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城中村发展为背景,对于新事物“村中城”的发展与治理进行探究。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杭州市三角村为例,通过对三角村“村中城”建设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从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将三角村“村中城”建设的治理措施进行阐释,以期对当前中国“村中城”有效综合治理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城中村;村中城;建设;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2
一、引言
城中村指的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那些被高速的城市发展所遗漏的居住区域。一般来说城中村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缺乏应有的市政管理,生活水平较为低下。杭州市主城区范围内的村庄因为区域位置、历史遗留问题、城市规划及快速发展等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洼地,久而久之成为难以治理的城中村。这些村因为地处市区中心或位于市区附近,已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有了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正稳步推进。本文主要对那些非真正意义的城中村的发展与现状做一些探究,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城中村”中的“村中城”。村中城是相对于城中村,有着自身特点的一个新事物。村中城,地处城市郊区,因为区位等优势逐步发展而成的外来人口聚居区,一般来说经济繁荣,生活条件配套较差,管理治理难度大。以“三角村”为例,它不属于杭州主城区,位于杭州郊区,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杭州,依靠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吸引各地企业来此创业发展,渐渐的发展成为一座“城”。相较于传统的城中村,这类“村中城”更加的缺乏规划,缺少政府财政的投入,绝大部分依靠村自身的管理与投入。而“三角村”应该是目前杭州市“城中村”发展的领头羊,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下面笔者将以“三角村”为例从经济、理念、社会、文化等方面,剖析下这类“城中村”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
二、三角村概述
三角村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毗邻杭州江干区及下沙经济开发区,位于规划的九乔商贸城范围内。三角村是在2003年9月村规模调整时由原学稼、东三两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民小组,常驻人口5167人,有党员218人,下设10个支部(其中2个企业单建支部),流动人口在册登记3.5万,目前还剩余耕地684亩,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型村[1]。大量的外来人口给村的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怎样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是村当前的重大课题。
凭借杭州主城区东扩这一城市发展机遇,通过兴建各类标准厂房,创建农民创业园,吸引了大批企业前来安家落户,现村内有大小企业800余家,逐步形成一条服装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链。2014年三角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7亿元,村级集体收入达到269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万元,是余杭区首个村级收入突破千万元的村,村级综合实力全区领先,全村产业主要以服装、印刷、家具为主,其中服装产业占全村比重的80%左右,年产服装已超过2亿件,已基本形成一个比较明显的服装产业集群基地[1]。
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农民创业园、文明村、文化示范村和信用村、省廉政建设示范村、文化礼堂重点村、工青妇组织均获省级先进、充分就业示范村、区十佳平安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省市区三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区两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
应该来说取得这一些列的荣誉十分不易,离不开村委与全体村民这几年来的共同努力。能够做到这个成就离不开三角村在城中村建设中的创新理念与管理。
三、管理理念
要做好管理,就要有好的理念做指导。三角村提出两个理念“动车理念”、“服务理念”。“动车理念”即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动车为什么跑得快,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实现了联动。村的建设也是如此,光靠组织拉着大伙发展远远没有村民合理拧成一股绳,团结源源不断二来的新居民共同建设新三角村。常驻人口5167人,流动人口在册登记3.5万,也就是凡是住在三角村的居民不分彼此,共同拧成一股绳,团结就是力量。也正是这股力量使得三角村得以年年稳定发展,取得卓越成绩。
“服务理念”即“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要管理好这4万的人口,靠村委这几个的力量只能是杯水车薪,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村委形成了服务型窗口的办事风格,建成了三角村“帮帮”志愿者服务队,大部分的新老居民都参与了其中,通过自治管理,让整个村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三角村的理念归纳起来便是团结与服务,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人人都参与到村的管理中,人人都服务好这个生活着的村,使整个村形成了一张紧密的管理服务网。
四、经济建设模式
经济基础是三角村各项治理的保障,三角村的经济建设思路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模式。通过“集体供地、业主投资、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模式,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前期通过利用民间闲散资金及土地优势,兴建了一批标准厂房。再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来了大量的外迁企业入驻。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服装企业的进入,不仅为三角村带来资金,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口,人口福利瞬间爆发,村民纷纷通过租赁自家房屋创收。这样一来,不仅村集体通过租金收入使集体资产快速增长,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人均收入年年递增。
前期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村民与村集体的一致认可,在前期的经验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进步。借助一期搭建的平台二期由村集体自筹资金3600多万元,利用35亩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5万多平米,仅此一项村里每年就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700多万元,使2011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5258万元,比村规模调整之初的50多万增长了30多倍,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2]。经过这一些列市场运作及新老居民的努力,三角村的经济实例名列杭州各村前列,凭借区位优势,成功盘完了整片农村集体经济。一来解决了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平台问题;二来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村民的生活日渐富足;三来,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以说经过这几年的共同努力,俨然把一个城中村建成了一座以服装业为主导的村中城。 同时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前的规划已远远赶不上村中城的发展,开始出现各种过快发展遗留的后遗症。譬如,居住环境的日益恶略、人地矛盾的冲突加剧、地区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等,如何让四万人和谐健康的生活在这个狭小的村子中,成为了村里发展的有一个重大课题。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发展道路成为摆在三角村当前的最重大的任务。
五、社会治理模式
期初,三角村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给社会各个层面带来了许多的问题。譬如治安事件的集中爆发、大量人口的管理、卫生环境状况日趋恶劣,消防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等等。村集体及时发现了问题,及时对社会各方面加强治理与投入,让各方面矛盾得以缓和,经济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治安、出租房、流动人口、卫生、消防等方面做了一些创新举措,使得村各方面得到有效管控。
(一)对治安的治理
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给治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类治安问题集中爆发,譬如打架斗殴、入室盗窃、拦路抢劫等等,针对这一些列的问题,村集体自行出资建立村联防队,协助派出所加强本村的监管治理。对每个村组路口关键场所安装了定位监控,为破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重点案发路段,实施二十四小时巡逻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整体治安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二)对出租房的治理
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村民出租房出现了各种乱象与纠纷。配合治安的治理,对出租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住户实行实名登记制度;2.实行门禁卡管理,对每户大门安装智能门禁;3.对出租房面积及租住人口严格限制;四、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这样出租房的管理得到了有效的改进。
(三)对流动人口的治理
针对村外来流动人口三万余人的现状,实行全面的暂住证登记政策,暂住证直接与门禁卡挂钩,基本实现了全村流动人口的实名登记,使得治安管理得到有效管控,人员情况事实更新。
(四)对卫生及消防的治理
针对村人口多、环境差、消防设施不到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派专人进行卫生清扫工作,设置了大量的垃圾箱进行垃圾回收发电。对每个出租房每个楼层进行消防设置的严格要求,楼道内配备灭火器逃生绳烟雾报警器等。这样,卫生与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
(五)对主要民生问题的治理
村集体通过“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对违章建筑、危旧房屋进行了拆除整改,对全村的地下管道进行联网疏浚,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使得脏乱差的现状从根源上消除。对河道指定河长负责,定期清淤,原本黑脏臭的河道又恢复了生机。见缝插针修建了大量的组公园,新增绿化5万多方,为大量人口提供了活动场所。
六、文化建设模式
围绕“建经济强村,创和谐新村”这个总目标,三角村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了村文化大礼堂、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机制、组的文化宣传等。只有把居民日常文化生活建设好了,新居民才会有家的归属感,各类社会问题也会逐渐缓和减少。
(一)村文化大礼堂的建设
三角村将总投资430余万元建筑面积近4200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内部功能布局主要由文化礼堂、综合娱乐大楼、文化休闲(健身)广场、文化宣传长廊、体育活动场等五大部分组成。文化礼堂集学习、健身、教育、培训、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设有志愿者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工青妇之家、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文化长廊等,并配套50多个文体健身活动室;建有多个文化广场、健身舞台、健身苑点、篮球场,户外文体活动场地达8000余平米。据统计,该村文化礼堂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体活动30多场(次),接待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3]。文化礼堂的建设,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使新居民来到三角村有了一种家的归宿。以文化大礼堂为载体,三角村的文化建设有了有生命力的根据地。
(二)志愿者服务
三角村的志愿者服务是一支富于战斗力的队伍,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三角村帮帮”。以“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为指导思想,全民参与。组建了多支特色服务小队,如“雏鹰行动”、“雷霆行动”、“美丽家园行”等等一批特色志愿小队长期服务全村,乃至走出去服务大杭州。
(三)分组的文化建设
村以下各小组见缝插针建了各种公园与广场,组内组建了广场舞队。各组建了宣传栏。各组还有自己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代表了各组的形象与名片。让新居民真正的融入到了三角村的大集体中。
七、结语
城中村中的村中城是局部地区产生的特殊产物,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发展起来,将成为今后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较之城中村更复杂,涉及人口更多,涵盖范围更广。对于那些正在发展中的村中城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处理好各种问题,使村中城能够得以快速稳定和谐的发展,是各个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三角村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但是还是有许许多多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与克服。
参考文献:
[1]村情简介[EB/OL].http://sjc.zj.cn/aboutus/index.html
[2]经济发展(小企业创业基地)情况简介[EB/OL].http://sjc.zj.cn/company/index.html
[3]陆春松.余杭文化礼堂: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可以回归的地方[EB/OL].http://whlt.hangzhou.com.cn/content/2013-11/26/content_5000176.htm.2013.11.26
关键词:城中村;村中城;建设;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2
一、引言
城中村指的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那些被高速的城市发展所遗漏的居住区域。一般来说城中村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缺乏应有的市政管理,生活水平较为低下。杭州市主城区范围内的村庄因为区域位置、历史遗留问题、城市规划及快速发展等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洼地,久而久之成为难以治理的城中村。这些村因为地处市区中心或位于市区附近,已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有了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正稳步推进。本文主要对那些非真正意义的城中村的发展与现状做一些探究,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城中村”中的“村中城”。村中城是相对于城中村,有着自身特点的一个新事物。村中城,地处城市郊区,因为区位等优势逐步发展而成的外来人口聚居区,一般来说经济繁荣,生活条件配套较差,管理治理难度大。以“三角村”为例,它不属于杭州主城区,位于杭州郊区,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杭州,依靠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吸引各地企业来此创业发展,渐渐的发展成为一座“城”。相较于传统的城中村,这类“村中城”更加的缺乏规划,缺少政府财政的投入,绝大部分依靠村自身的管理与投入。而“三角村”应该是目前杭州市“城中村”发展的领头羊,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下面笔者将以“三角村”为例从经济、理念、社会、文化等方面,剖析下这类“城中村”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
二、三角村概述
三角村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毗邻杭州江干区及下沙经济开发区,位于规划的九乔商贸城范围内。三角村是在2003年9月村规模调整时由原学稼、东三两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民小组,常驻人口5167人,有党员218人,下设10个支部(其中2个企业单建支部),流动人口在册登记3.5万,目前还剩余耕地684亩,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型村[1]。大量的外来人口给村的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怎样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是村当前的重大课题。
凭借杭州主城区东扩这一城市发展机遇,通过兴建各类标准厂房,创建农民创业园,吸引了大批企业前来安家落户,现村内有大小企业800余家,逐步形成一条服装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链。2014年三角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7亿元,村级集体收入达到269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万元,是余杭区首个村级收入突破千万元的村,村级综合实力全区领先,全村产业主要以服装、印刷、家具为主,其中服装产业占全村比重的80%左右,年产服装已超过2亿件,已基本形成一个比较明显的服装产业集群基地[1]。
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农民创业园、文明村、文化示范村和信用村、省廉政建设示范村、文化礼堂重点村、工青妇组织均获省级先进、充分就业示范村、区十佳平安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省市区三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区两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
应该来说取得这一些列的荣誉十分不易,离不开村委与全体村民这几年来的共同努力。能够做到这个成就离不开三角村在城中村建设中的创新理念与管理。
三、管理理念
要做好管理,就要有好的理念做指导。三角村提出两个理念“动车理念”、“服务理念”。“动车理念”即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动车为什么跑得快,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实现了联动。村的建设也是如此,光靠组织拉着大伙发展远远没有村民合理拧成一股绳,团结源源不断二来的新居民共同建设新三角村。常驻人口5167人,流动人口在册登记3.5万,也就是凡是住在三角村的居民不分彼此,共同拧成一股绳,团结就是力量。也正是这股力量使得三角村得以年年稳定发展,取得卓越成绩。
“服务理念”即“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要管理好这4万的人口,靠村委这几个的力量只能是杯水车薪,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村委形成了服务型窗口的办事风格,建成了三角村“帮帮”志愿者服务队,大部分的新老居民都参与了其中,通过自治管理,让整个村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三角村的理念归纳起来便是团结与服务,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人人都参与到村的管理中,人人都服务好这个生活着的村,使整个村形成了一张紧密的管理服务网。
四、经济建设模式
经济基础是三角村各项治理的保障,三角村的经济建设思路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模式。通过“集体供地、业主投资、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模式,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前期通过利用民间闲散资金及土地优势,兴建了一批标准厂房。再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来了大量的外迁企业入驻。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服装企业的进入,不仅为三角村带来资金,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口,人口福利瞬间爆发,村民纷纷通过租赁自家房屋创收。这样一来,不仅村集体通过租金收入使集体资产快速增长,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人均收入年年递增。
前期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村民与村集体的一致认可,在前期的经验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进步。借助一期搭建的平台二期由村集体自筹资金3600多万元,利用35亩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5万多平米,仅此一项村里每年就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700多万元,使2011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5258万元,比村规模调整之初的50多万增长了30多倍,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2]。经过这一些列市场运作及新老居民的努力,三角村的经济实例名列杭州各村前列,凭借区位优势,成功盘完了整片农村集体经济。一来解决了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平台问题;二来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村民的生活日渐富足;三来,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以说经过这几年的共同努力,俨然把一个城中村建成了一座以服装业为主导的村中城。 同时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前的规划已远远赶不上村中城的发展,开始出现各种过快发展遗留的后遗症。譬如,居住环境的日益恶略、人地矛盾的冲突加剧、地区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等,如何让四万人和谐健康的生活在这个狭小的村子中,成为了村里发展的有一个重大课题。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发展道路成为摆在三角村当前的最重大的任务。
五、社会治理模式
期初,三角村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给社会各个层面带来了许多的问题。譬如治安事件的集中爆发、大量人口的管理、卫生环境状况日趋恶劣,消防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等等。村集体及时发现了问题,及时对社会各方面加强治理与投入,让各方面矛盾得以缓和,经济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治安、出租房、流动人口、卫生、消防等方面做了一些创新举措,使得村各方面得到有效管控。
(一)对治安的治理
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给治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类治安问题集中爆发,譬如打架斗殴、入室盗窃、拦路抢劫等等,针对这一些列的问题,村集体自行出资建立村联防队,协助派出所加强本村的监管治理。对每个村组路口关键场所安装了定位监控,为破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重点案发路段,实施二十四小时巡逻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整体治安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二)对出租房的治理
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村民出租房出现了各种乱象与纠纷。配合治安的治理,对出租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住户实行实名登记制度;2.实行门禁卡管理,对每户大门安装智能门禁;3.对出租房面积及租住人口严格限制;四、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这样出租房的管理得到了有效的改进。
(三)对流动人口的治理
针对村外来流动人口三万余人的现状,实行全面的暂住证登记政策,暂住证直接与门禁卡挂钩,基本实现了全村流动人口的实名登记,使得治安管理得到有效管控,人员情况事实更新。
(四)对卫生及消防的治理
针对村人口多、环境差、消防设施不到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派专人进行卫生清扫工作,设置了大量的垃圾箱进行垃圾回收发电。对每个出租房每个楼层进行消防设置的严格要求,楼道内配备灭火器逃生绳烟雾报警器等。这样,卫生与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
(五)对主要民生问题的治理
村集体通过“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对违章建筑、危旧房屋进行了拆除整改,对全村的地下管道进行联网疏浚,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使得脏乱差的现状从根源上消除。对河道指定河长负责,定期清淤,原本黑脏臭的河道又恢复了生机。见缝插针修建了大量的组公园,新增绿化5万多方,为大量人口提供了活动场所。
六、文化建设模式
围绕“建经济强村,创和谐新村”这个总目标,三角村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了村文化大礼堂、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机制、组的文化宣传等。只有把居民日常文化生活建设好了,新居民才会有家的归属感,各类社会问题也会逐渐缓和减少。
(一)村文化大礼堂的建设
三角村将总投资430余万元建筑面积近4200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内部功能布局主要由文化礼堂、综合娱乐大楼、文化休闲(健身)广场、文化宣传长廊、体育活动场等五大部分组成。文化礼堂集学习、健身、教育、培训、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设有志愿者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工青妇之家、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文化长廊等,并配套50多个文体健身活动室;建有多个文化广场、健身舞台、健身苑点、篮球场,户外文体活动场地达8000余平米。据统计,该村文化礼堂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体活动30多场(次),接待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3]。文化礼堂的建设,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使新居民来到三角村有了一种家的归宿。以文化大礼堂为载体,三角村的文化建设有了有生命力的根据地。
(二)志愿者服务
三角村的志愿者服务是一支富于战斗力的队伍,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三角村帮帮”。以“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为指导思想,全民参与。组建了多支特色服务小队,如“雏鹰行动”、“雷霆行动”、“美丽家园行”等等一批特色志愿小队长期服务全村,乃至走出去服务大杭州。
(三)分组的文化建设
村以下各小组见缝插针建了各种公园与广场,组内组建了广场舞队。各组建了宣传栏。各组还有自己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代表了各组的形象与名片。让新居民真正的融入到了三角村的大集体中。
七、结语
城中村中的村中城是局部地区产生的特殊产物,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发展起来,将成为今后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较之城中村更复杂,涉及人口更多,涵盖范围更广。对于那些正在发展中的村中城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处理好各种问题,使村中城能够得以快速稳定和谐的发展,是各个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三角村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但是还是有许许多多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与克服。
参考文献:
[1]村情简介[EB/OL].http://sjc.zj.cn/aboutus/index.html
[2]经济发展(小企业创业基地)情况简介[EB/OL].http://sjc.zj.cn/company/index.html
[3]陆春松.余杭文化礼堂: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可以回归的地方[EB/OL].http://whlt.hangzhou.com.cn/content/2013-11/26/content_5000176.htm.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