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瓷以鲜明的色彩、娴熟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图案题材占据了中国元代以后瓷器生产的主流,也是现今国内、国际艺术品市场的追捧目标,历久而不衰。但并不是所有的青花瓷器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这主要取决于它的生产年代、官窑与民窑、所用青料、器形大小、绘画技法和图案题材等诸多因素。特别是图案题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并谙熟青花瓷器的图案题材不仅对鉴定青花瓷器的时代与真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是评估青花瓷器价值高低的主要因素。
元明清青花瓷器图案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吉祥文字等几大类。其中人物题材的青花瓷器价值最高。这是因为人物图案在绘画技法上要难于动物和植物图案,而且人物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极难仿制(古代画人物用散点透视,现代画人物用焦点透视,技法差异很大)。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图案比较稀少,其数量大大少于动物和植物图案。
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有单个的人物形像,也有两个以上或成组的人物活动场景。元代主要是在一些大件陈设器(如梅瓶、大罐和玉壶春瓶等)上绘画历史故事或戏曲小说(主要是元代杂曲)题材的人物图案。明代人物图最早见于永乐青花瓷器上,但极为少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永乐青花“胡人舞乐图”扁壶。到宣德时,人物题材逐渐增多起来,有仕女图、婴戏图、仙人骑凤凰等,内容较为广泛。正统、景泰朝以道教图案为主,如八仙朝圣、孔子拜老子等。天顺朝常见携琴访友图、松鹤寿星图、卢仝烹茶图和婴戏图等。正德的青花庭院仕女,嘉靖的青花八仙图、仕女图和婴戏图,天启、崇祯的青花高仕图、山水人物图等都各具特色。清代康熙时期以刀马人物图最为著名,题材有大战长坂坡、淝水之战、空城计等。从绘画技法来说,明代人物绘画多写意,形象洒脱飘逸。清代人物画多写实,形象较呆板、拘谨。
青花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比起动物和植物图案要少得多,官窑器更少。清康熙以后以五彩、粉彩绘制的人物图案逐渐增多。至晚清民国时期,以历史故事人物为题材的瓷板画甚为流行,“珠山八友”的作品中有不少粉彩人物图案。此后青花人物图案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青花瓷器人物图案按取材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历史故事人物、戏剧小说人物、神话故事人物和吉祥寓意人物。
历史故事人物题材
青花瓷器上的历史故事图案主要出现在元代。比较著名的有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蒙恬将军”玉壶春瓶、湖北省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四爱图”梅瓶、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瓷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尉迟恭单鞭救主”瓷罐等。明代青花瓷器中历史故事图案比较鲜见。到清朝康熙时期历史故事题材的人物图案又出现了一个高峰,多描述武将骑马挥刀的战争场面,又称“刀马人”。直到清代光绪瓷器上仍然有“刀马人”图案。青花瓷器上出现的历史故事人物身处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和隋唐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题材的有:
鬼谷子出山(战国)
鬼谷子,相传战国时楚国人,姓王名诩。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孙膑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2005年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子出山图”瓷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4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中国瓷器拍卖世界最高价。罐上画的是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交战时,为齐国效力的孙膑被敌方所擒,其师傅鬼谷子接到齐国使节通知后,与使节一起出山前往营救的情景。(图1)
蒙恬将军(秦代)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从常德收集的一批瓷器中有一件元青花“蒙恬将军”故事图玉壶春瓶。据史书记载,蒙恬为秦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建立了很大的功绩。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命蒙恬带兵三十万驻守北方,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赵高篡权复辟,蒙恬即被赵高谋杀。(图2)
萧何月下追韩信(西汉)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汉代历史故事。萧何为汉代初年著名丞相,江苏沛县人。秦朝末年随刘邦起义。楚汉战争中,他力推韩信为大将。韩信是汉初诸侯王,江苏淮阴人。初属项羽,后归顺刘邦,封为大将,协助刘邦夺得天下,建立汉王朝。南京市博物馆藏有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图3)
周亚夫细柳营(西汉)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江苏沛县人,周勃之子。初封为侯,官职将军,常屯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军令严整,文帝赞为“真将军”。因周亚夫治军之严谨天下闻名,后世也就把“周亚夫细柳营”作为精锐部队的代名词。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升丞相。后受其子牵连下狱,绝食而亡。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有元青花“周亚夫细柳营”瓷罐。
昭君出塞(西汉)
又称“明妃出塞”图。王昭君名王嫱,是汉元帝时的宫女。元帝为了与匈奴族结好,将她远嫁给匈奴国王,成为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结盟的使者。昭君和亲的故事也成为后来诗词、戏剧、小说、说唱的流行题材。昭君出塞图始见于元代青花瓷器,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有元青花“昭君出塞图”瓷罐。明清瓷器上亦有为数不多的昭君出塞图,往往见于民窑青花瓷器。
三顾茅庐(三国)
此图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求贤心切,偕关羽、张飞亲往隆中,三次力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元青花“三顾茅庐”瓷瓶。1994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曾有一件元青花“三顾茅庐”瓷罐以794万元港币的价格成交。
竹林七贤(西晋)
魏晋之交有七位贤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因对时政不满,喜爱隐居生活,常在竹林饮酒、抚琴。后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南京博物院藏有明崇祯青花“竹林七贤图”笔筒,青花发色鲜艳,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崇祯青花瓷器上特有的鱼鳞状草地、袅绕的“括号云”、劲挺的竹节犹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图4)
尉迟恭单鞭救主(唐代)
尉迟恭,唐初大将。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复姓尉(音郁)迟,字敬德。初从秦王李世民(即太宗)任右府参军,并随征窦建德、刘黑闼等,屡著战绩。常单骑入阵,善避长矛,敌不能伤,人称“福将”。在年画、雕塑等方面均有其形象表现。据传唐太宗病时,曾将尉迟恭像与秦琼像分别画于门上驱病辟邪,后演绎为门神画。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有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瓷罐。
戏曲小说人物题材
戏曲小说人物题材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西厢记》、《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元代杂曲或古典小说。其时代特征是纹饰构图饱满,画工精湛细腻,注意人物神态的描绘,在同时期人物纹饰中以此类纹饰的艺术成就为最高。
西厢记
《西厢记》,戏剧名,叙述了书生张珙与崔相国小姐莺莺的恋爱故事。崔、张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但却是以张生遗弃莺莺而结束的恋爱悲剧。元代有名的剧作家王实甫以《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所作的杂剧《西厢记》,主题、情节、人物变动不大,但因以杂剧(包括歌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杂剧)形式出现,传统的工艺品就多取《西厢记》为题材,常见的如“听琴”、“窥简”、“待月西厢下”等等。(图5)
西游记
又称“唐僧取经”,本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唐僧是指我国唐代著名的僧人玄奘,原名陈棉,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就出家为僧,法号玄奘。他历时十八年,行程五万余里,克服艰难险阻,遍访了印度的著名寺院。并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朝拜了这个佛教创始人。民间广泛流传关于他的故事,如元代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是从他去印度“取经”的故事演绎出来的。由此,人们常称玄奘为唐三藏或唐僧。以此为题材的古代工艺品再现了唐代高僧玄奘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险,降妖伏魔,抵达西天取经的故事。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崇祯青花“唐僧取经图”瓷香炉。(图6)
空城计
该图描述的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蜀将马谡刚愎自用,失守街亭。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将可遣,乃大开城门,登城楼抚琴,故作镇静。司马懿疑有伏兵,倒退三十余里,待知空城,回兵进击,却为赵云援兵所阻,诸葛亮遂斩马谡以正军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青花“空城计”瓷盘。(图7)
神话故事人物题材
神话人物故事图也是青花瓷器装饰中常见的人物纹样之一,多为佛、道等宗教人物,如八仙、罗汉、麻姑、南极老人。也有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如刘海、神女、飞天、西王母等。神话人物早在魏晋时期就出现在瓷器上。1983年南京东吴末年墓葬中出土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通体以褐彩绘仙人瑞兽图案,称“羽人升天”图。明清两代青花瓷器中神话人物题材盛行,可分为佛教人物(如罗汉图、观音、布袋和尚、和合二仙)、道教人物(如八仙过海、钟馗捉鬼)和其他神话人物(如天女散花、魁星点斗、海屋添筹等)。
罗汉
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为佛教中高僧的形象。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佛教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传世的罗汉图瓷器较少。青花罗汉图瓷器出现于明代晚期,经清代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到嘉庆时就逐渐消失了。罗汉图多出现在民窑瓷器上。罗汉图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香炉为主,还有盖罐、笔筒等。亦有少量器物带有青花文字,如“阿弥陀佛”等字样。罗汉图瓷器传世较少,是研究佛教史和绘画史的重要资料,比较珍贵。(图8)
八仙
明代正统、景泰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八仙图案。八仙是民间流传甚广的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八位道教神仙: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又称“明八仙”。八仙图案带有不同吉祥寓意:如“八仙朝圣”——八位仙人朝拜道家鼻祖老子的图案,寓意师出名门;“八仙庆寿”——八仙赴瑶池庆祝西王母寿辰,寓意祝颂长寿;“八仙过海”——寓意神通广大,本领超群。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正统青花“八仙朝圣图”大罐,便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画面一侧道教师祖太上老君正与二位仙人推枰对弈,另一面八位神仙各执宝器渡海朝圣。画面上方有北斗星座和道教信奉的东方之神朱雀鸟。清代还出现了“暗八仙”图案,指八位仙人使用的物品,即张果老的鱼鼓、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铁拐李的葫芦、钟离权的扇子、曹国舅的阴阳板、蓝采和的横笛。这八种器具经常单独组成吉祥图案。
观音
“观音”是佛教菩萨之一。本译作观世音,因唐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故简称观音。正译应作“观自在”。通常为阿弥陀佛(佛教中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左胁侍,同阿弥陀佛及右胁侍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他可变幻成三十二种形象,故有杨柳观音、龙头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水月观音、普慈观音、合掌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等说法。旧中国佛像中,常把他塑造成端庄慈祥的女神。古典小说戏剧中则常把他写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神仙。民间还有观音送子的传说,常见观音怀抱童子的形象和图案。(图9)
吉祥寓意人物题材
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人物图案是明清时期民窑青花瓷器人物题材的主流。有寓意幸福长寿的,如三星图、高士图;有寓意生活美满的,如耕织图、渔家乐图、渔樵耕读;有寓意妻妾成群儿孙满堂的,如麒麟送子图、婴戏图、仕女图;有希望科举中的,一举成名的,如连中三元、魁星点斗等。
三星图
又称“福禄寿三星”。图案多为三位老者,分别代表福星、禄星和寿星。福星,即岁星,紫微大帝,专管赐福受运的事;禄星,文昌帝君,职掌人间官位俸禄之神,送人功名利禄之事;寿星,即南极老人星,专管帮人延长寿命的事。青花“三星图”始于明代中期,流行于清代中晚期。(图10)
麒麟送子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古人将麒麟、龙、凤凰和乌龟并称“四灵”,麒麟是“四灵”之首。这种鹿身、马足、牛尾、独角、通体鳞甲的瑞兽除了祥瑞驱邪的功用外,还会给那些积德而无子嗣的人家送去子嗣。相传古代圣人孔子就是麒麟送到世上来的。(图11)
婴戏图
婴戏图是中国古代工艺品的传统装饰题材,并含有“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婴戏图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在明清青花瓷器纹饰中,婴戏图广为流行,画面也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代永乐、宣德朝时婴戏图开始出现在青花瓷器上,但数量极少。明代中后期,婴戏图开始流行,有五子、八子、九子、十六子等。清代是我国瓷器史上人物图的大发展时期,而婴戏图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清乾隆以后,出现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的婴戏图,又称“百子图”。(图12)
仕女图
仕女图即以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人物图案。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大发展时期。明代中期的成化朝仕女颇有古意。明晚期仕女图大量出现。清代仕女图数量大增,历朝均有绘制,但风格画法各不相同。如顺治仕女的衣带飘然,康熙仕女的妙笔传神,乾隆仕女的精细写照,无不独具时代风格。清代仕女图还常和婴戏图相结合,如“四妃十六子”图。(图13)
高士图
画面中多为衣着得体、德高望重的老者,因此称“高士图”,特指以文人雅士情趣生活为题材的纹饰。其构图和画法均与同时期的历史故事人物图有相同之处。唯画面的主题不及历史人物图明确,并带有吉祥长寿的寓意。明代后期高士图多描绘在山水图中,主题突出山水,人物则退居次要位置。渺小的人物被巨大的山石所掩盖,一般就称之为山水图案了。(图14)
元明清青花瓷器图案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吉祥文字等几大类。其中人物题材的青花瓷器价值最高。这是因为人物图案在绘画技法上要难于动物和植物图案,而且人物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极难仿制(古代画人物用散点透视,现代画人物用焦点透视,技法差异很大)。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图案比较稀少,其数量大大少于动物和植物图案。
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有单个的人物形像,也有两个以上或成组的人物活动场景。元代主要是在一些大件陈设器(如梅瓶、大罐和玉壶春瓶等)上绘画历史故事或戏曲小说(主要是元代杂曲)题材的人物图案。明代人物图最早见于永乐青花瓷器上,但极为少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永乐青花“胡人舞乐图”扁壶。到宣德时,人物题材逐渐增多起来,有仕女图、婴戏图、仙人骑凤凰等,内容较为广泛。正统、景泰朝以道教图案为主,如八仙朝圣、孔子拜老子等。天顺朝常见携琴访友图、松鹤寿星图、卢仝烹茶图和婴戏图等。正德的青花庭院仕女,嘉靖的青花八仙图、仕女图和婴戏图,天启、崇祯的青花高仕图、山水人物图等都各具特色。清代康熙时期以刀马人物图最为著名,题材有大战长坂坡、淝水之战、空城计等。从绘画技法来说,明代人物绘画多写意,形象洒脱飘逸。清代人物画多写实,形象较呆板、拘谨。
青花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比起动物和植物图案要少得多,官窑器更少。清康熙以后以五彩、粉彩绘制的人物图案逐渐增多。至晚清民国时期,以历史故事人物为题材的瓷板画甚为流行,“珠山八友”的作品中有不少粉彩人物图案。此后青花人物图案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青花瓷器人物图案按取材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历史故事人物、戏剧小说人物、神话故事人物和吉祥寓意人物。
历史故事人物题材
青花瓷器上的历史故事图案主要出现在元代。比较著名的有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蒙恬将军”玉壶春瓶、湖北省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四爱图”梅瓶、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瓷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尉迟恭单鞭救主”瓷罐等。明代青花瓷器中历史故事图案比较鲜见。到清朝康熙时期历史故事题材的人物图案又出现了一个高峰,多描述武将骑马挥刀的战争场面,又称“刀马人”。直到清代光绪瓷器上仍然有“刀马人”图案。青花瓷器上出现的历史故事人物身处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和隋唐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题材的有:
鬼谷子出山(战国)
鬼谷子,相传战国时楚国人,姓王名诩。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孙膑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2005年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子出山图”瓷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4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中国瓷器拍卖世界最高价。罐上画的是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交战时,为齐国效力的孙膑被敌方所擒,其师傅鬼谷子接到齐国使节通知后,与使节一起出山前往营救的情景。(图1)
蒙恬将军(秦代)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从常德收集的一批瓷器中有一件元青花“蒙恬将军”故事图玉壶春瓶。据史书记载,蒙恬为秦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建立了很大的功绩。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命蒙恬带兵三十万驻守北方,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赵高篡权复辟,蒙恬即被赵高谋杀。(图2)
萧何月下追韩信(西汉)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汉代历史故事。萧何为汉代初年著名丞相,江苏沛县人。秦朝末年随刘邦起义。楚汉战争中,他力推韩信为大将。韩信是汉初诸侯王,江苏淮阴人。初属项羽,后归顺刘邦,封为大将,协助刘邦夺得天下,建立汉王朝。南京市博物馆藏有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图3)
周亚夫细柳营(西汉)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江苏沛县人,周勃之子。初封为侯,官职将军,常屯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军令严整,文帝赞为“真将军”。因周亚夫治军之严谨天下闻名,后世也就把“周亚夫细柳营”作为精锐部队的代名词。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升丞相。后受其子牵连下狱,绝食而亡。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有元青花“周亚夫细柳营”瓷罐。
昭君出塞(西汉)
又称“明妃出塞”图。王昭君名王嫱,是汉元帝时的宫女。元帝为了与匈奴族结好,将她远嫁给匈奴国王,成为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结盟的使者。昭君和亲的故事也成为后来诗词、戏剧、小说、说唱的流行题材。昭君出塞图始见于元代青花瓷器,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有元青花“昭君出塞图”瓷罐。明清瓷器上亦有为数不多的昭君出塞图,往往见于民窑青花瓷器。
三顾茅庐(三国)
此图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求贤心切,偕关羽、张飞亲往隆中,三次力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元青花“三顾茅庐”瓷瓶。1994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曾有一件元青花“三顾茅庐”瓷罐以794万元港币的价格成交。
竹林七贤(西晋)
魏晋之交有七位贤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因对时政不满,喜爱隐居生活,常在竹林饮酒、抚琴。后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南京博物院藏有明崇祯青花“竹林七贤图”笔筒,青花发色鲜艳,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崇祯青花瓷器上特有的鱼鳞状草地、袅绕的“括号云”、劲挺的竹节犹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图4)
尉迟恭单鞭救主(唐代)
尉迟恭,唐初大将。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复姓尉(音郁)迟,字敬德。初从秦王李世民(即太宗)任右府参军,并随征窦建德、刘黑闼等,屡著战绩。常单骑入阵,善避长矛,敌不能伤,人称“福将”。在年画、雕塑等方面均有其形象表现。据传唐太宗病时,曾将尉迟恭像与秦琼像分别画于门上驱病辟邪,后演绎为门神画。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有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瓷罐。
戏曲小说人物题材
戏曲小说人物题材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西厢记》、《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元代杂曲或古典小说。其时代特征是纹饰构图饱满,画工精湛细腻,注意人物神态的描绘,在同时期人物纹饰中以此类纹饰的艺术成就为最高。
西厢记
《西厢记》,戏剧名,叙述了书生张珙与崔相国小姐莺莺的恋爱故事。崔、张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但却是以张生遗弃莺莺而结束的恋爱悲剧。元代有名的剧作家王实甫以《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所作的杂剧《西厢记》,主题、情节、人物变动不大,但因以杂剧(包括歌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杂剧)形式出现,传统的工艺品就多取《西厢记》为题材,常见的如“听琴”、“窥简”、“待月西厢下”等等。(图5)
西游记
又称“唐僧取经”,本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唐僧是指我国唐代著名的僧人玄奘,原名陈棉,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就出家为僧,法号玄奘。他历时十八年,行程五万余里,克服艰难险阻,遍访了印度的著名寺院。并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朝拜了这个佛教创始人。民间广泛流传关于他的故事,如元代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是从他去印度“取经”的故事演绎出来的。由此,人们常称玄奘为唐三藏或唐僧。以此为题材的古代工艺品再现了唐代高僧玄奘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险,降妖伏魔,抵达西天取经的故事。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崇祯青花“唐僧取经图”瓷香炉。(图6)
空城计
该图描述的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蜀将马谡刚愎自用,失守街亭。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将可遣,乃大开城门,登城楼抚琴,故作镇静。司马懿疑有伏兵,倒退三十余里,待知空城,回兵进击,却为赵云援兵所阻,诸葛亮遂斩马谡以正军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青花“空城计”瓷盘。(图7)
神话故事人物题材
神话人物故事图也是青花瓷器装饰中常见的人物纹样之一,多为佛、道等宗教人物,如八仙、罗汉、麻姑、南极老人。也有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如刘海、神女、飞天、西王母等。神话人物早在魏晋时期就出现在瓷器上。1983年南京东吴末年墓葬中出土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通体以褐彩绘仙人瑞兽图案,称“羽人升天”图。明清两代青花瓷器中神话人物题材盛行,可分为佛教人物(如罗汉图、观音、布袋和尚、和合二仙)、道教人物(如八仙过海、钟馗捉鬼)和其他神话人物(如天女散花、魁星点斗、海屋添筹等)。
罗汉
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为佛教中高僧的形象。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佛教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传世的罗汉图瓷器较少。青花罗汉图瓷器出现于明代晚期,经清代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到嘉庆时就逐渐消失了。罗汉图多出现在民窑瓷器上。罗汉图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香炉为主,还有盖罐、笔筒等。亦有少量器物带有青花文字,如“阿弥陀佛”等字样。罗汉图瓷器传世较少,是研究佛教史和绘画史的重要资料,比较珍贵。(图8)
八仙
明代正统、景泰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八仙图案。八仙是民间流传甚广的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八位道教神仙: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又称“明八仙”。八仙图案带有不同吉祥寓意:如“八仙朝圣”——八位仙人朝拜道家鼻祖老子的图案,寓意师出名门;“八仙庆寿”——八仙赴瑶池庆祝西王母寿辰,寓意祝颂长寿;“八仙过海”——寓意神通广大,本领超群。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正统青花“八仙朝圣图”大罐,便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画面一侧道教师祖太上老君正与二位仙人推枰对弈,另一面八位神仙各执宝器渡海朝圣。画面上方有北斗星座和道教信奉的东方之神朱雀鸟。清代还出现了“暗八仙”图案,指八位仙人使用的物品,即张果老的鱼鼓、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铁拐李的葫芦、钟离权的扇子、曹国舅的阴阳板、蓝采和的横笛。这八种器具经常单独组成吉祥图案。
观音
“观音”是佛教菩萨之一。本译作观世音,因唐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故简称观音。正译应作“观自在”。通常为阿弥陀佛(佛教中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左胁侍,同阿弥陀佛及右胁侍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他可变幻成三十二种形象,故有杨柳观音、龙头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水月观音、普慈观音、合掌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等说法。旧中国佛像中,常把他塑造成端庄慈祥的女神。古典小说戏剧中则常把他写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神仙。民间还有观音送子的传说,常见观音怀抱童子的形象和图案。(图9)
吉祥寓意人物题材
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人物图案是明清时期民窑青花瓷器人物题材的主流。有寓意幸福长寿的,如三星图、高士图;有寓意生活美满的,如耕织图、渔家乐图、渔樵耕读;有寓意妻妾成群儿孙满堂的,如麒麟送子图、婴戏图、仕女图;有希望科举中的,一举成名的,如连中三元、魁星点斗等。
三星图
又称“福禄寿三星”。图案多为三位老者,分别代表福星、禄星和寿星。福星,即岁星,紫微大帝,专管赐福受运的事;禄星,文昌帝君,职掌人间官位俸禄之神,送人功名利禄之事;寿星,即南极老人星,专管帮人延长寿命的事。青花“三星图”始于明代中期,流行于清代中晚期。(图10)
麒麟送子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古人将麒麟、龙、凤凰和乌龟并称“四灵”,麒麟是“四灵”之首。这种鹿身、马足、牛尾、独角、通体鳞甲的瑞兽除了祥瑞驱邪的功用外,还会给那些积德而无子嗣的人家送去子嗣。相传古代圣人孔子就是麒麟送到世上来的。(图11)
婴戏图
婴戏图是中国古代工艺品的传统装饰题材,并含有“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婴戏图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在明清青花瓷器纹饰中,婴戏图广为流行,画面也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代永乐、宣德朝时婴戏图开始出现在青花瓷器上,但数量极少。明代中后期,婴戏图开始流行,有五子、八子、九子、十六子等。清代是我国瓷器史上人物图的大发展时期,而婴戏图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清乾隆以后,出现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的婴戏图,又称“百子图”。(图12)
仕女图
仕女图即以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人物图案。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大发展时期。明代中期的成化朝仕女颇有古意。明晚期仕女图大量出现。清代仕女图数量大增,历朝均有绘制,但风格画法各不相同。如顺治仕女的衣带飘然,康熙仕女的妙笔传神,乾隆仕女的精细写照,无不独具时代风格。清代仕女图还常和婴戏图相结合,如“四妃十六子”图。(图13)
高士图
画面中多为衣着得体、德高望重的老者,因此称“高士图”,特指以文人雅士情趣生活为题材的纹饰。其构图和画法均与同时期的历史故事人物图有相同之处。唯画面的主题不及历史人物图明确,并带有吉祥长寿的寓意。明代后期高士图多描绘在山水图中,主题突出山水,人物则退居次要位置。渺小的人物被巨大的山石所掩盖,一般就称之为山水图案了。(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