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全民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在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大环境下,课外体育竞赛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对于大中学生来说,课外体育竞赛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其不仅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更是贯彻体育教育精髓的有益途径。但当前大中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竞赛时总是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将对其进行简略分析并提出几点应对建议。
关键词 阳光体育 课外体育竞赛 校园文化活动 制约因素 应对建议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正式出台,其中明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并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课外体育竞赛便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健康的体育意识、积极的体育态度、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体育习惯。同时,也能帮助其在公平竞争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的现实需求
课余体育竞赛是正规的、简化的自定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品质的相互比赛。[1]课余体育竞赛是体育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它有效地拓展了学校体育的功能,抓好课余体育竞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2]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类型,二者的互相结合,将会大力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迈向全面发展。而课外竞赛体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实现这些积极意义。
二、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的制约因素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乐观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3]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积极影响更加重要。
(一)学校对课外体育竞赛缺乏重视
我国大部分高校和中学本身对课外体育竞赛缺乏重视。首先,学校受到中考、高考和就业难等问题的制约,普遍将重心放在文化课上,很少在校内或者联合本区学校开展体育竞赛。其次,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层对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不够重视,虽然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总是有意占用体育时间来弥补文化课学习。
(二)课外体育竞赛比赛频率低,类型单一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一届,自1982年第一届召开后,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九届。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全国普通大、中学校学生体育竞赛暂行规定》,要求各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全校性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一届。但这些规定的运动会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需求,一来比赛频率低,竞技水平要求高,能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二来项目类型较单一,常常只有跑跳类和投掷类等常规项目。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舞蹈、滑板、跆拳道等项目却很少组织比赛活动。
(三)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的积极性不高
许多学生在学习、考试、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主动放弃参加课外体育竞赛。这说明学生对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所以无法激发兴趣。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来改变现状。
(四)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是组织与安排课外体育竞赛的主力军。但目前大学、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他们不仅要掌握充实的体育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教学、管理和组织艺术,更需要持续学习以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个人综合品质。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体育教学和课外竞赛活动组织中更加得心应手。
(五)体育硬件设施不到位,经费短缺
据访问调查,大中学生普遍反映体育场地紧张、器材数量少等,硬件设施不到位导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丧失兴趣。此外,学校在体育学科建设方面的经费非常紧张,所以很难再去投资课外体育竞赛,这也是其受到制约的重要因素。
三、应对当前现状建议
从上到下加强重视,培养学生树立参与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完善设施建设。
扩展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项目类型,增加举办频次,为学生创造条件。
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自己组织的课余体育竞赛。[4]
转变学校运营理念,盘活经费来源,增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资金投入。
切实践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压力负担,将体育时间还给学生。
四、结语
实际上,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面临的困惑远不止文中分析的那几点因素。但这是存在于当前大学和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改变现状的。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转变思想,同时也需要社会对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重视起来,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多合适条件,一起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层次普及,并推动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与践履。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规划课题(编号:12YBB124)。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2.
[2] 王正清.中学课余体育竞赛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意义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145.
[3] 张庆春,倪春玲,朱铁峰.课外体育竞赛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1):100-102.
[4] 赵波,王云松.对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01-102.
摘 要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全民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在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大环境下,课外体育竞赛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对于大中学生来说,课外体育竞赛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其不仅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更是贯彻体育教育精髓的有益途径。但当前大中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竞赛时总是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将对其进行简略分析并提出几点应对建议。
关键词 阳光体育 课外体育竞赛 校园文化活动 制约因素 应对建议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正式出台,其中明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并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课外体育竞赛便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健康的体育意识、积极的体育态度、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体育习惯。同时,也能帮助其在公平竞争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的现实需求
课余体育竞赛是正规的、简化的自定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品质的相互比赛。[1]课余体育竞赛是体育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它有效地拓展了学校体育的功能,抓好课余体育竞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2]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类型,二者的互相结合,将会大力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迈向全面发展。而课外竞赛体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实现这些积极意义。
二、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的制约因素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乐观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3]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积极影响更加重要。
(一)学校对课外体育竞赛缺乏重视
我国大部分高校和中学本身对课外体育竞赛缺乏重视。首先,学校受到中考、高考和就业难等问题的制约,普遍将重心放在文化课上,很少在校内或者联合本区学校开展体育竞赛。其次,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层对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不够重视,虽然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总是有意占用体育时间来弥补文化课学习。
(二)课外体育竞赛比赛频率低,类型单一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一届,自1982年第一届召开后,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九届。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全国普通大、中学校学生体育竞赛暂行规定》,要求各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全校性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一届。但这些规定的运动会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需求,一来比赛频率低,竞技水平要求高,能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二来项目类型较单一,常常只有跑跳类和投掷类等常规项目。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舞蹈、滑板、跆拳道等项目却很少组织比赛活动。
(三)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的积极性不高
许多学生在学习、考试、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主动放弃参加课外体育竞赛。这说明学生对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所以无法激发兴趣。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来改变现状。
(四)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是组织与安排课外体育竞赛的主力军。但目前大学、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他们不仅要掌握充实的体育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教学、管理和组织艺术,更需要持续学习以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个人综合品质。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体育教学和课外竞赛活动组织中更加得心应手。
(五)体育硬件设施不到位,经费短缺
据访问调查,大中学生普遍反映体育场地紧张、器材数量少等,硬件设施不到位导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丧失兴趣。此外,学校在体育学科建设方面的经费非常紧张,所以很难再去投资课外体育竞赛,这也是其受到制约的重要因素。
三、应对当前现状建议
从上到下加强重视,培养学生树立参与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完善设施建设。
扩展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项目类型,增加举办频次,为学生创造条件。
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自己组织的课余体育竞赛。[4]
转变学校运营理念,盘活经费来源,增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资金投入。
切实践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压力负担,将体育时间还给学生。
四、结语
实际上,大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赛面临的困惑远不止文中分析的那几点因素。但这是存在于当前大学和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改变现状的。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转变思想,同时也需要社会对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重视起来,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多合适条件,一起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层次普及,并推动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与践履。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规划课题(编号:12YBB124)。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2.
[2] 王正清.中学课余体育竞赛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意义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145.
[3] 张庆春,倪春玲,朱铁峰.课外体育竞赛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1):100-102.
[4] 赵波,王云松.对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