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飛速发展,其迅速普及到各个领域,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社交软件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感知非常敏锐,接受能力强,但由于长期处于较封闭的校园,缺乏社会阅历与明确的是非辨别能力,自制力较差。因此,各大高校应设立心理健康相关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督促教师加强对大学生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微时代”背景下泛滥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应对大学生心理发生的种种变化,探索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新型媒体传播工具微博和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人们的社交平台,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博和微信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已走进了“微时代”。大学生作为微博和微信使用的主力军,受到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微博和微信等媒体工具虽然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网络时代信息宽泛而驳杂,大学生还无法分辨好坏,这就造成一些低劣信息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各大高校的教育者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媒介充分利用起来,以此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研究
1.对“微媒体”有主观心理动机
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注册微博账号,他们使用微博促进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断进步。微博和微信是当代大学生扩大人际关系网的一个大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增长见识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对“微媒体”产生依赖心理
目前,从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情况来看,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作为微信和微博等信息传播的载体,这是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以及和他人联系的主要载体。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过分地赖新媒体,且已非常严重。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刷微博、聊微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休息的时间,这种无节制地使用手机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其个人的发展。
3.对新媒介兴趣浓厚
微博和微信具有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新颖性和及时性等特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大多数学生。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龄,同时也敢于挑战和尝试,经常利用这些新媒介进行多种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而极大地推动了“微媒体”的发展。
4.在新媒介使用上花费的时间较长
初入大学后,一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极大降低,空闲时间变得富裕起来。微博和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的瞬时性和便捷性受到众多大学生热烈的追捧,并迅速成为大学生空闲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他们每天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通过这些媒介进行信息的分享和沟通,关注一些公众号和明星微博,上网的时间长且频率高。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1.正面影响
社会的进步推动大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他们都崇尚个性自由,极度渴望被关注,而微博和微信等恰恰满足了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发挥平台。在微博平台上,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在此他们可以找到有共同想法的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在微博上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在一些网友的鼓励下调节情绪,找回自我。此外,微博和微信有极强的互动性,能让大学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增多,他们有时间刷微博、查看朋友圈,并逐渐成了微博和微信的重度依赖者,导致降低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网络信息比较庞杂,正面和负面信息充斥其中,而大学生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负面信息很容易对他们产生严重影响,致使他们认知出现偏差,不利于其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最后,一些学生只在网络上才能与人正常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或很少和同学、朋友等进行交流,对身边事也表现得漠不关心,沉迷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最终迷失自我,变得封闭、迷茫,出现心理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1.利用新媒介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微博和微信方便人们交流想法、实现信息共享,大学生可通过其自由地发表个人看法,也可以单纯地抒发个人情感。目前,从大学生对微博和微信的使用和心理动态分析,大多数人更喜欢这种网络沟通方式,并逐渐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心理教育者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利用新媒体积极地加强与大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
目前,大多高校都有本校的官方微博,但是关注的学生少之又少。由于学校经常发布新闻类和通知类消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访问量较低。因此,学校可以发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微话题,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并以此启发学生,并对学生积极地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
此外,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还可通过微博和微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分析,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对其产生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使其在产生心理危机的时候,可以有效应对。另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开一些心理健康公开课,让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帮助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2.利用好新媒体,展开微博心理咨询
在现实日常生活中,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与别人不同,往往不会主动去找心理医生咨询相关问题,因为他们羞于对陌生人讲述自己的“古怪”心理,还怕被当做异类。面对面的这种心理咨询方式让学生身心难受,不能轻易卸下心理包袱,也不能做到开诚布公地和心理医生进行正常谈话,还可能因此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当出现此类情况时,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等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与交流,这种方式避免了面对面可能出现的尴尬,减轻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促使他们甩开心理包袱,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想法描述给心理健康教师。在学生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教师与其沟通,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心理学专业的责任心强的教师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所思所想向健康方向发展,更好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对于那些被证实且的确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又自愿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的学生,教师需要为其保密,并及时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
3.监管学生形成良好的“微文化”
“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和微信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但是在信息监管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局限,导致一些虚假信息和恶劣言论的蓄意传播,甚至诈骗信息的出现。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情况,帮助他们增强鉴别不良言论的能力,倡导道德言论,督促学生举报微博负面信息,及时遏制这些言论的传播。这利于促使学生建立道德微博观,形成良好的“微文化”现象,并进行自我约束。大学生心理教育者还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定期地组织展开相关主题活动,最好找大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作为主题,通过展开一系列健康积极的“微文化”活动,尽教育者的全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行为意识,提高其自制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4.健全校园微博运行制度
高校应聘请专门的人负责微博,并建立相对应的制度,确保微博能正常运行,借助微博发布相关信息,有效展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出台能确保微博账号可以正常运行的管理方案,在管理、运行和信息发布等方面,对微博公众平台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以确保高校的微博公众号可以正常、安全、高效运行。
四、“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措施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追求个性化和去中心化的“微时代”,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这些工作者要及时更新心理教育理念,建立起“微时代”意识。首先,要具备防微杜渐意识。“微时代”传播的信息呈碎片化,人们可以在网上共享信息,这些海量信息不乏消极和虚假的成分。这些不良信息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当代高校大学生,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心理,并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及时发现这些流传的负面信息,并及时制订应对策略,将大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微时代”背景下要尤其注重关怀和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微时代”是一个追求自由、彰显个性的时代,网络言论自由使大学生可以尽情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然而,网络毕竟是虚幻的,再充实的网络虚拟情感也填补不了真实世界里的空虚和寂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使他们快速融入现实生活。
2.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务必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相契合,这就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提出了要求。其内容要结合“微时代”背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信息发布特点来制订。教学内容应以大学生在个人“微生活”中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要敏锐地捕捉“微言论”中的新鲜内涵,另一方面还要尝试融入其中,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来展现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
处在“微时代”,呈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海量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并且伴随着不断更新和爆点话题的出现,这些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要想做好“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师就必修关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介中传播的热点话题,并尝试将这些话题引进课堂,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对其展开讨论。教师通过运用心理健康基本理论和原理解释这些现象,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以达到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能力、健全心理素质的目标。
五、结语
综上,微博和微信等作为多数大学生心理沟通和日常交流的传播媒介,在传播心理健康和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均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同时,在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的传播作用和信息的分享功能,这些措施将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邢丹丹.“微時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基于对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大学生的调查[J].物流技术,2016(35).
[2]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
[3]樊博,王富,黄基鑫.“微时代”下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引导的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6).
[4]何媛媛,范志辉,侯磊,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5(1).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湖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规划课题“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立项编号:XJK014CZY027)。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新型媒体传播工具微博和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人们的社交平台,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博和微信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已走进了“微时代”。大学生作为微博和微信使用的主力军,受到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微博和微信等媒体工具虽然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网络时代信息宽泛而驳杂,大学生还无法分辨好坏,这就造成一些低劣信息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各大高校的教育者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媒介充分利用起来,以此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研究
1.对“微媒体”有主观心理动机
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注册微博账号,他们使用微博促进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断进步。微博和微信是当代大学生扩大人际关系网的一个大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增长见识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对“微媒体”产生依赖心理
目前,从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情况来看,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作为微信和微博等信息传播的载体,这是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以及和他人联系的主要载体。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过分地赖新媒体,且已非常严重。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刷微博、聊微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休息的时间,这种无节制地使用手机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其个人的发展。
3.对新媒介兴趣浓厚
微博和微信具有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新颖性和及时性等特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大多数学生。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龄,同时也敢于挑战和尝试,经常利用这些新媒介进行多种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而极大地推动了“微媒体”的发展。
4.在新媒介使用上花费的时间较长
初入大学后,一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极大降低,空闲时间变得富裕起来。微博和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的瞬时性和便捷性受到众多大学生热烈的追捧,并迅速成为大学生空闲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他们每天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通过这些媒介进行信息的分享和沟通,关注一些公众号和明星微博,上网的时间长且频率高。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1.正面影响
社会的进步推动大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他们都崇尚个性自由,极度渴望被关注,而微博和微信等恰恰满足了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发挥平台。在微博平台上,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在此他们可以找到有共同想法的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在微博上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在一些网友的鼓励下调节情绪,找回自我。此外,微博和微信有极强的互动性,能让大学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增多,他们有时间刷微博、查看朋友圈,并逐渐成了微博和微信的重度依赖者,导致降低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网络信息比较庞杂,正面和负面信息充斥其中,而大学生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负面信息很容易对他们产生严重影响,致使他们认知出现偏差,不利于其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最后,一些学生只在网络上才能与人正常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或很少和同学、朋友等进行交流,对身边事也表现得漠不关心,沉迷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最终迷失自我,变得封闭、迷茫,出现心理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1.利用新媒介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微博和微信方便人们交流想法、实现信息共享,大学生可通过其自由地发表个人看法,也可以单纯地抒发个人情感。目前,从大学生对微博和微信的使用和心理动态分析,大多数人更喜欢这种网络沟通方式,并逐渐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心理教育者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利用新媒体积极地加强与大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
目前,大多高校都有本校的官方微博,但是关注的学生少之又少。由于学校经常发布新闻类和通知类消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访问量较低。因此,学校可以发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微话题,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并以此启发学生,并对学生积极地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
此外,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还可通过微博和微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分析,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对其产生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使其在产生心理危机的时候,可以有效应对。另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开一些心理健康公开课,让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帮助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2.利用好新媒体,展开微博心理咨询
在现实日常生活中,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与别人不同,往往不会主动去找心理医生咨询相关问题,因为他们羞于对陌生人讲述自己的“古怪”心理,还怕被当做异类。面对面的这种心理咨询方式让学生身心难受,不能轻易卸下心理包袱,也不能做到开诚布公地和心理医生进行正常谈话,还可能因此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当出现此类情况时,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等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与交流,这种方式避免了面对面可能出现的尴尬,减轻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促使他们甩开心理包袱,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想法描述给心理健康教师。在学生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教师与其沟通,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心理学专业的责任心强的教师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所思所想向健康方向发展,更好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对于那些被证实且的确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又自愿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的学生,教师需要为其保密,并及时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
3.监管学生形成良好的“微文化”
“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和微信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但是在信息监管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局限,导致一些虚假信息和恶劣言论的蓄意传播,甚至诈骗信息的出现。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情况,帮助他们增强鉴别不良言论的能力,倡导道德言论,督促学生举报微博负面信息,及时遏制这些言论的传播。这利于促使学生建立道德微博观,形成良好的“微文化”现象,并进行自我约束。大学生心理教育者还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定期地组织展开相关主题活动,最好找大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作为主题,通过展开一系列健康积极的“微文化”活动,尽教育者的全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行为意识,提高其自制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4.健全校园微博运行制度
高校应聘请专门的人负责微博,并建立相对应的制度,确保微博能正常运行,借助微博发布相关信息,有效展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出台能确保微博账号可以正常运行的管理方案,在管理、运行和信息发布等方面,对微博公众平台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以确保高校的微博公众号可以正常、安全、高效运行。
四、“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措施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追求个性化和去中心化的“微时代”,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这些工作者要及时更新心理教育理念,建立起“微时代”意识。首先,要具备防微杜渐意识。“微时代”传播的信息呈碎片化,人们可以在网上共享信息,这些海量信息不乏消极和虚假的成分。这些不良信息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当代高校大学生,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心理,并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及时发现这些流传的负面信息,并及时制订应对策略,将大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微时代”背景下要尤其注重关怀和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微时代”是一个追求自由、彰显个性的时代,网络言论自由使大学生可以尽情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然而,网络毕竟是虚幻的,再充实的网络虚拟情感也填补不了真实世界里的空虚和寂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使他们快速融入现实生活。
2.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务必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相契合,这就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提出了要求。其内容要结合“微时代”背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信息发布特点来制订。教学内容应以大学生在个人“微生活”中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要敏锐地捕捉“微言论”中的新鲜内涵,另一方面还要尝试融入其中,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来展现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
处在“微时代”,呈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海量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并且伴随着不断更新和爆点话题的出现,这些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要想做好“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师就必修关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介中传播的热点话题,并尝试将这些话题引进课堂,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对其展开讨论。教师通过运用心理健康基本理论和原理解释这些现象,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以达到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能力、健全心理素质的目标。
五、结语
综上,微博和微信等作为多数大学生心理沟通和日常交流的传播媒介,在传播心理健康和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均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同时,在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的传播作用和信息的分享功能,这些措施将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邢丹丹.“微時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基于对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大学生的调查[J].物流技术,2016(35).
[2]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
[3]樊博,王富,黄基鑫.“微时代”下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引导的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6).
[4]何媛媛,范志辉,侯磊,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5(1).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湖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规划课题“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立项编号:XJK014CZY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