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出发,浅析张豪夫《第一交响曲》中镜镜像结构思维在素材的发展与和声语言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为更深入的分析张豪夫的音乐作品做备案。
关键词:张豪夫;《第一交响曲》;镜像结构思维
张豪夫先生早年在国外求学时便受到了西方先进作曲技法的熏陶,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中国民间的音乐元素的精彩发展,也能发现西方古典以及现代作曲技术对作品的支撑以及融合。在《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这部作品中对主题的安排、对比和承接以及其他因素的控制体现了其严密的逻辑布局和对音乐的把控能力。他曾提到在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当中,以镜像对称的思维融入音乐当中的实例很多,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对称概念,但是在各自的音乐作品当中运用和理解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在西方古典到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中,镜像对称的思维多用在曲式结构的组织方面,如五部或者七部集中对称曲式当中,这种曲式结构也称作拱形曲式(拱形结构)。在张豪夫的《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中,作曲家将镜像结构这种拱形曲式的思维,新颖细致的应用到旋律主题的发展、和声色彩上的选择,和音响力度的分配上。这种创新在传统以及很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是不具备的。下面一一举例对镜像结构在这部作品中的应用。
一、横向运动中的镜像结构思维的运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第一乐章中A段的主题旋律整体走向形如拱形的桥,听觉上更是起伏跌宕,大开大合。但是如果用申克音乐分析方法将其剥露出来只留下其骨干音会非常明显的看到这段旋律实际非常严格着做着镜像对比。最后得到一个以a2音为中心的横向运动的镜像结构或拱形结构的。这样的一个镜像的结构使得旋律本身有着一定的起伏和和很强的支撑一样的结构力,而通过外音和装饰音的加入使得音乐的生命力更加鲜活。d3这个音出现更是将原本保守的镜像对比的旋律变得极为生动,这种运用西方的作曲思维,又用东方灵动的变化音加以装饰和突破,打散的思维和手法,使得这段旋律脱胎换骨。可见作曲家多么巧妙的将镜像结构思维融合在主题旋律的发展上。而且最感叹的是东方和西方的音乐思维如此完美的融合。
在上面例子中可以到第二乐章中的这一旋律是是将旋律以块状的模式做镜像结构,a中的四个音符算作一个整体,b中的四个音符算作一个整体,与上面一个例子有了更多的不同,这两小节的音乐并没有镜像结构的中心音。作曲家通过将旋律在节奏上做完全重复(也是对称),而在音高上做块状的镜像结构,而这种节奏有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可逆型的节奏。这样就是使得两小节的音乐既相同又不同,这种既相同又不相同的东方的神秘思维在诠释东方色彩的主题最好不过。
二、纵向的和声中的镜像结构应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镜像结构思维被纵向的应用在和声当中,上声部是纯四度音程叠加增四度音程,下声部是减五度音程(等同于增四度音程)叠加纯四度音程。这种镜像结构的和声所体现出的依然是复合性的和声音响效果。这样的和声效果不仅仅是为了镜像而去使用这样的和声色彩,而是在表达作品的语汇中,作曲家张豪夫恰恰努力寻找出这样的一种和声语汇来表达自己。
三、纵向的镜像思维结构在配器中的应用
在曲子的CC乐章中可以看到,抒情凄美的民间曲调的主题旋律在这里被作曲家变奏成豪迈、节奏感非常强的进行曲风格。演奏速度也是要比主题以及前面几个变奏要快很多。由弦乐组拉奏出的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的叠置的和声,块状音响效果彰显出雄浑而有力的音乐效果,仿佛巨人的脚步一般,而这段中主题旋律也选用大七度音程(相当于上方小二度的主题旋律叠置向下翻8度)的不协和音程的和声效果来追求一种浑浊、有力而又空旷的音乐语言。乐队伴奏中大军鼓、大提琴、低音提琴同大锣、小提琴、中提琴相互呼应,而两个钟琴模仿穿插演奏使得音乐的律动感成倍的曾强。
这一段音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564-581小节,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发展而来的,调性建立在A商调式,而第二部分582-597小节,是第一部分尾部素材的分裂发展。在配器上,第一部分选用的是短长笛+短笛+双簧管的一个中高音区的复合音色,而第二部分选用的是长笛+英国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大管的一個高中低音区有囊括的复合音色作为对比。
在这种对比的大前提下,弦乐器的乐器演奏的分配则采用了镜像结构思维,上面的分析指出弦乐组拉奏的是由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的叠置和声这里应用到了纵向的镜像结构思维,最底层是小二度,中间是大二度,最上层有事小二度,这样就在以中的大二度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出小二度,并将三者叠加在一起的叠置和声效果以及相互挤压的不协和的块状和声效果。
四、结语
本文选择镜像思维结构为基础,以张豪夫《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为例,通过对作品的结构和技法详细的举例分析,发现镜像结构思维在和声、旋律发展、配器中的巧妙应用,说明在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对称的镜像结构思维作为有效的结构手段以及发展音乐的手段 之一,在统一音乐作品,表达张豪夫式的音乐语言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果将镜像结构思维僵硬的运用而不加以加工和打破就会出现一些弊端。就像十二音体系到整体序列,音乐作品本身也失去他的自身特点。张豪夫先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对镜像结构加以细致和灵活并精准的应用。本着一切手法手段为音乐服务的出发点,将镜像结构巧妙的应用于旋律发展、和声结构、配器手法当中。当镜像结构出现在主题旋律的发展时,它使得旋律有更长线条的起伏,装饰音(上下倚音)的画龙点睛,和声中纵向的镜像思维的深入大胆应用,配器中弦乐队的叠置表现军队进行曲的创新尝试,无疑不是为了音乐本身而出发,并不是为了僵硬的傻傻的应用镜像结构。这正是中国现代作曲家在对西方作曲技法更加深层次的考虑。也是现代优秀中国作曲家将中国的思维同西方的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
关键词:张豪夫;《第一交响曲》;镜像结构思维
张豪夫先生早年在国外求学时便受到了西方先进作曲技法的熏陶,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中国民间的音乐元素的精彩发展,也能发现西方古典以及现代作曲技术对作品的支撑以及融合。在《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这部作品中对主题的安排、对比和承接以及其他因素的控制体现了其严密的逻辑布局和对音乐的把控能力。他曾提到在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当中,以镜像对称的思维融入音乐当中的实例很多,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对称概念,但是在各自的音乐作品当中运用和理解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在西方古典到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中,镜像对称的思维多用在曲式结构的组织方面,如五部或者七部集中对称曲式当中,这种曲式结构也称作拱形曲式(拱形结构)。在张豪夫的《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中,作曲家将镜像结构这种拱形曲式的思维,新颖细致的应用到旋律主题的发展、和声色彩上的选择,和音响力度的分配上。这种创新在传统以及很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是不具备的。下面一一举例对镜像结构在这部作品中的应用。
一、横向运动中的镜像结构思维的运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第一乐章中A段的主题旋律整体走向形如拱形的桥,听觉上更是起伏跌宕,大开大合。但是如果用申克音乐分析方法将其剥露出来只留下其骨干音会非常明显的看到这段旋律实际非常严格着做着镜像对比。最后得到一个以a2音为中心的横向运动的镜像结构或拱形结构的。这样的一个镜像的结构使得旋律本身有着一定的起伏和和很强的支撑一样的结构力,而通过外音和装饰音的加入使得音乐的生命力更加鲜活。d3这个音出现更是将原本保守的镜像对比的旋律变得极为生动,这种运用西方的作曲思维,又用东方灵动的变化音加以装饰和突破,打散的思维和手法,使得这段旋律脱胎换骨。可见作曲家多么巧妙的将镜像结构思维融合在主题旋律的发展上。而且最感叹的是东方和西方的音乐思维如此完美的融合。
在上面例子中可以到第二乐章中的这一旋律是是将旋律以块状的模式做镜像结构,a中的四个音符算作一个整体,b中的四个音符算作一个整体,与上面一个例子有了更多的不同,这两小节的音乐并没有镜像结构的中心音。作曲家通过将旋律在节奏上做完全重复(也是对称),而在音高上做块状的镜像结构,而这种节奏有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可逆型的节奏。这样就是使得两小节的音乐既相同又不同,这种既相同又不相同的东方的神秘思维在诠释东方色彩的主题最好不过。
二、纵向的和声中的镜像结构应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镜像结构思维被纵向的应用在和声当中,上声部是纯四度音程叠加增四度音程,下声部是减五度音程(等同于增四度音程)叠加纯四度音程。这种镜像结构的和声所体现出的依然是复合性的和声音响效果。这样的和声效果不仅仅是为了镜像而去使用这样的和声色彩,而是在表达作品的语汇中,作曲家张豪夫恰恰努力寻找出这样的一种和声语汇来表达自己。
三、纵向的镜像思维结构在配器中的应用
在曲子的CC乐章中可以看到,抒情凄美的民间曲调的主题旋律在这里被作曲家变奏成豪迈、节奏感非常强的进行曲风格。演奏速度也是要比主题以及前面几个变奏要快很多。由弦乐组拉奏出的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的叠置的和声,块状音响效果彰显出雄浑而有力的音乐效果,仿佛巨人的脚步一般,而这段中主题旋律也选用大七度音程(相当于上方小二度的主题旋律叠置向下翻8度)的不协和音程的和声效果来追求一种浑浊、有力而又空旷的音乐语言。乐队伴奏中大军鼓、大提琴、低音提琴同大锣、小提琴、中提琴相互呼应,而两个钟琴模仿穿插演奏使得音乐的律动感成倍的曾强。
这一段音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564-581小节,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发展而来的,调性建立在A商调式,而第二部分582-597小节,是第一部分尾部素材的分裂发展。在配器上,第一部分选用的是短长笛+短笛+双簧管的一个中高音区的复合音色,而第二部分选用的是长笛+英国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大管的一個高中低音区有囊括的复合音色作为对比。
在这种对比的大前提下,弦乐器的乐器演奏的分配则采用了镜像结构思维,上面的分析指出弦乐组拉奏的是由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的叠置和声这里应用到了纵向的镜像结构思维,最底层是小二度,中间是大二度,最上层有事小二度,这样就在以中的大二度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出小二度,并将三者叠加在一起的叠置和声效果以及相互挤压的不协和的块状和声效果。
四、结语
本文选择镜像思维结构为基础,以张豪夫《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为例,通过对作品的结构和技法详细的举例分析,发现镜像结构思维在和声、旋律发展、配器中的巧妙应用,说明在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对称的镜像结构思维作为有效的结构手段以及发展音乐的手段 之一,在统一音乐作品,表达张豪夫式的音乐语言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果将镜像结构思维僵硬的运用而不加以加工和打破就会出现一些弊端。就像十二音体系到整体序列,音乐作品本身也失去他的自身特点。张豪夫先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对镜像结构加以细致和灵活并精准的应用。本着一切手法手段为音乐服务的出发点,将镜像结构巧妙的应用于旋律发展、和声结构、配器手法当中。当镜像结构出现在主题旋律的发展时,它使得旋律有更长线条的起伏,装饰音(上下倚音)的画龙点睛,和声中纵向的镜像思维的深入大胆应用,配器中弦乐队的叠置表现军队进行曲的创新尝试,无疑不是为了音乐本身而出发,并不是为了僵硬的傻傻的应用镜像结构。这正是中国现代作曲家在对西方作曲技法更加深层次的考虑。也是现代优秀中国作曲家将中国的思维同西方的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