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采购和中国“世界TV”已经是经常使用的词语。它们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不断出现,如中国的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并与不少国家造成贸易摩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这是中国日益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全球采购基地的直接后果之一。
但是,在这背后,另外一个术语也不断出现在全球采购圈,这就是“低成本国家采购”。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通用的术语,用来表达到中国和印度等一些国家的采购行为。今年下半年还将在美国的芝加哥等地举行一系列专门的名为“低成本国家采购”的会议,相关的话题从“如何选择供应商,控制你的供应链到中国和印度的基础设施”等话题。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TYCO,INTEL,GAP,GE等公司均将参加。当然,在中国和上海等地举办的采购会议就更加多了。另外,针对如何在华设立IPO(国际采购机构)的活动非常多。一系列的会议,设立的方式,专门的公司为国外的采购商在华采购提供商业服务等,这一系列活动又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在过去几十年,跨国企业的采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80年代来自日本的竞争压力等,而现在的企业需要不断减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现实,为目前在中国和印度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采购变得更加重要。国际采购商们将如何继续扩大在中国这些低成本国家的采购趋势,这对中国广大的供应商和出口商来说,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最近在沪上举行的一次国际采购会议显示,在低成本国家采购.跨国公司平均采购节约成本在20%到40%.个别品类的成本节约甚至高达70%。在低成本国家采购的量越大,由于规模优势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就越大。这也就不奇怪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公司来到中国等国家,特别是将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移向低成本国家(在高科技的供应商方面,纯本土的供应商就比较少,大部分也是国外独资或中外合资的类型)。根据国际上一知名的咨询调查公司(阿伯丁集团)的调查,预计到2008年海外的采购量将比目前的量增加一倍.同时中国占在低成本国家建有国际采购中心和采购处的比例为59%,印度占32%,巴西占31%;但是在未来三年的发展中,印度将以48%的发展速度超过中国的44%。
中国是否继续在低成本方面保持优势,是否有更多的公司会在中国建立采购基地?中国是否会失去该优势?中国是否会在产业链上提升?定于下半年在美国举办的一个会议上,标题对中国来说已经非常令人担忧,该标题是:“作为全球采购业务量正日益膨大,做出正确的采购决定从来也没有变得如此重要,而到中国去采购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墨西哥和东欧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为此,笔者走访了一些跨国公司的采购高管,以便了解他们对中国供应商目前的发展情况。
根据业内采购人士介绍,目前零售商直接在中国设立采购处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典型的以零售业为主的在华采购跨国公司,欧洲公司进入的普遍比美国公司要早,如欧洲的家乐福和翠丰在2003年之前就已经完成在华主要城市的采购处,而美国的公司就比较晚,百思买在2003年刚刚进入中国,还有美国家得宝和劳氏等其它一些美国的国际采购在2005年年底基本上完成在中国的国际采购处的设立。
美国采购商的要求更高,主要原因有:
·无原因退货,这是美国零售商对顾客的承诺。中国供应商需要保证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退货损失,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等能力要求高。
·量大。一个促销,就会达50到100个高柜集装箱。对供应商的产能和规模要求高。
虽然国际上主要的零售商在中国的直接采购处纷纷建立起来,但国际采购通过中间商的还是占过半的比例。在某些传统的行业,通过中间贸易商的量将占到70%左右。他们的特点是劳动密集性的程度较高、低科技含量、入门的门槛较低。故中国很大一批供应商也是属于这个群体。
随着整个国际采购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国际零售企业在中国直接设立采购办事处,对中国广大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中国广大的供应商如何能面对挑战,在这一轮的世界产业革命中获得更高的利益呢?
·中国的供应商能否跟上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量的步伐。随着在中国采购到2008年预测的增加一倍,中国广大的民营供应商是否有资金和营运能力来跟上发展。稳步发展的同时又多元化(不依赖单个或多个采购商),其一是中国供应商要注意不要被国际采购的快速扩张而拖垮自己,已经有案例由于中国供应商接受了大量的国际订单,快速扩张企业,但一旦规模上来后,由于种种原因订单不再,将对供应商造成灾难性后果但是如果不继续投入和提高研发,也有被淘汰的危险,故一些供应商对美国订单又爱又怕。这就需要供应商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如何提高本身的商业能力(产品系列和对终端市场的了解),提高服务,进行一些高价值的出口业务。服务中间商和零售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服务中间商,往往只要做好单一的产品系列便可,但他们要求为终端零售商完成整个系列方面及其它综合能力方面的服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零售商,还需要有整合系列等一些零售方面的知识,从而能赚取更大的利润。据上海FLEXI-MAT上海采购总经理STEVEN介绍,相比中间商,零售商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发展和辅导供应商,这为要进一步提高的供应商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增加本身的价值链。故供应商要提高能力,如推销,市场等,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目前的时机是不错的,有机会的供应商应该直接与零售商打交道,甩掉中介后所节约的费用可以与终端采购商商量分配。
·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根据国际上为零售大型采购商进行质量检验的公司介绍,中国供应商目前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找国际订单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连自己的工厂都没有整理好,国外的采购商来一看,根本没有兴趣给出订单。在工厂的管理和整治,工厂质量和流程的控制,保持稳定的质量等,而且目前国际采购商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工厂的条件、工人的待遇、环保等一系列地方给予很严格的要求。如果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不够,而只想抓订单,又如何能获得大订单呢?
·提高自己的市场业务和服务能力。中国的一些供应商往往陷入一场价格战,不知道如何包装和推销自己.据一国际采购买手介绍,他接触到不少的中国供应商,他们的产品质量和性能都非常不错,但是由于商业市场知识和国际化能力比较差,将价格报得较低,而不善于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包装,来获得一定的高综合价格。在与一些从事采购中间服务的公司接触中了解到,一些国际采购商试图与中国的出口商直接联系,以便有效率和获得价格的优惠,但最后只能放弃,因为服务跟不上,反而影响到效率;结果业务还是落到了一些中间商的手中。
·供应链的能力。在目前讲究整体采购成本的今天,整体的成本包括产品的价格、稳定的质量、准时和足量的交货、库存,以及不断研发和产能满足等等方面的要求,而中国供应商能满足所有要求的非常少。
这并不是要求中国向中、高成本的国家发展,这并不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中长期当然需要);但中国的出口商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向逐步拥有更多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当综合的性价比具有优势时,国际采购商要将采购的基地再转往其它国家的话,要产生的转换成本就要高得多了。
目前还会有更多的国际采购商会进入中国,而且采购团也是一批批访华,不管是现有的供应商想进一步提高产值链,还是想进入的供应商,都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增值服务的内涵,准备好所要面对的跨国采购变化的挑战。
虽然,目前中国在低成本国家采购中的比例较高,但需要警惕的是印度、墨西哥、东欧等国家.他们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研究中国的经验和成功。中国广大的供应商应该不断地练就本身的内功,这样才能不仅拿到订单,还能保持订单,并在产业链上提供增值服务并取得较高的利润;这已不是中国广大的供应商是否需要提高自己的服务等综合能力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采购使用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成本,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价格来衡量采购的成功与否。如果中国的供应商不能迅速做到,那么其他国家的供应商是可以和能够取而代之的。
但是,在这背后,另外一个术语也不断出现在全球采购圈,这就是“低成本国家采购”。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通用的术语,用来表达到中国和印度等一些国家的采购行为。今年下半年还将在美国的芝加哥等地举行一系列专门的名为“低成本国家采购”的会议,相关的话题从“如何选择供应商,控制你的供应链到中国和印度的基础设施”等话题。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TYCO,INTEL,GAP,GE等公司均将参加。当然,在中国和上海等地举办的采购会议就更加多了。另外,针对如何在华设立IPO(国际采购机构)的活动非常多。一系列的会议,设立的方式,专门的公司为国外的采购商在华采购提供商业服务等,这一系列活动又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在过去几十年,跨国企业的采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80年代来自日本的竞争压力等,而现在的企业需要不断减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现实,为目前在中国和印度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采购变得更加重要。国际采购商们将如何继续扩大在中国这些低成本国家的采购趋势,这对中国广大的供应商和出口商来说,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最近在沪上举行的一次国际采购会议显示,在低成本国家采购.跨国公司平均采购节约成本在20%到40%.个别品类的成本节约甚至高达70%。在低成本国家采购的量越大,由于规模优势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就越大。这也就不奇怪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公司来到中国等国家,特别是将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移向低成本国家(在高科技的供应商方面,纯本土的供应商就比较少,大部分也是国外独资或中外合资的类型)。根据国际上一知名的咨询调查公司(阿伯丁集团)的调查,预计到2008年海外的采购量将比目前的量增加一倍.同时中国占在低成本国家建有国际采购中心和采购处的比例为59%,印度占32%,巴西占31%;但是在未来三年的发展中,印度将以48%的发展速度超过中国的44%。
中国是否继续在低成本方面保持优势,是否有更多的公司会在中国建立采购基地?中国是否会失去该优势?中国是否会在产业链上提升?定于下半年在美国举办的一个会议上,标题对中国来说已经非常令人担忧,该标题是:“作为全球采购业务量正日益膨大,做出正确的采购决定从来也没有变得如此重要,而到中国去采购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墨西哥和东欧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为此,笔者走访了一些跨国公司的采购高管,以便了解他们对中国供应商目前的发展情况。
根据业内采购人士介绍,目前零售商直接在中国设立采购处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典型的以零售业为主的在华采购跨国公司,欧洲公司进入的普遍比美国公司要早,如欧洲的家乐福和翠丰在2003年之前就已经完成在华主要城市的采购处,而美国的公司就比较晚,百思买在2003年刚刚进入中国,还有美国家得宝和劳氏等其它一些美国的国际采购在2005年年底基本上完成在中国的国际采购处的设立。
美国采购商的要求更高,主要原因有:
·无原因退货,这是美国零售商对顾客的承诺。中国供应商需要保证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退货损失,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等能力要求高。
·量大。一个促销,就会达50到100个高柜集装箱。对供应商的产能和规模要求高。
虽然国际上主要的零售商在中国的直接采购处纷纷建立起来,但国际采购通过中间商的还是占过半的比例。在某些传统的行业,通过中间贸易商的量将占到70%左右。他们的特点是劳动密集性的程度较高、低科技含量、入门的门槛较低。故中国很大一批供应商也是属于这个群体。
随着整个国际采购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国际零售企业在中国直接设立采购办事处,对中国广大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中国广大的供应商如何能面对挑战,在这一轮的世界产业革命中获得更高的利益呢?
·中国的供应商能否跟上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量的步伐。随着在中国采购到2008年预测的增加一倍,中国广大的民营供应商是否有资金和营运能力来跟上发展。稳步发展的同时又多元化(不依赖单个或多个采购商),其一是中国供应商要注意不要被国际采购的快速扩张而拖垮自己,已经有案例由于中国供应商接受了大量的国际订单,快速扩张企业,但一旦规模上来后,由于种种原因订单不再,将对供应商造成灾难性后果但是如果不继续投入和提高研发,也有被淘汰的危险,故一些供应商对美国订单又爱又怕。这就需要供应商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如何提高本身的商业能力(产品系列和对终端市场的了解),提高服务,进行一些高价值的出口业务。服务中间商和零售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服务中间商,往往只要做好单一的产品系列便可,但他们要求为终端零售商完成整个系列方面及其它综合能力方面的服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零售商,还需要有整合系列等一些零售方面的知识,从而能赚取更大的利润。据上海FLEXI-MAT上海采购总经理STEVEN介绍,相比中间商,零售商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发展和辅导供应商,这为要进一步提高的供应商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增加本身的价值链。故供应商要提高能力,如推销,市场等,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目前的时机是不错的,有机会的供应商应该直接与零售商打交道,甩掉中介后所节约的费用可以与终端采购商商量分配。
·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根据国际上为零售大型采购商进行质量检验的公司介绍,中国供应商目前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找国际订单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连自己的工厂都没有整理好,国外的采购商来一看,根本没有兴趣给出订单。在工厂的管理和整治,工厂质量和流程的控制,保持稳定的质量等,而且目前国际采购商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工厂的条件、工人的待遇、环保等一系列地方给予很严格的要求。如果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不够,而只想抓订单,又如何能获得大订单呢?
·提高自己的市场业务和服务能力。中国的一些供应商往往陷入一场价格战,不知道如何包装和推销自己.据一国际采购买手介绍,他接触到不少的中国供应商,他们的产品质量和性能都非常不错,但是由于商业市场知识和国际化能力比较差,将价格报得较低,而不善于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包装,来获得一定的高综合价格。在与一些从事采购中间服务的公司接触中了解到,一些国际采购商试图与中国的出口商直接联系,以便有效率和获得价格的优惠,但最后只能放弃,因为服务跟不上,反而影响到效率;结果业务还是落到了一些中间商的手中。
·供应链的能力。在目前讲究整体采购成本的今天,整体的成本包括产品的价格、稳定的质量、准时和足量的交货、库存,以及不断研发和产能满足等等方面的要求,而中国供应商能满足所有要求的非常少。
这并不是要求中国向中、高成本的国家发展,这并不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中长期当然需要);但中国的出口商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向逐步拥有更多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当综合的性价比具有优势时,国际采购商要将采购的基地再转往其它国家的话,要产生的转换成本就要高得多了。
目前还会有更多的国际采购商会进入中国,而且采购团也是一批批访华,不管是现有的供应商想进一步提高产值链,还是想进入的供应商,都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增值服务的内涵,准备好所要面对的跨国采购变化的挑战。
虽然,目前中国在低成本国家采购中的比例较高,但需要警惕的是印度、墨西哥、东欧等国家.他们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研究中国的经验和成功。中国广大的供应商应该不断地练就本身的内功,这样才能不仅拿到订单,还能保持订单,并在产业链上提供增值服务并取得较高的利润;这已不是中国广大的供应商是否需要提高自己的服务等综合能力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采购使用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成本,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价格来衡量采购的成功与否。如果中国的供应商不能迅速做到,那么其他国家的供应商是可以和能够取而代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