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府公信力的强弱是评判一个负责任政府存在的重要依据。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必不可少。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水平。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政务公开 服务型政府 法律完善
一、公信力及其表现
1.涵义。公信力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传媒、司法和民间组织。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经过多年信用的积累所获得的公众对它的信任程度。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公共组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象征着公共组织的权威性、影响力和信任度,一个公共组织是否具有公信力,能在民众中发挥多大作用,都是政府存在并能有序运行的重要因素。
2.现有政府公信力的表现。
2.1人情关系普遍存在,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在我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充斥着整个社会,在行政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领导人格权威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领导的关系大于法律法规,明明国家制定出来一系列办事规章程序,但民众办事总要托关系、走后门,大家普遍认为“有人”更好办事。近几年在中国类似靠关系来“搞定麻烦”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一旦触及到官员、富人和医方等不同群体并且有对立阵营标签的事件,更容易被扩大,最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类似事件的发生不但不利于政府正面形象的树立,也无法赢取政治信任,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
2.2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政策信任危机存在。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依据和主要手段,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确保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才会有所提升,但一些地方政府不聽取专家的科学意见,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自己所谓的政绩就制定一些眼前看起来很好的政策,完全不顾政策实施后的发展前景,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必将有所下降。
2.3行政执法不严,执法权限混乱,造成执法信任危机。行政执法不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执法行为不规范。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暴力执法,用侮辱性的语言辱骂群众。其二,执法权限混乱。只要是有利可图的行政执法,各部门、各地方都争先恐后地要办,而无利可图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就互相推卸责任,没有人愿意办。其三,滥用职权,违法执法。很多超载车辆在被拦截后,本应该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理,但交警会以罚款了事,这种“以罚代法”严重干扰了正常执法程序。行政执法不严会导致公众不信任政府,最终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
2.4服务意识淡薄,腐败行为滋生,引发官员信任危机。我们政府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但现如今的很多政府部门早已脱离这一目标,在办事过程中态度不好,总是用各种理由来为难来访者,送礼在这时就必不可少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在我国的不断深入,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复杂,新旧体制在不断地冲击着公众的思想,公众受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影响,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政府体制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水平和公众的期望难免有所差距。许多公务人员不理性的行政行为的存在也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政府的形象,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慢慢扩大,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二、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1.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政府公信力。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秉持着依法治国的理念。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该根据宪法、法律、法规来为人民服务,不应该出现一份文件或领导的一句话就超越了法律的现象,要使各级工作人员心中对法律和制度有敬畏,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体现政府对人民的信用。我国现在出现领导一句话、一张批条就可以不按正规程序办事的现象,这完全违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要想改善以上的这些不良现象,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体系,这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完善法律的同时不可以忽略立法的质量,制定法律应当严谨细致,不能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还要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每一个法律的制定都要考虑它在实际运用中是否易于操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工作,严禁超越法律行使权力,在从事行政活动时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当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力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司法机关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它必须严格、公正司法。最后要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那么在做事之前人们就会有所顾忌。
2.通过制度建设途径维护政府公信力。制度建设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当从制度建设开始。制度建设也应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使人民都能享受到;制度建设应当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公众真正信服;制度建设应当体现利益博弈,使制度建设更有生命力;制度建设应当体现公权力,约束公务人员的行为,而且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不可徇私枉法。
3.通过社会舆论途径维护政府公信力。社会舆论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通过各种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要求,通过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并希望能付诸实践的想法和意识。社会舆论监督有助于民主法制的完善,通过倾听媒体和公众的声音,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借助大众的力量促进政府机关内部的制约与规范,加强公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同时可以更充分的实现社会正义,行政过程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可以避免暗箱操作,使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有较大的提升。
4.通过道德行为准则维护政府公信力。道德准则是指道德的标准规范,无形的约束枷锁,在生活中有重要的约束作用,政府公信力下降与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官员的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部分公务人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是求自己办事,所以态度很倨傲,在行政过程中语言粗俗,态度不端正,导致老百姓对政府不满。因此在录用公务人员时就要考察他们的道德水平,通过学习提升政治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官员的道德水平低下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缺乏信仰,容易被金钱和权力诱惑,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司法不公、官官相护,犯错成本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自然就会渎职、腐败。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选拔干部时就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完善官德考评体系;其次要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加强其自身修养;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反腐体制机制,通过制度约束权力,发挥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做到公共权力公开透明;最后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官员财产披露制度,一旦确定犯罪要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秦娟.政府公信力:内涵、特征及作用[D].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
[2]肖晋.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陈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中国公共管理案例[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袁忠.论以德为先的内在要求及其制度化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2010,(1):33-36.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政务公开 服务型政府 法律完善
一、公信力及其表现
1.涵义。公信力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传媒、司法和民间组织。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经过多年信用的积累所获得的公众对它的信任程度。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公共组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象征着公共组织的权威性、影响力和信任度,一个公共组织是否具有公信力,能在民众中发挥多大作用,都是政府存在并能有序运行的重要因素。
2.现有政府公信力的表现。
2.1人情关系普遍存在,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在我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充斥着整个社会,在行政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领导人格权威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领导的关系大于法律法规,明明国家制定出来一系列办事规章程序,但民众办事总要托关系、走后门,大家普遍认为“有人”更好办事。近几年在中国类似靠关系来“搞定麻烦”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一旦触及到官员、富人和医方等不同群体并且有对立阵营标签的事件,更容易被扩大,最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类似事件的发生不但不利于政府正面形象的树立,也无法赢取政治信任,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
2.2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政策信任危机存在。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依据和主要手段,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确保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才会有所提升,但一些地方政府不聽取专家的科学意见,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自己所谓的政绩就制定一些眼前看起来很好的政策,完全不顾政策实施后的发展前景,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必将有所下降。
2.3行政执法不严,执法权限混乱,造成执法信任危机。行政执法不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执法行为不规范。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暴力执法,用侮辱性的语言辱骂群众。其二,执法权限混乱。只要是有利可图的行政执法,各部门、各地方都争先恐后地要办,而无利可图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就互相推卸责任,没有人愿意办。其三,滥用职权,违法执法。很多超载车辆在被拦截后,本应该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理,但交警会以罚款了事,这种“以罚代法”严重干扰了正常执法程序。行政执法不严会导致公众不信任政府,最终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
2.4服务意识淡薄,腐败行为滋生,引发官员信任危机。我们政府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但现如今的很多政府部门早已脱离这一目标,在办事过程中态度不好,总是用各种理由来为难来访者,送礼在这时就必不可少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在我国的不断深入,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复杂,新旧体制在不断地冲击着公众的思想,公众受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影响,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政府体制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水平和公众的期望难免有所差距。许多公务人员不理性的行政行为的存在也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政府的形象,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慢慢扩大,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二、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1.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政府公信力。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秉持着依法治国的理念。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该根据宪法、法律、法规来为人民服务,不应该出现一份文件或领导的一句话就超越了法律的现象,要使各级工作人员心中对法律和制度有敬畏,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体现政府对人民的信用。我国现在出现领导一句话、一张批条就可以不按正规程序办事的现象,这完全违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要想改善以上的这些不良现象,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体系,这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完善法律的同时不可以忽略立法的质量,制定法律应当严谨细致,不能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还要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每一个法律的制定都要考虑它在实际运用中是否易于操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工作,严禁超越法律行使权力,在从事行政活动时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当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力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司法机关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它必须严格、公正司法。最后要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那么在做事之前人们就会有所顾忌。
2.通过制度建设途径维护政府公信力。制度建设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当从制度建设开始。制度建设也应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使人民都能享受到;制度建设应当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公众真正信服;制度建设应当体现利益博弈,使制度建设更有生命力;制度建设应当体现公权力,约束公务人员的行为,而且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不可徇私枉法。
3.通过社会舆论途径维护政府公信力。社会舆论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通过各种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要求,通过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并希望能付诸实践的想法和意识。社会舆论监督有助于民主法制的完善,通过倾听媒体和公众的声音,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借助大众的力量促进政府机关内部的制约与规范,加强公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同时可以更充分的实现社会正义,行政过程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可以避免暗箱操作,使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有较大的提升。
4.通过道德行为准则维护政府公信力。道德准则是指道德的标准规范,无形的约束枷锁,在生活中有重要的约束作用,政府公信力下降与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官员的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部分公务人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是求自己办事,所以态度很倨傲,在行政过程中语言粗俗,态度不端正,导致老百姓对政府不满。因此在录用公务人员时就要考察他们的道德水平,通过学习提升政治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官员的道德水平低下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缺乏信仰,容易被金钱和权力诱惑,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司法不公、官官相护,犯错成本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自然就会渎职、腐败。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选拔干部时就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完善官德考评体系;其次要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加强其自身修养;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反腐体制机制,通过制度约束权力,发挥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做到公共权力公开透明;最后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官员财产披露制度,一旦确定犯罪要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秦娟.政府公信力:内涵、特征及作用[D].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
[2]肖晋.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陈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中国公共管理案例[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袁忠.论以德为先的内在要求及其制度化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201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