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隔日补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其细胞学分析。方法 将儿保门诊120例缺铁性贫血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mg/kg·次,隔日早、晚两次服)60例和试验组(2mg/kg·次,每日早、中、晚服)60例,服药2个月。两组分别于用药前、用药1个月未及用药结束时检测患儿的铁代谢情况和细胞学分析,并记录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铁剂治疗后,两组Rbc、Hct、Hb、MCV、MCH、MCHC、SI及SF较治疗前升高,TIBC则降低(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小剂量、间断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与常规剂量每日口服法的疗效相近,前者方便、经济、副作用少。
关键词: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铁剂;婴幼儿;细胞学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和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常见营养缺乏性疾病和全球性健康问题,也是我国儿科“四病防治”的重点之 一。我国儿童ID患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7个月~7岁儿童ID总患病率40.3%,IDA 患病率7.8%。尽管IDA 患病率已显著降低,但缺铁(不伴贫血的ID)仍很严重,其中婴儿ID和IDA患病率分别为44.7 %和20.5%,显著高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而农村儿童IDA总患病率12.3%,显著高于城市儿童(5.6 %)[1]。IDA除引起血液学方面的改变外,还可对血液系统外尤其是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有资料显示,IDA可影响婴幼儿适应行为、精细动作的发育[2]。防治ID和IDA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卫生组织的工作重点。自1932年Castle等的研究奠定了无机铁可作为血红蛋白(Hb)原料的工作基础后,口服硫酸亚铁等可溶性化合物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作为治疗IDA的主要手段,其中尤以硫酸亚铁为首选。治疗IDA通常采用每日3次口服铁剂的方法,但由于给药次数多,胃肠道反应多,在长期的实践证明,其应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铁剂对胃肠道反应使许多患儿和家长都难以坚持治疗或拒绝服用铁剂以致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笔者采用小剂量、间断口服铁剂治疗IDA、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来自本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儿保门诊定期保健体检(6~24个月)婴幼儿,按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诊断标准[1],确诊为IDA的患儿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Hb:91g/L~110g/L92 例,81g/L~90g/L 24例,≦80g/L 4例,均为足月儿,出生体重2.5Kg~4.0Kg,。
1.2 治疗方法 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mg/kg·次,隔日早、晚两次服用2个月)60例;对照组(2mg/kg·次,每日早、中、晚服药2个月)60例。两组患儿同样给予维血冲剂加VitC治疗。
1.3 观测指标 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和2个月末均进行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测定。记录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包括纳差、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和疼痛、拒绝服药等,只要服药期间有上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症状即予记录。
1.4 检测方法 Rbc、Hb、Hct、MCV、MCH、MCHC采用瑞典SWELABAC-900血球计数仪测定,SI、TIBC采用亚铁嗪还原法测定,SF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项检查均严格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4]要求和试剂合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 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强度相对数百分率(%)表示,两样本率比较用四格表 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每组数据都用计算法(动差法)进行正态性检验,组内方差比较用 检验,组间比较方差齐时用 检验,方差不齐时选用近似 检验(Cochran & Cox法)[5]。以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红细胞各项指标 两组治疗前Rbc、Hb、Hct、MCV、MCH及MCH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铁剂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铁水平 治疗前SI、SF及TI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补充铁剂治疗后,两组SI及S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TIBC则均较其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试验组有6(10.0%)例患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4(73.3%)例患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IDA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足月儿出生后,从母体获取的铁一般能满足4个月之需,但早产儿从母体获取的铁较少,且生长发育较迅速,可较早发生缺铁。约4月龄以后,从母体获取的铁逐渐耗尽,加之此期生长发育迅速,造血活跃,因此对铁的需要增加,而婴儿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铁含量均低,不能满足机体之需,储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故6个月~2岁的小儿营养性IDA发生率高[6]。IDA 的发生发展是渐进和连续的过程,包括ID期,Rbc生成缺铁期(IDE)和IDA期三个阶段。在IDA期出现小细胞低Hb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7]。随着病程的推移,贮存铁耗竭,如果未作相应补充,供Rbc合成Hb的铁将进一步不足,Hb的量进一步减少。铁剂是公认的最有效治疗IDA的药物,但每日服用常规剂量的铁剂(4~6 mg/kg·d),分3次口服补给,这种方法常因喂养次数多或胃肠反应大而中断治疗,未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硫酸亚铁的副作用与给药次数和剂量有关,本资料显示,小剂量组副作用比常用量组小。循证医学资料表明,间断补充元素铁(1~2mg/kg·次),每周l~2次或每日1次亦可达到补铁的效果,疗程2~3个月[1]。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人类轻度IDA,不管是采用每日补铁,还是间断补铁方法,治疗效果并没有差别[8],其Hb的反应都是相同的。可这两种补铁方法的不同却是隔日补铁方法服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却大大降低,儿童服药的依从性大大改善,投药量小,既节约了药物资源,又节省了家长的经济开支,患儿也容易接受。不失为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IDA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02-504.
[2]彭荣春,静进,廖军娟.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31-333.
[3]Galloway R,McGurie J.Determinant iron supplementation:supplies,side egy[J]Soc Sci Med,1994,39:381.
[4]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4-133.
[5]孙振球,徐勇勇,梁维君,等.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44.
[6]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3-354.
[7]张义琼,朱易萍,周晨燕,等.儿童缺铁性贫血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8,4(2):28-31.
[8]连大华,郭敬民,林娟.间断补铁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1):84-85.
关键词: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铁剂;婴幼儿;细胞学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和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常见营养缺乏性疾病和全球性健康问题,也是我国儿科“四病防治”的重点之 一。我国儿童ID患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7个月~7岁儿童ID总患病率40.3%,IDA 患病率7.8%。尽管IDA 患病率已显著降低,但缺铁(不伴贫血的ID)仍很严重,其中婴儿ID和IDA患病率分别为44.7 %和20.5%,显著高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而农村儿童IDA总患病率12.3%,显著高于城市儿童(5.6 %)[1]。IDA除引起血液学方面的改变外,还可对血液系统外尤其是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有资料显示,IDA可影响婴幼儿适应行为、精细动作的发育[2]。防治ID和IDA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卫生组织的工作重点。自1932年Castle等的研究奠定了无机铁可作为血红蛋白(Hb)原料的工作基础后,口服硫酸亚铁等可溶性化合物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作为治疗IDA的主要手段,其中尤以硫酸亚铁为首选。治疗IDA通常采用每日3次口服铁剂的方法,但由于给药次数多,胃肠道反应多,在长期的实践证明,其应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铁剂对胃肠道反应使许多患儿和家长都难以坚持治疗或拒绝服用铁剂以致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笔者采用小剂量、间断口服铁剂治疗IDA、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来自本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儿保门诊定期保健体检(6~24个月)婴幼儿,按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诊断标准[1],确诊为IDA的患儿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Hb:91g/L~110g/L92 例,81g/L~90g/L 24例,≦80g/L 4例,均为足月儿,出生体重2.5Kg~4.0Kg,。
1.2 治疗方法 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mg/kg·次,隔日早、晚两次服用2个月)60例;对照组(2mg/kg·次,每日早、中、晚服药2个月)60例。两组患儿同样给予维血冲剂加VitC治疗。
1.3 观测指标 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和2个月末均进行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测定。记录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包括纳差、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和疼痛、拒绝服药等,只要服药期间有上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症状即予记录。
1.4 检测方法 Rbc、Hb、Hct、MCV、MCH、MCHC采用瑞典SWELABAC-900血球计数仪测定,SI、TIBC采用亚铁嗪还原法测定,SF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项检查均严格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4]要求和试剂合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 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强度相对数百分率(%)表示,两样本率比较用四格表 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每组数据都用计算法(动差法)进行正态性检验,组内方差比较用 检验,组间比较方差齐时用 检验,方差不齐时选用近似 检验(Cochran & Cox法)[5]。以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红细胞各项指标 两组治疗前Rbc、Hb、Hct、MCV、MCH及MCH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铁剂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铁水平 治疗前SI、SF及TI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补充铁剂治疗后,两组SI及S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TIBC则均较其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试验组有6(10.0%)例患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4(73.3%)例患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IDA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足月儿出生后,从母体获取的铁一般能满足4个月之需,但早产儿从母体获取的铁较少,且生长发育较迅速,可较早发生缺铁。约4月龄以后,从母体获取的铁逐渐耗尽,加之此期生长发育迅速,造血活跃,因此对铁的需要增加,而婴儿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铁含量均低,不能满足机体之需,储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故6个月~2岁的小儿营养性IDA发生率高[6]。IDA 的发生发展是渐进和连续的过程,包括ID期,Rbc生成缺铁期(IDE)和IDA期三个阶段。在IDA期出现小细胞低Hb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7]。随着病程的推移,贮存铁耗竭,如果未作相应补充,供Rbc合成Hb的铁将进一步不足,Hb的量进一步减少。铁剂是公认的最有效治疗IDA的药物,但每日服用常规剂量的铁剂(4~6 mg/kg·d),分3次口服补给,这种方法常因喂养次数多或胃肠反应大而中断治疗,未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硫酸亚铁的副作用与给药次数和剂量有关,本资料显示,小剂量组副作用比常用量组小。循证医学资料表明,间断补充元素铁(1~2mg/kg·次),每周l~2次或每日1次亦可达到补铁的效果,疗程2~3个月[1]。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人类轻度IDA,不管是采用每日补铁,还是间断补铁方法,治疗效果并没有差别[8],其Hb的反应都是相同的。可这两种补铁方法的不同却是隔日补铁方法服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却大大降低,儿童服药的依从性大大改善,投药量小,既节约了药物资源,又节省了家长的经济开支,患儿也容易接受。不失为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IDA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02-504.
[2]彭荣春,静进,廖军娟.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31-333.
[3]Galloway R,McGurie J.Determinant iron supplementation:supplies,side egy[J]Soc Sci Med,1994,39:381.
[4]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4-133.
[5]孙振球,徐勇勇,梁维君,等.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44.
[6]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3-354.
[7]张义琼,朱易萍,周晨燕,等.儿童缺铁性贫血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8,4(2):28-31.
[8]连大华,郭敬民,林娟.间断补铁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