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与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对角膜状态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眼科翼状胬肉患者86例,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者40例为对照组,联合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者46例列入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91.3%显著高于对照组75%,复发率8.7%显著低于对照组25%,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胬肉可影响患眼屈光度,两组病例治疗前柱镜度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提高治疗满意度度,降低术后复发率,且术后患者角膜功能好转更显著,区光度变浅,视力水平提高。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1- 0131-02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的一类眼表性眼病,病因比较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异物感、视力下降、眼疲劳等,也影响患者的外观形象[1-2]。临床对翼状胬肉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有烧灼、腐蚀、冷冻、超声、激光、药物等,但疗效不理想;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治疗翼状胬肉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单纯手术治疗复发率高。近些年来,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逐渐在临床开展起来,并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对我院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与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对角膜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共86例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眼科翼状胬肉患者,均为初发,单眼,病灶部位为鼻侧。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者40例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5-67岁,平均(46.5±8.6)岁;病灶侵入角膜缘2-5 mm,平均(3.5±0.8)mm;联合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者46例列入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32-70岁,平均(46.8±8.8)岁;病灶侵入角膜缘2-6 mm,平均(3.8±0.7)mm。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翼状胬肉切除术
浓度0.4%的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实施表面麻醉,浓度2%的利多卡因实施结膜下麻醉,于显微镜下标记巩膜上胬肉组织范围,沿胬肉颈部切开球结膜,游离球结膜和胬肉体部。以齿镊将胬肉颈部固定并向头部端撕裂,至胬肉体完全切除,检查以避免留有病灶组织。术中注意保护层好球结膜组织。术后充分烧灼止血,切口缝合。
1.2.2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于患眼颞上方或下方取部分角膜缘上皮组织切除,据患者病情程度设计适宜大小与厚度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将移植片上皮面朝上平铺在植床上吻合移植片角膜缘与受体角膜缘,吻合口进行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术后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加压包扎,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术后14 d左右可复诊拆线。
1.3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于术后3个月复查并进行疗效分级:I级为术区外观接近正常内眦部结膜结构;II级为术区有清晰巩膜表面扩张,向角膜缘部生长,无纤维组织增生;III级为术区有清晰巩膜表面扩张,有明显血管组织增生,但增生未超出角膜缘;IV级为真性翼状胬肉复发。其中,I、II级表示手术效果满意,III、IV级表示术后复发。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对患者实施柱镜度数的测量,比较角膜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间比较应用软件为SAS12,疗效评价应用计数资料表示,组间采用卡方检验,柱镜度数应用计量资料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评价
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91.3%显著高于对照组75%,复发率8.7%显著低于对照组25%,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角膜变化情况
如表2所示,胬肉可影响患眼屈光度,两组病例治疗前柱镜度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
3 讨论
尽管临床对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但已有报道认为其发病与风沙、尘埃、紫外线等密切相关,长期行户外工作的人群发病率要高于室内工作人群,说明环境因素对翼状胬肉的发病具有影响作用[4]。胡丽琴报道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的复发率高达24%-89%[5],本组研究中单纯切除胬肉的复发率达到25%,与相关报道一致。如此之高的复发率,要求临床探讨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方法。
角膜缘干细胞的特点是增生能力强,可维系角膜上皮组织的完整性,角膜上皮组织的病理性修复及生理性增生均离不开角膜缘干细胞的分化。另外,角膜缘干细胞有利于对新生血管产生抑制作用,阻断了血液的养份供应,则阻断了结膜组织长入的风险,也可促进成形的角膜血管出现萎缩、退化和坏死,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6]。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目的是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迅速补充角膜缘干细胞数量,促进干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对病变及手术损伤的角膜表面起到修复作用,并形成细胞组织的保护机制,预防术后瘢痕组织的产生。
本组研究中联合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组病例不仅治疗满意度高、复发率低,且术后患者角膜功能变化更显著,区光度变浅,视力水平提高,证实了联合方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庆和,胡长娥,李岳美,等. 优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18-120.
[2] 龚丑,伍淑明.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39-40.
[3] 易绍艳,王晓林.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前后角膜状态的变化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7-49.
[4] 段海霞,杜振亚,王班伟,等.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最佳时机探讨[J]. 中华移植杂志,2012,6(3):187-188.
[5] 胡丽琴.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496-498.
[6] 邱璐璐,任岩海,赵保文. 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羊膜移植术的疗效比较[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2):335-337.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1- 0131-02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的一类眼表性眼病,病因比较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异物感、视力下降、眼疲劳等,也影响患者的外观形象[1-2]。临床对翼状胬肉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有烧灼、腐蚀、冷冻、超声、激光、药物等,但疗效不理想;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治疗翼状胬肉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单纯手术治疗复发率高。近些年来,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逐渐在临床开展起来,并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对我院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与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对角膜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共86例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眼科翼状胬肉患者,均为初发,单眼,病灶部位为鼻侧。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者40例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5-67岁,平均(46.5±8.6)岁;病灶侵入角膜缘2-5 mm,平均(3.5±0.8)mm;联合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者46例列入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32-70岁,平均(46.8±8.8)岁;病灶侵入角膜缘2-6 mm,平均(3.8±0.7)mm。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翼状胬肉切除术
浓度0.4%的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实施表面麻醉,浓度2%的利多卡因实施结膜下麻醉,于显微镜下标记巩膜上胬肉组织范围,沿胬肉颈部切开球结膜,游离球结膜和胬肉体部。以齿镊将胬肉颈部固定并向头部端撕裂,至胬肉体完全切除,检查以避免留有病灶组织。术中注意保护层好球结膜组织。术后充分烧灼止血,切口缝合。
1.2.2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于患眼颞上方或下方取部分角膜缘上皮组织切除,据患者病情程度设计适宜大小与厚度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将移植片上皮面朝上平铺在植床上吻合移植片角膜缘与受体角膜缘,吻合口进行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术后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加压包扎,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术后14 d左右可复诊拆线。
1.3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于术后3个月复查并进行疗效分级:I级为术区外观接近正常内眦部结膜结构;II级为术区有清晰巩膜表面扩张,向角膜缘部生长,无纤维组织增生;III级为术区有清晰巩膜表面扩张,有明显血管组织增生,但增生未超出角膜缘;IV级为真性翼状胬肉复发。其中,I、II级表示手术效果满意,III、IV级表示术后复发。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对患者实施柱镜度数的测量,比较角膜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间比较应用软件为SAS12,疗效评价应用计数资料表示,组间采用卡方检验,柱镜度数应用计量资料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评价
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91.3%显著高于对照组75%,复发率8.7%显著低于对照组25%,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角膜变化情况
如表2所示,胬肉可影响患眼屈光度,两组病例治疗前柱镜度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
3 讨论
尽管临床对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但已有报道认为其发病与风沙、尘埃、紫外线等密切相关,长期行户外工作的人群发病率要高于室内工作人群,说明环境因素对翼状胬肉的发病具有影响作用[4]。胡丽琴报道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的复发率高达24%-89%[5],本组研究中单纯切除胬肉的复发率达到25%,与相关报道一致。如此之高的复发率,要求临床探讨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方法。
角膜缘干细胞的特点是增生能力强,可维系角膜上皮组织的完整性,角膜上皮组织的病理性修复及生理性增生均离不开角膜缘干细胞的分化。另外,角膜缘干细胞有利于对新生血管产生抑制作用,阻断了血液的养份供应,则阻断了结膜组织长入的风险,也可促进成形的角膜血管出现萎缩、退化和坏死,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6]。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目的是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迅速补充角膜缘干细胞数量,促进干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对病变及手术损伤的角膜表面起到修复作用,并形成细胞组织的保护机制,预防术后瘢痕组织的产生。
本组研究中联合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组病例不仅治疗满意度高、复发率低,且术后患者角膜功能变化更显著,区光度变浅,视力水平提高,证实了联合方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庆和,胡长娥,李岳美,等. 优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18-120.
[2] 龚丑,伍淑明.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39-40.
[3] 易绍艳,王晓林.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前后角膜状态的变化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7-49.
[4] 段海霞,杜振亚,王班伟,等.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最佳时机探讨[J]. 中华移植杂志,2012,6(3):187-188.
[5] 胡丽琴.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496-498.
[6] 邱璐璐,任岩海,赵保文. 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羊膜移植术的疗效比较[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2):33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