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给水管网在整个给水工程基建投资中有较大的比例,若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管网普查工作上,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 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发展
引言:
若城市庞大的给水管网不能够进行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就会增加供水管网运行的管理费用,进而增加城市基础建设的成本,因此,要重视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应用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完善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进而推进城市的发展建设。
1、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概念
技术档案是指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有具体事物的技术文件、图纸、图表、照片和原始记录等。详细内容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指标、审批文件、研究计划、方案大纲、技术措施、调查材料、设计资料、试验和工艺记录等。这些材料是科研工作中用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的重要文献。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是机关、团体、单位或个人在管网技术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整理留存的文献,它具有科学管理、重复利用和技术转让、技术传递及历史利用等多项功能。它由设计、竣工、管网现状三部分内容组成,其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编研、利用和统计等八大环节。收集是档案管理的起点,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
2、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有些单位对于给水管网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与统计等处理,还依旧使手工作业,而手工作业的操作不但繁琐,还存在资料零乱的现象,容易导致残缺、丢失,这对于整个城市给水管网资料的综合与利用有着不利的影响。
2.2、城市给水管网管理的原始记录零乱、不完整
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各部门协调工作。一般情况下自来水公司的管理模式是:基建、档案室工作由技术部门负责,生产管理由生产部门下属的中央调度室统一协调供水业务和管道运行管理、维护工作。在这几个部门中各有自己的原始记录,如:供水各泵站有自己的水泵运行记录;管道运行管理部门有自己的阀门启闭记录;管道维修部门有自己的维修记录;中央调度室有它的管网监测记录和各泵房的供水记录;生产运行相关的其他部门均有自己的原始记录等等。因此从整体看来,生产管理井然有序,实际上却危机四伏。所有的原始记录,只有一份,它都是历史资料,哪个环节有误,都会使档案失去其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管理使原始记录的记录者认识不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对原始记录工作产生马马虎虎的想法,这将会使原始记录失去意义。对原始记录一盘沙的管理模式,不会给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提供利用价值,由于原始记录没有统一归档,使给水管网技术档案不健全。
2.3、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资料收集程序的不足
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等六个环节,其中收集资料是搞好档案工作的起点。一般情况下,管网技术档案均由档案管理人员来收集(具体地说,是由有关部门送过来),跟负责管网运行的管理人员不发生关系,而档案管理人员只有档案管理知识,而无专业技术知识,只能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管网运行管理需要收集什么样的资料一无所知,即便是专业技术人员做该项工作,也因管网档案管理与管网运行管理两种工作关系之间的脱节,以及工作性质的侧重点的不同而偏重档案的保管工作。当负责管网运行管理的人员需要资料的时候,才去档案部门查找,可想而知,查到的都是些陈年老底,因为过去的管网已随时间的推移,有可能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3、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管理的发展分析
3.1、城市给水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给水地理信息系统是在给水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城市给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以给水管网微观模型为主体,以管网水力模拟计算为核心,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科学计算等对供水企业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储存和计算分析,以辅助管理人员判断决策、调度生产,进而保证给水管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给水管网管理涉及的信息多且大多具有空间地理特性,难以用传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为了对城市给水管网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借助GIS技术对给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通过给水管网管理系统可以快速方便地对管网进行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对管网运行中的突发事件进行紧急事故处理,为爆管、缺水、工程施工提供相关信息。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地理信息在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管理中的综合运用。因而其内容涉及城市领域中的各种社会经济要素以及人类在部分社会活动、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密集的综合体,是人文和自然高度复合的复杂系统。所以,相比于一般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对象的多层性和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有地理基础要素和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类型数据,有着多时相对,结构多层的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数据模型的特殊设计要求。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而言,不但要城市主管、专业部门以及公众的查询需要进行考虑,还要与管理相满足,进而预测规划和分析评价的不同用户需要。
(2)精度高,现势性强。随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大比例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提高了信息更新的时效性,使得系统内信息良好的现势性。
(3)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功能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不但要实现现代化,还要使策略的制订实现优化,因此需其拥有一整套分析、评价、预测和优化的模型,并具备管理的职能。
(4)严格的层次结构和高度统一的规划标准。对于一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从其底层的基础地理信息子系统到中层的各子系统和高层的综合子系统,在各层次结构和建设顺序上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在信息标准,技术标准和系统标准上需要有一整套规范。 3.2、应用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
给水管网信息系统一方面要实现对任意给水管线的点、线、面自动生成数据分析、管线工程辅助设计、管线日常调度维护、管线现状综合地图等的应用开发;另一方面还要对管线工程的管线规划综合及管网信息安全共享提供支持。此外,利用网络等技术在供水部门实现从上到下的各级给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联网管理,能够使给水管网系统的信息为各级部门所共享,并可交换信息及时更新资源。同时,供水单位各施工部门和其它有关管理人员也可方便地上网查询获取所需的管线信息。
3.3、实现“外业勘测、内业成图和建立信息系统”一体化
在建立城市给水管网信息系统的时候,应该对给水管线权属单位的已有资料进行充分利用,在提供现况调绘前提下,组织探测专业队伍以开井调查与仪器探查结合、解析法测绘、机助成图一体化作业获取管线数据成果,依据统一格式要求进行一次性的组档,建立同步给水管网系统。为了确保作业的可靠与高效,需要比较勘测公司等各单位的仪器软件,同时采用先进的解析测绘工具以及研究出一套科学的探查与机助成图软件系统;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实现各项目标,需要成立由勘测专业单位、建库单位及档案管理部门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工程监理组,对各环节、工序的技术质量和监督实施控制;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管网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学习,并且培训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开发的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水管网的勘测应尽可能的结合其它专业管线的勘测工作,经过建立城市综合管线信息系统使资源实现共存,进而提供给水及其它专业管网信息系统技术和决策相关的支持。
3.4、以建全城市给水管网现状资料为目标,带动整个管网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运作
城市给水管网埋于地下,由数百条跨越时空的管线组成(给水管线与城市共存亡),如果每次对它们的变更或调整不及时修改到管网综合现状图上,将给管网运行技术管理带来混乱,如:要了解某一管线的现状时,需要查找大量原始资料,不仅极容易出错,费时费力,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还是个未知数。管网现状档案的缺乏,给城市给水管网运行技术管理造成许多漏洞:无法衡量原始记录档案的完整程度,使现存档案资料成为一个“死档案”;根本无法为管网的安全运行服务;管网的新建、扩建以及管网维护中的巡管、检漏工作没有第一手材料;供输配水管道规划设计无据可依;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将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最终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城市给水管网现状资料档案可以说是管网技术档案的综合成果,是管网优化调度的必要条件,是管网安全运行的卫士,也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保护神”,也是给水专业与档案专业完美结合的结果,也是所有工作中最难做到的工作。
4、结语
总而言之,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建全和完善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使其能够为城市给水管网安全运行服务;减少城市给水管网新、改、扩建资金的投入,降低城市给水管网运行费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为给水企业发展带来后劲,使其能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卫,吕谋.浅谈我国城市给水管网及其技术档案的发展趋势[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03:68-72.
[2]张谱.基于GIS的城市给水管网三维可视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3]潘广源.城市给排水管网优化和管理系统的开发[D].北京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 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发展
引言:
若城市庞大的给水管网不能够进行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就会增加供水管网运行的管理费用,进而增加城市基础建设的成本,因此,要重视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应用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完善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进而推进城市的发展建设。
1、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概念
技术档案是指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有具体事物的技术文件、图纸、图表、照片和原始记录等。详细内容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指标、审批文件、研究计划、方案大纲、技术措施、调查材料、设计资料、试验和工艺记录等。这些材料是科研工作中用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的重要文献。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是机关、团体、单位或个人在管网技术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整理留存的文献,它具有科学管理、重复利用和技术转让、技术传递及历史利用等多项功能。它由设计、竣工、管网现状三部分内容组成,其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编研、利用和统计等八大环节。收集是档案管理的起点,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
2、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有些单位对于给水管网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与统计等处理,还依旧使手工作业,而手工作业的操作不但繁琐,还存在资料零乱的现象,容易导致残缺、丢失,这对于整个城市给水管网资料的综合与利用有着不利的影响。
2.2、城市给水管网管理的原始记录零乱、不完整
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各部门协调工作。一般情况下自来水公司的管理模式是:基建、档案室工作由技术部门负责,生产管理由生产部门下属的中央调度室统一协调供水业务和管道运行管理、维护工作。在这几个部门中各有自己的原始记录,如:供水各泵站有自己的水泵运行记录;管道运行管理部门有自己的阀门启闭记录;管道维修部门有自己的维修记录;中央调度室有它的管网监测记录和各泵房的供水记录;生产运行相关的其他部门均有自己的原始记录等等。因此从整体看来,生产管理井然有序,实际上却危机四伏。所有的原始记录,只有一份,它都是历史资料,哪个环节有误,都会使档案失去其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管理使原始记录的记录者认识不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对原始记录工作产生马马虎虎的想法,这将会使原始记录失去意义。对原始记录一盘沙的管理模式,不会给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提供利用价值,由于原始记录没有统一归档,使给水管网技术档案不健全。
2.3、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资料收集程序的不足
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等六个环节,其中收集资料是搞好档案工作的起点。一般情况下,管网技术档案均由档案管理人员来收集(具体地说,是由有关部门送过来),跟负责管网运行的管理人员不发生关系,而档案管理人员只有档案管理知识,而无专业技术知识,只能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管网运行管理需要收集什么样的资料一无所知,即便是专业技术人员做该项工作,也因管网档案管理与管网运行管理两种工作关系之间的脱节,以及工作性质的侧重点的不同而偏重档案的保管工作。当负责管网运行管理的人员需要资料的时候,才去档案部门查找,可想而知,查到的都是些陈年老底,因为过去的管网已随时间的推移,有可能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3、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管理的发展分析
3.1、城市给水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给水地理信息系统是在给水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城市给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以给水管网微观模型为主体,以管网水力模拟计算为核心,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科学计算等对供水企业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储存和计算分析,以辅助管理人员判断决策、调度生产,进而保证给水管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给水管网管理涉及的信息多且大多具有空间地理特性,难以用传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为了对城市给水管网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借助GIS技术对给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通过给水管网管理系统可以快速方便地对管网进行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对管网运行中的突发事件进行紧急事故处理,为爆管、缺水、工程施工提供相关信息。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地理信息在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管理中的综合运用。因而其内容涉及城市领域中的各种社会经济要素以及人类在部分社会活动、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密集的综合体,是人文和自然高度复合的复杂系统。所以,相比于一般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对象的多层性和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有地理基础要素和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类型数据,有着多时相对,结构多层的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数据模型的特殊设计要求。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而言,不但要城市主管、专业部门以及公众的查询需要进行考虑,还要与管理相满足,进而预测规划和分析评价的不同用户需要。
(2)精度高,现势性强。随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大比例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提高了信息更新的时效性,使得系统内信息良好的现势性。
(3)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功能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不但要实现现代化,还要使策略的制订实现优化,因此需其拥有一整套分析、评价、预测和优化的模型,并具备管理的职能。
(4)严格的层次结构和高度统一的规划标准。对于一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从其底层的基础地理信息子系统到中层的各子系统和高层的综合子系统,在各层次结构和建设顺序上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在信息标准,技术标准和系统标准上需要有一整套规范。 3.2、应用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
给水管网信息系统一方面要实现对任意给水管线的点、线、面自动生成数据分析、管线工程辅助设计、管线日常调度维护、管线现状综合地图等的应用开发;另一方面还要对管线工程的管线规划综合及管网信息安全共享提供支持。此外,利用网络等技术在供水部门实现从上到下的各级给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联网管理,能够使给水管网系统的信息为各级部门所共享,并可交换信息及时更新资源。同时,供水单位各施工部门和其它有关管理人员也可方便地上网查询获取所需的管线信息。
3.3、实现“外业勘测、内业成图和建立信息系统”一体化
在建立城市给水管网信息系统的时候,应该对给水管线权属单位的已有资料进行充分利用,在提供现况调绘前提下,组织探测专业队伍以开井调查与仪器探查结合、解析法测绘、机助成图一体化作业获取管线数据成果,依据统一格式要求进行一次性的组档,建立同步给水管网系统。为了确保作业的可靠与高效,需要比较勘测公司等各单位的仪器软件,同时采用先进的解析测绘工具以及研究出一套科学的探查与机助成图软件系统;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实现各项目标,需要成立由勘测专业单位、建库单位及档案管理部门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工程监理组,对各环节、工序的技术质量和监督实施控制;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管网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学习,并且培训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开发的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水管网的勘测应尽可能的结合其它专业管线的勘测工作,经过建立城市综合管线信息系统使资源实现共存,进而提供给水及其它专业管网信息系统技术和决策相关的支持。
3.4、以建全城市给水管网现状资料为目标,带动整个管网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运作
城市给水管网埋于地下,由数百条跨越时空的管线组成(给水管线与城市共存亡),如果每次对它们的变更或调整不及时修改到管网综合现状图上,将给管网运行技术管理带来混乱,如:要了解某一管线的现状时,需要查找大量原始资料,不仅极容易出错,费时费力,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还是个未知数。管网现状档案的缺乏,给城市给水管网运行技术管理造成许多漏洞:无法衡量原始记录档案的完整程度,使现存档案资料成为一个“死档案”;根本无法为管网的安全运行服务;管网的新建、扩建以及管网维护中的巡管、检漏工作没有第一手材料;供输配水管道规划设计无据可依;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将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最终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城市给水管网现状资料档案可以说是管网技术档案的综合成果,是管网优化调度的必要条件,是管网安全运行的卫士,也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保护神”,也是给水专业与档案专业完美结合的结果,也是所有工作中最难做到的工作。
4、结语
总而言之,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建全和完善城市给水管网技术档案,使其能够为城市给水管网安全运行服务;减少城市给水管网新、改、扩建资金的投入,降低城市给水管网运行费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为给水企业发展带来后劲,使其能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卫,吕谋.浅谈我国城市给水管网及其技术档案的发展趋势[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03:68-72.
[2]张谱.基于GIS的城市给水管网三维可视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3]潘广源.城市给排水管网优化和管理系统的开发[D].北京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