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都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目标,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它以回忆、提问、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容,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导入,
先让学生计算
①4+2=____②(+4)+(+2)=____
再提出计算
③(+4)+(-2)=____
④(-4)+(+2)=____
⑤(-4)+(-2)=____
并提问:②③④⑤题与①题比较的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比较后回答:五题都是加法运算,②③④⑤题的加数含有符号;①②两题实际上是相同的。进而引出:像②③④⑤这样的加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它和小学的加法运算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评析】数学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二、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
【案例】例如学习“整式的加减”时:我就直接这样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再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时,老师就直接说我们已经学习了“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重合来判断三角形全等,其实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两个三角形的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评析】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它便于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主要适用于一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难以和其它内容联系起来章节的教学导入。
三、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案例】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口池塘有一片荷叶,荷叶的生长规律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十六,(荷叶大小一致)。。。。。依次类推,须要29天才能长满池塘。问:第25天长满池塘的多少?这个问题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导入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评析】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也不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样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学生喜欢听故事,十三、四岁的孩子身上总脱不了孩子的稚气,课堂上用生动的与教学有关的故事导入,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思考。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生动形象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李白的壶中原来就有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李白赏花时就要喝酒做诗,每次喝掉一斗酒(斗是古代装酒的器皿)。这样反复经过三次,最后将壶中的全部喝光。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想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计算,但发现很复杂,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引入,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的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评析】故事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通过引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介绍,可以很好起到的教学效果。
五、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在课程导入时应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来创设导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
【案例】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导入设计:
课件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德奇特壮丽,那么从数学的角度看“圆圆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一幅几何图形呢?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发现。课件演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农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六、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方面都相似,如果在《分式》教学导入中,将分数与分式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又如:《不等式的解法》可以与《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点。采用这种导入新课方法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评析】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七、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如在教学“负数”时,好多老师喜欢借用课本上的 “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其实这样的例子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老师不妨这样来导入: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强的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可引进记号“-1”表示“欠1”,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再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X2+X-4=0的一个根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教师可以先给出X= ÷(-1)= ,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评析】 案例中的问题设计是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即使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课堂导入的空间和平台,挑战是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智慧去设计和构思更好更利于教学的导入。
一、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目标,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它以回忆、提问、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容,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导入,
先让学生计算
①4+2=____②(+4)+(+2)=____
再提出计算
③(+4)+(-2)=____
④(-4)+(+2)=____
⑤(-4)+(-2)=____
并提问:②③④⑤题与①题比较的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比较后回答:五题都是加法运算,②③④⑤题的加数含有符号;①②两题实际上是相同的。进而引出:像②③④⑤这样的加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它和小学的加法运算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评析】数学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二、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
【案例】例如学习“整式的加减”时:我就直接这样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再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时,老师就直接说我们已经学习了“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重合来判断三角形全等,其实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两个三角形的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评析】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它便于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主要适用于一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难以和其它内容联系起来章节的教学导入。
三、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案例】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口池塘有一片荷叶,荷叶的生长规律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十六,(荷叶大小一致)。。。。。依次类推,须要29天才能长满池塘。问:第25天长满池塘的多少?这个问题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导入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评析】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也不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样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学生喜欢听故事,十三、四岁的孩子身上总脱不了孩子的稚气,课堂上用生动的与教学有关的故事导入,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思考。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生动形象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李白的壶中原来就有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李白赏花时就要喝酒做诗,每次喝掉一斗酒(斗是古代装酒的器皿)。这样反复经过三次,最后将壶中的全部喝光。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想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计算,但发现很复杂,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引入,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的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评析】故事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通过引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介绍,可以很好起到的教学效果。
五、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在课程导入时应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来创设导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
【案例】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导入设计:
课件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德奇特壮丽,那么从数学的角度看“圆圆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一幅几何图形呢?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发现。课件演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农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六、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方面都相似,如果在《分式》教学导入中,将分数与分式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又如:《不等式的解法》可以与《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点。采用这种导入新课方法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评析】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七、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如在教学“负数”时,好多老师喜欢借用课本上的 “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其实这样的例子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老师不妨这样来导入: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强的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可引进记号“-1”表示“欠1”,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再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X2+X-4=0的一个根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教师可以先给出X= ÷(-1)= ,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评析】 案例中的问题设计是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即使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课堂导入的空间和平台,挑战是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智慧去设计和构思更好更利于教学的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