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猪倌”的回乡自白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诚聘失地农民来京养猪! 由于人手不足,现求一户能够来北京养猪的失地农民。我们除了提供住宿(当然是农村的民居环境)外,还可以划拨一小块土地供种植使用。最好是夫妻二人,有养猪经验且愿意来北京的农村长期居住、劳作。养猪的地点在北京西北郊区的小山村。距离北京市中心天安门正好60公里。” 9月10日,名为“西山猪倌”的一位网友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引来众多网友关注。“确实是人手不够啊,本地劳动力本来就少,当地还有不少护林护路的工作,愿意养猪的就更少了。”她解释道。
  “西山猪倌”,真实姓名胡红伟,《新京报》前财经记者,一年前,她和丈夫从城市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在北京西北郊一块封山育林区,开荒拓土,劳耕苦作,和父母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养猪、种枣、种核桃,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感受到农村劳作带来的丰收喜悦,品尝到了农家产品带来的健康和美味,体会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带给她的温情。于是,她开始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到回归农村的行动中。
  目前,胡红伟的“招聘”工作正在进行,在当地农民都纷纷进城或转向村中护林护路的工作,没人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时,她的“返村”经历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尽管现在他们还需要一份城市里的工作维持日常开支,但是他们的回乡梦越来越真实,并在试图寻找一条在农村可以维持生计的创业之路。或许,您可以从下面这篇“西山猪倌”的自白中有所感悟。
  又是一个周末夜里11点半,一个大着肚子七个月的孕妇,一个边开车边和客户开电话会的公关男,终于送完了最后一位顾客预定的“山黑猪”肉。从顺义新国展到南二环潘家园,13个顾客,绕了几乎半个北京城。
  我和先生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甚至这工作因为突发事件让他前一天彻夜无眠;我们俩也都不靠卖猪肉吃饭,我们的送肉车“牧马人”让很多顾客印象深刻。深夜的北京仍然雾霾笼罩,在回来的路上,挂掉电话的他在夜色里说,不能这么搞了,要不咱们回家专职养猪吧!
  我们俩是因为这山黑猪走到一起的。我的家在北京昌平区流村镇的一个小山沟里,从小我妈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一定得好好念书,一定得走出去。我和弟弟都是在村里上小学,乡里上初中,县城上高中,最后终于考到北京读大学,后来进了外企国企工作。尽管我的北京户口证明我是个北京人,但是考上大学那一年我站在长安街上,东单和王府井都分不清。家里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在村里并不常见,那年高考我还考了我们高三文科的第一名,这让我世代在村里务农劳作的父母亲戚感到很欣慰。但是,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有一天还会想回到这里。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002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农村、农民还是贫穷、邋遢、没文化的代名词,当时我一个朋友骂人的口头禅是“真农民”,尽管他不知道我来自小山沟,但是我很敏感地冷落了他。十年之后,2012年,在空气污染雾霾肆虐、食品安全问题频现、房价高企不下的背景下,农村在很多人眼里俨然成了“桃花源”。我初中上学路上村边的大河套,如今遍布着上千栋的木屋、别墅;我上高中每周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如今一早一晚挤满了城里来踏青挖菜摘果的老头老太太;我原来很少谈到我的家乡,如今常常被人问起,“嗨,你帮我打听打听还有宅基地卖么?想在乡下弄个宅子。”
  来问的朋友中,有一位成了我的先生。不过他没多问宅基地,他说,你们家那都种什么?养什么?
  从我记事起,我父母除了种地,贩过鸡鸭,收过破烂,还卖过冰棍,但是他们做得最长的就是养猪养鸡。租过大棚养鸡,闹鸡瘟赔本了,承包过拥有几百头猪的养猪场,赶上价格低谷,也没赚着钱,最后从养猪场赶回家三头老母猪,从此这一养断断续续就是十五六年。养上了猪,他们又琢磨着做起了豆腐,豆渣给猪吃,猪粪种黄豆,黄豆磨豆腐,就靠着这样的循环,我们一家四口从原来的鸡圈,搬到了新盖的四间大北屋,支撑着我和弟弟相继读完大学,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有啊,我父母一直养猪的,我们家那有特色的香椿、马芽枣……你想干嘛呢?”他眼睛里闪着光,“现在绿色食品多受欢迎啊,这个值得投资。”我以为他开玩笑的,但是他和一伙朋友们激动地跟我爸爸谈了几次,双方一拍即合:反正都是养猪,干脆按新式养法合作养,养肉质更好的北京黑猪,放到我们家的山坳里去,那有山能让猪爬天天运动,有天然的山泉水,喂粮食不催肥,等着猪自己长够出栏的分量。我们家负责养殖,他们负责市场销售。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艰巨的。2011年下半年,我们把山里的羊肠小道改造成农用三轮能够开着上山的土路,再通过崎岖坑洼的山路把建材用农用三轮一点点运上山;我们开辟了一块块荒地,一砖一瓦在山里盖起了猪圈和配房,再把山泉水泵上半山腰的猪圈里;我们还顺着南北两道山脊修起了数百米的护栏,重达数十几斤水泥栏杆,都是一根根扛上根本没有路的山脊。由于地形限制,每一包喂猪的粮食,都要用人力扛上10多米高的陡峭山坡。更辛苦的是,猪群爬山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以翻越的山脊越来越高,常常跑得无影无踪。我爸爸站在高高的山梁上,对着悠悠的大山喊着:回来喽,回来喽……一头、两头,从荆梢林里探出个头来,一溜小跑下山,屁股后头腾起来一小团灰尘。
  2012年下半年,我们的第一批山黑猪出栏了。当我们战战兢兢地分给朋友们试吃,得到了几乎百分百的好评。“好久没有吃到这样的好肉了”、“你们家的肉切的时候粘刀,一看就知道是好肉”、“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连我爸自己也觉得,这肉确实比原来的香。但是我们深知,香不香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们亲力亲为全程参与的过程,知道它确实是敢放心入口的。
  养猪的过程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家乡——我一直想逃走的地方。他的朋友每次来都要打走一壶山泉水回家泡茶煮饭,我开始贪恋山上清冽的空气,和他一起走进山村没有路灯的夜晚,认识了除北斗七星之外的很多星星……更重要的是,与山、与树、与雨露风尘、与每一只眨着眼睛的小动物共同呼吸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内心喜悦,酣畅淋漓。   怀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在收获的季节,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把双方在城里的100多位亲戚朋友邀请到村里,举办了我们的结婚喜宴,也请大家品尝我们的山黑猪肉。大伙儿高呼着好吃,嘴上抹着油。
  2012年冬天,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但是酷寒却让我们损失了一窝半20多头小猪,屠宰、分割、包装、配送等全程亲力亲为,也让家里每个人叫苦不迭。我们对自己的猪肉有着百分百的自信,但是对自己的不专业感到汗颜。
  好在,2013年的春天还是来到了,我们第一代山黑猪中的三位“姑娘”,自己在山上跟野猪配了种,在乍暖还寒的时候,产下了三窝小野猪,耳朵都立着像一群小鹿一样。当城里的柳树开始抽芽,我们第二批山黑猪也正式出栏了,第一周就被大伙预定一空,尽管想了很多办法优化流程,但是因为人手太少、不够专业和坚守“当日宰杀当日送达”的原则,我们常常送肉送到夜里,打扰了很多朋友的作息,自己的身心每一次都无限疲惫。
  从想法到现实的两年多,从养殖到送货,我们没有请一位正式工人,一方面是因为盈利水平不足以支撑,一方面也是因为养猪看似简单,实际很要点专业性,难有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做入口的东西,更要慎重。
  如今山上山下70多头猪吃喝拉撒全靠我父母两人,今年屠宰正式分离出来才给他们减少了一些负担,但是包装销售送货等仍靠我们和弟弟仍是个难以想象的工程。
  北京密云一位同样返乡做小农场的朋友在微博上说:“看我的微博,容易产生—种误解,以为农业就是田园牧歌,事实上,如果不是我学农出身,没有西藏八年的生活经历,没有八年饲料营销、对常规农业比较全面的了解,没有上百万的投入,不占在老家经营的地利,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这个平台,没有会员和客户的帮助,也将朝不保夕。”
  中秋节来临之前,看着家里丰收的忙碌场面,我写下了这样一条微博:看看我们这里的秋天多热闹:玉米让野猪吃了,核桃被核桃狸子拉走了,豆子秧被野兔子啃了,花生让喜鹊给刨了,梨被各种鸟给啄花了,枣让虫给蛀了,我们马不停蹄,收获这一年的辛劳,和越来越浓的秋色赛跑。
  从春天到秋天,我们喂养的小猪在长大,枣树在成熟,核桃树在壮大,我的回乡梦也一点点地成熟起来,从发芽到开花,显得更加清晰和明确,变得更加坚定和执着,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她能结出美丽的果实,让我用行动告诉大家:回到农村,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选择,是正确的,农村,依然有我们施展才华和放飞梦想的空间和舞台。
其他文献
在农家书屋,管理员就像书屋的一把隐形钥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书屋的影响力。走访安徽各地的农家书屋,我们看到了不同身份的管理员的风采,比如在农家书屋热心创办书法活动、丝网花手工艺品展示的蔚应萍,为了村里的孩子能够在农家书屋好好看书而拒绝去大连看护孙子的七旬老人蒋如芳,以及返乡建设书屋而不惜被人称为“啃学生”的安徽农大教授张德群……当农家书屋遇到一个优秀的管理员,那几乎成为一个村庄的幸运。  只要一把
期刊
曾有很多人为书屋“唱衰”,很少有人真正看好这样一个设置在乡村的图书馆。只是,走进村庄,我们却感受到,再偏远的乡村都因为书屋有着或大或小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只是一句“因为书屋,我知道哈根达斯是什么了”,有可能只是一个在书屋的电脑前玩斗地主游戏的老者的身影,但有时也是一种更大的帮助——通过维权书籍讨回12万元救命款。  祠堂书屋送文化  在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苏村,有一个建在“方氏宗祠”的农家书屋,每
期刊
清晨七点,吃完早饭,郭孝金便开始忙碌了。  顺着村里的小路上山,大概十分钟就能走到自家的窑了。  郭孝金家里有两口窑,都是依着山路两旁的土坡挖的,一米来高的窑只容得下两个人猫着腰站在里面,窑壁上排列着之前烧好的筒瓦,地上堆着上次烧瓦留下的煤灰。  窑的左侧,堆着从村西运来准备烧瓦的土,窑的右侧有一个深半米左右的泥坑,郭孝金准备好今天干活的工具,等着两个雇佣的工人过来一起和泥。  今天,是郭孝金和工
期刊
街道上,紧邻着两家出售相同商品的小店,一家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另外一家根本无人问津。是不是两家商品在质量或价格上有很大差别呢?事实上,并非如此。  按理说,当产品质量基本一致的时候,人们会选择人少的那一家购买产品,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成本。但很多时候人们的理性认知大有差别,在大商场里,同样的商品一部分挂在商品区销售,一部分摆在促销区销售。尽管价格是一样的,但商品区的很少有人会选购,而促销区前可能
期刊
许多人能解决问题或获得成功,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加入自己独特的元素,从而将原本属于他人的创意变成了自己的创意。  在大约20多年前,美国报纸曾经以“一个针孔价值百万美元”为大标题,竞相报道一个小发明。据说这个发明就是通过嫁接性模仿来获得的。  当时,美国制糖公司每次把糖输出到南美时,砂糖都在海运中容易潮湿,损失很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邀请专家从事研究,但始终找不
期刊
陈泽民的家位于浙江天台南山深处的雷峰乡白泥坦村村中心。他家门口,挂着一块“白泥坦乡村广播站”的牌子。  早上八点钟,年近八旬的乡村退休教师陈泽民穿上中山装,神色庄重,坐在他自家的广播室前,打开机器:“乡亲们、朋友们,白泥坦乡村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先为大家广播一则新华社消息……”  白泥坦村位于大雷山麓,天台、临海、仙居三县的交界,有四百多户人家,离县城一小时车程,属雷峰乡管辖。这里信息闭塞,交通不
期刊
全球的长寿企业在日本得到高度集中,创业超过1000年历史的日本企业有7家,超过500年的有39家,其中寺庙建筑公司“金刚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企业,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近四十代。  除了技术精湛、传承灵活外,“金刚组”成为“超长寿企业”的最重要原因恐怕是坚守本业。“金刚组”第40代堂主(相当于总裁)金刚正和曾言:“我们公司能生存这么久其实没有什么秘密。正如我常说的,坚持最最基本的业
期刊
浙江海宁许村有个窗帘市场,集结了上千家商户,高、中、低档窗帘都有。因为款式太多,选择反而难了。顾客看中一块料子,是否购买还是摇摆不定。第一家店主报了一个价格,说这是加绒的,就忙其他事去了。到第二家,又发现同样的布料,听店主说这是新款,有遮光效果,是三层编织的,是高档布料,顾客有点心动,差点下单,但心里还有一点犹豫。到了第三家,又发现了一样的布料,店主非常热情,仔仔细细介绍了这块布料的好处,最后他说
期刊
1.我在村里就像一个大王。因为我拥有一个农家大宅院!  2.欢迎你到农家大宅院做客,我打开柴扉等你!  3.先让你看看我在窗台上种的花草,花香令人陶醉,绿色让你心爽。  4.午后, 我请你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尽情沐浴温暖的阳光。  5.夜里,你在屋顶上溜达,望明亮的星月,我静静地坐着,闻着幽淡的花香。  6.平时我在大宅院后边的菜园里劳作,你找不到我就打手机吧!
期刊
前不久回到山村,行走竹树林中,就听见悠长的蝉唱和蛙鸣,此起彼伏。住在小木阁楼中,感觉蝉声宁静安详,如同佛寺中庄严的钟声和梵呗。午后,蝉声更欢,也把我带入了梦乡。与蝉唱和蛙鸣作伴,发现我与自由与自然竟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密不可分。  法布尔曾说,一个小蝉从泥土忍气吞声了十几年,艰难地脱壳爬上高枝,能真正歌唱的却只是一个夏秋。我明白,蝉的歌唱是生命存在的最好方式。它在高唱中暴露了自己,身后螳螂和黄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