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是故乡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402179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之源
  从中原走出去的朱宪民,血脉中永远流淌着黄河的基因。
  谈到朱宪民,就不得不谈到黄河。这条大河是他的情愫之根。
  在生命的历程中,他一次次地回望故乡。用摄影,保持着和故乡土地情脉的联结。
  “黄河自昔为中国患”。 这句《宋史·河渠志》开篇的第一句话,直道出了这条民族母亲河的性格来。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以她特有的方式孕育了她的世代子民。
  自巴颜喀拉九曲百转,穿黄土高原,奔腾而泄,“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民族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之地,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的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千年的繁荣与发展,演尽了争战与和平、繁荣与萧条、文明与野蛮、自然和社会的祥和与暴戾等强烈反差与交替的人文叠变之后,古往的中心地位随着族群国家的整体发展,而走向了边缘。这一历程之中的黄河水患且日益随伴。“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由利大于害变为害大于利,缘自历经数千年的开垦。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日益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致黄河泥沙量愈来愈多,泥沙的淤积使黄河成为一条高高在上的悬河,决堤频发。史载的“黄河六徒”,即是于宋代前后的6次重大改道。“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涛涛黄河用频仍的灾患,和苦难,磨砺和锻造出了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朱宪民的血脉之河与奔腾的黄河交融相混。他在这种交融之中体悟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源”(李媚语)
  历史渡过
  朱宪民的黄河影像与他脚下这片土地,有着一种源自生命的亲和之力,这是来自黄河的胎记。
  《1980·黄河渡口》大河上那艘打着补丁、显现着岁月年轮的古老大船上,满载的就是她的子民,人们的装束明确地表征着那个年代,你几乎可以从他们不同的姿态和神情,辨认出各自不同的生活角色,而前方是所有人的向往,头顶上未及散去的黑烟,则显示出大船前行的吃力,如此景象所呈现出的,几乎就是那个时代我们的民族肖像,它令人想到了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河流与人民……历史的渡过……。这只大船,多少年来,也成为我寻迹大河的向征。
  《1980·民以食为天》是朱宪民的另一代表作,作品拍摄于河南林县。人们于户外就餐是中原乡村特有的习俗和景观。摄影家用仰视的角度呈现了对象的尊严感。两个人物形式元素相依相附,特定的时间与地理特征,在人物的传统服饰、背景,以及孩童臂肘下、悬坠着铃铛的细节处得到确定。主体形象的“中国蹲”姿态,劳动者大骨节的粗壮之手,高举着几乎倒扣在脸上、完全遮盖住面孔的那只粗瓷大碗,镜头的定格,在一餐最后这有力的一口……,这个情景的节点,是作品从形式到主题表现张力的核心所在。而身边的孩童那注目的眼神,一定是被这酣畅一口的响声所吸引。这些极富冲击力的视觉信息,在强烈传达着“古往民本食为天!”的同时,耐人寻味的还在于一些细节:画面上的两只碗,不同质地和式样的差别,端碗的手,碗、手间的筷子、动作,以及两者的关系和意味……。这是自古以来,一代一代中原百姓繁衍生存的生动写照。摄影家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对于瞬间的敏感和反应,正是来自他对拍摄对象所怀有的真诚和心灵相通的情怀。


  向著生活
  我相信摄影家创作的原动力就是来自于中原故乡的血脉情源,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到拍摄,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镜头关注生命故乡,关注黄河百姓,关注时代发展和不断变化着的中原大地,为千年之变中的中国社会留下的珍贵民生视觉文本,不仅以朴实的真诚呈现出了摄影的尊严,亦用其内在的纪实性构成一个特定时段的历史表达。
  今天的中国,高速的发展令其成为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复杂现场和景观社会。时下的摄影,也以其日益彰显的当代性而得以迅猛地扩张和处于发展进行时。如果把伴随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摄影步入当代意义上的本体构建的话,那么就是在这个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几乎走过了西方摄影近百年的演进历程。梳理和回顾这段进程的前端,目光自然就落在了潮起于80年代的纪实摄影。艺术批评家彭德在他的新著《西安当代艺术》中,用了一个章节呈现纪实摄影(八十年代陕西群体),纪实摄影在西方通常不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但是在中国却是一个例外。这是彭德将纪实摄影纳入到中国的整体文化现实之中考察而得到的结论,他看到了:8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的内在精神与当代艺术思潮的一致性。
  在这场具有变革意识的纪实潮流的起兴和发展时段里,朱宪民已经是其时的先行者。这在中国摄影既有的体制里边,他成为最早具有这种自觉意识的纪实摄影家。
  在朱宪民60多年的摄影生涯里,自上个世纪的70年代后期,其影像已在纪实的甦醒中走向了自觉,在那个时间能把目光转向记录,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屈指可数了。业界评论家誉其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之先驱”涉证的就是那段历史。由此—他“向着生活”,而且再也没有离开。
  深情吟唱
  朱宪民被黄河水浸润出影像,所呈现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张面孔似乎都在讲述着一段故事,令人感触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生命力,就在这一片大地之上。流变生活的日常里映现着时代的身影,已逝的风景里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景象的渐逝与流变,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更迭,记述着现代与传统、新潮与陈旧夹杂的文化多元。朱宪民镜头里这些带有人的体温的生活日常已经消失,他用这些已经属于过去的瞬间,这些已经被改变的生活,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记忆形态。让人们看到了当代中国最为剧烈的时代变革的步步印迹。
  在朱宪民全部的影像中,最令我偏爱的还是他对故乡的吟唱—《黄河中原人》《黄河百姓》。这是他生长于斯的“本质”立场,是对这片土地的拳拳挚情,是朱宪民“作为黄河的儿子对自己黄河母亲含带泪的深情拥抱”。
  记录或纪实的影像,在摄影日益趋向表现和个体化的今天,依然不失其核心价值的存在,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附着有时光记忆和历史温度的纪实影像,以其真实的力量,愈加体现出摄影的本体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横截面,亦将以文献的方式,成为历史长河里的浮标。作为摄影家,朱宪民带给这个时代的价值亦将会被永远铭记。


  朱宪民
  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七届副主席。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
  北京摄影艺术协会主席。
  文化部摄影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
  享受国务院艺术家特殊津贴。
  1943年1月生于山东省范县濮城镇(现河南省范县濮城镇)。
  1959年抚顺市“光明照相馆”学徒。
  1963年3月考入吉林省戏曲艺术学校舞美摄影专业。
  1963年5月至1968年由学校保送长春电影制片厂实践摄影专业。
  1968年4月任《吉林画报》摄影记者。
  1978年至198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编辑。
  1978年至2005年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大型摄影评选活动中担任评委两百余次。20年中,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新闻摄影学院等十几所大学讲学。
  1985年5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朱宪民摄影展”,并先后在全国六省市巡回展出。
  1987年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摄影家朱宪民作品集》。该书于1989年获“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作品奖。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为其作品集赠言“你有一双发现真理的慧眼。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1988年5月调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创办摄影艺术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创办《中国摄影家》杂志,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1991年4月由现代出版社与台湾合作出版《黄河中原人》《草原人》两部摄影作品专集。
  1992年4月“朱宪民摄影作品展”在台北展出。
  1993年8月“朱宪民摄影作品展”在日本东京展出。
  1994年5月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的《东方之子·朱宪民》专题节目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银奖。
  1995年10月“朱宪民摄影作品展”在美国旧金山展出。
  1996年5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朱宪民摄影集《躁动》。
  1996年5月德国埃利森匹科特艺术博物馆收藏朱宪民摄影作品20幅。
  1997年8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朱宪民摄影专集《中国黄河人》。
  1998年9月朝华出版社出版朱宪民大型摄影专集《黄河百姓》。由美国斯科拉电视台和中国黄河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摄影家朱宪民”在美国和中国同时播出,并荣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广播电视部颁发的第四届“金桥奖”一等奖。
  1999年10月朱宪民摄影专集《黄河百姓》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五届全国书籍艺术展最佳优秀奖。
  2001年11月“黄河百姓”在平遥国际艺术节展出。
  2002年10月“朱宪民摄影作品展”法国巴黎水之堡摄影展览馆展出。
  2004年5月美國艺术摄影家协会特聘其为高级顾问。武夷山国际摄影节展出朱宪民作品“躁动”专题。
  2005年5月荣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摄影事业终身成就奖。
  2005年11月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朱宪民摄影作品集》。
  2006年1月“时代影像—朱宪民(1966-1976)”专题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馆藏展,并出版同名摄影集。
  2006年5月中海外出版社再版朱宪民摄影专辑《美国 ·日本躁动》。
  2006年6月中国摄影出版社为其出版《百姓》大型摄影专辑。
  200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黄河等你来》摄影专辑。
  2007年10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像》摄影专辑。
  2008年12月“时代影像—朱宪民(1966-1976)”专题展在连州国际摄影艺术节展出。
  2009年12月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专辑《象形岁月》《躁动》;专题展在连州国际摄影艺术节展出。
  2010年8月广州嘉德举办“领袖、人民”收藏展。
  2011年9月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天下子民—致敬朱宪民摄影展”。
  2011年10月大理国际摄影艺术节“中国农民—朱宪民摄影展”。
  2011年11月连州国际摄影节“中国农民—朱宪民摄影作品展”。
  2011年12月北京首都博物馆“五十年变迁的中国—朱宪民回顾馆藏展”。
  2012年4月关山月美术馆“四十年变迁—珠三角朱宪民回顾馆藏展”。
  2012年5月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荣获终身成就奖。
  2012年11月连州国际摄影节“苏联1988—朱宪民摄影作品展”。2012年11月中华艺术金马奖终身摄影成就奖。2013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朱宪民作品。2013年8月大理国际影会荣获摄影艺术成就奖。2014年1月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获特别贡献奖。2014年5月河南省档案馆收藏朱宪民《黄河中原人》摄影作品。
  2015年5月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DIP终身成就奖。
  2016年1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朱宪民《百姓》摄影精品展。
  2016年3月朱宪民被人民摄影报授予“人民摄影家”称号。
  2016年5月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艺术节上由阿尔勒市政府、市长颁发摄影艺术家最高勋章。
  2016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朱宪民摄影作品66幅。
  2016年11月由欧洲艺术影像协会举办的2016《升东吉西》艺术影像展在巴黎贝尔艺术中心(espacebeaurepaire)展出。
其他文献
近年来,稀土材料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光、电、磁等诸多优点,而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是一个粮食产量大国,每年用于农业薄膜的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随着科技农业的
锂离子电池作为非常有应用前途的新型能源,受到了全世界的重点关注。增强锂电池的性能是研究的热点,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发更高性能的负极材料已成为锂电池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工作是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维纳米负极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合成立方相与四方相的CuFe_2O_4纳米纤维,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其首次放电分别达到1082.5 mAh/g和1067.5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著名电视访谈节目《实话实说》的出现,电视访谈在我国广播媒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研究价值也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机械学、电学和光学性质,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潜在应用的独特材料,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包括生物传感器、药物和疫苗载体。在碳纳米管各
本文以媒介素养支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主题,梳理小学教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的历程。探究一线教师如何感知、理解、内化媒介素养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行动。教师
1 准备材料:彩纸、剪刀、刻刀、铅笔、橡皮。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论文对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针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种类少、浓度易淬灭、单分子有机电致白光材料性能差和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等系列问题,试图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该刊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