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笑》中有个故事说,清代大才子袁枚,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他去向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实回答说:学生没有什么准备,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袁枚对答曰:老师您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点头说:“是呀,爱誉之心人皆有之,你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啊!”显然,这尹老师已经美滋滋地接下了一顶高帽子。
所谓“戴高帽”,实际上就是拍马屁,过誉的吹捧。古书上曰谄,曰媚,曰阿谀,曰容悦。按理说,这是一种卑污的品行,历来为国人不耻,责骂鞭笞之声,不绝于史。然而骂归骂,这种角色,却始终没有“绝后”,一重要原因就是尹老师所診断的:适应了“人皆有之”的“爱誉之心”,尤其是权者的“爱誉之心”。于是,便游走天下,屡试不爽。
夏商周已远,似无典可据。《战国策》中有个例子:“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之嗥声若雷霆。有狂兕牂车依轮,而王亲引弓而射之,一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千秋之后,谁与同乐此矣?’安陵君缠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侍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臣愿以身拭黄泉,驱蝼蚁,又何得此乐而乐之。’大王悦,而封缠为安陵君。”这个马屁,节骨眼上恰巧拍中了楚王的“爱誉之心”,将高高的一个爵位,竟如探囊取物一般搂到怀里。
明洪武年间有个同样的故事:朱元璋乘车出巡,适逢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悬空,老朱随口吟道:“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和雨系天腰?”有个叫彭友信的马屁精,灵机一动,随口唱和:“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明白人一听便知,这哪里是作诗,分明是拍马屁。由于马屁也恰巧拍到了皇帝的“爱誉之心”上,顿时龙颜大悦。第二天一早,彭友信便被封为了布政使,相当于现代省部级干部!
看!无耻的官场拍马之风,正是这样被引发并得以流行的。也就是说,拍马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于世,关键在于借此可获得种种企望的“实惠”。尽管,拍马者往往扮演的都是些可怜巴巴的角色,但他们无疑在做着一笔“高级买卖”——看似廉价地将自己的人格、尊严出卖给权者践踏,又将权者施舍的权力、地位、财富多多地收进,可谓“费少益多”。因此,究拍马流弊数千年无绝后之根源,权者该负主要责任。倘若你不吃这一套,并公开给拍马者以横眉冷对,马屁精们焉能去做这赔本的买卖?说谀者“溜须拍马”,源于权者“指鹿为马”,大抵是不错的。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司徒赵温举荐曹丕为高官,意欲讨好大权在握的曹操,焉知雄才大略的曹操不但不买账,还立马上书汉献帝,郑重声明:“温辟臣之子,选举故不以实。”一下子摘掉了赵的官帽。三国归晋,司马炎当了皇帝,也有一则类似的故事。一次,右将军皇甫陶因不同意司马炎的观点,争论起来。散骑常侍郑徽,自认此乃拍皇帝马屁的天赐良机,旋即上书,要求治罪皇甫陶。没料想,先前刚愎自用的司马炎,当了皇帝之后,水平竟有了大大提高,当即朱笔批曰:“谠言謇谔,所望之于左右也。人主常以阿媚为患,岂以争臣为损哉!”一番“不损谔谔之士”的豪言,便削去了郑徽的官职。
封建君王的做法诚然不足为训,但对现代领导却不无启示。这就是:要有效警惕和抗拒拍马,一要有自知之明,保持头脑清醒,不为吹捧恭维所惑;二要有辨人之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如是,方能不为拍马所动乃至所困。
图:王恒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所谓“戴高帽”,实际上就是拍马屁,过誉的吹捧。古书上曰谄,曰媚,曰阿谀,曰容悦。按理说,这是一种卑污的品行,历来为国人不耻,责骂鞭笞之声,不绝于史。然而骂归骂,这种角色,却始终没有“绝后”,一重要原因就是尹老师所診断的:适应了“人皆有之”的“爱誉之心”,尤其是权者的“爱誉之心”。于是,便游走天下,屡试不爽。
夏商周已远,似无典可据。《战国策》中有个例子:“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之嗥声若雷霆。有狂兕牂车依轮,而王亲引弓而射之,一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千秋之后,谁与同乐此矣?’安陵君缠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侍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臣愿以身拭黄泉,驱蝼蚁,又何得此乐而乐之。’大王悦,而封缠为安陵君。”这个马屁,节骨眼上恰巧拍中了楚王的“爱誉之心”,将高高的一个爵位,竟如探囊取物一般搂到怀里。
明洪武年间有个同样的故事:朱元璋乘车出巡,适逢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悬空,老朱随口吟道:“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和雨系天腰?”有个叫彭友信的马屁精,灵机一动,随口唱和:“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明白人一听便知,这哪里是作诗,分明是拍马屁。由于马屁也恰巧拍到了皇帝的“爱誉之心”上,顿时龙颜大悦。第二天一早,彭友信便被封为了布政使,相当于现代省部级干部!
看!无耻的官场拍马之风,正是这样被引发并得以流行的。也就是说,拍马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于世,关键在于借此可获得种种企望的“实惠”。尽管,拍马者往往扮演的都是些可怜巴巴的角色,但他们无疑在做着一笔“高级买卖”——看似廉价地将自己的人格、尊严出卖给权者践踏,又将权者施舍的权力、地位、财富多多地收进,可谓“费少益多”。因此,究拍马流弊数千年无绝后之根源,权者该负主要责任。倘若你不吃这一套,并公开给拍马者以横眉冷对,马屁精们焉能去做这赔本的买卖?说谀者“溜须拍马”,源于权者“指鹿为马”,大抵是不错的。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司徒赵温举荐曹丕为高官,意欲讨好大权在握的曹操,焉知雄才大略的曹操不但不买账,还立马上书汉献帝,郑重声明:“温辟臣之子,选举故不以实。”一下子摘掉了赵的官帽。三国归晋,司马炎当了皇帝,也有一则类似的故事。一次,右将军皇甫陶因不同意司马炎的观点,争论起来。散骑常侍郑徽,自认此乃拍皇帝马屁的天赐良机,旋即上书,要求治罪皇甫陶。没料想,先前刚愎自用的司马炎,当了皇帝之后,水平竟有了大大提高,当即朱笔批曰:“谠言謇谔,所望之于左右也。人主常以阿媚为患,岂以争臣为损哉!”一番“不损谔谔之士”的豪言,便削去了郑徽的官职。
封建君王的做法诚然不足为训,但对现代领导却不无启示。这就是:要有效警惕和抗拒拍马,一要有自知之明,保持头脑清醒,不为吹捧恭维所惑;二要有辨人之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如是,方能不为拍马所动乃至所困。
图:王恒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