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狮子、鬣狗等动物会合作捕杀猎物,那么,肉食恐龙呢?它们会合作捕猎吗?
嗯——也许会吧!至少,我们在很多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面,比如《侏罗纪公园》。但,这是艺术的畅想,还是存在过的事实呢?
围捕大猎物的恐爪龙?
还记得《侏罗纪公园》里的迅猛龙吗?它的原型其实是一种叫“平衡恐爪龙”的恐龙。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伦姆在1969年命名了著名的恐爪龙,平衡恐爪龙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拥有锋利而显眼的大爪子,可以作为猎杀利器。它的体长约为3.4米,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的早白垩纪,被认为是机敏灵活的掠食者。
奥斯特伦姆显然对他命名的这类恐龙感到非常自豪,他认为它们要比其他掠食性的恐龙更社会化。1990年,他言辞凿凿地说,恐爪龙也许会像狼或者鬣狗一样存在着合作行为。而他的证据就是,恐爪龙最初被发现时的埋藏状态是:四具恐爪龙化石和一具体型较大的恐龙——泰南吐龙埋藏在一起,也许这说明了当时四头恐爪龙合作杀死了这头7.5米长的大家伙。
于是,人们想象了这样的场景——
一伙饥饿难耐的恐爪龙躲在布满岩石或林木葱郁的地方,等待着时机。然后,这头庞大笨重的泰南吐龙出现了。恐爪龙们一齐冲出,将猎物团团围住。紧接着,猎手们从不同角度发动攻击,将脚上锋利的趾甲刺向那个倒霉的家伙。死神很快降临,甚至猎物还在痛苦地扭动和垂死挣扎时,恐爪龙们就已经开始大饱口福了……
结论被推翻了?
很快,人们就将这种合力围杀大型猎物的行为推广到了其他恐龙身上,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和恐爪龙形态很相似的恐龙身上。但是,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质疑,布赖恩·罗池和他的合作伙伴丹尼尔·布瑞克曼就是其中的代表。
两人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太对。虽然合作捕猎可以猎杀到比自己体型还大的食物,让每个参与者都吃得饱饱的,但是,这种围杀比自己体型还要大的动物的情况只发生在哺乳动物中,在和恐龙亲缘关系很近的鸟类中从未发现过。而在鸟类以及更低等的爬行动物中,比如科莫多巨蜥,它们往往是一个猎手单独捕杀了一个猎物,然后大家一起赶过来分享……那么,恐龙真的会围杀比自己大的猎物吗?
罗池等人决定亲自去看一看那个化石埋藏的场景,结果,他们并没有看到埋藏在一起的恐龙化石表现出任何围猎的姿态,它们只是躺在一起罢了。于是,罗池等人认为,埋藏在一起并不代表着是这四个家伙杀死了猎物,相反,完全可以用鸟类和爬行类的行为来解释这个现象。于是,又一个新的场景出现了——
经过浴血奋战,一头恐爪龙杀死了泰南吐龙,附近的恐爪龙闻见血腥味,赶来分食。这个时候,恐爪龙们通过争斗来决定各自的进食部位,那些不够强壮的个体会被驱赶走,甚至会被杀死、吃掉。经过对化石的分析,那四头恐爪龙恰好都是未成年的,所以,它们很可能不是猎手,而是在赶来进食时被同类一并杀死的……这个景象可能更接近鳄鱼或者秃鹫进食的样子。
于是,这个曾作为恐龙围杀大猎物的唯一“确凿”证据被打上了问号。
恐龙社群确实存在
不过,在恐龙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社群。比如,通过恐龙足迹化石,我们知道鸭嘴龙是成群迁徙的。在这个群体中,既有用两条后腿行走的幼年个体,又有四腿着地行走的成年个体。我们还知道了,蜥脚类恐龙是根据年龄分群的,那些体型较大的个体形成成年群体,而那些体型较小的幼年个体则形成幼年群体。很多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经常以各种形式的群体为单位进行活动。
很多化石堆积在一起的“恐龙乱葬岗”(科学家称之为“骨床”)也显示,大量单一种类的恐龙因为各种偶然事件被埋藏在了一起,而在这些灾难发生之前,它们应该是成群生活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恐龙们的社会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因此,尽管在其他一些爬行动物以及鸟类身上,都没有围杀大型猎物的行为,但并不代表恐龙群体不会演化出围猎行为。只是,目前我们确实缺少合理的化石证据。
嗯——也许会吧!至少,我们在很多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面,比如《侏罗纪公园》。但,这是艺术的畅想,还是存在过的事实呢?
围捕大猎物的恐爪龙?
还记得《侏罗纪公园》里的迅猛龙吗?它的原型其实是一种叫“平衡恐爪龙”的恐龙。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伦姆在1969年命名了著名的恐爪龙,平衡恐爪龙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拥有锋利而显眼的大爪子,可以作为猎杀利器。它的体长约为3.4米,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的早白垩纪,被认为是机敏灵活的掠食者。
奥斯特伦姆显然对他命名的这类恐龙感到非常自豪,他认为它们要比其他掠食性的恐龙更社会化。1990年,他言辞凿凿地说,恐爪龙也许会像狼或者鬣狗一样存在着合作行为。而他的证据就是,恐爪龙最初被发现时的埋藏状态是:四具恐爪龙化石和一具体型较大的恐龙——泰南吐龙埋藏在一起,也许这说明了当时四头恐爪龙合作杀死了这头7.5米长的大家伙。
于是,人们想象了这样的场景——
一伙饥饿难耐的恐爪龙躲在布满岩石或林木葱郁的地方,等待着时机。然后,这头庞大笨重的泰南吐龙出现了。恐爪龙们一齐冲出,将猎物团团围住。紧接着,猎手们从不同角度发动攻击,将脚上锋利的趾甲刺向那个倒霉的家伙。死神很快降临,甚至猎物还在痛苦地扭动和垂死挣扎时,恐爪龙们就已经开始大饱口福了……
结论被推翻了?
很快,人们就将这种合力围杀大型猎物的行为推广到了其他恐龙身上,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和恐爪龙形态很相似的恐龙身上。但是,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质疑,布赖恩·罗池和他的合作伙伴丹尼尔·布瑞克曼就是其中的代表。
两人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太对。虽然合作捕猎可以猎杀到比自己体型还大的食物,让每个参与者都吃得饱饱的,但是,这种围杀比自己体型还要大的动物的情况只发生在哺乳动物中,在和恐龙亲缘关系很近的鸟类中从未发现过。而在鸟类以及更低等的爬行动物中,比如科莫多巨蜥,它们往往是一个猎手单独捕杀了一个猎物,然后大家一起赶过来分享……那么,恐龙真的会围杀比自己大的猎物吗?
罗池等人决定亲自去看一看那个化石埋藏的场景,结果,他们并没有看到埋藏在一起的恐龙化石表现出任何围猎的姿态,它们只是躺在一起罢了。于是,罗池等人认为,埋藏在一起并不代表着是这四个家伙杀死了猎物,相反,完全可以用鸟类和爬行类的行为来解释这个现象。于是,又一个新的场景出现了——
经过浴血奋战,一头恐爪龙杀死了泰南吐龙,附近的恐爪龙闻见血腥味,赶来分食。这个时候,恐爪龙们通过争斗来决定各自的进食部位,那些不够强壮的个体会被驱赶走,甚至会被杀死、吃掉。经过对化石的分析,那四头恐爪龙恰好都是未成年的,所以,它们很可能不是猎手,而是在赶来进食时被同类一并杀死的……这个景象可能更接近鳄鱼或者秃鹫进食的样子。
于是,这个曾作为恐龙围杀大猎物的唯一“确凿”证据被打上了问号。
恐龙社群确实存在
不过,在恐龙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社群。比如,通过恐龙足迹化石,我们知道鸭嘴龙是成群迁徙的。在这个群体中,既有用两条后腿行走的幼年个体,又有四腿着地行走的成年个体。我们还知道了,蜥脚类恐龙是根据年龄分群的,那些体型较大的个体形成成年群体,而那些体型较小的幼年个体则形成幼年群体。很多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经常以各种形式的群体为单位进行活动。
很多化石堆积在一起的“恐龙乱葬岗”(科学家称之为“骨床”)也显示,大量单一种类的恐龙因为各种偶然事件被埋藏在了一起,而在这些灾难发生之前,它们应该是成群生活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恐龙们的社会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因此,尽管在其他一些爬行动物以及鸟类身上,都没有围杀大型猎物的行为,但并不代表恐龙群体不会演化出围猎行为。只是,目前我们确实缺少合理的化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