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人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各种经验、各种思维在交流、碰撞、汇集、协调,时间在变,气氛在变,目标又怎能“唯一而固定”呢?有人估算,教师在一节课40分钟里,至少要做出30个与教学有关的决策。课堂因时而变,因情而变,因人而变,预设设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流动的、动态的,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应作必要地调整。
一、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教学预设(主要是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一环,如盖房子的地基。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调皮捣蛋也是教育资源),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我在教学《鸬鹚》一文时,将教学的中心分别锁定为“湖面平静时——悠”和“打破平静后——忙”。学生在自学了“湖面平静时”,无一人能在文中找出中心词“悠”。我想我可能预设地深了点。没事,你未悟,我来导。接着我用自编的诗让让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下先品悟了“湖面景”;至于“渔人”和“鸬鹚”的句子,我先将“渔人”和“鸬鹚”的原句改成诗的形式,在音乐中我美美地范读着,接着我让学生划出令他眼前一亮的词并说说缘由,品悟重点词句,然后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读出美感,最后,水到渠自成。学生自然而然地道出中心词“悠”。
二、催化课堂生成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首先我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如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碰撞生成火花的良机。
其次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给学生思维的自由,还意味着同时给予宽容和安全,也就是说,在这一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自由地去思考、去选择、去探讨、去发现。宽容应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惟有宽容,才会有自由;惟有自由,才会有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够前进。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有潜心学习的机会,要积极主动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全力塑造他们鲜明的个性。
当然,我们也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如开设一些诸如(光荣台、课堂赛一赛等)激励学生蹦发更多的智慧火花、美丽灵感。
三、创设互动对话的氛围
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编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也就是“生成”。互动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互动。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格魅力。
新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包括两层涵义,即知识文本的对话与教学对话,分析两种对话的因素:教师、学生、知识文本、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在整合与碰撞中,形成多元存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信息,于是生成性教学成了新课堂教学独特的动态风景。生成性教学在课堂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着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课堂。
四、在创造中“生成”
在新课标的带领下,课堂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互动生成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流动过程,课堂教学是一曲流动的乐章,孩子们就会享受到语文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种种不放心和不放手,最终将导致学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远不能高飞。各种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相当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人教版的《假如》的结尾可以让学生续写: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是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地说;然后大胆地写;最后交流时竟发现学生比我想象中要好几倍。还记得我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写“读后感”或者是《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孩子们写得也颇有味儿。《布衣元帅》这篇课文中“徐向前”的形象是高大而清晰的,平凡而伟大的。课末,我让学生充分熟悉徐向前的事迹材料,模仿《艺术人生》栏目,做一期。一学生当主持人,另一学生当徐元帅,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想: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感受知识殿堂的异彩纷呈。
总之,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机智这些能力素质,从而尽可能完美的实现课堂生成。
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铁齿铜牙充分施展我们的教学机智从而构建开放的、灵动的、智慧的、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38页.
[2]叶澜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第1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王德俊、王格奇著,《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92页.
[4]孙春成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67页.
[5]金感芳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教学月刊》(小学版).
一、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教学预设(主要是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一环,如盖房子的地基。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调皮捣蛋也是教育资源),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我在教学《鸬鹚》一文时,将教学的中心分别锁定为“湖面平静时——悠”和“打破平静后——忙”。学生在自学了“湖面平静时”,无一人能在文中找出中心词“悠”。我想我可能预设地深了点。没事,你未悟,我来导。接着我用自编的诗让让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下先品悟了“湖面景”;至于“渔人”和“鸬鹚”的句子,我先将“渔人”和“鸬鹚”的原句改成诗的形式,在音乐中我美美地范读着,接着我让学生划出令他眼前一亮的词并说说缘由,品悟重点词句,然后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读出美感,最后,水到渠自成。学生自然而然地道出中心词“悠”。
二、催化课堂生成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首先我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如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碰撞生成火花的良机。
其次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给学生思维的自由,还意味着同时给予宽容和安全,也就是说,在这一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自由地去思考、去选择、去探讨、去发现。宽容应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惟有宽容,才会有自由;惟有自由,才会有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够前进。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有潜心学习的机会,要积极主动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全力塑造他们鲜明的个性。
当然,我们也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如开设一些诸如(光荣台、课堂赛一赛等)激励学生蹦发更多的智慧火花、美丽灵感。
三、创设互动对话的氛围
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编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也就是“生成”。互动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互动。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格魅力。
新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包括两层涵义,即知识文本的对话与教学对话,分析两种对话的因素:教师、学生、知识文本、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在整合与碰撞中,形成多元存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信息,于是生成性教学成了新课堂教学独特的动态风景。生成性教学在课堂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着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课堂。
四、在创造中“生成”
在新课标的带领下,课堂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互动生成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流动过程,课堂教学是一曲流动的乐章,孩子们就会享受到语文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种种不放心和不放手,最终将导致学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远不能高飞。各种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相当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人教版的《假如》的结尾可以让学生续写: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是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地说;然后大胆地写;最后交流时竟发现学生比我想象中要好几倍。还记得我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写“读后感”或者是《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孩子们写得也颇有味儿。《布衣元帅》这篇课文中“徐向前”的形象是高大而清晰的,平凡而伟大的。课末,我让学生充分熟悉徐向前的事迹材料,模仿《艺术人生》栏目,做一期。一学生当主持人,另一学生当徐元帅,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想: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感受知识殿堂的异彩纷呈。
总之,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机智这些能力素质,从而尽可能完美的实现课堂生成。
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铁齿铜牙充分施展我们的教学机智从而构建开放的、灵动的、智慧的、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38页.
[2]叶澜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第1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王德俊、王格奇著,《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92页.
[4]孙春成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67页.
[5]金感芳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教学月刊》(小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