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新生 荷兰国家博物馆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ping121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沐浴在陈光中的Rijksmuseum,行人依旧可以骑车从正中间的通道穿过。
  2. 整个博物馆中最受瞩目的展厅-荣誉展厅,大厅尽头就是伦勃朗的名著《夜巡》。
1. 维米尔的油画《倒牛奶的女人》作于1656 ~ 1661 年。
  2. 荷兰雕塑家亚德里安· 德福瑞斯的青铜雕塑作品《Triton》。

  穿过带有彩绘玻璃窗户和马赛克镶嵌地板的拱形门厅,荣誉展厅在我面前展开。这座展厅将现代的设计与古典的风格精美地结合起来,彩绘描金的拱顶、自然光投入的天窗、精致华丽的雕像装饰大理石圆柱、小展厅的横梁上刻着的艺术家姓名,这些华美细致的设计让人很容易怀想起历史上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
  这里展出着荷兰17世纪的最珍贵艺术品,包括伦勃朗、维米尔等大师的传世杰作,是整个博物馆最精华部分。这座展厅尽头指向镇馆之宝——伦勃朗的《夜巡》。在10年的整修中,几乎所有展品都根据最新的策展理念进行了挪移,只有《夜巡》仍然挂在原处。十分有趣的是,虽然名为《夜巡》,但伦勃朗的这幅画其实画的却是在一个白天,科克船长和阿姆斯特丹的一些民兵即将外出作战的情景。据说,因为随后人们为这幅画上过几次暗色清漆,才使得这幅作于1642年的画作似乎有着夜间的效果,而后代的人们由于误会为它取名《夜巡》。
  此外这个展厅另一幅著名的作品是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妇女》。这幅画的原作比我想象的要小很多,几乎淹没在举着相机手机拍照的人群中。两幅画的共同点在于大师在绘画中对光影的巧妙应用。
  朋友对荣誉,展厅的内部装饰颇有疑问:墙面灰色,在其他博物馆中很少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来作为背景色?我当时的猜测是,或许这跟摄影相片处理中一样,以不张扬的灰色来衬托作品,更能让主角的色调和纹理不受干扰地呈现出来?我们在后来的参观中发现,整个博物馆都贯穿了这种“灰色美学”,有种和谐统一的庄严美感。而设计师的匠心还更为巧妙:20世纪的陈列馆里,采用的是浅灰色前面,这种色调更能让人想起与时代技术进步相关联的钢铁和铝;而中世纪画廊则采用深灰色。这样的安排,不仅仅将金银制品和画作更好地呈现出来,同时也让人感到仿佛身处大教堂或者密室中。   现今,博物馆不仅仅是展览藏品和传授知识的地方,其功用更在于激发灵感和启发思维,让人们找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联纽带。漫步在Rijksmuseum的展厅内,我能以对照交融的方式往复参详,跟古典与现代同时展开对话,这让我感到着实耳目一新。

让历史跟上时代的步伐


  21世纪是数字科技蓬勃发展的世纪,而来到Rijksmuseum,我们才发现博物馆也可以如此与时俱进:这里配备有最时髦的iPod Touch作为讲解器,WIFI随处都有,这也是第一座安装了75万个飞利浦第三代LED照明灯的博物馆。飞利浦称,LED灯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绘画作品和雕刻作品的阴影和立体感,能够给游客更好的鉴赏享受。由于LED灯几乎不会发热,也不会向展示物品发出有害的紫外线,有利于作品在良好的状态下保存。
  更让人惊讶的是,线上Rijksmuseum还有一座强大的数字工作室Rijks Studio,很多作品已经被电子化放在网上。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都允许人们拍照(不开闪光灯前提下),因此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电子影像将在互联网上传播,这是一个不能阻挡的趋势和事实。拿出随身携带的iPAD,登陆其网站,发现Rijksmuseum实现了很大一部分藏品的电子化,放在网站上供访客游览下载。强大的网站系统配以标签式搜索,只要输入比如“妇女”、“鲜花”等关键词,相关作品就会出现;下载这些高清图片没有版权问题,大家可以将它们打印在T恤上或者马克杯上。这种做法不乏“激进”,也许会遭到传统博物馆的反对,不过这不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吗?21世纪的博物馆,需要以人为本,以科技为辅助,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在这座博物馆里停留的3个小时之中,我们不仅连声赞叹大师们的艺术杰作,而且由衷赞赏这座博物馆的开放理念。十年的整修开放了这座建筑物——这是改造工程的目的,更是开放了馆藏——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能通过网络轻松欣赏到伟大的作品。不过,没有什么能比亲身到访更让人印象深刻了,尤其是这样一座历史与时代接轨的博物馆。
荣誉展厅内,游人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
其他文献
一到柏林就犯了个柏林人认为极其常识和浅薄的错误,错误和人人都知道的柏林墙有关。像很多初到柏林的一样,我对矗立于四十年前,倒塌于十年前的柏林墙充满好奇,之前我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