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
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6—0040—01
一、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他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进行。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在课堂授新时讲清算理
数学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算,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最后再把两个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得24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注重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要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呢?
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模仿的蓝本。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四、熟练掌握计算的基础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在计算时才不会出现差错。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让学生在体验快乐、感受趣味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的内在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编辑:谢颖丽
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6—0040—01
一、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他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进行。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在课堂授新时讲清算理
数学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算,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最后再把两个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得24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注重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要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呢?
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模仿的蓝本。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四、熟练掌握计算的基础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在计算时才不会出现差错。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让学生在体验快乐、感受趣味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的内在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