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馆辅导员的讲解与其他文化类场馆的讲解工作是有区别的。在观众参观活动中,科技馆的讲解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处于参观的主导地位,而是起到一种与观众互动形态下的辅助引导作用。这是由科技馆独特的展览模式决定的,与其他文化类场馆的讲解相比,科技馆辅导员的讲解工作更具技术含量,更加具有研究与思考的必要和价值。
【关键词】科技馆;讲解工作;思考和创新
一、科技馆讲解工作的技术目标和实现方法
科技馆的讲解与其他文化类场馆讲解的最大区别是没有相对固定的讲解词,同样一件展品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或个人,讲解内容需要进行调整,这是被业内普遍认同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业内不少同行提倡针对不同参观群体,设计不同内容和深度的讲解词。某些同行分别对应成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学龄前阶段的儿童群体分别设计了有区别的讲解词,甚至某些辅导员老师在全国辅导员大赛上设定了参观群体,并向大家展示了为相应群体特别设计的讲解词。
对于入职时间不长的辅导员来讲,从讲解技术提高的角度分析,这样的要求和实践是正确的方向,但对于长时间从事科普工作的辅导员来说,这只是讲解技术研究的初级阶段。根据我多年在工作中的观察与体会,根据观众的年龄和与年龄相应的受教育程度来简单的调整讲解内容,是远不能适应我们的工作需求的。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可以基本准确的说出因为地球的质量太大导致了人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很大,使得我们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万有引力的存在,并很快理解了我为他讲述的开普勒三定律;一位观众可以用将近一小时的时间和我讨论一件我非常了解的展品的原理,从展品本身联系到了很多科学领域的内容,我们之间相互学习,都觉得受益匪浅。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是很常见的。
我们的讲解内容在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时肯定需要相应的调整,我认为,这种调整不能是简单的阶梯式或离散式的,对于展品原理本身来说,这种调整一定是一种连续的线性调整,而对于展品原理的应用与拓展,调整应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科技馆辅导员讲解工作的技术目标和努力方向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使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和其他方式,不断提高所讲述的科学原理的深度和广度。日常讲解工作和其他科普活动,都应以这样的技术目标为指导,才能对我们的工作驾驭自如,而在类似全国辅导员大赛这样的舞台上,我们应当展示的,是实践这样的技术目标的个人最高水平。
我认为,这样的技术目标是没有终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努力,不断挑战并突破自身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只有两个方法:一是不断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科学知识,不断加深理解,并不断研究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拓展;二是在工作中真正认真的了解观众的需求,通过我们的工作给观众提供最大的帮助,更好的的发挥科技馆的作用。
其实,科技馆展品的讲解词从来都不是用来背诵的,讲解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只是一个归纳提示的作用,对于一件展品,我们所要掌握的知识量如果归纳成文字,将是讲解词本身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更多。而在日常工作中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就是了解观众需求的过程。将二者相结合,我们就能为观众提供自己能够提供的最大帮助了。而丰富的知识和对需求的了解,也能对我们组织其他专题科普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二、适当的肢体语言使讲解更精彩
科技馆的展品涵盖了众多的科学领域,随着科技馆事业的日臻成熟,展品制作理念、工艺和水平日益提高,强调展示效果、互动形式和趣味性的,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展品越来越多。但是不少观众不仅仅是观察现象和参与体验,更不满足于对奇妙的科学现象背后所展示的原理的笼统介绍,而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详细、系统的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对于这部分观众的需求更应当引起我们辅导员的重视,这就对我们的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们的展品展示的科学原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原理描述起来相当抽象生涩,例如某些数学、力学、电磁学原理,如果仅用语言描述非常难以理解,无法达到很好的讲解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使用必要的辅助方式。在讲解中配合使用一些我们自己设计的简单教具效果是不错的,但在全程讲解过程中携带大量的教具显然不现实,在某些场合使用教具也是不适合的。如果将一些科学原理融入讲解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更加生动的表现我们向观众介绍的科学原理,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我们讲述的内容,是在任何形式的活动、讲解接待中都适用的一种方式。
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老师们都曾经接受过形体训练,一般来讲,这样的训练更重视的是讲解工作中的形体姿态和礼仪规范,这是我们每位辅导员入职的基本需要,也是在工作中时刻展现的风范。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入对展品原理描述的肢体语言,可以说是工作水平的提升和理念的创新。
在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个人赛的舞台上是不允许使用辅助道具的,这样一来,除了语言描述,肢体语言就是提升讲解效果的首选方式了。本次大赛中,我尝试着使用适当的手势更加直观的表现了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光路图和成像原理,更好的讲述了“凹面镜成像”这件展品,取得了比较高的講解分数。看来,这样的创新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同行的认可。使用肢体语言辅助解释展品原理需要建立在对展品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并根据所讲述的内容的需要,结合展品的展示内容和方式,需要精心设计才能完成。不仅要求原理描述准确,更难做到的是展示内容和重点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加生动的解释原理,还能够引导观众对抽象的概念展开形象的思维和想象。相信将来肢体语言的辅助将成为我们辅导员讲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元素。
三、拓展展品原理 充分利用展品资源
今年八月,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环境学系的颜士雄博士,为考察全国部分城市公民环保意识宣传工作状态到我馆访问。在为颜博士介绍了我馆组织的专题环保科普活动,并邀请他参观过我馆展厅,进行了深入了探讨交流后,我发现,虽然我馆专为环保宣传建立了“和谐发展”展区,但实际上展厅里还有不少展品与环保问题相关。这些展品分属不同展区,隶属不同学科,但如果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拓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联系到环保主题。 我立刻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科技馆的展品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展品原理和应用更深入的研究和拓展,不仅可以提升日常讲解水平,能够为我们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资源。我们举办的各类科普专题活动不必再仅仅选择专题讲座,或是游离于常设展厅之外的临时展览等形式,将这类专题活动回归展厅,回到展品本身也是不错的选择。这种回归更有利于发挥常设展厅、展品的资源和环境优势,更大程度的利用展厅、展品的科普主导地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有目的的来科技馆参观,提升广大公众对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视程度。
在此后,我市《梅江》杂志社举办的一次面对社区学生举办的,结合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学习航空航天和相关基础知识的专题讲座活动中,我尝试着突破展区和学科限制,选择部分展品,使用区别于日常讲解内容的讲解词,并结合活动形式和讲座内容需要,设计了简单的实验,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形式活泼、印象深刻的科普课,得到了参与活动的家长、孩子以及组织者的一致认可。
四、调整讲解重点 引导激发观众的创造力
我国目前现行的课堂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层面采取的是灌输似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重视的是各类基础知识相对繁复的应用,培养的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科学家们当年的科研经历,书本上定理、定义的产生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家们最可贵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经历的介绍基本不会涉及,这就造成了目前创造型人才培养缺失的现状。单纯从科技馆辅导员讲解工作来分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讲解内容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为课堂教育的不足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满足未成年人对素质教育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介绍一件展品时,一般是这样的流程:展品现象——原理——原理的发现者——应用。这样平铺直叙式的介绍显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需求,也起不到激发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在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中,加大介绍科学家们创造一项科研成果过程介绍的比重,带领观众重走科学家们当年的心路历程,体会他们思想上灵光闪现那一刻的价值。
我认为,创造同样可以来自于模仿,学习科学思想,模仿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就是引导观众打开一扇创造性思维的大门。2010年,澳门科协曾组织当地学生到我馆来访,举办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其中有一次“节粮在我身边的”专题讲座,在这项活动中,我作为主讲人,尝试着将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经历融入到了讲座内容中,效果非常好。由于参加活动的学生所在的年龄段都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知识,可以理解袁隆平先生科研工作的基礎理论,在介绍袁先生研究水稻杂交时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和解决方案时,他们立刻能够理解袁先生解决科研难题时奇思妙想的理论关键点,感受到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的伟大。这样的感受我觉得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讲是最可贵的,也能加强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结束语:
科技馆辅导员的讲解工作入职门槛不高,但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确实需要长时间的刻苦研究和不断探索,这是值得我们科技馆人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关键词】科技馆;讲解工作;思考和创新
一、科技馆讲解工作的技术目标和实现方法
科技馆的讲解与其他文化类场馆讲解的最大区别是没有相对固定的讲解词,同样一件展品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或个人,讲解内容需要进行调整,这是被业内普遍认同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业内不少同行提倡针对不同参观群体,设计不同内容和深度的讲解词。某些同行分别对应成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学龄前阶段的儿童群体分别设计了有区别的讲解词,甚至某些辅导员老师在全国辅导员大赛上设定了参观群体,并向大家展示了为相应群体特别设计的讲解词。
对于入职时间不长的辅导员来讲,从讲解技术提高的角度分析,这样的要求和实践是正确的方向,但对于长时间从事科普工作的辅导员来说,这只是讲解技术研究的初级阶段。根据我多年在工作中的观察与体会,根据观众的年龄和与年龄相应的受教育程度来简单的调整讲解内容,是远不能适应我们的工作需求的。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可以基本准确的说出因为地球的质量太大导致了人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很大,使得我们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万有引力的存在,并很快理解了我为他讲述的开普勒三定律;一位观众可以用将近一小时的时间和我讨论一件我非常了解的展品的原理,从展品本身联系到了很多科学领域的内容,我们之间相互学习,都觉得受益匪浅。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是很常见的。
我们的讲解内容在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时肯定需要相应的调整,我认为,这种调整不能是简单的阶梯式或离散式的,对于展品原理本身来说,这种调整一定是一种连续的线性调整,而对于展品原理的应用与拓展,调整应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科技馆辅导员讲解工作的技术目标和努力方向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使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和其他方式,不断提高所讲述的科学原理的深度和广度。日常讲解工作和其他科普活动,都应以这样的技术目标为指导,才能对我们的工作驾驭自如,而在类似全国辅导员大赛这样的舞台上,我们应当展示的,是实践这样的技术目标的个人最高水平。
我认为,这样的技术目标是没有终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努力,不断挑战并突破自身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只有两个方法:一是不断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科学知识,不断加深理解,并不断研究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拓展;二是在工作中真正认真的了解观众的需求,通过我们的工作给观众提供最大的帮助,更好的的发挥科技馆的作用。
其实,科技馆展品的讲解词从来都不是用来背诵的,讲解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只是一个归纳提示的作用,对于一件展品,我们所要掌握的知识量如果归纳成文字,将是讲解词本身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更多。而在日常工作中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就是了解观众需求的过程。将二者相结合,我们就能为观众提供自己能够提供的最大帮助了。而丰富的知识和对需求的了解,也能对我们组织其他专题科普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二、适当的肢体语言使讲解更精彩
科技馆的展品涵盖了众多的科学领域,随着科技馆事业的日臻成熟,展品制作理念、工艺和水平日益提高,强调展示效果、互动形式和趣味性的,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展品越来越多。但是不少观众不仅仅是观察现象和参与体验,更不满足于对奇妙的科学现象背后所展示的原理的笼统介绍,而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详细、系统的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对于这部分观众的需求更应当引起我们辅导员的重视,这就对我们的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们的展品展示的科学原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原理描述起来相当抽象生涩,例如某些数学、力学、电磁学原理,如果仅用语言描述非常难以理解,无法达到很好的讲解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使用必要的辅助方式。在讲解中配合使用一些我们自己设计的简单教具效果是不错的,但在全程讲解过程中携带大量的教具显然不现实,在某些场合使用教具也是不适合的。如果将一些科学原理融入讲解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更加生动的表现我们向观众介绍的科学原理,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我们讲述的内容,是在任何形式的活动、讲解接待中都适用的一种方式。
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老师们都曾经接受过形体训练,一般来讲,这样的训练更重视的是讲解工作中的形体姿态和礼仪规范,这是我们每位辅导员入职的基本需要,也是在工作中时刻展现的风范。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入对展品原理描述的肢体语言,可以说是工作水平的提升和理念的创新。
在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个人赛的舞台上是不允许使用辅助道具的,这样一来,除了语言描述,肢体语言就是提升讲解效果的首选方式了。本次大赛中,我尝试着使用适当的手势更加直观的表现了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光路图和成像原理,更好的讲述了“凹面镜成像”这件展品,取得了比较高的講解分数。看来,这样的创新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同行的认可。使用肢体语言辅助解释展品原理需要建立在对展品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并根据所讲述的内容的需要,结合展品的展示内容和方式,需要精心设计才能完成。不仅要求原理描述准确,更难做到的是展示内容和重点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加生动的解释原理,还能够引导观众对抽象的概念展开形象的思维和想象。相信将来肢体语言的辅助将成为我们辅导员讲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元素。
三、拓展展品原理 充分利用展品资源
今年八月,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环境学系的颜士雄博士,为考察全国部分城市公民环保意识宣传工作状态到我馆访问。在为颜博士介绍了我馆组织的专题环保科普活动,并邀请他参观过我馆展厅,进行了深入了探讨交流后,我发现,虽然我馆专为环保宣传建立了“和谐发展”展区,但实际上展厅里还有不少展品与环保问题相关。这些展品分属不同展区,隶属不同学科,但如果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拓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联系到环保主题。 我立刻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科技馆的展品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展品原理和应用更深入的研究和拓展,不仅可以提升日常讲解水平,能够为我们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资源。我们举办的各类科普专题活动不必再仅仅选择专题讲座,或是游离于常设展厅之外的临时展览等形式,将这类专题活动回归展厅,回到展品本身也是不错的选择。这种回归更有利于发挥常设展厅、展品的资源和环境优势,更大程度的利用展厅、展品的科普主导地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有目的的来科技馆参观,提升广大公众对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视程度。
在此后,我市《梅江》杂志社举办的一次面对社区学生举办的,结合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学习航空航天和相关基础知识的专题讲座活动中,我尝试着突破展区和学科限制,选择部分展品,使用区别于日常讲解内容的讲解词,并结合活动形式和讲座内容需要,设计了简单的实验,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形式活泼、印象深刻的科普课,得到了参与活动的家长、孩子以及组织者的一致认可。
四、调整讲解重点 引导激发观众的创造力
我国目前现行的课堂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层面采取的是灌输似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重视的是各类基础知识相对繁复的应用,培养的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科学家们当年的科研经历,书本上定理、定义的产生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家们最可贵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经历的介绍基本不会涉及,这就造成了目前创造型人才培养缺失的现状。单纯从科技馆辅导员讲解工作来分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讲解内容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为课堂教育的不足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满足未成年人对素质教育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介绍一件展品时,一般是这样的流程:展品现象——原理——原理的发现者——应用。这样平铺直叙式的介绍显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需求,也起不到激发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在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中,加大介绍科学家们创造一项科研成果过程介绍的比重,带领观众重走科学家们当年的心路历程,体会他们思想上灵光闪现那一刻的价值。
我认为,创造同样可以来自于模仿,学习科学思想,模仿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就是引导观众打开一扇创造性思维的大门。2010年,澳门科协曾组织当地学生到我馆来访,举办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其中有一次“节粮在我身边的”专题讲座,在这项活动中,我作为主讲人,尝试着将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经历融入到了讲座内容中,效果非常好。由于参加活动的学生所在的年龄段都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知识,可以理解袁隆平先生科研工作的基礎理论,在介绍袁先生研究水稻杂交时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和解决方案时,他们立刻能够理解袁先生解决科研难题时奇思妙想的理论关键点,感受到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的伟大。这样的感受我觉得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讲是最可贵的,也能加强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结束语:
科技馆辅导员的讲解工作入职门槛不高,但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确实需要长时间的刻苦研究和不断探索,这是值得我们科技馆人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