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村的幼儿园普遍缺乏教学内容。许多山村幼儿园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己实操的。而更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在网上搜集幼儿教学视频,然后模仿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幼儿上课。对于山村的幼儿来说,如果他们不上山村幼儿园,就只能在山野里“放养”到6岁后直接上小学,3至6岁正值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年龄,我们想为山村的幼儿做点什么。
“童行学院山村幼教支持项目”是跨界幼儿美育实践者郝景芳发起创办的公益项目,致力于支持孩子发现自我、探索世界,相信每个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教育。2017年底“童行学院山村幼教支持项目”正式启动,在项目启动之前我们做了多次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设计的侧重点放在亲近幼儿、鼓励动手探究、科学设计、让教师快速掌握上。我们研发出两个学期、八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包括人类、食物、服装、中国、陆地、海洋、交通、世界。同时,我们还为教师配备了教学教案、课程活动设计方案、可操作的活页练习册、幼儿绘本、教具和玩具。这套课程,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出发,活动形式简单有趣,丰富的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感知世界、认识世界。
从2018年9月开始,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的几所山村幼儿园里,与该园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
第一个教学主题是“人类”。教师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我来自火星》,该绘本讲了幼儿最熟悉的自己,爱发脾气,爱蹦蹦跳跳,跑得很快,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第一周的教学,我得到的大部分反馈是:幼儿们对绘本中的故事感兴趣,但基本听不懂,因为他们从来没听过“火星”一词,不理解“来自火星”是什么意思。一些教师也表示,其实自己也不太了解火星,但为了让幼儿们多了解一些关于火星的知识,就上网搜索火星的图片,学习天文常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帮助幼儿们了解火星。
在“陆地”主题课程中,教师挑选绘本《非洲有没有小熊》,以绘本为载体,搭配教案和图片资料,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陆地上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种类、形态、习性、栖息地等知识。教师还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幼儿们到自然环境中观察、认识和接触真实的动物。阅读绘本的时候,教师发现幼儿对小熊戴的蝴蝶结很感兴趣,于是带领幼儿们进行了一次制作蝴蝶结的手工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和小熊一样的蝴蝶结。类似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围绕课程内容和配套的材料,山村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深入地认识和体验每个主题内容,并从中收获到成长的快乐。
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导入,这个环节归根到底,目的是让幼儿们达到学习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鼓励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如何引导幼儿跟随教师的思路进入教师设定的情境中,一步步深入探索呢?我们给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策略中,导入环节提供了形式丰富的活动方案,有设置情境、回忆想象、活动游戏、观察欣赏等。教师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
經过对教师一个学期以来教学实践的观察,我了解了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有一位教师说:“有时候幼儿对新学的内容不理解,用教案中的方法导入幼儿依然听不懂,可能这些幼儿本身的能力还是比不上城里的幼儿。”我说:“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师了解各个幼儿的能力、习惯和喜好,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参考教案,灵活地选择教案中提供的引导方法,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于是教师们尝试因材施教,创造出了很多有趣的方法,比如让幼儿扮演故事情节里的人物,在教学导入环节添加小游戏等,都受到幼儿欢迎。教师的教学实践从学习和模仿教案到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案,这个过程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们开展了一次线下培训——“教学设计工作坊”。在工作坊里,我们和教师们一起探讨“我们想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好的教育”,我们以教师们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为例,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梳理了课程设计的路线图,让教师了解课程设计的初衷和目标。了解课程设计的意图是十分有必要的,它直接影响了“怎么教”,是方法背后的原理,关系到教育的本质。
山村幼儿园的教师教幼儿画画,以往的方法总是教师画一幅简笔画做示范,然后幼儿们模仿着画,这更多的是练习对线条的控制能力,以及练习手指手腕的精细动作。教师为了鼓励幼儿,每一幅交上来的画都会打100分。在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时候,我对她们讲:对待幼儿的作品,我们不只是做简单的评价,更应该仔细“倾听”,幼儿的画反映了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应该对幼儿的作品认真地观察,分析幼儿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教师的重视对幼儿是很好的鼓励,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地引导。学期末调研时,有教师对我说:“我们班小朋友的画画得可有意思了,有个孩子说他画的小恐龙把所有的食物全都偷吃了,所以肚子圆滚滚的都快站不起来了。”教师们会组织幼儿就自己创作的作品在班级里进行互相欣赏和分享,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说给教师和同学们听,锻炼幼儿展示自我的勇气,同时对其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下学期的开学调研,我还观察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一个山村幼儿园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把教案进行了加工,制作出自己的教学计划,并详细地列出周计划和月计划,打印后粘贴在自己班级的门口。如此详尽的教学计划,是对原有教学内容深度学习和实践后的扩展和延伸,是教师自发设计的。看到这个细节,我想起我们设计这套课程的初衷——以专业的设计为内核,以优质的内容为支撑,用减负的方式给老师赋能,算是实现了吧。
为了检验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领域的专家对使用本套课程和未使用本套课程的幼儿进行了三次对比测评。测评结果数据表明:使用这套课程的幼儿更愿意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口语表达的能力也更强;其次,使用本套课程的幼儿对活页材料的完成度也更好。山村的幼儿在本次实践中有如此显著的变化,鼓舞我继续推行“童行学院山村幼教支持项目”,也让我相信:好的内容,可以为教师赋能。
后记
该项目开始实施的时候,参与实践的有3组实验组幼儿园,共计140多名幼儿、8位教师。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结束之后,教师还剩下7位,但其中的5位都换了新人,还有2位决定近期离开。这就是山村幼儿园的现状:师资不稳定,老师流动性大。愿意到贵州毕节山区的幼儿园任教,每天照顾三四十个幼儿,并为他们精心安排课程,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真心想做好幼儿教育事业的。
项目结束之后,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些留在山村的和已经离开的教师的现状。她们有的还在兢兢业业地照看山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的怀孕生子,正在家照顾自己的小孩;有的离开家乡,到异地的幼儿园工作;有的留在本地,一边在镇上或市里的幼儿园工作,一边准备参加公办教师招考。她们或多或少地还在从事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工作。
山村幼儿园里的幼儿,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有的教师对我说:“少数贫困的同学,学习资料都是我们自己出钱帮他们买的。有的学生连书都没有,我们打电话给家长,家长也不买,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有的是不重视教育……”在山村,教师几乎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知识来源,我们想要打开当地幼儿的视野,为幼儿们创造美好未来助一臂之力,首先要打开教师的视野,先为教师们赋予能量,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教师。经过专业设计的内容,可以给教师提供好用的抓手,在实用的同时,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长久。
“童行学院山村幼教支持项目”是跨界幼儿美育实践者郝景芳发起创办的公益项目,致力于支持孩子发现自我、探索世界,相信每个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教育。2017年底“童行学院山村幼教支持项目”正式启动,在项目启动之前我们做了多次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设计的侧重点放在亲近幼儿、鼓励动手探究、科学设计、让教师快速掌握上。我们研发出两个学期、八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包括人类、食物、服装、中国、陆地、海洋、交通、世界。同时,我们还为教师配备了教学教案、课程活动设计方案、可操作的活页练习册、幼儿绘本、教具和玩具。这套课程,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出发,活动形式简单有趣,丰富的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感知世界、认识世界。
从2018年9月开始,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的几所山村幼儿园里,与该园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
第一个教学主题是“人类”。教师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我来自火星》,该绘本讲了幼儿最熟悉的自己,爱发脾气,爱蹦蹦跳跳,跑得很快,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第一周的教学,我得到的大部分反馈是:幼儿们对绘本中的故事感兴趣,但基本听不懂,因为他们从来没听过“火星”一词,不理解“来自火星”是什么意思。一些教师也表示,其实自己也不太了解火星,但为了让幼儿们多了解一些关于火星的知识,就上网搜索火星的图片,学习天文常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帮助幼儿们了解火星。
在“陆地”主题课程中,教师挑选绘本《非洲有没有小熊》,以绘本为载体,搭配教案和图片资料,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陆地上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种类、形态、习性、栖息地等知识。教师还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幼儿们到自然环境中观察、认识和接触真实的动物。阅读绘本的时候,教师发现幼儿对小熊戴的蝴蝶结很感兴趣,于是带领幼儿们进行了一次制作蝴蝶结的手工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和小熊一样的蝴蝶结。类似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围绕课程内容和配套的材料,山村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深入地认识和体验每个主题内容,并从中收获到成长的快乐。
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导入,这个环节归根到底,目的是让幼儿们达到学习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鼓励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如何引导幼儿跟随教师的思路进入教师设定的情境中,一步步深入探索呢?我们给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策略中,导入环节提供了形式丰富的活动方案,有设置情境、回忆想象、活动游戏、观察欣赏等。教师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
經过对教师一个学期以来教学实践的观察,我了解了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有一位教师说:“有时候幼儿对新学的内容不理解,用教案中的方法导入幼儿依然听不懂,可能这些幼儿本身的能力还是比不上城里的幼儿。”我说:“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师了解各个幼儿的能力、习惯和喜好,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参考教案,灵活地选择教案中提供的引导方法,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于是教师们尝试因材施教,创造出了很多有趣的方法,比如让幼儿扮演故事情节里的人物,在教学导入环节添加小游戏等,都受到幼儿欢迎。教师的教学实践从学习和模仿教案到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案,这个过程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们开展了一次线下培训——“教学设计工作坊”。在工作坊里,我们和教师们一起探讨“我们想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好的教育”,我们以教师们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为例,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梳理了课程设计的路线图,让教师了解课程设计的初衷和目标。了解课程设计的意图是十分有必要的,它直接影响了“怎么教”,是方法背后的原理,关系到教育的本质。
山村幼儿园的教师教幼儿画画,以往的方法总是教师画一幅简笔画做示范,然后幼儿们模仿着画,这更多的是练习对线条的控制能力,以及练习手指手腕的精细动作。教师为了鼓励幼儿,每一幅交上来的画都会打100分。在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时候,我对她们讲:对待幼儿的作品,我们不只是做简单的评价,更应该仔细“倾听”,幼儿的画反映了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应该对幼儿的作品认真地观察,分析幼儿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教师的重视对幼儿是很好的鼓励,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地引导。学期末调研时,有教师对我说:“我们班小朋友的画画得可有意思了,有个孩子说他画的小恐龙把所有的食物全都偷吃了,所以肚子圆滚滚的都快站不起来了。”教师们会组织幼儿就自己创作的作品在班级里进行互相欣赏和分享,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说给教师和同学们听,锻炼幼儿展示自我的勇气,同时对其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下学期的开学调研,我还观察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一个山村幼儿园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把教案进行了加工,制作出自己的教学计划,并详细地列出周计划和月计划,打印后粘贴在自己班级的门口。如此详尽的教学计划,是对原有教学内容深度学习和实践后的扩展和延伸,是教师自发设计的。看到这个细节,我想起我们设计这套课程的初衷——以专业的设计为内核,以优质的内容为支撑,用减负的方式给老师赋能,算是实现了吧。
为了检验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领域的专家对使用本套课程和未使用本套课程的幼儿进行了三次对比测评。测评结果数据表明:使用这套课程的幼儿更愿意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口语表达的能力也更强;其次,使用本套课程的幼儿对活页材料的完成度也更好。山村的幼儿在本次实践中有如此显著的变化,鼓舞我继续推行“童行学院山村幼教支持项目”,也让我相信:好的内容,可以为教师赋能。
后记
该项目开始实施的时候,参与实践的有3组实验组幼儿园,共计140多名幼儿、8位教师。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结束之后,教师还剩下7位,但其中的5位都换了新人,还有2位决定近期离开。这就是山村幼儿园的现状:师资不稳定,老师流动性大。愿意到贵州毕节山区的幼儿园任教,每天照顾三四十个幼儿,并为他们精心安排课程,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真心想做好幼儿教育事业的。
项目结束之后,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些留在山村的和已经离开的教师的现状。她们有的还在兢兢业业地照看山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的怀孕生子,正在家照顾自己的小孩;有的离开家乡,到异地的幼儿园工作;有的留在本地,一边在镇上或市里的幼儿园工作,一边准备参加公办教师招考。她们或多或少地还在从事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工作。
山村幼儿园里的幼儿,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有的教师对我说:“少数贫困的同学,学习资料都是我们自己出钱帮他们买的。有的学生连书都没有,我们打电话给家长,家长也不买,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有的是不重视教育……”在山村,教师几乎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知识来源,我们想要打开当地幼儿的视野,为幼儿们创造美好未来助一臂之力,首先要打开教师的视野,先为教师们赋予能量,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教师。经过专业设计的内容,可以给教师提供好用的抓手,在实用的同时,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