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干预性措施阻断HBs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以提高HBsAg阳性孕妇母婴阻断率。方法:对36例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进行干预;对照组34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采取干预措施的HBsAg阳性孕妇,其婴儿HBsAg阳性率为8.3%,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HBsAg感染率61.7%。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干预性措施可降低婴儿感染率,故干预措施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后预防宫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干预性措施 HBsAg阳性孕妇 母婴传播
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有1.25亿,其中40%~50%是母婴传播所致。胎儿期感染不仅易形成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关键。我们对我院70例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病例作了以下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2002年1月~2005年 12月在我院感染科门诊就诊,并住院分娩的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70例,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检测,孕24周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正常。所有孕妇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慢性HBV感染携带者的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并自愿承担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的36例孕妇作为治疗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但愿意接受随访的34例孕妇。
治疗方法:治疗组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各皮下注射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广州益百公司生产)200U,行剖腹产,新生儿6小时内和30天时分别接受HBIG 100U/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当天、1、6个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观察指标:①婴儿:6个月时检测外周血HBV标志物。②HBV标志物检测:采用MEZA微粒子酶免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雅培公司),用PCR法检测HBV-DNA(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检测灵敏度<103拷贝/ml为阴性。
统计学方法:两组比较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婴儿感染率为8.3%,对照组为61.7%,经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讨 论
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目的不是一味追求病毒学转阴,而是阻止肝炎的慢性化和纤维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肝细胞不发生病变。
HBV母婴传播有三种方式:①宫内感染;②产时传播;③产后传播。
阻断宫内感染:据报道,HBsAg阳性孕妇引产胎儿的宫内感染率,血清学诊断为20.0%,胎肝组织HBV-DNA检测达44.4%,故宫内感染也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孕后期即28周后,母血可经胎盘供给胎儿,从而使胎儿感染HBV。HBIG含有针对HBV共同抗原ɑ的特异性抗体,可通过免疫沉淀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中和循环中的病毒,从而清除HBV。HBIG作被动免疫,以妊娠晚期较合适,是因为:①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②怀孕晚期注射HBIG使胎儿能获得抗体,在新生儿生后、主动免疫产生前起到保护作用;③HBIG增强新生儿生后的主动免疫;④此时胎儿的器官已近发育成熟,用药较为安全。
阻断产时传播:产时传播是因为分娩时外伤(使母血经过胎盘的微细裂口进入胎儿血循环),接触母亲阴道分泌物和吸入羊水等原因,故行剖宫产能避免上述因素。
阻断产后传播:产后传播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乳头破溃而引起,但传染性低,不是主要传播途径,行人工喂养可避免上述因素。产后对新生儿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的被动-主动免疫,可预防HBV感染,达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通过以上干预措施使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感染率降低至8.3%,阻断率达91.7%。因此对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开始进行免疫治疗,行剖宫产,并对其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免疫接种等以上干预措施,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和预防宫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个人保健计划:①此类人群应有良好的心态,应心情舒畅,应有乐观、豁达的精神,有坚持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害怕肝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加上某些提高免疫功能药物的应用,才有可能使乙肝抗原转阴,乙肝表面抗体转阳。②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度劳累,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特别有利于肝脏的营养供应和肝细胞的修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对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阻止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的形成,都具有积极意义。③营养的供给问题,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分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等依人的胖瘦决定其摄入量。此类人群没有特殊“忌口”,但需禁忌烟酒,以防病情恶化。④定期复查肝功:乙丙庚等型肝炎,易迁延、复发,定期复查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得到妥善处理。⑤关于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的阴转问题:不论何种肝炎,急性期抗原自然阴转率很高,后逐渐形成抗体,使身体获得保护能力。而部分肝炎在感染人体后,抗原(如乙肝)没有转阴,有的处于长期携带状态,有的因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而致肝功能反复波动,有的形成慢性肝炎,甚至出现肝硬化和肝癌。
参考文献
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脏,2005,12:348-357.
2 陈素清,朱启镕.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研究发展.肝脏,2005,6:155-157.
关键词 干预性措施 HBsAg阳性孕妇 母婴传播
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有1.25亿,其中40%~50%是母婴传播所致。胎儿期感染不仅易形成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关键。我们对我院70例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病例作了以下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2002年1月~2005年 12月在我院感染科门诊就诊,并住院分娩的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70例,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检测,孕24周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正常。所有孕妇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慢性HBV感染携带者的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并自愿承担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的36例孕妇作为治疗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但愿意接受随访的34例孕妇。
治疗方法:治疗组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各皮下注射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广州益百公司生产)200U,行剖腹产,新生儿6小时内和30天时分别接受HBIG 100U/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当天、1、6个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观察指标:①婴儿:6个月时检测外周血HBV标志物。②HBV标志物检测:采用MEZA微粒子酶免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雅培公司),用PCR法检测HBV-DNA(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检测灵敏度<103拷贝/ml为阴性。
统计学方法:两组比较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婴儿感染率为8.3%,对照组为61.7%,经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讨 论
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目的不是一味追求病毒学转阴,而是阻止肝炎的慢性化和纤维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肝细胞不发生病变。
HBV母婴传播有三种方式:①宫内感染;②产时传播;③产后传播。
阻断宫内感染:据报道,HBsAg阳性孕妇引产胎儿的宫内感染率,血清学诊断为20.0%,胎肝组织HBV-DNA检测达44.4%,故宫内感染也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孕后期即28周后,母血可经胎盘供给胎儿,从而使胎儿感染HBV。HBIG含有针对HBV共同抗原ɑ的特异性抗体,可通过免疫沉淀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中和循环中的病毒,从而清除HBV。HBIG作被动免疫,以妊娠晚期较合适,是因为:①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②怀孕晚期注射HBIG使胎儿能获得抗体,在新生儿生后、主动免疫产生前起到保护作用;③HBIG增强新生儿生后的主动免疫;④此时胎儿的器官已近发育成熟,用药较为安全。
阻断产时传播:产时传播是因为分娩时外伤(使母血经过胎盘的微细裂口进入胎儿血循环),接触母亲阴道分泌物和吸入羊水等原因,故行剖宫产能避免上述因素。
阻断产后传播:产后传播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乳头破溃而引起,但传染性低,不是主要传播途径,行人工喂养可避免上述因素。产后对新生儿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的被动-主动免疫,可预防HBV感染,达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通过以上干预措施使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感染率降低至8.3%,阻断率达91.7%。因此对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开始进行免疫治疗,行剖宫产,并对其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免疫接种等以上干预措施,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和预防宫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个人保健计划:①此类人群应有良好的心态,应心情舒畅,应有乐观、豁达的精神,有坚持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害怕肝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加上某些提高免疫功能药物的应用,才有可能使乙肝抗原转阴,乙肝表面抗体转阳。②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度劳累,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特别有利于肝脏的营养供应和肝细胞的修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对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阻止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的形成,都具有积极意义。③营养的供给问题,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分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等依人的胖瘦决定其摄入量。此类人群没有特殊“忌口”,但需禁忌烟酒,以防病情恶化。④定期复查肝功:乙丙庚等型肝炎,易迁延、复发,定期复查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得到妥善处理。⑤关于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的阴转问题:不论何种肝炎,急性期抗原自然阴转率很高,后逐渐形成抗体,使身体获得保护能力。而部分肝炎在感染人体后,抗原(如乙肝)没有转阴,有的处于长期携带状态,有的因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而致肝功能反复波动,有的形成慢性肝炎,甚至出现肝硬化和肝癌。
参考文献
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脏,2005,12:348-357.
2 陈素清,朱启镕.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研究发展.肝脏,2005,6: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