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指出文化需要对群众的重要性。
[关键词]群众 文化 心理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61-01
研究和掌握群众对文化生活需要的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的导向,既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归宿。
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心理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人类生活的普遍规律,反映在文化生活上则表现为需要的广泛性。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需要是个体和群众在自然环境中对必需事物的一种心理表现。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的需要是一个系统,生存,享受,发展各个层次的需求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生存,享受需求是发展需求的前提,从而指出的人类生理——心理需要的基本趋向,即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追求高层次的社会和精神的需要,这是人类需要方面的普遍规律。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主观上要求摆脱社会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不仅不满足于过去“众人搭台专业唱戏”,而且也不再满足“只观看不表演,只叫好不登台”的现状,希望在大庭广众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能,他们要唱、要跳、要乐、要学,强烈要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充实他们的生活。开展广泛的适合群众特点的文化活动,无疑为实现广大群众这一基本心理愿望提供了条件。广大群众通过自我陶冶,不仅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享受,而且还有知识和信息的获得,在这一过程中群众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人类文化生活需要的普遍性,以及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文化心理,揭示了当前群众文化生活的广泛性。
从人类的个性心理差异上看,个性心理的差异性反映在人类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则表现为丰富性和多样性。人的文化心理是极为复杂的,它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断创新的进展性,并受个人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年龄、气质、修养、性格、文化层次的调节,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同的文化需求,具有雅俗之分、高低之别、新旧之变、优劣之争。例如:少年儿童时期,求知、求奇、竞技心理占主导地位;中青年时期,求知、审美、社会、求偶心理占主导地位;壮老年时期,寻求乐趣、消遣、健身和群聚心理占主导地位。不同年龄追求文化活动的心理差异,构成了群众文化五彩缤纷的“景观”。人们的文化心理差异,不仅表现在年龄上,而且还因个人地位、修养、性格和文化层次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需求,正如工人和教授、农民和学者,由于各自生活的领域,观察社会与生活的视角不同,所以各自追求的精神生活也不一致。群众文化中存在个性心理差异,对审美对象的不同倾向和选择,必然导致文化活动的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斷多样化。目前,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日益广泛采用的声、光、电、化的丰富多彩,满足了群众千差万别的精神需要,无疑也给群众文化活动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追求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突出特点。
从人类心理的可变性上看,社会实践不断深入,人们的心理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其可变性反映在精神文化追求上则呈现出不断上升、进展的趋势。人类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化生活就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以及宽松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带动群众文化呈现更加繁荣兴旺的景象,当前业余文化生活中出现的摄影热、服装热、美术热、电脑热等,都强烈地反映了当代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求富的心理状态,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上升的趋势,需要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呈现出水涨船高的势态。人们在某些文化活动中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决定人们不会永远停留在现有的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人们把精神生活的不满足表现在对于行动的渴望之中,于是去寻找与科学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道德水平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再创新的满足的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促使群众文化活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陋单一向复杂多样,由不自由向自由演变。
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活动心理,就能科学地预测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向,自觉地放弃那些不适合人们的新文化需要的活动内容形式,赋传统以新生。
[关键词]群众 文化 心理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61-01
研究和掌握群众对文化生活需要的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的导向,既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归宿。
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心理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人类生活的普遍规律,反映在文化生活上则表现为需要的广泛性。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需要是个体和群众在自然环境中对必需事物的一种心理表现。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的需要是一个系统,生存,享受,发展各个层次的需求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生存,享受需求是发展需求的前提,从而指出的人类生理——心理需要的基本趋向,即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追求高层次的社会和精神的需要,这是人类需要方面的普遍规律。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主观上要求摆脱社会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不仅不满足于过去“众人搭台专业唱戏”,而且也不再满足“只观看不表演,只叫好不登台”的现状,希望在大庭广众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能,他们要唱、要跳、要乐、要学,强烈要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充实他们的生活。开展广泛的适合群众特点的文化活动,无疑为实现广大群众这一基本心理愿望提供了条件。广大群众通过自我陶冶,不仅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享受,而且还有知识和信息的获得,在这一过程中群众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人类文化生活需要的普遍性,以及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文化心理,揭示了当前群众文化生活的广泛性。
从人类的个性心理差异上看,个性心理的差异性反映在人类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则表现为丰富性和多样性。人的文化心理是极为复杂的,它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断创新的进展性,并受个人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年龄、气质、修养、性格、文化层次的调节,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同的文化需求,具有雅俗之分、高低之别、新旧之变、优劣之争。例如:少年儿童时期,求知、求奇、竞技心理占主导地位;中青年时期,求知、审美、社会、求偶心理占主导地位;壮老年时期,寻求乐趣、消遣、健身和群聚心理占主导地位。不同年龄追求文化活动的心理差异,构成了群众文化五彩缤纷的“景观”。人们的文化心理差异,不仅表现在年龄上,而且还因个人地位、修养、性格和文化层次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需求,正如工人和教授、农民和学者,由于各自生活的领域,观察社会与生活的视角不同,所以各自追求的精神生活也不一致。群众文化中存在个性心理差异,对审美对象的不同倾向和选择,必然导致文化活动的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斷多样化。目前,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日益广泛采用的声、光、电、化的丰富多彩,满足了群众千差万别的精神需要,无疑也给群众文化活动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追求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突出特点。
从人类心理的可变性上看,社会实践不断深入,人们的心理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其可变性反映在精神文化追求上则呈现出不断上升、进展的趋势。人类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化生活就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以及宽松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带动群众文化呈现更加繁荣兴旺的景象,当前业余文化生活中出现的摄影热、服装热、美术热、电脑热等,都强烈地反映了当代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求富的心理状态,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上升的趋势,需要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呈现出水涨船高的势态。人们在某些文化活动中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决定人们不会永远停留在现有的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人们把精神生活的不满足表现在对于行动的渴望之中,于是去寻找与科学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道德水平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再创新的满足的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促使群众文化活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陋单一向复杂多样,由不自由向自由演变。
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活动心理,就能科学地预测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向,自觉地放弃那些不适合人们的新文化需要的活动内容形式,赋传统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