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飞速增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经济活动的障碍逐步减少,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增强,世界市场的力量正冲击着各国的经济疆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不想被世界抛弃的话,就应当使本国经济融合于世界经济之中。对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更为重要。
经济全球化实现的速度与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对经济全球化动力的探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由于全球系统的庞大性,多层次性,互动性,现在尚无一个成熟的理论能对全球化的动力机制进行详尽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动力是交通和通讯的日益发达;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和科研创新的国际化,也推动和加深着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动力;与此相应国际舞台上新的行为主体的形成和传统型为主体被赋予了新角色,则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凡此种种,提出了多种理论进行了论证和探索。笔者认为对全球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应该从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资本的逐利性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
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逐利性是资本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市场经济最原始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才导致了国际分工的萌芽,贸易藩篱的打破,世界市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是这种冲动的副产品。在生产的诸要素中,资本是流动行最强的,资本的全球流动是全球化最活跃的层面。因此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全球化就没有经济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从经济整体看,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产业,而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使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对外转移成为必然,结果一批发展战略比较成功的国家加入到工业领域的产品分工,世界作为整体走向工业化,工业在各国的比重提高使各自逐步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国际分工。从产业层次看,先进国家普遍从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得到好处,许多新产业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于是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水平的分工合作。从产品层次看,科技革命使现代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许多产品难以由一个国家单独开发、研制和生产,于是要求产品在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进行合作,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生产过程的相互联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商品可分解成多个零部件,不同的部件可以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然后组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如宠蒂亚克菜曼牌汽车由美国福特公司牵头,德国负责设计,零部件来自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七个国家,最后在韩国组成车运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化产品。零部件的分散制造导致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的流动,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世界传播,相应地,资金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增大,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在当今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微电子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现代信息互联网络遍及全球,使得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从而使经济的全球化成为现实。以美国为例,其IT产业已占美国GDP的14.7%,美国经济增长中约1/4来源于信息技术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些行业如研究开发、金融、产品设计、商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而经济的全球化正是经济活动国际化的必然趋势。跨国公司形成后,为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全球不同地区设立生产点,这种国际性的生产方式,加速了国际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了国际分工。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进入国际交流,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而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就必然提出消除市场障碍和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客观上要求各国打破疆界,彼此间进行经济协调和联系。因此,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扩张,跨国公司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跨国公司无论在规模、财力还是在经营范围等各方面都迅速扩张。进入7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力量更是急剧膨胀,其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远在其他经济组织之上。这一时期全世界拥有跨国公司的总数为9000家,控制着30000多家子公司。发展至今,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其贸易销售额占全球贸易额的50%,其技术开发费用占全世界的90%,跨国公司还掌握了目前世界上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的75%。
国际性的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定,国际经济法规,以及它们所从事的国际经济协调都在共同起着促进作用。这些组织通过各国共同协商,制定出一些国际市场运行规则来协调各国政府的政策,规范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飞速增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经济活动的障碍逐步减少,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增强,世界市场的力量正冲击着各国的经济疆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不想被世界抛弃的话,就应当使本国经济融合于世界经济之中。对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更为重要。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战略
建立在两种意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既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世界发展行列的后排。因为其发展是建立在产业的国际转移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而不是技术或知识基础上的,这是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的基本特征。这种发展战略,即使是历史证明有效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可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落后状态,但不能改变其相对落后状态。有没有一种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呢?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全球化战略。据研究,当今世界上那些经营最好的公司无一不是跨国经营的公司,那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拥有跨国公司较多的国家。
全球化战略是把本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战略,即是从世界经济范围中规划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而不是只从本国经济出发的生产出口战略;是更好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一般利用外部市场与要素的战略。发展中国家要想成功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并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较多利益,改变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相对落后的地位,就必须努力成为全球化的动力,而不是被动的应付挑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没有市场经济,资本就没有流动的空间,没有资本的流动经济就无法发展,更别说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无论是激进的“休克疗法”,还是渐进的经济转型,实践表明,建立一个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为此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2 科教兴国,走技术创新之路。一国经济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可见,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 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使产业的国际分工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尤其是当经历过发展的起步阶段后,已经可能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后进国家应当广泛地参与各个层面的国际分工,而不是简单继续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分工。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完全可能进入传统产业的一些细分市场的分工,即利用产品差异性多样性进入高级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加入WTO以后,要利用海外市场扩大和稳定的机会,以市场细分的战略进入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4 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系。多边贸易体的规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改善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提供了完善改革国内经济制度外部动力。所以,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
5 力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几乎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保持与发达国家较小的差距。因此,应当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出口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应当以此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不利地位。由于这类产业的国际投资比较注重靠近市场,应当利用市场优势吸引投资,经过一段发展以后形成出口产业。加入WTO以后,要通过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吸收更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经济全球化实现的速度与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对经济全球化动力的探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由于全球系统的庞大性,多层次性,互动性,现在尚无一个成熟的理论能对全球化的动力机制进行详尽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动力是交通和通讯的日益发达;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和科研创新的国际化,也推动和加深着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动力;与此相应国际舞台上新的行为主体的形成和传统型为主体被赋予了新角色,则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凡此种种,提出了多种理论进行了论证和探索。笔者认为对全球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应该从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资本的逐利性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
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逐利性是资本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市场经济最原始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才导致了国际分工的萌芽,贸易藩篱的打破,世界市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是这种冲动的副产品。在生产的诸要素中,资本是流动行最强的,资本的全球流动是全球化最活跃的层面。因此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全球化就没有经济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从经济整体看,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产业,而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使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对外转移成为必然,结果一批发展战略比较成功的国家加入到工业领域的产品分工,世界作为整体走向工业化,工业在各国的比重提高使各自逐步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国际分工。从产业层次看,先进国家普遍从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得到好处,许多新产业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于是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水平的分工合作。从产品层次看,科技革命使现代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许多产品难以由一个国家单独开发、研制和生产,于是要求产品在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进行合作,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生产过程的相互联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商品可分解成多个零部件,不同的部件可以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然后组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如宠蒂亚克菜曼牌汽车由美国福特公司牵头,德国负责设计,零部件来自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七个国家,最后在韩国组成车运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化产品。零部件的分散制造导致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的流动,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世界传播,相应地,资金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增大,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在当今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微电子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现代信息互联网络遍及全球,使得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从而使经济的全球化成为现实。以美国为例,其IT产业已占美国GDP的14.7%,美国经济增长中约1/4来源于信息技术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些行业如研究开发、金融、产品设计、商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而经济的全球化正是经济活动国际化的必然趋势。跨国公司形成后,为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全球不同地区设立生产点,这种国际性的生产方式,加速了国际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了国际分工。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进入国际交流,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而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就必然提出消除市场障碍和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客观上要求各国打破疆界,彼此间进行经济协调和联系。因此,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扩张,跨国公司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跨国公司无论在规模、财力还是在经营范围等各方面都迅速扩张。进入7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力量更是急剧膨胀,其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远在其他经济组织之上。这一时期全世界拥有跨国公司的总数为9000家,控制着30000多家子公司。发展至今,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其贸易销售额占全球贸易额的50%,其技术开发费用占全世界的90%,跨国公司还掌握了目前世界上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的75%。
国际性的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定,国际经济法规,以及它们所从事的国际经济协调都在共同起着促进作用。这些组织通过各国共同协商,制定出一些国际市场运行规则来协调各国政府的政策,规范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飞速增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经济活动的障碍逐步减少,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增强,世界市场的力量正冲击着各国的经济疆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不想被世界抛弃的话,就应当使本国经济融合于世界经济之中。对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更为重要。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战略
建立在两种意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既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世界发展行列的后排。因为其发展是建立在产业的国际转移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而不是技术或知识基础上的,这是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的基本特征。这种发展战略,即使是历史证明有效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可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落后状态,但不能改变其相对落后状态。有没有一种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呢?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全球化战略。据研究,当今世界上那些经营最好的公司无一不是跨国经营的公司,那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拥有跨国公司较多的国家。
全球化战略是把本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战略,即是从世界经济范围中规划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而不是只从本国经济出发的生产出口战略;是更好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一般利用外部市场与要素的战略。发展中国家要想成功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并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较多利益,改变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相对落后的地位,就必须努力成为全球化的动力,而不是被动的应付挑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没有市场经济,资本就没有流动的空间,没有资本的流动经济就无法发展,更别说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无论是激进的“休克疗法”,还是渐进的经济转型,实践表明,建立一个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为此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2 科教兴国,走技术创新之路。一国经济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可见,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 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使产业的国际分工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尤其是当经历过发展的起步阶段后,已经可能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后进国家应当广泛地参与各个层面的国际分工,而不是简单继续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分工。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完全可能进入传统产业的一些细分市场的分工,即利用产品差异性多样性进入高级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加入WTO以后,要利用海外市场扩大和稳定的机会,以市场细分的战略进入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4 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系。多边贸易体的规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改善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提供了完善改革国内经济制度外部动力。所以,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
5 力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几乎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保持与发达国家较小的差距。因此,应当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出口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应当以此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不利地位。由于这类产业的国际投资比较注重靠近市场,应当利用市场优势吸引投资,经过一段发展以后形成出口产业。加入WTO以后,要通过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吸收更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