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ng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不過是极其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我们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70年却是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70年语文课改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材。综论语文课改7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语文课改在哪里生成?又是怎样发展?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总结?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求得阐明的问题。我们可以从70年语文课改发展轨迹中去寻找,从历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中去探索,从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中去思考,从70年语文课改的经验与教训中去获证。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语文课改;发展轨迹
   70年,语文课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是本年度语文界普遍关注的议题。语文教育改革正在进入深化和攻坚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在回望中对70年语文课改的发展轨迹作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去解决新时代语文课改发展中的新问题。近年来,众多教育主流期刊相继发表了相关主题的系列文章,本文拟摘要从以下方面作综述,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可略见端倪。
   一、不同角度对70年语文课改历史进程的梳理
   语文教育专家、资深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倾注极大的热情,以70年的时空维度,从不同角度对语文课改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并做出各种回望与评说,有10年一评的,有20年一评的,也有30、40年一评的,更有70年一评的,这些评论成了语文界最宝贵的资料,受到语文教师最为瞩目的关注。
   1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回望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历程》、史绍典的《十年语文课改面面观》、余慧娟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魏本亚的《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夏家发的《对小学语文新课改十年的回顾》、纪德奎的《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徐宏杰与宋中华的《新课程改革十年反思》、俞明雅的《十年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述评》等。
   2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伍岳与王显槐的《20年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向》、王随仁的《20年语文大讨论的发展历程》等。
   3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吴忠豪与于龙的《回顾与检讨: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荣维东的《三十年来我国作文教学理论研究综述》、吴立岗的《作文教学改革30年》等。
   4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林志芳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语文教育思潮发展略观》、周一贯的《4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路径及启示》、吴欣歆的《小说教学内容研究四十年:审辨思考与多元对话》、管然荣的《四十年散文教学内容发展轨迹探索》、陈家尧的《四十年诗歌教学内容研究的思考》、缪旭芳的《作文教学改革40年回眸与展望》、戴正兴的《小学课文课改40年研究》等。
   6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屠锦红与徐林祥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吴忠豪与于龙的《新中国60年识字教学改革》、吴忠豪的《新中国6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周一贯的《60年:小学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王淦生的《60年母语教材的变迁》、刘华的《60年小学语文课本编写模式的演变》、朱爱华的《60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历程、回眸与发展》等。
   7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吴立岗的《建国后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荣维东的《建国以来作为课程内容发展审议》、郑钧与徐林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目标述评》、白金声的《小学识字教学70年》、周一贯的《新中国70年作文课改的奋进之笔》、白金声的《我国小学口语教育的历史回顾》等。
   70年语文课改的历程催生了大量的文章,帮我们深刻了解了语文课改70年来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轨迹,进而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在70年语文课改的大潮中,当属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最为活跃。回眸小学语文课改这70年,记载了我们在前进征程中的一个个跨越、一次次超越。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它们70年的发展轨迹与未来的走向,是一线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重点。
   二、70年小学识字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时俱进,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金声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撰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为线索,分四个阶段,对70年的小学识字教学作一番回顾。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识字教学。这一阶段的识字教学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坚持在阅读中识字,二是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三是提出识字教学“四会”要求,四是逐步形成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观点。
   第二阶段:1958年以后的识字教学。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汉语拼音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为识字教学奠定了基础,“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试验进入人们的视野。三部《语文教学大纲》和两套小学语文教材面世,小学识字教学逐步走上正确的道路。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的识字教学。这一阶段的识字教学有两个特点,一是1978、1987和1993年三部《语文教学大纲》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改进识字教学方法、保证识字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提供了条件。二是识字教学研究与改革进入活跃期,出现了多种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其中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有注音识字、韵语识字、自理识字、字族识字、四结合识字等。
   第四阶段:2001年以后的识字教学。其特点有二,一是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更加强调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识”“写”分流,对“识字”与“写字”分开提要求,提倡低年级应“多认少写”,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二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不再将拼音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而把学拼音、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培养观察能力等诸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入学就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70年来,识字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给我们诸多启示。吴忠豪在《小学识字教学改革》一文中总结了三点:第一,任何一种识字教学方法都是有局限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二,单纯追求速度与数量是不可取的;第三,正确而全面认识识字教学的目标和功能。
   三、7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虽走过艰难而又曲折的轨迹,但对推进下一步阅读教学改革也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阅读教学的本源问题
   吴忠豪在《新中国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一文中紧扣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本源问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阅读教学改革发展轨迹作了梳理。关于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红领巾”观摩教学讨论,对改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五段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语言和文学因素”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推广谈话法。“红领巾”观摩教学讨论加快了我国语文教学走科学化的进程,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由于不了解苏联俄语课的教学方法,误将其“文学课”教学模式机械照搬,使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教学刻上了文学课烙印。
   第二阶段:1960年前后文道关系大讨论,明确了“语文课上学习的任务主要就是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将落实“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双基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使阅读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特别是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使阅读课从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和情智发展,揭开了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新的一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基本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阅读教学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讲解思想内容到教学语文知识到培养语文能力再到提高语文素养。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阅读教学基本任务理解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综合性很强、任务相对复杂的阅读教学变得难度更高,其任務也更加难以把握。关于阅读教学“怎么教”的问题,与阅读教学“教什么”的探索同步开展的是“怎么教”的研究,也就是阅读教学的方法问题。吴忠豪经过梳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阅读教学方法发生的深刻变化: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训练法—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可见,教学方法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学习”“发现性学习”。阅读教学方法的改变,反映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课程学习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正确。
   (二)阅读教学的改革路径
   周一贯在《小学语文教学》撰文,以小学阅读教学进行的改革步履为主线,作一梳理,总结出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是在拨乱反正后第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推动,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阅读教学有了不少新目标、新要求和成功的实践。
   二是20世纪80年代语文课改发展中的阅读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成为20世纪80年代执行1986年语文教学大纲、改革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
   三是90年代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开放呈现了新姿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各年级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阅读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升。
   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阅读教学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阅读教学从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有了极大推进。可以说,在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发展史上,这一时期的改革是根本性的、大跨度的。
   五是统编教材施行下阅读教学的大变革。在统编教材的推动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有了最为显著的变化,不仅是阅读量的扩大,还表现在阅读面的开放上,从根本上冲击了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阅读课堂旧模式,学生自主阅读得到了极大强化。
   六是深度学习:展望小学阅读教学在“统整”中的跨越。“统整”中的跨越,是一种产生问题意识和以解决问题为旨归的深度阅读,这是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新发展目标。
   四、70年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
   7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进程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难忘的记忆可以浓缩为一条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
   (一)作文教学的发展节点
   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撰文,撷取作文教学大的发展节点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回顾和梳理,从六个方面作了归纳。
   一是推陈出新,为中国作文教学开解新篇。具体表现为强化作文教学的计划性,几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或修订,都对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和年级目标作了规定,并且日趋科学和完善,这对实现作文教学的计划性起了决定性作用。探索作文教学的程序化,有以文体训练为序的,有以能力训练为序的,有以综合式训练为序的;构建作文课型的多样化,在“作前指导课”“作中辅导课”“作后讲评课”的基础课型上,出现了多种课型,如观察指导课、构思交流课、采访调查课、游戏活动课、互改作文课、作后讲评课等。
   二是极“左”思潮影响下“大话”作文跑偏。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强调作文教学也要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作文不再抒发真情实感,而只能用空洞的大话、假话、套话来装扮自己、教育别人,这成了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是改革开放催生了“新概念作文”的崛起。1998年,《萌芽》杂志举办了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征文启事中对“新概念”解释为“两新一真”,即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新概念作文”对传统应试型作文教学的改革、意义,无疑是十分积极和影响深远的,它深刻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颂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    四是写真求实:新课标要求写作皈依生命表达之本。在全面落实新课标、不断深化课改的大潮中,作文教学发生了革故鼎新的深刻变化,进入了写真求实的新时期。一直作为作文教学痼疾的空话套话,逐渐被写作主体所鄙视、抛弃,学生开始乐于自由表达。
   五是“读写结合”:固本开源的作文教学“新视野”,统编语文教材开启了“读写一体”的新时代。统编教材不只是单一的阅读课本,而是整合了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的语文课本。在作文这一块,有了以“习作例文”“习作指导”为主题的习作单元。
   六是“写真”的前提下还需“求善”“尚美”,写作当追求人格境界。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在“写真”的基础上,还需引导孩子去进一步“求善”“尚美”,让习作的过程也成为儿童人格求得健康发展的过程。
   (二)作文教学内容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布了多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探索。
   荣维东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撰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作文教学内容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客观审议。
   一是20世纪50年代教学大纲:尊重经验,革故鼎新。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每个阶段的写作内容,体现了在写作内容研制上科学化、序列化、确定化的追求。
   二是1957年“作文方案”:教学内容和知识开发的重要探索。1957年的《作文教学初步方案》是内容最为详尽,序列最为明晰,也相对较为科学合理的作文课程方案,具有四点价值,一是体现了语文课写作教学的独立意识,二是将作文类别分为三种(分为阐述课文的、表现生活的、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三是作文样式多样化的探索,四是作文教学内容序列性的探索。
   三是1963年大纲:延续传统,凝聚共识,提出问题。1963年大纲确立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地位,强调“作文是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的综合训练”,在作文指导上提出“首先是观点、态度方面的指导,也要在方法上给以指导,在作文批改时提倡学生自己‘领悟’,以及方法多样和对于共同性问题的全班讲评”。
   四是改革开放后:细化写作内容,分条逐级表述。从1978年2000年共颁布了六个教学大纲,基本上恢复了语文“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的作文教学内容有较大的革新,提出生活对写作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作文能力观、作文的分阶段要求以及文风或文章评价标准。1986年提出作文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搜集积累材料。1992年提出写作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2000年提出写作要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五是新课改后:集成共识,瑕瑜互见,创新不够。语文课程标准尽管在作文教学名目上做了一定改动,但作文课程目标、内容、序列等作文课程知识几乎没变。除了一些基本理念外,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基本上还是原来“教学大纲”时代内容的照搬,几乎没有什么革新和进步。
   五、70年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
   历史常常以标志性事件作为其发展的里程碑,留下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难以忘怀的记忆?
   白金声在《我国小学口语教育的历史回顾》一文中梳理了70年来我国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审定小学课本时,决定将“国语”改为“语文”,将口语与书面语作为语文学科教学并列的两大任务。
   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规定小学语文课程包括阅读、说话、写话、写字四项教学任务。
   1955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学计划》,又一次强调了“说”的训练。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发展语言的工作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先导。”作者分析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口语教学的态度是积极的,导向也十分明确。
   1959年以后,通过“文道关系”的討论,狠抓“双基”训练,侧重于书面语的“知识”和“训练”,对口语的训练则没有顾及。
   1962年3月,吕叔湘在北京景山学校发表讲话,强调“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四者缺一不可。”
   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将“听、说”能力的培养排除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外,使得原来存在“重文轻语”的不正常现象合法化了。
   1978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对口语教学虽有涉及,但失之笼统。
   1980年,对原大纲做了修订,在教学要求中增添了“听”和“说”两项要求。
   1982年,黑龙江小学语文“注·提”教改实验率先设置了说话课,注重对儿童口语能力的培养。
   1984年,教育部规定将听说课排进课程表。
   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大纲要求编写了一、二年级的说话课本,使口语教学真正有了一席之地。
   2000年修订大纲和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听话”和“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促使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口语交际”作为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并列的一项重要课程内容,并且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将“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可以说,它是在接纳、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表明我国的口语交际教学发展方向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六、70年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发展的轨迹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以及语文教材的使用策略,有助于我们了解语文教材变革的全貌,把握新编教材的特点,树立科学的教材观,用教材教文育人。
   (一)母语教材的发展路线
   王淦生在《辽宁教育》撰文,分析了我国母语教材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基本上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发展: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这70年,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建国初期,语文教材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国家意志,文化品位放在选文的第二位;“大跃进”时期,政治色彩愈加浓厚,文化色彩渐趋淡薄;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文”合并,文化浩劫;改革开放时期,拨乱反正,教材选文文质兼备;进入新世纪,教材百花齐放,选文多元化,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者分析认为,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这不但是新中国语文教材走过的历程,也是我们民族生存状态的投影。建国70年社会价值的快速变迁,一一映射在语文教材中,令人感慨无限。
   (二)母语教材的编写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大体经历了由传统的文选型到能力训练型再到实践指导型的演变。
   刘华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分析了这三种模式的特点,梳理三者辩证式发展的线索,可以帮我们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70年来的建设成果,进而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编写模式一:建国初期的传统文选型课本,基本特征是以课文阅读为中心。其弊端有三,一是忽视听、说、写,对这三方面的活动缺少系统安排和有效指导;二是在阅读方面,语文教学效率也不高;三是语言知识及语言训练的编写受制于课文,难以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
   编写模式二:70年代末以后的能力训练型课本,它对传统文选型课本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丰富课文种类,强化课文在教学生识字、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训练学生写作技能等方面的功能;二是构建相对独立于课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系统。
   编写模式三:新世纪的实践指导型课本,进入21世纪,我國逐步推行全面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标指引下出现了以语文实践为核心,着力组织和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小学语文课本,较之传统文选型课本和能力训练型课本,它更好地实现了语文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它以生活专题激发、引导学生的语文实践,使之乐于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并获得语文实践内容方面的启示;对指导学生主动积累语言、体会语言运用方法获得语文实践形式方面的支持。同时,它还更好地整合了听说读写活动。以后的实践指导型课本在指导的实际性上也在不断革新,如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是语文教材建设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作者分析认为,课本编写模式的演变不应该是断裂式的,而应该是辩证性的,即新模式既是对旧模式的否定,又把旧模式中有益的成分包含于自身。
   “欲行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70年语文课改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走向未来的必修课程。回望,为了更好地前行。
   参考文献:
   [1]屠锦红,徐林祥.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J].教育导刊,2010(1).
   [2]吴忠豪,于龙.新中国60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09(2).
   [3]周一贯.新中国70年作文课改的奋进之笔[J].语文教学通讯,2019(7).
   [4]王淦生.建国60年母语教材的变迁[J].辽宁教育,2014(1).
   [5]白金声.小学识字教学70年[J].语文教学通讯,2019(6).
  (责任编辑:孙丽英)
其他文献
摘要:试卷命题是教育质量监测过程的核心工作,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促进的重要作用。为了发现中德两国同龄学生数学学业质量水平的差异情况,特选取北京、上海、厦门等五个城市和德国柏林、慕尼黑等四个地区的小学数学四年级综合测试卷,通过对比三十六份试卷的结构、特点、试题维度及其命题技术,识别两国小学四年级下学期末(即将升五年级)的试卷差异。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重视试卷命题立意、提高数学解答说理题型比例、高观
期刊
摘要:在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思辨活动,能够促进儿童文明礼仪的养成,使文明礼仪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教学形式由“传授式”到“学习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儿童的学习放在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开展多种思辨活动,培养儿童的辩证、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分析、综合、评价与运用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可构建中高年级儿童文明礼仪养成的基本学习范式,即引导儿童走进思辨情境,开展反思性、探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逐渐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方向。深度学习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导”“两线”,制定“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模式;基于教材,选取“问题导向”学习活动内容;以生为本,探索“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题驱动;问题导向;深度學习;教学
期刊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学生的“学习视角”为主,开展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本文以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为例,谈谈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目标,聚焦问题  
期刊
摘要: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在强化职前教师培养方面,可以借助“模仿—反思—创造—提升”的实习流程来优化实习模式,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的跨跃式发展,并为他们日后的专业自主发展磨砺研究性思维、建构结构化行动范式,进而加速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实习流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跨跃式成长   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于教育实习,它是师范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也是进
期刊
《上下五千年》是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为一体的优秀历史读物。历史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是枯燥乏味的,而林汉达先生编写的《上下五千年》却把历史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中,用词讲究,述说生动,读来趣味盎然。考虑到《上下五千年》共两册,有372个故事,阅读量较大,笔者将阅读《上下五千年》作为一项寒假作业布置了下去。然而,在新学期的阅读交流会上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推进,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学时也更多地关注学生,逐渐由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模式。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个性化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有效、快乐地学美术,是美术教师努力探索并实践的重要方向。   一、设计个性化问题的依据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问题学习”是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学生通过由浅入深、不断拓展的“问题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龙”文化、“月”文化、“竹”文化等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经典主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中加深对其的理解与认同,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以“竹”文化为例,从感知、探究、传承三个维度阐述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一、触摸生活,感知“竹”的特点  对于中华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化教学,教师可以将生活
期刊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可以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以“一”带多,融合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通过搭建平台,融合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通过打通壁垒,融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将文化渗透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润,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合  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之
期刊
2020年是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学科统一命题的起始之年,是取消考试说明、按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命题的开局之年。试卷总体目标明确,命题思路清晰,试卷结构合理,功能定位准确。  一、指导思想  试题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和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参照盘锦市现行使用的化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结合我省化学教学实际进行命制。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