜还没来得及平步青云,就在一次支持选举的演讲中突发中风,倒地不起。当医生的二女婿倒是开了家诊所,但生性不求闻达,蛰居涩谷一隅,难入成功人士之列。当职员的三女婿胸怀大志,誓要出人头地,在大阪四处走动,然壮志未酬身先死,患上肺结核一命呜呼。外祖父的家业已如大厦之将倾,本指望着女婿们能力挽狂澜,重现往昔荣光,不料三人之中却无一人能担此重任。
二十世纪初,“一战”刚结束,嫁为人妇的三个女儿各自诞下了子嗣,外祖父有了外孙。大女儿生了个儿子,后来成了一名外交官。二女儿育有一儿一女,就是我和妹妹。小女儿也生下一儿一女,后来分别当了大学教授和公司职员。
外祖父家的玄关和几个西式房间的设计,都是模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这也是明治大正时期日本的流行样式。房间都是高屋顶、小开窗,椅子的扶手都包上了厚厚的皮革。相框里裱着几张马的照片,除了它们在讲述着外祖父的故事之外,其他所有物件,包括墙上挂着的鹿角、地上铺着的虎皮、雕花玻璃做的古典风格灯具、埃及的骆驼刺绣、巴黎的桌布,全是去西方旅游的游客带回国来的常见纪念品。这些物件就像是旧家具店门口的陈设品一样,摆放在外祖父家的房间里,而这些房间似乎也没有别的用途。在这些西式房间后面,是数不清的和式房间,在其中的几间房里,住着外祖父和外祖母、一名做杂役的书生和三名女仆。
在小孩子的眼里,外祖父家发生的一切就像是一套神奇的宗教仪式。外祖父坐在客厅的大桌子前面,抬起下巴,发号施令,外祖母和两个女仆忙不迭地给他递烟、倒茶、送上装信的袋子,简直是一呼百应。另外一个负责做饭的女仆和那个书生几乎不在客厅出现。餐桌上摆满佳肴,但外祖父只用筷子夹起来尝一口便推到一边,并非所有美食都能得到他的临幸。听说他曾怒喝一声“这是人吃的玩意儿吗”,就把盘子扔到院子里。……我曾目睹过的是这样的场面:外祖母加上两个女仆,一共三个女人围在一个主角身边,小心伺候,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我的母亲却可以和这个不怒自威、旁人难以近身的主角谈笑风生、应答自如。……为什么一个男人出门要这么多人跟着伺候呢?幼时的我,对于这个问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
当时,外祖父在西银座开了一家小小的意大利餐厅。一楼是酒吧,二楼是餐厅,中间是一条又窄又陡的楼梯。外祖父经常带着孙辈去店里,他一边说着:“今天带家里人来吃饭哦。”一边冲着酒吧里的伙计打招呼,跟那些有点脸熟的男人互开玩笑。他们说的不知是意大利语,还是法语。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还伴着夸张的肢体动作,我感觉外祖父完全变了一个人,家里面那个让外祖母和女仆们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的、跟母亲还有我们一起说着话的外祖父不見了。我仿佛是在看戏一般,却不知这出戏演的是什么。戏里的外祖父跟孩子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站在楼梯口,我心里知道,戏里的主人公转眼间就忘记了我们的存在,我们的作用不过是来给这一出戏当看客而已。
对于孩提时代的我而言,那家意大利餐厅有一股“洋味儿”,不是因为酒吧里的那些男人,也不是因为外祖父说的外国话,而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是我自认为的意大利菜的味道,是外祖父心情好的时候嘴里哼着的意大利歌剧里的某段咏叹调。那里的意大利菜的味道,跟我在家吃到的所有菜的味道都不一样。那里的意大利的咏叹调,跟我在家听到的古琴和尺八的旋律都不一样,跟我在小学音乐课上唱的歌也差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那种感觉,它是在另外一种秩序下建立起来的。二十年后,当我第一次看到地中海蔚蓝的海水和大理石建筑的城市,我才再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跟二十年前程度相当的那种感觉。
小小波读书手记:选段是《羊之歌》最开始的地方。这个与一般日本文学作品不很一致的开头,能很快将人带入其中,带到那个兼具东西的日式庭院里,带到有着独特性格魅力的外祖父身边,看着他那与众不同的做派、非同寻常的形象,你会不断好奇未来的故事会在哪儿结束。会在哪儿呢?接下来,这本书交给你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