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具是影视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如装裱之于书画、鞍鞯之于骏马,在整部作品的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与时代;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多种方式为叙事提供动力;具有隐喻的意义;塑造人物形象,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过角色的其它方面成为其个性外化标志性的视觉符号。
艺术是相通的。道具在影视艺术形式中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只不过道具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呈现,影视舞蹈以具体物件呈现。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物件为线索,或是一张帕、一支钗、一把扇、一柄剑,或是随身携带之物,或是贴身心爱之品,或是希世珍奇,或是祖传瑰宝,作为遗产,作为信物,作为馈赠,作为凭证,或是争夺,或是散失,或是寻踪,或是隐匿……借以展开故事情节是不乏例证的。如传奇的开山之作《古镜记》中的古镜,汤显祖的《紫钗记》中的紫钗,《喻世明言》开卷第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小说创作借助于物件作小道具,不只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而且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透视人物心理动态,或是作为小说结构的伏线、引线,或是作为传达人物情感信息的声波,表现人际关系,反映矛盾斗争。
很多写作大师都注重道具的运用,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就精心设计了一种道具,为展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了很好的注释。那是一块不起眼的粉板,旧时店里记账用的记事牌——“备忘录”。然而,在这篇小说中,它却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物,它在见证孔乙己的命运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孔乙己整天“之乎者也”、四处招摇读书人的臭架子的情节中,此时的孔乙己虽是恶习不断,却也不赖账,“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从中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尚存的一丝未泯的人性,我们在鄙视他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同情。第二次出现在“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粉板上的记载,勾起了人们对孔乙己遭遇的猜测,后来得知是被打折了腿,他在人们心中仅存的“好”已丧失殆尽。第三次出现是“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至此,孔乙己早已化成一缕冤魂,只剩下那块粉板成了这个人物苦难人生的招牌在风中萧瑟,粉板无声地诉说着他一生的悲哀。又如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作者借“二十先令的银币”这个精心设计的道具来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示生活本质。作者首先让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太太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太太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再叫弗斯戴克太太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太太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贱,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作者利用这个道具,既展现了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在小说中,我们会注意到,有些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或许有情感、思想、意志,但却退后成为一种类似道具的存在。虽然概念上它不属于道具的范畴,但在文中,它充当的就是道具的角色,并且起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小说中的另类道具。
沈从文的《边城》中的虎耳草,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虎耳草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不由得她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翠翠以前心里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第二次出现虎耳草是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梦得真有趣”,没有听外公讲父母的唱歌的故事,翠翠心里的爱情是不会清晰和坚定起来的。听了父母的故事,翠翠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所以她梦见自己“得到了虎耳草”。但翠翠不知傩送是否也如自己爱着对方一样爱着自己,因此她梦见摘了虎耳草,却“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去”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文末,翠翠听外公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情歌,她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虽然她没说交给谁,但我们已经很明白翠翠的心意了,这时她已经知道把虎耳草交给谁了。由此可以看出,虎耳草已成为翠翠的纯真的爱情象征,是质朴纯真,情感内敛的翠翠爱情的寄托物,它与湘西、翠翠、爱情相契合,成为传情达意的道具,含蓄而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那条狗。小说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街头一狗咬人的事件,讽刺了作为沙皇走狗的奥楚蔑洛夫的专制、蛮横、趋炎附势、欺下媚上、见风使舵。主角是奥楚蔑洛夫,可文中的狗,虽不是一个角色,可却是一个重要的道具,没有这条狗,也就没有了这一场精彩剧目的上演,它是故事的源起。同时,它又是全文的一条线索,奥楚蔑洛夫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这取决于狗的主人是权贵还是一般人,小说一波三折,正是在这一波三折之中,奥楚蔑洛夫才有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变色表演,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典型人物。可见,狗在小说中既起到了引发故事的作用,又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小说的一条线索。它更是奥楚蔑洛夫丑恶嘴脸的见证,和小说主旨深刻之所在。奥楚蔑洛夫,俄语的意思是“疯癫”。作者通过这一名字转达给我们的是作者对这一人物的讥讽与嘲弄。他的狂颠在于他的装模作样,在于他的欺下媚上,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他好像沙皇政权的“狗”,处处在维护着已经腐朽的沙皇政权。与那条咬人的小猎狗一样也是将军家的“狗”,那么巡警就像奥楚蔑洛夫的“狗”。
道具的作用很大,妙用道具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具魅力,我们在欣赏小说的时候,不可不注意作者精心选用的道具,它体现的是作者巧妙的艺术匠心。不过,以上说到的道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作者艺术匠心的体现,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情感、思想或意志。
作者单位:湖北潜江市文昌高级中学。
艺术是相通的。道具在影视艺术形式中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只不过道具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呈现,影视舞蹈以具体物件呈现。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物件为线索,或是一张帕、一支钗、一把扇、一柄剑,或是随身携带之物,或是贴身心爱之品,或是希世珍奇,或是祖传瑰宝,作为遗产,作为信物,作为馈赠,作为凭证,或是争夺,或是散失,或是寻踪,或是隐匿……借以展开故事情节是不乏例证的。如传奇的开山之作《古镜记》中的古镜,汤显祖的《紫钗记》中的紫钗,《喻世明言》开卷第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小说创作借助于物件作小道具,不只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而且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透视人物心理动态,或是作为小说结构的伏线、引线,或是作为传达人物情感信息的声波,表现人际关系,反映矛盾斗争。
很多写作大师都注重道具的运用,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就精心设计了一种道具,为展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了很好的注释。那是一块不起眼的粉板,旧时店里记账用的记事牌——“备忘录”。然而,在这篇小说中,它却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物,它在见证孔乙己的命运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孔乙己整天“之乎者也”、四处招摇读书人的臭架子的情节中,此时的孔乙己虽是恶习不断,却也不赖账,“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从中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尚存的一丝未泯的人性,我们在鄙视他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同情。第二次出现在“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粉板上的记载,勾起了人们对孔乙己遭遇的猜测,后来得知是被打折了腿,他在人们心中仅存的“好”已丧失殆尽。第三次出现是“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至此,孔乙己早已化成一缕冤魂,只剩下那块粉板成了这个人物苦难人生的招牌在风中萧瑟,粉板无声地诉说着他一生的悲哀。又如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作者借“二十先令的银币”这个精心设计的道具来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示生活本质。作者首先让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太太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太太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再叫弗斯戴克太太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太太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贱,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作者利用这个道具,既展现了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在小说中,我们会注意到,有些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或许有情感、思想、意志,但却退后成为一种类似道具的存在。虽然概念上它不属于道具的范畴,但在文中,它充当的就是道具的角色,并且起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小说中的另类道具。
沈从文的《边城》中的虎耳草,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虎耳草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不由得她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翠翠以前心里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第二次出现虎耳草是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梦得真有趣”,没有听外公讲父母的唱歌的故事,翠翠心里的爱情是不会清晰和坚定起来的。听了父母的故事,翠翠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所以她梦见自己“得到了虎耳草”。但翠翠不知傩送是否也如自己爱着对方一样爱着自己,因此她梦见摘了虎耳草,却“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去”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文末,翠翠听外公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情歌,她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虽然她没说交给谁,但我们已经很明白翠翠的心意了,这时她已经知道把虎耳草交给谁了。由此可以看出,虎耳草已成为翠翠的纯真的爱情象征,是质朴纯真,情感内敛的翠翠爱情的寄托物,它与湘西、翠翠、爱情相契合,成为传情达意的道具,含蓄而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那条狗。小说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街头一狗咬人的事件,讽刺了作为沙皇走狗的奥楚蔑洛夫的专制、蛮横、趋炎附势、欺下媚上、见风使舵。主角是奥楚蔑洛夫,可文中的狗,虽不是一个角色,可却是一个重要的道具,没有这条狗,也就没有了这一场精彩剧目的上演,它是故事的源起。同时,它又是全文的一条线索,奥楚蔑洛夫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这取决于狗的主人是权贵还是一般人,小说一波三折,正是在这一波三折之中,奥楚蔑洛夫才有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变色表演,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典型人物。可见,狗在小说中既起到了引发故事的作用,又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小说的一条线索。它更是奥楚蔑洛夫丑恶嘴脸的见证,和小说主旨深刻之所在。奥楚蔑洛夫,俄语的意思是“疯癫”。作者通过这一名字转达给我们的是作者对这一人物的讥讽与嘲弄。他的狂颠在于他的装模作样,在于他的欺下媚上,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他好像沙皇政权的“狗”,处处在维护着已经腐朽的沙皇政权。与那条咬人的小猎狗一样也是将军家的“狗”,那么巡警就像奥楚蔑洛夫的“狗”。
道具的作用很大,妙用道具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具魅力,我们在欣赏小说的时候,不可不注意作者精心选用的道具,它体现的是作者巧妙的艺术匠心。不过,以上说到的道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作者艺术匠心的体现,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情感、思想或意志。
作者单位:湖北潜江市文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