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约当今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品质因素主要有学习观念障碍、创新性学习基础薄弱和学习习惯阻滞等三个方面。大学生在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处理好哲学学习与具体科学学习的关系,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显性知识学习与隐性知识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培养自己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性学习 品质因素 关系
[作者简介]陈雪英(1966- ),女,河北元氏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002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参与式教学法在艺术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JSZ2010YB3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77-02
一、创新性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如何对创新性学习进行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张笛梅认为创新性学习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以应用知识并发展知识为目的,通过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理念。①罗吉文认为创新性学习是学生创造性地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凭已有知识独立地发现未曾学过的知识、未曾知晓的解题方法、未曾掌握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发掘人才潜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只被动接受已有知识而不主动获取新知识、不会学习、不会创新的学生会被淘汰。②这些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表明创新性学习能力是创新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能力的高级层次。
创新性学习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在思想观念上,不满足于现有知识的掌握,而着眼于获得未来发展;在学习态度上,将科学思考、自主探索相结合,运用辩证法进行复合思维;在学习活动中,开放性地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善于吸收他人的智慧;在学习品质上,知识博与专相济,将知识活化。③
从创新性学习的含义和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接受和占有,而是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需要以及价值取向为基础,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发散思维等为基本因素,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所以,创新性学习应是大学生学习的应有之义。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品质因素
(一)学习观念障碍
一是哲学修养不足。在许多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看来,他们的知识背景根本就不需要有哲学方面的知识。其实,哲学修养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它对人的创新能力更是有着直接影响。主体的哲学修养与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并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如果轻视哲学修养,就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局限性,陷入只看现象而忽视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从而难以全面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的状态。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不断地追问。哲学修养不高的人,容易成为不爱智慧、不追求智慧的人,容易成为不热爱创新、不追求创新的人,容易成为失去探索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渴望的人,于是,信仰变成教条,智慧陷入呆滞。
二是主动学习意识淡薄。传统教育主要注重传授学生各类知识,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工作。长期下来,大学生便习惯了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只是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进行学习,形成了对教师较强的依赖性,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这样使得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读书,只希望老师划出重点,考试的时候“搞突击”,甚至以“裸考”来应付考试。有些大学生很少去图书馆,也很少利用中国知网、维普网等各种资料查询网,不能及时了解所学专业更新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能够熟记书本,可以考出高分成绩,但创新能力差。
三是缺少问题和疑问。长期跟随性的学习使得不少大学生养成了依赖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缺少消化和吸收,对一些专业课程中的前沿课题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其缺乏科学精神,创新性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二)创新性学习基础薄弱
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由于传统文理分科的影响,当今的许多大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学文科的对自然科学了解不多,学理工科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东西又是一知半解,以致思路不开阔。其次,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学习出现偏科现象,只醉心于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或者在取得各种资格证书上下工夫,忽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其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再次,我国高等院校采用的教材多是规范化的统编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满足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对动态的、活化的知识接触不足,这会使其某一方面知识匮乏,可能造成其创新性学习在相应方面的“盲区”。
(三)学习习惯阻滞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结构整合能力,致使其观察问题能力普遍不足,限制了其学习方法的灵活多样。二是单一的学习模式。单一的学习模式往往造成创新思维的贫乏和僵化,阻碍大学生向广阔的未知领域进军。三是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而产生精力耗损,对学校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而对学校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学习倦怠不但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④有关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承认有过逃课的经历,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逃课次数随年级升高而递增。该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平均隐性逃课率为43.6%,⑤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逃课现象说明在当前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的现象,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四是不愿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不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不难想象,大学生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具体情况、具体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要说自己能够有什么创新,就连他人的创新成果也难以理解、认识和利用,更不要说将来去指导别人创新了。
三、大学生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学习获得的。现代脑科学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是能否意识到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探讨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品质因素,其目的不仅在于解惑,还在于调动各种力量,启发大学生主动地扫除各种障碍,把创新性学习取向融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自觉地树立起创新意识,通过提高自己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克服学习倦怠,加强学习效果,是大学生首先必须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在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下述几对关系是需要处理好的。
(一)应处理好哲学学习与具体科学学习的关系,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提供理论前提
哲学作为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是以概念的形式从整体上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完善自己。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深深植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沃土之中,没有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成就,就不会有哲学的发展。同时,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对于社会有着无形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史表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哲学的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智慧,掌握思想批判的能力。哲学赋予人类以意义世界的思考。哲学能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哲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造就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启示大学生在学好具体科学的同时也应重视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二)应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积极利用多元化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其一,要重视实践学习。实践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的生产实践不仅使客观世界改变着,而且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实现创新目标的手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观察、思考、磨砺,才能逐渐提高自己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当代大学生也应该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实际,从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提炼研究题目,在深入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不断的改造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生。其二,要重视理论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遵守客观规律前提下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所以,强调大学生的实践学习,绝不是要忽视理论的学习,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既重概念、又重面向生活世界的学习方式,培养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其三,积极利用学校、社会提供的各种大学生创新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落到实处。比如,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感受科研的乐趣,进一步打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参加学校、院系举办的系列学术报告、科技讲座,这类活动通常会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讨论、展示才能的机会,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三)应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主动学习全面的知识,建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类知识体系是个完整的系统,个体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格式化、文本化了的知识,它的传播比较容易,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的脑子里,看不见,不易表达,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相对而言,显性知识具有客观存在性、静态存在性、可共享性、⑦可传播性等特征。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系统性、情景性、稳定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彼此相互转化和促进。可以通过人类的经验交流、科学归纳和系统描述等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而显性知识又可以通过个体的学习产生新的隐性知识,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传授。⑧第一,在日常学习中,把两种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隐性知识外显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对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作用,两者相互补充,互不可缺。大学生应不断地将显性知识内化并获得隐性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模式,将其用到生活和新的学习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同时还应使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利用好显性化了的隐性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第二,主动学习全面的知识。在当代,随着大批新学科的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同学科的交叉组合,不同信息的交合,已成为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共同景观。创新个体的知识面越广博,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共振”越显著,取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珍惜大学这个学习知识的最关键阶段,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自己以往的一些知识,将知识的触角伸向更新更广阔的领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和文献资源以博采众家之长,使丰富全面的知识成为培养自己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催化剂。第三,建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各种学科知识的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其知识容量大小,更取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增长点的多少及知识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知识结构有不同的类型,如金字塔形知识结构、网形知识结构、“T”形知识结构等,但是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包含一些基本要素,如基础知识宽厚、知识面宽、专业知识精深等。因此大学生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寻找不同学科间的衔接点,形成独具特色、层次分明、核心突出的知识结构。
(四)应处理好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合作学习
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学习有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而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第一,发起者不同。第二,获得知识的渠道不同。第三,学习场所、形式不同。第四,正式学习更强调个体自主学习,非正式学习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协作性,更强调知识交流、共享。⑨尽管有上述区别,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还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正式学习通过锻炼人的创新品质、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⑩大学生应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有机整合,利用非正式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牵制的特点,打破专业、学科领域的界限,拓宽知识领域,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型人才的敏锐洞察力。
[注释]
①张笛梅.什么是创新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07-09.
②罗吉文.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36.
③王黎辉,王建强.关于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84-85.
④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1):84.
⑤张二庆.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95.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494.
⑦郭瑜桥,和金生,王咏源.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界定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0.
⑧葛明贵,谢章明,解登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育价值[J].江淮论坛,2009(5):138-139.
⑨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9-20.
⑩崔祥民,郭春.非正式学习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开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6):11.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性学习 品质因素 关系
[作者简介]陈雪英(1966- ),女,河北元氏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002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参与式教学法在艺术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JSZ2010YB3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77-02
一、创新性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如何对创新性学习进行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张笛梅认为创新性学习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以应用知识并发展知识为目的,通过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理念。①罗吉文认为创新性学习是学生创造性地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凭已有知识独立地发现未曾学过的知识、未曾知晓的解题方法、未曾掌握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发掘人才潜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只被动接受已有知识而不主动获取新知识、不会学习、不会创新的学生会被淘汰。②这些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表明创新性学习能力是创新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能力的高级层次。
创新性学习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在思想观念上,不满足于现有知识的掌握,而着眼于获得未来发展;在学习态度上,将科学思考、自主探索相结合,运用辩证法进行复合思维;在学习活动中,开放性地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善于吸收他人的智慧;在学习品质上,知识博与专相济,将知识活化。③
从创新性学习的含义和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接受和占有,而是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需要以及价值取向为基础,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发散思维等为基本因素,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所以,创新性学习应是大学生学习的应有之义。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品质因素
(一)学习观念障碍
一是哲学修养不足。在许多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看来,他们的知识背景根本就不需要有哲学方面的知识。其实,哲学修养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它对人的创新能力更是有着直接影响。主体的哲学修养与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并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如果轻视哲学修养,就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局限性,陷入只看现象而忽视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从而难以全面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的状态。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不断地追问。哲学修养不高的人,容易成为不爱智慧、不追求智慧的人,容易成为不热爱创新、不追求创新的人,容易成为失去探索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渴望的人,于是,信仰变成教条,智慧陷入呆滞。
二是主动学习意识淡薄。传统教育主要注重传授学生各类知识,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工作。长期下来,大学生便习惯了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只是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进行学习,形成了对教师较强的依赖性,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这样使得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读书,只希望老师划出重点,考试的时候“搞突击”,甚至以“裸考”来应付考试。有些大学生很少去图书馆,也很少利用中国知网、维普网等各种资料查询网,不能及时了解所学专业更新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能够熟记书本,可以考出高分成绩,但创新能力差。
三是缺少问题和疑问。长期跟随性的学习使得不少大学生养成了依赖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缺少消化和吸收,对一些专业课程中的前沿课题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其缺乏科学精神,创新性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二)创新性学习基础薄弱
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由于传统文理分科的影响,当今的许多大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学文科的对自然科学了解不多,学理工科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东西又是一知半解,以致思路不开阔。其次,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学习出现偏科现象,只醉心于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或者在取得各种资格证书上下工夫,忽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其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再次,我国高等院校采用的教材多是规范化的统编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满足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对动态的、活化的知识接触不足,这会使其某一方面知识匮乏,可能造成其创新性学习在相应方面的“盲区”。
(三)学习习惯阻滞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结构整合能力,致使其观察问题能力普遍不足,限制了其学习方法的灵活多样。二是单一的学习模式。单一的学习模式往往造成创新思维的贫乏和僵化,阻碍大学生向广阔的未知领域进军。三是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而产生精力耗损,对学校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而对学校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学习倦怠不但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④有关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承认有过逃课的经历,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逃课次数随年级升高而递增。该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平均隐性逃课率为43.6%,⑤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逃课现象说明在当前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的现象,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四是不愿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不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不难想象,大学生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具体情况、具体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要说自己能够有什么创新,就连他人的创新成果也难以理解、认识和利用,更不要说将来去指导别人创新了。
三、大学生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学习获得的。现代脑科学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是能否意识到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探讨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品质因素,其目的不仅在于解惑,还在于调动各种力量,启发大学生主动地扫除各种障碍,把创新性学习取向融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自觉地树立起创新意识,通过提高自己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克服学习倦怠,加强学习效果,是大学生首先必须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在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下述几对关系是需要处理好的。
(一)应处理好哲学学习与具体科学学习的关系,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提供理论前提
哲学作为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是以概念的形式从整体上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完善自己。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深深植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沃土之中,没有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成就,就不会有哲学的发展。同时,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对于社会有着无形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史表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哲学的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智慧,掌握思想批判的能力。哲学赋予人类以意义世界的思考。哲学能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哲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造就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启示大学生在学好具体科学的同时也应重视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二)应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积极利用多元化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其一,要重视实践学习。实践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的生产实践不仅使客观世界改变着,而且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实现创新目标的手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观察、思考、磨砺,才能逐渐提高自己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当代大学生也应该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实际,从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提炼研究题目,在深入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不断的改造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生。其二,要重视理论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遵守客观规律前提下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所以,强调大学生的实践学习,绝不是要忽视理论的学习,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既重概念、又重面向生活世界的学习方式,培养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其三,积极利用学校、社会提供的各种大学生创新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落到实处。比如,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感受科研的乐趣,进一步打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参加学校、院系举办的系列学术报告、科技讲座,这类活动通常会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讨论、展示才能的机会,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三)应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主动学习全面的知识,建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类知识体系是个完整的系统,个体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格式化、文本化了的知识,它的传播比较容易,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的脑子里,看不见,不易表达,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相对而言,显性知识具有客观存在性、静态存在性、可共享性、⑦可传播性等特征。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系统性、情景性、稳定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彼此相互转化和促进。可以通过人类的经验交流、科学归纳和系统描述等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而显性知识又可以通过个体的学习产生新的隐性知识,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传授。⑧第一,在日常学习中,把两种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隐性知识外显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对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作用,两者相互补充,互不可缺。大学生应不断地将显性知识内化并获得隐性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模式,将其用到生活和新的学习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同时还应使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利用好显性化了的隐性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第二,主动学习全面的知识。在当代,随着大批新学科的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同学科的交叉组合,不同信息的交合,已成为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共同景观。创新个体的知识面越广博,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共振”越显著,取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珍惜大学这个学习知识的最关键阶段,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自己以往的一些知识,将知识的触角伸向更新更广阔的领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和文献资源以博采众家之长,使丰富全面的知识成为培养自己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催化剂。第三,建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各种学科知识的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其知识容量大小,更取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增长点的多少及知识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知识结构有不同的类型,如金字塔形知识结构、网形知识结构、“T”形知识结构等,但是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包含一些基本要素,如基础知识宽厚、知识面宽、专业知识精深等。因此大学生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寻找不同学科间的衔接点,形成独具特色、层次分明、核心突出的知识结构。
(四)应处理好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合作学习
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学习有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而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第一,发起者不同。第二,获得知识的渠道不同。第三,学习场所、形式不同。第四,正式学习更强调个体自主学习,非正式学习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协作性,更强调知识交流、共享。⑨尽管有上述区别,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还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正式学习通过锻炼人的创新品质、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⑩大学生应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有机整合,利用非正式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牵制的特点,打破专业、学科领域的界限,拓宽知识领域,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型人才的敏锐洞察力。
[注释]
①张笛梅.什么是创新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07-09.
②罗吉文.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36.
③王黎辉,王建强.关于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84-85.
④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1):84.
⑤张二庆.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95.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494.
⑦郭瑜桥,和金生,王咏源.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界定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0.
⑧葛明贵,谢章明,解登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育价值[J].江淮论坛,2009(5):138-139.
⑨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9-20.
⑩崔祥民,郭春.非正式学习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开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