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行车联赛2017赛季于3月11日在浙江千岛湖拉开帷幕。本赛季从3月11日至4月8日,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共有3站比赛在浙江千岛湖、贵州遵义、湖北枝江先后上演,赛程密度之大、竞技水平之高、赛场天气之多变,均创下了联赛自开办以来的新纪录。
高密度赛事考验选手的体能分配
本次中国自行车联赛在3个地方进行了6场比赛,举办地从中国的东部地区转至西部地区再转战中部地区,选手们1个月内需要横穿大半个中国,在3个跨度较大的城市来回穿梭,整个状态不是在比赛,就是在去比赛的路上,紧张而疲惫是大部分选手的真实写照。
而除了参加本届中国自行车联赛,他们中的很多人还要参加其他的赛事,所以,密集的赛程对于所有的运动员来说,体能是一个十足的挑战。如何合理地选择所参加的比赛、如何正确地分配体能、如何均衡达到各场比赛的参赛目标,这也同时考验了各支车队的管理智慧。
竞技水平的提升增加了比赛的激烈程度
我们一般把市队、省队、国家队的运动员称之为“专业选手”,而其他的统称为“业余选手”。但是从本赛季看来,“业余选手”的专业程度早已让人刮目相看!。
在长达几个月的赛事“冬歇”期,各支车队各位选手都进行了针对性地训练,而且训练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相当高。不少选手在比赛结束后纷纷认为:经过冬训,大家的水平都有极大地提升!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进行比对:中国自行车联赛已经连续3年在浙江千岛湖举办,每年选用的都是相同的赛道,2015年男子公开组完赛的最好成绩是3 h 17 min 59 s,2016年这个成绩提高到了3 h 13 min 49 s,而2017年更刷新为3 h 11 min 31s!
多变的气候增加比赛的难度和变数
雨天,肯定是大部分选手最不喜欢的天气,特别是会带来大幅降温的雨天和比赛途中的降水。降雨带来的大幅降温,会让等候比赛的选手体温流失加快,进而影响竞技状态,而湿滑的路面更会对比赛的安全性带来严峻考验。
在2017年赛季的3站6场比赛,其中竟有4场遭遇了雨水的“骚扰”,尤其是湖北枝江站的那场比赛因降雨导致降温,最低气温曾一度达到10°左右并伴有阵风,使一早抵达赛场的选手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这样高密度的雨水天气,在中国自行车联赛的前几个赛季里并不多见。
屡屡创新的比赛接地气聚人气
中国自行车联赛自2014年创立以来,每年都有创新举措,组委会力图为大家呈现一个新颖的、专业的、接地气的自行车赛事。2016年,中国自行车联赛曾将热气球、直播等元素引入赛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眼球。2017年,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联赛又寻求了新的亮点。
自行车公益活动走出赛场
2017年,中国自行车联赛推出CCL在行动的项目,将公益活动进一步深入拓展。在以往的几届赛季中,联赛组委会都会在每个举办地邀请当地的留守儿童观看比赛,并举办相关的公益活动。如果说以往是把公益活动请进赛场,那么在2017年赛季则是让选手走出赛场去做公益。
本届联赛,组委会在每站均会邀请不同的参赛车队,来到赛事举办地的相关学校,为孩子们讲解自行车产品知识和运动知识,并与孩子们互动。通过这样的形式,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普及推广自行车文化,让自行车赛事在当地更好落地。同时,联赛还向学校捐赠文具、体育文化用品等,用于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课间娱乐。
多彩活动让观赛更有趣
公路自行车比赛不同于足球、篮球比赛,除了有航拍直播的除外,绕圈赛,一般来说选手出发后,在起点的观众很难于第一时间了解比赛实况。如此便容易造成因为在起点及终点的观众看不到比赛的精彩场面而感到百无聊赖,陆续散去的现象。等比赛临近结束及颁奖时,现场观众寥寥无几。如何让观众能了解比赛实况?如何将观众留在赛场?中国自行车联赛自开办以来做了不少尝试。
在保留往年联赛经典互动项目的前提下,2017年,VR(虚拟现实)游戏来到了中国自行车联赛。这项当下最流行的技术让观众大呼过瘾,赞叹不已。联赛还丰富了图文及视频直播渠道,在微信群、部分合作媒体的网站、门户網站直播间以及直播网站,都能第一时闰收到比赛的实况图文及视频,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比赛过程的紧张刺激。
尽管中国的自行车比赛在近两年的红火程度已无需赘言,但对于每个赛事而言,如何创新办出特色?如何留住优秀选手?如何扩大社会影响力?这3个问题都是组委会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有的赛事选择将奖金池做大,希望用超高的奖金保证竞争力。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持续性则有待观察。中国自行车联赛目前所追求的目标是培育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培育更好的群众基础,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同样也是最艰难的最需要时间的路。
高密度赛事考验选手的体能分配
本次中国自行车联赛在3个地方进行了6场比赛,举办地从中国的东部地区转至西部地区再转战中部地区,选手们1个月内需要横穿大半个中国,在3个跨度较大的城市来回穿梭,整个状态不是在比赛,就是在去比赛的路上,紧张而疲惫是大部分选手的真实写照。
而除了参加本届中国自行车联赛,他们中的很多人还要参加其他的赛事,所以,密集的赛程对于所有的运动员来说,体能是一个十足的挑战。如何合理地选择所参加的比赛、如何正确地分配体能、如何均衡达到各场比赛的参赛目标,这也同时考验了各支车队的管理智慧。
竞技水平的提升增加了比赛的激烈程度
我们一般把市队、省队、国家队的运动员称之为“专业选手”,而其他的统称为“业余选手”。但是从本赛季看来,“业余选手”的专业程度早已让人刮目相看!。
在长达几个月的赛事“冬歇”期,各支车队各位选手都进行了针对性地训练,而且训练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相当高。不少选手在比赛结束后纷纷认为:经过冬训,大家的水平都有极大地提升!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进行比对:中国自行车联赛已经连续3年在浙江千岛湖举办,每年选用的都是相同的赛道,2015年男子公开组完赛的最好成绩是3 h 17 min 59 s,2016年这个成绩提高到了3 h 13 min 49 s,而2017年更刷新为3 h 11 min 31s!
多变的气候增加比赛的难度和变数
雨天,肯定是大部分选手最不喜欢的天气,特别是会带来大幅降温的雨天和比赛途中的降水。降雨带来的大幅降温,会让等候比赛的选手体温流失加快,进而影响竞技状态,而湿滑的路面更会对比赛的安全性带来严峻考验。
在2017年赛季的3站6场比赛,其中竟有4场遭遇了雨水的“骚扰”,尤其是湖北枝江站的那场比赛因降雨导致降温,最低气温曾一度达到10°左右并伴有阵风,使一早抵达赛场的选手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这样高密度的雨水天气,在中国自行车联赛的前几个赛季里并不多见。
屡屡创新的比赛接地气聚人气
中国自行车联赛自2014年创立以来,每年都有创新举措,组委会力图为大家呈现一个新颖的、专业的、接地气的自行车赛事。2016年,中国自行车联赛曾将热气球、直播等元素引入赛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眼球。2017年,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联赛又寻求了新的亮点。
自行车公益活动走出赛场
2017年,中国自行车联赛推出CCL在行动的项目,将公益活动进一步深入拓展。在以往的几届赛季中,联赛组委会都会在每个举办地邀请当地的留守儿童观看比赛,并举办相关的公益活动。如果说以往是把公益活动请进赛场,那么在2017年赛季则是让选手走出赛场去做公益。
本届联赛,组委会在每站均会邀请不同的参赛车队,来到赛事举办地的相关学校,为孩子们讲解自行车产品知识和运动知识,并与孩子们互动。通过这样的形式,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普及推广自行车文化,让自行车赛事在当地更好落地。同时,联赛还向学校捐赠文具、体育文化用品等,用于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课间娱乐。
多彩活动让观赛更有趣
公路自行车比赛不同于足球、篮球比赛,除了有航拍直播的除外,绕圈赛,一般来说选手出发后,在起点的观众很难于第一时间了解比赛实况。如此便容易造成因为在起点及终点的观众看不到比赛的精彩场面而感到百无聊赖,陆续散去的现象。等比赛临近结束及颁奖时,现场观众寥寥无几。如何让观众能了解比赛实况?如何将观众留在赛场?中国自行车联赛自开办以来做了不少尝试。
在保留往年联赛经典互动项目的前提下,2017年,VR(虚拟现实)游戏来到了中国自行车联赛。这项当下最流行的技术让观众大呼过瘾,赞叹不已。联赛还丰富了图文及视频直播渠道,在微信群、部分合作媒体的网站、门户網站直播间以及直播网站,都能第一时闰收到比赛的实况图文及视频,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比赛过程的紧张刺激。
尽管中国的自行车比赛在近两年的红火程度已无需赘言,但对于每个赛事而言,如何创新办出特色?如何留住优秀选手?如何扩大社会影响力?这3个问题都是组委会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有的赛事选择将奖金池做大,希望用超高的奖金保证竞争力。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持续性则有待观察。中国自行车联赛目前所追求的目标是培育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培育更好的群众基础,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同样也是最艰难的最需要时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