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庸》中的诚是一个最高的本体,具有极高的地位。“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诚是天道和人道的本体,诚既是天道,也是人道。此外,诚不仅仅是一种最高的本原,它也是一种善。虽然这种善不全是天生的至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诚来达到至善,跟大学之道的根本目的完全一致人能达到大学之道至善境界的关键就在于天诚且人能反身而诚。天道的至诚赋予了人之本性的善,而人若能思诚,真实无妄的去学习修养,排除内心的欲望与恶,也是能够达到至诚的。
关键词:诚;大学之道;至善
一、“诚”的内涵
黄玉顺在《生活儒学讲录》中也说过:“生生的仁爱叫做‘诚’,这种仁爱是一切物的存在的先行条件,‘诚’不是物,但是给出一切物,‘诚’不是一个存在者,也不是一个形而上者,它是真正的大本大源。”1可见,诚是一种本体,是天道和人道的共同的本体,那么诚可以说是一种最高的本体,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础的本体。同样的,在《中庸》中的诚也是一个最高的本体,具有极高的地位。《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诚是天道和人道的本体,诚既是天道,也是人道,换句话说,诚是构成天地人三者的最高的本体。那么为何说诚是天道也是人道呢?因为,诚是上天本然的道理,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这是天道。因为天道真实,用功择善,所以是诚者。诚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就是人道的法则,所以诚之者是人道。先天诚的人是圣人,他们能够很好的积善除恶,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而先天不诚的人之所以后天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也是因为做到了诚,成为了诚之者。郑玄在《十三经注疏*中庸》里也说过:“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那么,天性诚的人能够很好的达到至诚至善,而后天学诚的人也是同样能够达到至诚的,因为诚是最高的本体。
此外,诚不仅仅是一种最高的本原,它也是一种善。钱穆说:“‘诚’就是真实无妄的存在,真实无妄的诚也可以称为善,善为人们可以选择,但是不能由人创生,它先于人而存在,凡存在而表现的就是诚就是善,自然之存在无善恶可言,善恶问题是人自身的问题,凡属存在皆是天生成的,诚是一切事象中最大的意义,最高的价值。”2
二、“诚”是大学之道的至善境界的依据
大学之道是什么?《大学》开篇就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之道的根本内涵就显而易见了,它是使人们光明的德性与善性显现出来,然后让人们用这种善性去修身去改变去成为新人,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那么“诚”为何是大学之道呢?
首先,诚本身就是一种善。虽然这种善不全是天生的至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诚来达到至善,跟大学之道的根本目的完全一致,不管是明德还是亲明,大学之道最后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至善,天下大治。
其次,人能达到大学之道至善境界的关键就在于天诚且人能反身而诚。诚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天道本性是诚的,凡属存在都是真实无妄的,人道即人所用到的原则,在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人真是无妄的纯然至善的真实自我,是人类本心所固有天赋的本体,这种本体能通过后天教化积存善念,净化纯粹心性,最后可达到至诚境界。正如《中庸·第二十章》说“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如果人能够反身而诚,那么人就有可能能够达到大学之道,达到至善。而人是有这种能力的,人天生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也有明善的能力,所以人是能够择善固执,反身而诚的,所以说诚是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三、求诚的人达到大学之道至善境界的实现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格物致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因此我们要求诚达到自明诚,就需要我们去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只有有了亲自的工夫后,才能增长见识。增长见识之后才会明辨事物的真理才会按照事物之理去求诚,在实践中求诚,在实践中求善。倘若你已经知晓事物之理,那么你就可以探究本心之知了,所谓知,就是指你能明是非善恶之辩,闻见所及,物格而后知至。因为当你对事物的原理一一都能知晓,然后就会彻底了解事物,意念就会诚实,当你意念诚实了,内心就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了,然后自身的修养也就提高了,达到至诚也就并非难事了。
第二个途径是诚自明与自明诚。《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至诚而后有明德,这是圣人的天性,圣人天生至诚,所以自诚明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圣人,那么求诚的人只能通过自明诚,由明德而后有至诚,通过后天的修养学习去达到圣人的至诚。那么怎样的自明而诚呢?首先,孟子《尽心上》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可见,若能反躬自省,踏踏实实达到诚,便是最大的快乐。正如《中庸》所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天道的至诚赋予了人之本性的善,而人若能思诚,真实无妄的去学习修养,排除内心的欲望与恶,也是能够达到至诚的。其次,除了思诚以外,还需要积诚。“积”是一个后天的过程,也是后天努力修养品德的过程。正如荀子所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想要后天积诚提高修养,最好的办法就是诚心诚意的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去学着提高自身修养。也就是《大学》紧接着所说的诚意正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要求我们诚心诚意的对待人和事,首先就是不要欺骗自己,慎独是一种“诚”,是一种美德,积诚必须从慎独开始,做到毋自欺,不管有人无人,都能做到自我满足,意念誠实,这是一种很高的自我修养,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诚于中,形于外”正是这个道理,不要欺骗自己,不断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严于律己,这样才能使意念诚实而行善不辍。
参考文献
1.牟钟鉴《重建诚的哲学》【J】孔子研究·1991
2.黄玉顺《生活儒学讲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3.钱穆《中国学术论丛》(二)【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4.董平 论《易传》的生生观念与《中庸》之诚【J】孔子研究1987(02)
5.张载. 张载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78
黄玉顺《生活儒学讲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32-33
钱穆《中国学术论丛》(二)【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85-175
作者简介:王含含;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重庆市;400000
关键词:诚;大学之道;至善
一、“诚”的内涵
黄玉顺在《生活儒学讲录》中也说过:“生生的仁爱叫做‘诚’,这种仁爱是一切物的存在的先行条件,‘诚’不是物,但是给出一切物,‘诚’不是一个存在者,也不是一个形而上者,它是真正的大本大源。”1可见,诚是一种本体,是天道和人道的共同的本体,那么诚可以说是一种最高的本体,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础的本体。同样的,在《中庸》中的诚也是一个最高的本体,具有极高的地位。《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诚是天道和人道的本体,诚既是天道,也是人道,换句话说,诚是构成天地人三者的最高的本体。那么为何说诚是天道也是人道呢?因为,诚是上天本然的道理,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这是天道。因为天道真实,用功择善,所以是诚者。诚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就是人道的法则,所以诚之者是人道。先天诚的人是圣人,他们能够很好的积善除恶,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而先天不诚的人之所以后天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也是因为做到了诚,成为了诚之者。郑玄在《十三经注疏*中庸》里也说过:“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那么,天性诚的人能够很好的达到至诚至善,而后天学诚的人也是同样能够达到至诚的,因为诚是最高的本体。
此外,诚不仅仅是一种最高的本原,它也是一种善。钱穆说:“‘诚’就是真实无妄的存在,真实无妄的诚也可以称为善,善为人们可以选择,但是不能由人创生,它先于人而存在,凡存在而表现的就是诚就是善,自然之存在无善恶可言,善恶问题是人自身的问题,凡属存在皆是天生成的,诚是一切事象中最大的意义,最高的价值。”2
二、“诚”是大学之道的至善境界的依据
大学之道是什么?《大学》开篇就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之道的根本内涵就显而易见了,它是使人们光明的德性与善性显现出来,然后让人们用这种善性去修身去改变去成为新人,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那么“诚”为何是大学之道呢?
首先,诚本身就是一种善。虽然这种善不全是天生的至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诚来达到至善,跟大学之道的根本目的完全一致,不管是明德还是亲明,大学之道最后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至善,天下大治。
其次,人能达到大学之道至善境界的关键就在于天诚且人能反身而诚。诚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天道本性是诚的,凡属存在都是真实无妄的,人道即人所用到的原则,在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人真是无妄的纯然至善的真实自我,是人类本心所固有天赋的本体,这种本体能通过后天教化积存善念,净化纯粹心性,最后可达到至诚境界。正如《中庸·第二十章》说“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如果人能够反身而诚,那么人就有可能能够达到大学之道,达到至善。而人是有这种能力的,人天生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也有明善的能力,所以人是能够择善固执,反身而诚的,所以说诚是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三、求诚的人达到大学之道至善境界的实现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格物致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因此我们要求诚达到自明诚,就需要我们去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只有有了亲自的工夫后,才能增长见识。增长见识之后才会明辨事物的真理才会按照事物之理去求诚,在实践中求诚,在实践中求善。倘若你已经知晓事物之理,那么你就可以探究本心之知了,所谓知,就是指你能明是非善恶之辩,闻见所及,物格而后知至。因为当你对事物的原理一一都能知晓,然后就会彻底了解事物,意念就会诚实,当你意念诚实了,内心就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了,然后自身的修养也就提高了,达到至诚也就并非难事了。
第二个途径是诚自明与自明诚。《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至诚而后有明德,这是圣人的天性,圣人天生至诚,所以自诚明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圣人,那么求诚的人只能通过自明诚,由明德而后有至诚,通过后天的修养学习去达到圣人的至诚。那么怎样的自明而诚呢?首先,孟子《尽心上》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可见,若能反躬自省,踏踏实实达到诚,便是最大的快乐。正如《中庸》所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天道的至诚赋予了人之本性的善,而人若能思诚,真实无妄的去学习修养,排除内心的欲望与恶,也是能够达到至诚的。其次,除了思诚以外,还需要积诚。“积”是一个后天的过程,也是后天努力修养品德的过程。正如荀子所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想要后天积诚提高修养,最好的办法就是诚心诚意的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去学着提高自身修养。也就是《大学》紧接着所说的诚意正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要求我们诚心诚意的对待人和事,首先就是不要欺骗自己,慎独是一种“诚”,是一种美德,积诚必须从慎独开始,做到毋自欺,不管有人无人,都能做到自我满足,意念誠实,这是一种很高的自我修养,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诚于中,形于外”正是这个道理,不要欺骗自己,不断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严于律己,这样才能使意念诚实而行善不辍。
参考文献
1.牟钟鉴《重建诚的哲学》【J】孔子研究·1991
2.黄玉顺《生活儒学讲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3.钱穆《中国学术论丛》(二)【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4.董平 论《易传》的生生观念与《中庸》之诚【J】孔子研究1987(02)
5.张载. 张载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78
黄玉顺《生活儒学讲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32-33
钱穆《中国学术论丛》(二)【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85-175
作者简介:王含含;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重庆市;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