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采编工作的优化途径

来源 :摄影与摄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zerov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更多是去适应这种新潮流。媒体界更是要积极转变自身管理模式和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带给人们焕然一新的体验感,选择全新的媒体技术以及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来争夺广大群众的眼球,前提一定要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此来提升新闻信息的推广力度,有助于新闻采编工作更能顺利开展。在今天,人们仿佛对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以及陈旧的新闻内容逐渐失去热情和兴趣,更多的是关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还会积极参与互动、评价,为新媒体的传播增加了全新动力。由此看来,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也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尽快投入到转型过程中,转变为新时代复合型的新闻采编工作者,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当下融媒体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益提升,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纷繁多样的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形式需求,如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广播等这些方式在逐渐衰退,人们将目光都已经投向媒体技术。信息时代的到来覆盖了人们的生活,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终端等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依赖这些电子设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方式、信息收集、消费交易完全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够实现,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部手机就能尽揽天下事。人们在观看新闻信息也由以往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搜索自己喜欢的新闻类型,分门别类进行观看,主动去浏览收集,在评论区积极参与评论。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现状分析
  1 技术和手段过于单一化
  媒体融合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是支撑融媒体发展的主动脉。在这新时代媒体融合的今天,作为一名新闻采编工作者需要多元化、复合型,文字功底和摄像摄影技术是基础,需要结合当前媒体环境以及传播手段来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这也是对新闻采编工作者的一次重大挑战。传统采编工作者围绕写稿和摄像来工作,但在当今的媒体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技术和手段太过单一,不符合媒体时代的工作需求。因此,培养新型新闻采编工作者是当下重要的工作任务,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优秀采编人才,加强新闻采编的责任意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 激励政策不够完善
  媒体中心的管理制度缺乏完善,一般情况下中高层管理人员均为体制内人员,由于从事媒体工作多年,受传统体制管理的影响比较严重,早已形成自己的工作习惯,传统管理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导致对传统媒体改革的热情不高,有很多媒体中心的工作是为了能够适应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而怀揣浓烈改革欲望的年轻人却没有真正的实权,导致失去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另外,奖惩制度不到位,奖励只限于精神层面的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无论工作效率高低还是工作质量优劣,薪酬待遇依然纹丝不动,考核制度流于形式,存在严重的漏洞。资金状况也非常紧俏,几乎没有多余的资金,所以对采编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形成了“大锅饭”现象。长此以往,导致员工毫无责任感,在工作中执行力差、推脱工作,都是干活好坏都一样,时间一久容易形成惰性,对融媒体的稳定运行会产生不良影响。
  3 受新媒体环境影响,受众人群不断流失
  新媒体的脱颖而出导致很大一批受众人群流失、分流,目前来看受众人群更加注重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确保随时随地、不限时间空间的前提下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新闻信息。但这对于传统新闻采编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传统媒体受众人群下滑频繁,新闻采编最终会被新媒体有所替代。就拿传统纸媒来说,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各类报纸报刊的读者不断流失,随即报纸报刊逐渐停止发行、相继休刊,尤其涉及到一些地区本土性质的报刊杂志,导致读者流失率非常高,使纸媒行业面临着生存危机。网络的冲击力会使纸媒行业受到致命的重伤,发行量减少,报纸杂志停刊的消息会源源不断地到来。网络的快速和便捷以及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眼球,人们会不由自主的跟随新媒体节奏,导致将报刊、杂志抛之于脑后,受众群体大幅度减少。
  二、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优化路径
  1 加强新闻采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想必大家都应该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的优势。”新闻采编部门一定要大力打造出一支专业性强、业务精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吸纳优秀人才的队伍,才能有效提升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在人才的选择上要将门槛上抬,结合新闻采编专业、新闻传播专业、懂得新媒体运营以及宣传设计的年轻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确保新闻采编工作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其次,对新闻采编工作要加大培训学习的力度,为采编工作者创设学习平台,加强员工对新媒体传播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充分体验新时代与市场竞争力的变化,力争做一个复合型人才。因此,作为新闻采编工作者积极响应新媒体的号召,不断学习新媒体技能和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分析、总结,勤于思考、探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做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采编人。
  2 提升新闻采编工作效率,新闻内容全面丰富
  在新媒体大环境下,新闻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信息量很大,二是新闻传播速度非常快,这就有效提高新闻采编的工作效率。新闻采编者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发挥的游刃有余,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在网上编排、播发,信息的发布在新媒体支持下可以采用多种通道进行,将新闻信息统一收集后进行存储,再进一步整合,将内容集成并快速发布,不用考虑地域问题,能够在网上观看全球各地的新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这些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在以往传统媒体时代是难以实现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自身受限,很难做到传播速度之快、新聞内容之多的效果。新媒体的到来能够让新闻采编人员随时随地搜集新闻信息,运用互联网技术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于公众视野,公众能够获取最新新闻资讯。同时,新媒体为受众人群之间的交互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搭建交互平台,民众可以随时进行评论和反馈,并且能够将自己的事件以及身边遇到的新鲜信息第一时间上传至网络平台,共同分享信息。   3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升媒体公信力
  新闻采编人员、记者、媒体对于新闻价值的认识,主要包括新闻源、价值观、价值现实等内容,一条新闻是不准确或者不科学的,那么这条新闻便失去了价值,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十分致命的。新闻报道不准确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一些媒体在公众心中失去了公信力,大众对于新闻报道开始持怀疑态度,不再相信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客观准确的,这就对公信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新闻报道工作当中,必须要对新闻事实负责,保证新闻事实的客观性。新闻工作在整体上有着舆论引导的功能和作用,新闻工作也有特别的专业素质要求。这个要求,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如文字表达能力、摄录设备的操作能力,更是在思想上、综合知识的掌握上,甚至在道德水平上也有与常人不同的要求。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爆炸时期,学习手段也不断发展,记者和媒体人要做一只勤劳的蜜蜂,勤采集,多运用,把自己思想上的知识库和现代科技的互联网搜索功能相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知识的网库式结构,提高运用效率。同时,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向群众学习,社会和群众,是知识和思想不尽的源泉和宝库。
  4 科学定位,提升新闻采编工作者的思想素养
  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当务之急一定要提升新闻采编工作者的自身能力和工作效率,对每一位工作者要有准确的科学定位。着眼于当下的新闻采编工作,有很大一部分的新闻采编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思想意识难以得到提升,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这对采编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要想提高新闻采编工作者的职业水平,那么就要进行科学定位,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新闻采编工作在初步准备阶段,对记者采访要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贯彻党和国家的正确方针路线,以科学手段规划新闻采编内容,不断开拓与创新,挖掘更多的信息渠道,确立新闻采编的工作目标以及工作任务。其次,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对新闻稿件层层筛选、重重把关,再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润色,确保新闻节目能够有序开展,真正实现新闻节目高效率、高质量的传播。
  总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新闻采编工作者而言要抓住媒体融合的契机,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新闻采編人员要把握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媒体发展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从而促进新闻事业长远发展。
其他文献
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材料的使用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在现代雕塑中,新材料的钻研及使用已经慢慢进入到众多雕塑家的视野,而目前科技的发展,突破传统雕塑材料的表现方式,为现代雕塑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未知性。科技材料的运用与传统雕塑的结合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进步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界的进步。  一、传统雕塑与科技雕塑的关系  “传统”二字在艺术领域是根深蒂固的,以一种不可动摇的方式存在
期刊
艾 威  男  出生于1981年9月  2003年7月畢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院雕塑专业,200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院现代陶艺与雕塑专业(现景德镇陶瓷大学),获硕士学位,对摄影有浓厚的兴趣,现任教于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期刊
郭晶作品
期刊
張超摄影展
期刊
纪实类影像艺术品收藏在中国的兴起  上世纪90年代,几位外国收藏家手持一份中国摄影家的名单和图录,游走在大江南北各艺术家部落,默默收藏着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的代表作,其中不乏中国著名的纪实摄影家和重要的纪实类的摄影艺术品。  那时中国不仅没有摄影艺术品的价格参考体系,摄影家也不了解摄影收藏的规则,不懂签名版数、藏品的材质和技术要求。2002年,北京“百年印象”画廊创建,开始代理翁乃强、王文澜、解海龙
期刊
艾威作品
期刊
鱼的生存状态  豬的生存状态
期刊
蚊子事件
期刊
生机勃勃  我从小喜爱新闻工作。早在中学时期,我就开始给报纸写稿,接着考取了复旦大学新闻系,1956年如愿以偿进了新华社,满心欢喜。谁知却意外分到了摄影部。  当时,我对摄影没有兴趣。摄影部副主任陈蝉鸣对我说:新闻摄影是新华社正在加强和开拓中的一项事业。它同样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是大有作为的……他也向我介绍了摄影部的情况。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制订了正确的路线,吹拂着和煦春风。新华社和全国
期刊
作为我国独立完成拍摄制作的一部由航拍镜头为主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在第一季中使用了多达16架直升机和57架无人机,而在第二季更是使用了12架直升机和70多架无人机。优秀的纪录片往往不靠纪实取胜,而是要伴以审美发现取胜。  航拍镜头的运用增加了纪录片中的视觉冲击力,将中国各个省的秀美风光、历史人文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为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美的存在增添新途径[1]。  一、航拍镜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