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书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y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发表的文章中,看到许多诗人、作家给自己的书房所取的雅号,名之曰“斋”,名之曰“堂”,或以“室”名之。从这些名号之中,可以窥见主人的情趣、性格、胸襟和生活情境。
  我有书室但没名号。小小四合院,南屋三间,是我用以藏书的,如果赐以嘉名的话,可以称为“南书房”。我住北房,会客室内有书一架,寝室兼写作间中,四架书占去了我的“半边地”。床头上的书高达二尺,两相排挤,如果塌下来,面部有被砸伤的危险。
  我学识浅陋,但嗜书如命。藏书不足万卷,读的少,用上的更少。像《四部丛刊》、《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这样一些大部头书,以及曹未风、朱生豪的两套《莎士比亚全集》……长年置之高阁,无力光顾。自己是搞文学创作的,但特别喜欢古典文学,所存诗词歌赋诸方面的名作与论著,为数不多但也不少。《全唐诗》、《全宋詞》以及诗词的古今选本,大致也备有。鲁迅、郭沫若、茅盾、闻一多诸先辈的全集,宝而存之,学而习之。专家友人赐赠的各种专著,也为数可观。我枕边的书,种类繁多,不时调换,大体不出诗文范围。
  因为爱书,所以喜欢买书。解放初期,常跑隆福寺修绠堂寻书,有的书店每周派人骑车送书到门。我买书很杂,古今都有。我对《红楼梦》只读了三遍,毫无研究,但有关这方面的书买了不少。两种残本影印本,我不惜高价购来。怀素的《狂草》,一买两本,记得每本二十七元,一本送了一位书画家朋友。名著《管锥篇》,先后买了两部……这些书,内容博大,只翻了一下,就放在书柜里去以待来兹了。我想,书就是朋友,虽然有亲有疏,有熟有生,可都牵动着我的感情。有些书,虽然一时没时间去拜读,但翻一翻,抚弄一下,就自然发生一种亲切之感。古人爱剑,“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嗜书之癖,也有点仿佛。书房,是精神宝库。多给宝库增光生彩,不也使自己精神上发生富有之感而自足自乐吗?齐白石老画家不是刻石自鸣得意:“三百石富翁”吗?
  我的“南书房”,是个杂货店,古的今的,中的外的,纷然杂陈。有四十多年前重庆版焦若枯叶的糙纸本,也有香港现代化光亮的道林本……这些书,有平装,有精装,有线装多本成套的,也有长仅四五寸的袖珍本。但绝无宋版,明版的仅有而已。学写诗文,已六十年。时间用在读书上的太少,更谈不上研究了。在山东大学读中文系,四年间,只标点了一部《四史》,时过境迁,几乎全淡忘了,今天还记得的甚少甚少了。
  自己读书极少,腹内空乏,上了年纪,大家都以老专家看待,使我汗颜而内疚。所以,不顾年过八十,以补课心情,勤学苦读,无奈精力已非青壮年时矣。看书过一小时,即目茫茫而头昏昏然了。晚上,孤灯伴读,读到会心之处,灯光也为之灿然。我十九读古。但读古决不泥古。我钦佩古代一些大诗人、大作家,但决不迷信他们,盲目崇拜。凭个人六十年创作的甘苦经验,去欣赏、评论、印证一切古人的作品和诗论、文论,偶有一得之见,也不肯多让。
  心里虽不服老,而精力确实已不逮了。首先感觉到记忆力锐减得惊人!我读书是十分认真的。句句划蓝线,外加红笔标记,偶尔写上几个字以表意。所以,我读过的书,全可以复按。可是呵,今天读得很熟,明天却成为陌生的了。虽自恨,但无可奈何,从小背熟了的诗文,忽然忘掉了其中的名句,久思不得,怅惆至极!有时写些评论性质的文章,找一本参考书费几个小时,急得满身大汗,神疲力倦,写作佳兴顿然消失,颓然而卧床上了。
  有的书,我寝室的书架上遍寻不得,就叫我的小女儿———公家派给我的“助手”,作为“南书房”“行走”,去南三间查找,因为不少书没有严格分类,去找书,也不是手到就可以擒来的。
  珍惜自己的书,视之若良朋好友。过去,我的书柜的玻璃上,经常贴着一个纸条,上面大书:“概不出借”,下边缀条小尾巴“!”。这不是我吝啬,实为经验所苦。有人借去我的《元曲选》,去时三大本,回来只剩两本了,这部书等于报废了。还有一次,我的一本精装厚封面书,借出去时,完整可爱,还回来时,底封已经牵牵连连地几乎要离开它的母体了!我很伤心,不愉快还不好出口。从此,虽至亲好友,用一张小条子封住了他们的口。
  年已八十有三,岁月已无多了。买书的雅兴锐减了。书多了,没处放。好些当时极为喜爱、得之而后快的著作,迄今闲散置之,打入冷宫。当然,从报刊的消息上,看到心爱的书目,还难免心为之一动。吴之振的《宋诗钞》,久久心向往之。四五年前,从一个图书室借了来,抄下选目,浏览一遍,才怅怅璧还了。最近知道此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我也放弃了购买的念头。心下自慰地想:已经熟读了钱钟书同志的选本了。
  四五十年来,文朋诗友的赠书,总计起来,至少可以插满三四书架。经过抗日战争,经过浩劫十年,多数已化飞灰;纸上的字,一字一滴血;纸上的句子,句句是友情啊!这三五年来,每年收到许多文友的著作,多时一年近百本。今天巡视书架,有好几位我尊重而又亲切的文坛前辈亲手签名的赠书,宛然在目,而他们人却已经作古了。
  我不自禁地作此遐想:我爱我的“南书房”,我爱我多年苦心痴心累积起来的这为数不多的书,后来又将归于谁手,流落何方呢?再一想,个人的命运与归宿尚不能预卜,又何必想得那么多、那么远呢?
  选自《臧克家文集》
其他文献
文人卖字换钱,天经地义。但几千年来,文人在对金钱的态度上,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自命清高的文人往往受不了“铜臭”,甚至连“钱”字都羞于出口;另一方面,对大部分文人来说,衣食住行、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哪一样都需要钱。“稿费”是现代人的称谓,古时管这种作诗、文、书、画的酬劳叫“润笔”。据《隋书·郑译传》记载,有次隋文帝命李德林起草诏书。高熲在一旁调侃说:“笔干了。”郑译答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9月,我送他去武汉。这样的日子盼了很久了,从3年前,从年初,从他高考结束,我曾无数地想这一天的到来,总以为到那时一切都会云淡风轻,一切都是结束或者开始。我盼,他也盼,有时候打嘴架,他总会有意无意地说,终于可以自由了。我能体会到他说这话时的心情,我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曾是这样的想法,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可以不听父母的唠叨,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那是一个没有约束的世界,可以自由的飞翔。但我不给
有一次听一位心理专家的讲座,专家讲了一个实验。内容是把一只猴子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笼子用绝缘体分成了两半,当其中的一半通电的时候,猴子会用最快的速度逃到另外的一半去。当科学家把绝缘体拿掉,整个笼子全通上了电,开始的时候猴子还像以前那样逃到另外一边去,几次之后,它发现整个笼子全部充满电流,于是,它不再像以前那样选择逃避,而是绝望地、无辜地、老老实实地呆在笼子的角落里———它已经习惯了承受伤害。身边发生
我們世俗中人,基本逃不出一个规律: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可见佛印禅师有多厉害了。因此,一旦提起“平和”,很自然地,就是一套修身说教。首选例子,多是公案。禅宗公案短小精巧,语言机智,微言大义。比如要说“平和”,那榜样肯定是大含和尚。强盗都偷偷进屋了,大含和尚还稳坐案头读书,只轻轻一问:要钱还是要命?强盗答:要钱。大含和尚只把怀中钱袋甩了出去,自己依然稳坐读书。强盗正要离开,大含和尚又轻
我们如何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这并不是一件甚难的事。我们只要改变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就行了。我们要以艺术的态度去工作!从前荀子曾说:“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这两句话把一般人厌恶工作的心理表示得明白无遗。“工作乏味得很!”“生活枯燥得很!”这是一般青年、中年、或者老年人口中常发的感叹,至少是他们心中常起的感想。工作既然乏味,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必不能够鼓舞精神,全力以赴。无形之中工作便受了不良的影响。在工作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我对很多人说。“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一天都会过得非常顺利,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度过难关。相反,每天听嚷着“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特别多,运气也显得特别糟糕。你自己或是你周边的人,是不是也曾经历过这种事情呢?如果你看不清自己,那么,就试着看一下周边的人与事,你一定会发现人们都
傻瓜成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成傻后的快乐却是相同的,喜欢游逛,喜欢笑。我童年生活的山村不过百户人家,但却有六、七个傻子,他们的存在,曾给处于游戏年龄的我带来无尽的快乐。在我看来,我们那个四面环山的村子就是他们生活的乐园。我家的后一趟房,有一个傻子,他叫大肥。他也是那几个傻子中唯一不出门的一个。大肥长得又白又胖,整天躺在摇车里,除了吃,就是睡,连翻身也不会,别人说他出生后就没长骨头。夏天时,他的家
很多天以来,我都担心阿尔泰会起风暴,那样的话,被拴住的这只狼就要遭罪了。村子里的房子建得结实,而且暖气也好,就是刮再大的风,下再大的雪,人在房子里也无关紧要,但被拴住的狼往哪里躲呢?我担心它会在一场大风雪中丧命,但担心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发生,发生的,却是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事情。中午的时候,一场雪又飘飘扬扬地下了起来,天色也很快转暗。我们把炉子加旺,把窗帘拉上,准备打牌消磨时光。这时候,地震了。几乎
星期天那天村口代销店那里来了一个卖瓮的汉子。这是七十年代某个年份的某个星期天。那时常来卖瓮的,有肩担两个的,飘飘摇摇,像担了两座山。很沉吗?不很沉,因为瓮是空的。也有用架子车拉着卖瓮的。这要轻松的多。一架子车拉五六口瓮,瓮与瓮间稻草垫着,放心,磕碰不到的。卖瓮的有的是办法。五六个瓮一起,架子车上也是一座山了。粗绳子绑定得极结实,即使再颠动也松不了。不管是担着山,还是拉着山,卖瓮的都辛苦的脖筋暴起,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字也不认识几个。可母亲的记忆却相当了得,民间的和戏文里的故事,只要是母亲听过的都能牢牢地记住。小时候母亲总有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在我那记忆深处,月色如银的夏夜和寒冬腊月的冬夜,我们总爱缠着母亲坐到禾坪上和火炉旁讲故事。母亲不管多累多忙,总是乐呵呵对我们说:“好,娘等会就给你们讲。”每每听到母亲这样说,我们真是高兴极了,兴奋极了,大声呼喊:“哦,娘又开始讲故事了。哦,我们又有好故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