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与上阳城遗址(西周晚期)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虢国墓地是西周晚期虢国的贵族墓地,该墓地墓葬总数在500座以上,主要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1956—1957年,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现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各类遗物9000余件,其中最高等级的墓为虢国太子墓,证实这里是虢国贵族的墓地。第二次发掘是在1990—1991年,在上述墓区的北侧发掘了1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随葬青铜器和玉器。玉器造型多样,精美异常,其中的玉茎铜柄铁剑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工铁制品。上阳城遗址是虢国的都城遗址。遗址内发现有城垣、城壕、宫城、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冶铜作坊、居住遗址、墓葬、粮库等100余处遗迹,出土铜器、玉器、石器、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遗物1000余件。三门峡虢国墓地和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虢国的记载,为人们了解虢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52.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两周)
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紧临黄河。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芮国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的发现,表明周代礼玉制度的玉组佩大量出现,表现青铜器礼制衰落的青铜玩具出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53.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西周至春秋)
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通过2006年的考古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1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发掘大型建筑基址1处(21号建筑基址)、中小型墓葬9座、祭祀遗迹l处。祭祀遗迹位于被盗秦公大墓的西南部,相距约20米,包括大型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特别是大型乐器坑的发现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其中,祭祀坑中出土的编钟在考古学中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此地周围就曾有类似编钟出土,但一直未找到出处。该遗址的发掘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54.安徽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春秋)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隶属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2006年12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对1号墓启动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在19个月的精心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判定该墓为春秋时代的诸侯王级墓葬。而墓葬发掘中发现的形制、结构和遗迹等现象极其复杂,出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蚌埠双墩l号墓使用了前所未见的五色颗粒混合土。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花土。而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根据封土和填土所要表现遗迹的需要进行人工混合,从而形成不同颜色。墓葬还使用了前所未见的封土堆下白土垫层,即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铺垫了一层厚约0.3米的白土层,直径约60米。这种纯白色土不属于白膏泥土,经检测为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沉积土。这种白土同时还用于墓坑壁抹层和混合到封填土中。其形制、结构和遗迹极其复杂,表现了迥异于中原地区的淮河文明的部分面貌。
55.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东周)
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南,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为东周时期秦国都城遗址,包含有秦国大型宫殿遗址和秦国国君墓,出现凌阴(冰窖)遗址与早期秦俑。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20世纪末,在雍城秦公陵园内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勘探与发掘,共探出中兆沟以内有“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目”字形和刀形等各类大墓48座,初步判断,“中”字形墓当系秦公墓葬,其他形制的墓葬可能分别为秦公墓陪葬的车马坑、秦公夫人及王公大臣等墓。2009年,在原确定出的14座秦公陵园中分别选定1号和6号陵园进行复探,并对6号陵园中兆沟外侧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进行发掘,均获得重要新发现,从丧葬制度上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秦国社会内部等爵森严的场景,无疑对研究早期秦国陵寝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56.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战国)
位于湖北省随州城西2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长16.5米,东西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墓中共出土随葬品1.5万多件,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其气势恢弘、音质纯正,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出土的众多漆器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其中出现带有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
57.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战国)
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术河乡桃源村。该墓地是抢救性发掘,清理被盗墓葬三座,出土金、银、铜、铁、陶、骨以及玛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余件。三座墓葬的结构形式新而独特,墓道、车坑、墓室为一体,墓道为台阶式,下接车坑,车坑侧面(北)开偏洞作为墓室。墓道及墓室中发现随葬车乘装潢极度豪华。这类车乘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墓室内的车用金、银、铜箔制成的各类动物饰片对车箱、侧板进行装饰,用金、银箔制成的各类牌饰对车轮各部位进行全面装饰,使其在外部看不到有术制痕迹。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镏金、银及铁制车构件和金、银、铜车饰品,以几何图案和动物为主。一件青铜茧形壺底部有阳铸铭文“鞅”,带有典型的秦文化特征;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金、银、铜饰品如虎、大角羊等有着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出土的海蓝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着浓厚的西域文化特点;出土的铲足鬲和陶器,又有着强烈的戎人文化风格。从墓葬的型制、出土器物及装饰极尽华丽、规格甚高的随葬车乘分析,这批墓葬应是一支戎人首领的墓地。初步推断这批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墓葬出土的一批尚不知金属成分的动物饰件、俑、车构件等为我国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58.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战国至秦)
位于湖北省云梦县,于1975年发掘。睡虎地秦墓是一处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现已发掘了其中的12座。墓葬中出土秦代的竹简1100余枚以及毛笔、石砚、墨块等文房用具。竹简上的秦代隶书反映了 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记载了有关秦代法律、医学等诸多内容,为研究中国书法、法律、医学等方面的發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龙岗秦墓也是一处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现已发掘了其中的9座。出土秦代竹简283枚及木牍l方。内容记载了秦代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睡虎地与龙岗秦墓的发现,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59.湖南龙山里耶古城遗址(秦)
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贵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1985年6月,一批做砖瓦的泥水匠在挖泥巴做土胚时,挖出了一些陶器、兵器,自此揭开考古界对里耶古城时断时续的考古发掘。2002年4月17日,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工程建设,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的考古工作队进驻里耶进行抢救性发掘,里耶古城的风貌也随之一点点地屁露出来,数百座古墓葬群与这座古城同时重见天日。古城邻江而建,紧靠酉水,占地1万多平方米,有夯土城墙、护城河、房屋建筑遗址、排水设施,多座古井规则地分布在古城内外,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统。从出土的建筑材料、陶片、青铜兵器以及生活堆积物来看,此城应是战国时期楚国修筑的军事城堡,用来开疆辟土和抵御秦国的进攻。战国末年,秦国大军从乌江流域攻入酉水流域,楚军被迫东撤,这座古城就被放弃了。除这座历史从未记载的古城外,里耶镇还发现了年代分别为西汉和东汉的两座古城,而在整个酉水流域,目前共发现了4座古城,共涉及古城遗址、古墓葬79处。里耶古城遗址的规模在2万平方米左右,在这一范围内发现了三口古井,并从其中一口命名为1号井的古井内取出了近3万枚秦简,内容涉及包括乘法口诀在内的各方面内容,是秦国基层政权最完整、最系统的社会“档案”。
60.陕西秦威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秦)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于1959年发掘。秦咸阳城是战国后期秦国及秦代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秦咸阳城以咸阳为中心,东至黄河,西达千河、渭河,北起九山,南至秦岭,地域广阔。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阙、咸阳宫、兰池宫及“六国宫殿”。渭河以南是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以及供皇帝游玩的甘泉宫和上林苑,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根据咸阳宫遗址复原可知,这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观,由飞阁连成一体,是富有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六国宫殿”遗址仿战国其余六国宫殿而建,阿房宫遗址有高大的夯土台遗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成阳秦宫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秦代文物资料,初步探明了秦宫殿的建筑结构和布局。在宫殿遗址内还发现有完整的排水、取暖和窑藏等设施,出土了大量秦代铜器和秦国及关东各国的货币。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秦代历史文化面貌及其都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虢国墓地是西周晚期虢国的贵族墓地,该墓地墓葬总数在500座以上,主要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1956—1957年,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现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各类遗物9000余件,其中最高等级的墓为虢国太子墓,证实这里是虢国贵族的墓地。第二次发掘是在1990—1991年,在上述墓区的北侧发掘了1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随葬青铜器和玉器。玉器造型多样,精美异常,其中的玉茎铜柄铁剑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工铁制品。上阳城遗址是虢国的都城遗址。遗址内发现有城垣、城壕、宫城、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冶铜作坊、居住遗址、墓葬、粮库等100余处遗迹,出土铜器、玉器、石器、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遗物1000余件。三门峡虢国墓地和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虢国的记载,为人们了解虢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52.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两周)
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紧临黄河。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芮国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的发现,表明周代礼玉制度的玉组佩大量出现,表现青铜器礼制衰落的青铜玩具出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53.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西周至春秋)
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通过2006年的考古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1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发掘大型建筑基址1处(21号建筑基址)、中小型墓葬9座、祭祀遗迹l处。祭祀遗迹位于被盗秦公大墓的西南部,相距约20米,包括大型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特别是大型乐器坑的发现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其中,祭祀坑中出土的编钟在考古学中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此地周围就曾有类似编钟出土,但一直未找到出处。该遗址的发掘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54.安徽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春秋)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隶属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2006年12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对1号墓启动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在19个月的精心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判定该墓为春秋时代的诸侯王级墓葬。而墓葬发掘中发现的形制、结构和遗迹等现象极其复杂,出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蚌埠双墩l号墓使用了前所未见的五色颗粒混合土。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花土。而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根据封土和填土所要表现遗迹的需要进行人工混合,从而形成不同颜色。墓葬还使用了前所未见的封土堆下白土垫层,即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铺垫了一层厚约0.3米的白土层,直径约60米。这种纯白色土不属于白膏泥土,经检测为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沉积土。这种白土同时还用于墓坑壁抹层和混合到封填土中。其形制、结构和遗迹极其复杂,表现了迥异于中原地区的淮河文明的部分面貌。
55.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东周)
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南,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为东周时期秦国都城遗址,包含有秦国大型宫殿遗址和秦国国君墓,出现凌阴(冰窖)遗址与早期秦俑。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20世纪末,在雍城秦公陵园内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勘探与发掘,共探出中兆沟以内有“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目”字形和刀形等各类大墓48座,初步判断,“中”字形墓当系秦公墓葬,其他形制的墓葬可能分别为秦公墓陪葬的车马坑、秦公夫人及王公大臣等墓。2009年,在原确定出的14座秦公陵园中分别选定1号和6号陵园进行复探,并对6号陵园中兆沟外侧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进行发掘,均获得重要新发现,从丧葬制度上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秦国社会内部等爵森严的场景,无疑对研究早期秦国陵寝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56.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战国)
位于湖北省随州城西2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长16.5米,东西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墓中共出土随葬品1.5万多件,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其气势恢弘、音质纯正,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出土的众多漆器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其中出现带有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
57.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战国)
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术河乡桃源村。该墓地是抢救性发掘,清理被盗墓葬三座,出土金、银、铜、铁、陶、骨以及玛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余件。三座墓葬的结构形式新而独特,墓道、车坑、墓室为一体,墓道为台阶式,下接车坑,车坑侧面(北)开偏洞作为墓室。墓道及墓室中发现随葬车乘装潢极度豪华。这类车乘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墓室内的车用金、银、铜箔制成的各类动物饰片对车箱、侧板进行装饰,用金、银箔制成的各类牌饰对车轮各部位进行全面装饰,使其在外部看不到有术制痕迹。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镏金、银及铁制车构件和金、银、铜车饰品,以几何图案和动物为主。一件青铜茧形壺底部有阳铸铭文“鞅”,带有典型的秦文化特征;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金、银、铜饰品如虎、大角羊等有着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出土的海蓝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着浓厚的西域文化特点;出土的铲足鬲和陶器,又有着强烈的戎人文化风格。从墓葬的型制、出土器物及装饰极尽华丽、规格甚高的随葬车乘分析,这批墓葬应是一支戎人首领的墓地。初步推断这批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墓葬出土的一批尚不知金属成分的动物饰件、俑、车构件等为我国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58.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战国至秦)
位于湖北省云梦县,于1975年发掘。睡虎地秦墓是一处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现已发掘了其中的12座。墓葬中出土秦代的竹简1100余枚以及毛笔、石砚、墨块等文房用具。竹简上的秦代隶书反映了 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记载了有关秦代法律、医学等诸多内容,为研究中国书法、法律、医学等方面的發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龙岗秦墓也是一处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现已发掘了其中的9座。出土秦代竹简283枚及木牍l方。内容记载了秦代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睡虎地与龙岗秦墓的发现,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59.湖南龙山里耶古城遗址(秦)
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贵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1985年6月,一批做砖瓦的泥水匠在挖泥巴做土胚时,挖出了一些陶器、兵器,自此揭开考古界对里耶古城时断时续的考古发掘。2002年4月17日,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工程建设,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的考古工作队进驻里耶进行抢救性发掘,里耶古城的风貌也随之一点点地屁露出来,数百座古墓葬群与这座古城同时重见天日。古城邻江而建,紧靠酉水,占地1万多平方米,有夯土城墙、护城河、房屋建筑遗址、排水设施,多座古井规则地分布在古城内外,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统。从出土的建筑材料、陶片、青铜兵器以及生活堆积物来看,此城应是战国时期楚国修筑的军事城堡,用来开疆辟土和抵御秦国的进攻。战国末年,秦国大军从乌江流域攻入酉水流域,楚军被迫东撤,这座古城就被放弃了。除这座历史从未记载的古城外,里耶镇还发现了年代分别为西汉和东汉的两座古城,而在整个酉水流域,目前共发现了4座古城,共涉及古城遗址、古墓葬79处。里耶古城遗址的规模在2万平方米左右,在这一范围内发现了三口古井,并从其中一口命名为1号井的古井内取出了近3万枚秦简,内容涉及包括乘法口诀在内的各方面内容,是秦国基层政权最完整、最系统的社会“档案”。
60.陕西秦威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秦)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于1959年发掘。秦咸阳城是战国后期秦国及秦代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秦咸阳城以咸阳为中心,东至黄河,西达千河、渭河,北起九山,南至秦岭,地域广阔。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阙、咸阳宫、兰池宫及“六国宫殿”。渭河以南是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以及供皇帝游玩的甘泉宫和上林苑,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根据咸阳宫遗址复原可知,这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观,由飞阁连成一体,是富有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六国宫殿”遗址仿战国其余六国宫殿而建,阿房宫遗址有高大的夯土台遗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成阳秦宫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秦代文物资料,初步探明了秦宫殿的建筑结构和布局。在宫殿遗址内还发现有完整的排水、取暖和窑藏等设施,出土了大量秦代铜器和秦国及关东各国的货币。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秦代历史文化面貌及其都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