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一夜之间,“魅力北京、魅力上海、魅力前线、魅力女人”等许多由“魅力”作定语的短语便涌进了我们的生活。无论在报纸、网站还是某些城市的宣传牌上都经常可以见到这类短语,甚至连中央电视台第八频道也有一档节目名为“魅力100分”。对于这些短语,有人认为这种用法新颖、独特,是对语言规范的有益突破;有的则认为其不合语法规范,也有人持静观其变的保留态度。本文在阐释这类短语出现的原因及特点的基础上,比照现有的语法规范,对怎样看待和规范这类短语进行了探讨。
一、“魅力北京”等短语出现的原因及其特点分析
“魅力北京”这类短语,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出现和流传有着一定的原因。首先从语言内部来看,“魅力北京”等短语本身突破了原有的语法规范,从而给人一种新颖奇特的感觉,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此外这些短语与前几年出现的“问题少年”“营养食品”“风味菜肴”“品牌机”“特色菜”等短语十分相似,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如“品牌机”等更是被人们接受并普遍使用。这些已经普遍使用的短语的存在也为“魅力北京”这种新短语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基础。
其次从语言外部来看,这种“魅力”作定语的短语的出现和流传跟媒体、报纸的宣传作用是分不开的。例如:
(1)“北京2008”首届奥林匹克文化节的主题是“魅力北京、文化奥运”。(人民网)
(2)2003年的淑女是性感、甜美、高雅的魅力女人。(人民网)
(3)12月26日,《魅力前线》栏目组在朝阳门外丰联广场召开2007年栏目改版内容新闻发布会。(银汉传播网站)
也许正是“魅力北京、文化北京”这个首届奥林匹克文化节的主题的大力宣传使得各地纷纷模仿,从而造出了一系列的“魅力”短语。
“魅力北京”这类短语从结构上看是“名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偏正短语。但它最主要的特点则是语义上的。这类短语中充当定语的名词“魅力、问题、风味、品牌”的外延都非常广泛,通常情况下是一般情况下是被修饰、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如有魅力、没有魅力、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大问题、小问题、有问题、没有问题;江南风味、广东风味等等。然而在“魅力北京”这类短语中作定语的名词,在语义上都发生了倾斜。“大/小”倾向于“大”,“有/无”倾向于“有”,“优/劣”倾向于“优”。因此“魅力北京”就是指有魅力的北京、极富魅力的北京;“问题少年”是指有问题的少年,问题较大的少年。从语用上看,这些短语的主要特点是新颖奇特、简单明了,从而符合人们求新求简的会话心理。
总之,“魅力北京”等短语因独具特点而倍受瞩目,它们的出现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因素;既有人们心理的作用,又有社会的影响。
二、对“魅力北京”等短语规范与否的探讨
“魅力北京”这类短语从结构上看都是名词作定语的定中短语。“名词可以作定语”在语法学界现已取得了共识。但汉语中并非所有名词都能作定语,而能够直接修饰名词的名词相对来说还要少一点。在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中,名词的语法特点有这样一条:“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名词充当主语和宾语是无条件的,只要是名词就应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充当定语不是名词的基本功能,绝大多数名词可以直接充当定语,有些要带‘的’充当定语。”相较于教材“绝大多数”这种模糊的论述,郭锐则是用具体的统计数字来说明名词作定语的情况的:“98%的名词可以受数词、量词词组以外的其他定语的修饰,其中能受另一个名词直接修饰的名词占50%。68%的名词可以直接作定语。” 但是“魅力”这个外延很广的名词并不属于这“68%的可以直接作定语”的名词,它一般属于被修饰、被陈述或被支配的对象。为了证明这一点,笔者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站提供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魅力”一词进行了检索,发现包含“魅力”的例句共346个,但其中并没有“魅力”直接作定语修饰名词的例子,而多是做主语、宾语和定中短语的中心语。正是由于“魅力”不符合作定语直接修饰名词的条件,所以可以肯定地说,“魅力北京”这类短语的出现是对原有语法规范的突破,但是这种突破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这类短语,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语言规范的最高原则是约定俗成,在这个总原则的影响下,作为语法规范依据的理性原则则只能屈居次位。一种新语言现象如果符合理性原则,但没有被大众接受和使用,那它最终还是会消失;反之,虽违反了理性原则,但被人们普遍使用,我们则只能承认它的合法地位。这便是对一些“习非成是”的习惯用法语言学家们只能无奈地承认其合法地位的原因。
上述的这两种情况是两个极端状态,即要么没有流传,要么已经流传得很广。但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处于两极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一些新用法出现不久,但却有一定程度的流传。“魅力北京”这类短语即是这种属于中间状态的语言变异现象。那该怎样来看待和处理这类短语呢?下面就从理性和习性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类短语。
首先从理性角度来分析“魅力北京”这类短语有没有出现的可能。从语法上看,这类短语是偏离了现有的语法规范,但前几年出现而现已流传开的“风味菜肴、特色小吃”等短语却为“魅力北京”等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基础。从语义上看,“魅力”在这样的短语中不仅意义上发生了倾斜(倾向于好的方面),而且给人很大的联想空间,使得短语的语义含量增加。语用上,这类短语以其形式新颖、简洁而内涵丰富的优势迎合了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从而被部分人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流传开来。可见,从理性的角度看,“魅力北京”等短语的出现有合理的成分。
其次,从习性的角度来看。习性原则是语法规范的最终依据。通过考察一种新用法的流传程度来判定其是不是规范可以避免理性考察的主观性,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但是这种方法执行起来较为复杂,也有一定难度。一是流传程度最起码应该包括广度、时间和使用频率。但是怎样把握这个“度”,也就是说流传广度要多广、时间要多长、使用频率多少才算是规范。二是即使这个“度”能够人为地制定出来,考察一种新用法起始时间也很困难。如果想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建立。这个语料库不仅要足够大,而且必须是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只有依赖这样的语料库得出的统计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习性原则也才能算是真正有效。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魅力北京”这类短语虽然是对现有语法规范的一种突破,但它的出现也有其合理的成分,这是一种属于中间状态的语言变异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不可轻易断言这类短语是规范还是不规范,以免既有武断之嫌,又有为时过早之弊。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更新现有语料库,随时随机对其进行流行程度的计量统计。相信只有将这两方面好好结合,才能尽量保证判定的准确性,避免错判、误判。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吕冀平.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三联书店,1999.
[5]邹韶华.试论语法规范的依据问题[M].语言文字应用,1996,(3).
(苗 杰,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一、“魅力北京”等短语出现的原因及其特点分析
“魅力北京”这类短语,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出现和流传有着一定的原因。首先从语言内部来看,“魅力北京”等短语本身突破了原有的语法规范,从而给人一种新颖奇特的感觉,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此外这些短语与前几年出现的“问题少年”“营养食品”“风味菜肴”“品牌机”“特色菜”等短语十分相似,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如“品牌机”等更是被人们接受并普遍使用。这些已经普遍使用的短语的存在也为“魅力北京”这种新短语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基础。
其次从语言外部来看,这种“魅力”作定语的短语的出现和流传跟媒体、报纸的宣传作用是分不开的。例如:
(1)“北京2008”首届奥林匹克文化节的主题是“魅力北京、文化奥运”。(人民网)
(2)2003年的淑女是性感、甜美、高雅的魅力女人。(人民网)
(3)12月26日,《魅力前线》栏目组在朝阳门外丰联广场召开2007年栏目改版内容新闻发布会。(银汉传播网站)
也许正是“魅力北京、文化北京”这个首届奥林匹克文化节的主题的大力宣传使得各地纷纷模仿,从而造出了一系列的“魅力”短语。
“魅力北京”这类短语从结构上看是“名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偏正短语。但它最主要的特点则是语义上的。这类短语中充当定语的名词“魅力、问题、风味、品牌”的外延都非常广泛,通常情况下是一般情况下是被修饰、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如有魅力、没有魅力、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大问题、小问题、有问题、没有问题;江南风味、广东风味等等。然而在“魅力北京”这类短语中作定语的名词,在语义上都发生了倾斜。“大/小”倾向于“大”,“有/无”倾向于“有”,“优/劣”倾向于“优”。因此“魅力北京”就是指有魅力的北京、极富魅力的北京;“问题少年”是指有问题的少年,问题较大的少年。从语用上看,这些短语的主要特点是新颖奇特、简单明了,从而符合人们求新求简的会话心理。
总之,“魅力北京”等短语因独具特点而倍受瞩目,它们的出现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因素;既有人们心理的作用,又有社会的影响。
二、对“魅力北京”等短语规范与否的探讨
“魅力北京”这类短语从结构上看都是名词作定语的定中短语。“名词可以作定语”在语法学界现已取得了共识。但汉语中并非所有名词都能作定语,而能够直接修饰名词的名词相对来说还要少一点。在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中,名词的语法特点有这样一条:“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名词充当主语和宾语是无条件的,只要是名词就应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充当定语不是名词的基本功能,绝大多数名词可以直接充当定语,有些要带‘的’充当定语。”相较于教材“绝大多数”这种模糊的论述,郭锐则是用具体的统计数字来说明名词作定语的情况的:“98%的名词可以受数词、量词词组以外的其他定语的修饰,其中能受另一个名词直接修饰的名词占50%。68%的名词可以直接作定语。” 但是“魅力”这个外延很广的名词并不属于这“68%的可以直接作定语”的名词,它一般属于被修饰、被陈述或被支配的对象。为了证明这一点,笔者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站提供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魅力”一词进行了检索,发现包含“魅力”的例句共346个,但其中并没有“魅力”直接作定语修饰名词的例子,而多是做主语、宾语和定中短语的中心语。正是由于“魅力”不符合作定语直接修饰名词的条件,所以可以肯定地说,“魅力北京”这类短语的出现是对原有语法规范的突破,但是这种突破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这类短语,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语言规范的最高原则是约定俗成,在这个总原则的影响下,作为语法规范依据的理性原则则只能屈居次位。一种新语言现象如果符合理性原则,但没有被大众接受和使用,那它最终还是会消失;反之,虽违反了理性原则,但被人们普遍使用,我们则只能承认它的合法地位。这便是对一些“习非成是”的习惯用法语言学家们只能无奈地承认其合法地位的原因。
上述的这两种情况是两个极端状态,即要么没有流传,要么已经流传得很广。但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处于两极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一些新用法出现不久,但却有一定程度的流传。“魅力北京”这类短语即是这种属于中间状态的语言变异现象。那该怎样来看待和处理这类短语呢?下面就从理性和习性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类短语。
首先从理性角度来分析“魅力北京”这类短语有没有出现的可能。从语法上看,这类短语是偏离了现有的语法规范,但前几年出现而现已流传开的“风味菜肴、特色小吃”等短语却为“魅力北京”等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基础。从语义上看,“魅力”在这样的短语中不仅意义上发生了倾斜(倾向于好的方面),而且给人很大的联想空间,使得短语的语义含量增加。语用上,这类短语以其形式新颖、简洁而内涵丰富的优势迎合了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从而被部分人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流传开来。可见,从理性的角度看,“魅力北京”等短语的出现有合理的成分。
其次,从习性的角度来看。习性原则是语法规范的最终依据。通过考察一种新用法的流传程度来判定其是不是规范可以避免理性考察的主观性,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但是这种方法执行起来较为复杂,也有一定难度。一是流传程度最起码应该包括广度、时间和使用频率。但是怎样把握这个“度”,也就是说流传广度要多广、时间要多长、使用频率多少才算是规范。二是即使这个“度”能够人为地制定出来,考察一种新用法起始时间也很困难。如果想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建立。这个语料库不仅要足够大,而且必须是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只有依赖这样的语料库得出的统计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习性原则也才能算是真正有效。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魅力北京”这类短语虽然是对现有语法规范的一种突破,但它的出现也有其合理的成分,这是一种属于中间状态的语言变异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不可轻易断言这类短语是规范还是不规范,以免既有武断之嫌,又有为时过早之弊。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更新现有语料库,随时随机对其进行流行程度的计量统计。相信只有将这两方面好好结合,才能尽量保证判定的准确性,避免错判、误判。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吕冀平.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三联书店,1999.
[5]邹韶华.试论语法规范的依据问题[M].语言文字应用,1996,(3).
(苗 杰,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