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跑步进场的90后
投资理财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王梓和朋友们聊天必备话题。
刚毕业不到两年的王梓一毕业就专心考公,终于考上了十八线老家的公务员,平时工作朝九晚五,离家近,吃住都能零成本解决,慢慢也有了一笔积蓄,但她明白,这笔钱实在不算什么,“朋友们的情况都差不多,大家工作后都有些积累,现在吃吃喝喝没什么压力,但一想到之后独立生活——房子车子孩子养老,靠工资哪够啊”。
刚开始,王梓还保守地将钱全部放入余额宝中收利息,但利息连连下降,“一天连个零食钱也不够”。过年跟朋友聊天才发现,朋友们去年买的基金收益都能赶上王梓一年的工资了。
王梓立刻将自己理财的好友们拉入小群学习基金投资经验,被科普了逢跌就买、长线投资等等概念后,王梓也入场了。
王梓和朋友们的选择多是权益类基金,即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型基金等收益及风险高于货币基金的投资。新兴基民大多无力像父辈一样投资于房产等重资产,也对股市的高风险敬而远之,标榜自己追求的是长期但不菲的收益,权益类基金成为他们的首选。
从行情来看,“高收益低风险”也不再是句空话。去年全年,市场上98.2%的基金实现盈利,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甚至达到了46.79%,而同期沪深300收益率则为20.6%。
在豆瓣、B站甚至小红书,大二学生雷蕾也在疯狂“抄作业”。她拿出高考的劲头,边看边记笔记。基金最疯狂的时候,雷蕾一天泡在各个基金讨论组里,“想看看别人的收益怎么样,自己能不能也梭哈一把”。
90后在赚钱这件事上的热情是难以估计的,加之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中动辄“20岁第一辆车”“30岁第一套loft”“工作8年靠副业挣够养老金”的刺激下,寻求财富自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目标。
平心而论,90后作为和互联网共生的一代,获取信息的能力强,懂得怎么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投资方法,财商也比老一代培养得早。“从全民炒股到基金火爆其实也能看出来投资者变得相对来说更理性。”某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员万波认为,机构投资者无论在资金、技术还是信息上都占有绝对优势,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引导散户主动退出市场也被普遍认为是改变A股牛短熊长的法宝。
但当90后新基民大量涌入基金市场,大部分人又都要赚钱时,这个美好的愿望真的可以轻易实现吗?
万物皆可“饭圈化”
说白了,基金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法,这个有些古老的金融产品再度来到话题中心,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坤坤们的走红。
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因为对白酒股的长年布局一跃成为C位,拥有自己的超话和应援口号,比肩流量小生;中欧基金“医药女神”葛兰所掌控的基金评论区也出现了类似“兰酱人美心善,今天又是辛苦的一天呢”等粉丝噓寒问暖。除此之外,“赚则蔡总,亏则蔡狗”的诺安基金蔡嵩松、中欧基金周应波、易方达基金萧楠等明星基金经理同样坐拥众多粉丝。
MobTech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基民规模突破8000万,新增基民突破2000万。其中90后为新增基民主力军,对于年轻基民来说,基金不仅可能是发家致富的宝藏,也可以是一款保值的社交货币。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支付宝基金讨论区就成了相亲角,言必带持有收益,没事还要拉踩其他基金……谁也没想到,支付宝多年的社交梦想竟然通过基金实现了。
过度的关注和娱乐化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忧。“金融市场的娱乐化会大大弱化风险性,形成看似无害的假象,这对于新兴投资者和市场来说都是值得警惕的。”万波认为在投资这件事上,不少年轻基民仍缺乏风险意识和独立的判断,当饭圈文化“入侵”基金圈,或许仍需保持一定的理性。
有声音认为这个担心有点杞人忧天。毕竟翻看活跃在微博超话等平台的基金经理粉丝们晒出的投资账户,很少有超过千元的投资,“赚十块吼出赚十万的感觉”也是常有的事。
但据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显示,2020年该平台用户权益类资产持仓的平均收益率仅19.19%,大幅低于去年权益类基金42.15%的平均涨幅。这也印证了行业的担忧——基民的投资理念仍不成熟。
基民收益不及基金收益水平意味着基民并非长期持有固定的基金。过去一年里,股市曾经历大涨大跌,部分基金投资者遇此行情也频繁换手。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股票型基金平均换手率达500%以上,这意味着投资者每2~3个月就要换仓一次。
在换仓时,基民们往往容易陷入高买低卖的困境,不仅错失获得高收益的时机,还产生了高额的申赎成本。一买一卖之间,即使基金涨了,申购费用也会抵消一大部分收益。
雷蕾就深陷这种摇摆中。“没事我就去豆瓣、小红书看看,别人的基金涨了我就想换那个基金;看别人说基金要多行业分布,不能放一个篮子里,我就选了十多个基金每个都投点,结果一顿操作下来,钱却越来越少。”
那在热炒的迷雾下,到底谁能赚到钱?
“卖铲子的人永远挣钱”
表面上看是基金经理们以及新入场的投资者成就了这场基金狂欢,实际上,隐藏于幕后的银行、券商以及第三方平台这类具有高客户黏性和渗透率的代销渠道才是成就爆款基金的关键因素。不是所有人都能淘到金子,但卖铲子的人永远赚钱。而在基金热潮中,代销渠道便是永远赚钱的一方。
“一只基金之所以能成为爆款,很大一部分是渠道的功劳,酒香也怕巷子深呀。”上海某证券公司市场部负责渠道维护的工作人员告诉电脑报,基金公司虽然有自己的线上直销平台,但相比于银行、券商等,基金直销平台也只能做做基本营销,无力匹敌线下渠道的力量。
在北京做会计师的余成就是因为工资发放银行首页的推荐才入了基金的“坑”。“一发工资,银行就给你推送一些基金劝你赚些额外收入,钱放那也是闲着就买了点。”因为买的份额不多,平常也就扫一眼。当基金收益达到20%的时候,余成才开始仔细研究起APP内理财专家们的建议。
但渠道也并非盲目地制造爆款,“爆款基金的业绩要好,渠道才会认可然后安排力量去推,从这个角度讲,爆款基金和渠道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述证券公司工作人员解释,有稳定的盈利能力才能讲出好故事,爆款基金不断推出也让渠道们挣得盆满钵满。
以银行渠道为例,银行代销基金的收入主要由申購费、管理费分成、托管费(并非都有)构成,都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某商业银行人士给电脑报算了笔账,如果代销一只规模为十亿的基金,申购费率一般为1.5%,管理费分成后一般为0.75%,托管费为0.25%,获得的中间业务收入一年就能有2500万元。
高额的中间收入也促使这些渠道“卖新不推老”。该银行人士也坦言,因为老基金首次募集时已经给了渠道一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后续收入有限,“与其卖老产品,不如推新产品赚得多,还能顺便利用客户未申购成功的退回资金赚取利息或趁机推销其他产品。”
2021年开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仍然火爆,截至2月17日已有215只新基金成立,发行总规模已超7000亿元关口,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基金规模的22%。在牛年开工首日(2月18日)更是有12只公募基金抢发,其中景顺长城新能源产业和鹏华化工ETF均一日售罄。
需要认清的是,在过去15年中,主动权益基金显著跑赢沪深300指数的概率其实并不高。任何基金产品都只不过是资产配置的工具,没必要将其神化。虽然未来难以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基金发行越热,投资越要冷静,频繁买卖、追涨杀跌的结果必然难逃“被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