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5月22日,融创中国以62.98亿港元的代价,收购绿城中国24.313%的股份。收购完成后,融创与九龙仓成为绿城中国的并列大股东,而原绿城中国高管宋卫平、寿柏年,作为一致行动人,则将股份减持至18.559%。这是中国房地产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案。
至此,房地产大鳄绿城中国已被“三分天下”。有观察者称,孙宏斌旗下的融创兵强马壮,欲把持话语权,气势堪比曹魏;香港资本九龙仓固守一隅,稳中图进,恰似孙吴;宋卫平虽是绿城创始人,却未能守好自家江山,只得退居蜀地。此番评论虽属戏言,却不难表达出如今的博弈态势。
蜀汉:大佬的退却
在中国房地产界,专注高端项目的绿城素以产品品质佳而著称。这点为宋卫平和绿城赢得极佳的口碑。多年来,绿城的项目一再被模仿,但无一被超越。然而,正因宋卫平对产品品质要求甚高,绿城项目的开发周期相对更长,成本更高,进而造成企业资金回笼慢、利润率低、资产负债率高。2012年年中,绿城的净资产负债率甚至一度达到160%,净资产收益率也一度跌至15%以下,为在港上市内资房地产股中的低位。
由于对产品十分自信,宋卫平多次声称绿城的房子不会降价。2012年,楼市调控政策效果凸显,江浙一带房屋陷入滞销,高端项目更是无人接手。绿城的房屋销售情况极为惨淡。
当时,绿城购买的几款信托产品即将到期,资金又无法回笼,于是不得不“借新还旧”。最紧迫的时候,甚至达到“资金迟一天到账,公司就要破产”的状态。若不是融创和九龙仓出手相救,绿城就将“败走麦城”。
当时融创以33.7亿人民币的代价,接手了绿城位于长三角地区的9个房地产项目,双方成立合作公司融绿(上海融创绿城)共同开发。九龙仓则以51亿港元入股绿城,将股份增持至24.6%,成为继宋卫平之后的第二大股东。
度过这一浩劫,宋卫平对市场环境却愈加悲观。2014年5月23日,宋卫平在股权收购的发布会上直指房地产已经变得“市场不像市场,企业不像企业,行业不像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客源小众、对市场环境要求高”的绿城,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宋卫平再有济世之志,也难免英雄气短。
另有熟悉内情的人士介绍,宋卫平膝下无子,与其一同创业的绿城中国行政总裁寿柏年也已年过花甲。整个绿城内部,甚难选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权衡之下,干脆将股权拱手让出。此时距离绿城创立才刚刚19年。
2013年,绿城销售金额为553.8亿元人民币,跻身国内房企前十。
曹魏:进取的英雄梦
在此次收购案中,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被认为是大赢家。收购完成后,融创中国虽与九龙仓并列为第一大股东,但两者相比,孙宏斌的权益显然要更大些。
按照公告显示,收购完成后,孙宏斌被委任为绿城的非执行董事、董事会联席主席和提名委员会主席。而从2015年3月1日起,宋卫平将由绿城的董事会联席主席改任董事会名誉主席,孙宏斌则担任董事会主席。这一人事安排也意味着,孙宏斌将拥有更大的决策权,也是绿城实际上的“接班人”。
为什么要选择孙宏斌?宋卫平说,“老孙对房地产业,越艰难越有斗志和办法,所以能接绿城。”在2007年至今的7年时间里,孙宏斌不仅成功将融创运作上市,而且在2013年还以547.3亿元的销售额将融创提升至国内房企第11名的位置。这种速度让业界咋舌。
孙宏斌几乎是中国房地产界唯一一个跌倒后又自己爬起来的人。其掌控下的融创中国,各项指标良好,且在企业运作上极少犯错误。在区域布局上,融创聚焦京津沪渝杭五大核心区域,单个城市产能较高,且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在“瓜分”绿城的三个大股东中,融创最为兵强马壮、来势汹汹,恰似三国之曹魏。
除此之外,融创的营销能力堪称业界翘楚。2013年8月,在融绿公司无锡“地王”项目香樟园销售良好的情况下,孙宏斌突然宣布封盘,理由是“宁愿不卖,也不能亏”。8个月后,项目加价1万元重新推出,尽管市场大环境不甚乐观,但该楼盘仍然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这一案例颇能反映融创的特点,即谨慎、坚定、执行力强。
从2012年开始,融创和绿城曾有过两年的愉快合作,促成这笔交易的,看上去是孙宏斌与宋卫平的个人情谊。但不能忽略的是,孙宏斌的个人意愿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3年7月,孙宏斌在一个房地产论坛上说:“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全然不顾坐在他旁边的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此言论引发轩然大波。近些年,孙宏斌几乎不参加任何论坛,也甚少谈及“争第一”的往事,但他的初心似乎并未改变。今年5月末,有人问孙宏斌会否还以万科为超越目标,孙宏斌反问:“你觉得我们现在不如他们吗?”
事实上,如果孙宏斌真正获得绿城的掌控权,将势必震撼现有的地产江湖格局,超越万科也并非遥不可及。孙宏斌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好新绿城的整合与再造。
孙吴:坚守与图谋
目前,在未来孙宏斌改造新绿城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最大阻力,并非来自宋卫平,反而更可能是九龙仓。正如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中,蜀汉率先退出,东吴却抗争到最后。
尽管孙宏斌即将拥有新绿城更多的决策权,但九龙仓仍将以“并列大股东”的地位对其产生制约。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中,上述“并列大股东”的奇特结构绝无仅有。尤其是24.313%的股权结构,在小数点之后都保持高度一致,显然是双方制衡与妥协的结果。
作为一家典型的港式家族企业,九龙仓在房地产开发领域表现出水土不服的一面。九龙仓中国副主席周安桥曾表示,内地开发商的“5、9、12”开发节奏令他大为惊讶。所谓“5、9、12”,即拿到地5个月内开工,9个月卖楼,12个月实现楼盘现金流转正。但对于稳健的港企来说,根本无法实现。
九龙仓在新绿城中的角色,是投资商,仅掌控战略层面,不参与实际操作,与孙宏斌所代表的“开发商”有着明显区别。那么,既然未获得掌控权,九龙仓为何要在股权上“寸土必争”呢?分析人士指出,原因之一是捍卫其作为原有股东的地位。之二在于,九龙仓需通过大股东的地位来维持其稳健的投资策略。孙宏斌的快速扩张行为与九龙仓的稳健策略明显相悖。如果孙宏斌成为独大的股东,九龙仓恐将彻底失去在绿城的话语权。
因此,九龙仓掌门人吴光正需要借助大股东的地位,来对孙宏斌进行掣肘。不仅如此,在新绿城的财务及投资委员会中,3名成员除了代表绿城的寿柏年和代表融创的黄书平,还包括九龙仓的一名成员。如此一来,在投资决策中,新绿城将真正做到“三分天下”。
5月23日,孙宏斌在新闻发布会上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个合作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九龙仓,我在努力地干活,最后收益有九龙仓一半。”
整合:前景与阵痛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说:“如果说任、潘(任志强、潘石屹)是一对基友,那么宋、孙(宋卫平、孙宏斌)就是西子湖畔的一对命定情侣。”上海易居地产研究院院长杨红旭也认为,融绿联合是强强联合。
事实上,融创的营销能力,搭配绿城的产品品质,本就是一对优异的组合。再配以九龙仓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可谓完美无缺。不过,当三家企业真正整合时,究竟能否取得强强联合的结果,尚不得而知。
随着前几年房地产投资持续保持高增速,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由短缺时代进入均衡乃至过剩时代。在这一阶段,相较于“一招鲜吃遍天”的开发模式,房地产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融资能力均被摆上了重要位置。绿城的案例说明,房地产业兼并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内部变革的阵痛期也已到来。
至此,房地产大鳄绿城中国已被“三分天下”。有观察者称,孙宏斌旗下的融创兵强马壮,欲把持话语权,气势堪比曹魏;香港资本九龙仓固守一隅,稳中图进,恰似孙吴;宋卫平虽是绿城创始人,却未能守好自家江山,只得退居蜀地。此番评论虽属戏言,却不难表达出如今的博弈态势。
蜀汉:大佬的退却
在中国房地产界,专注高端项目的绿城素以产品品质佳而著称。这点为宋卫平和绿城赢得极佳的口碑。多年来,绿城的项目一再被模仿,但无一被超越。然而,正因宋卫平对产品品质要求甚高,绿城项目的开发周期相对更长,成本更高,进而造成企业资金回笼慢、利润率低、资产负债率高。2012年年中,绿城的净资产负债率甚至一度达到160%,净资产收益率也一度跌至15%以下,为在港上市内资房地产股中的低位。
由于对产品十分自信,宋卫平多次声称绿城的房子不会降价。2012年,楼市调控政策效果凸显,江浙一带房屋陷入滞销,高端项目更是无人接手。绿城的房屋销售情况极为惨淡。
当时,绿城购买的几款信托产品即将到期,资金又无法回笼,于是不得不“借新还旧”。最紧迫的时候,甚至达到“资金迟一天到账,公司就要破产”的状态。若不是融创和九龙仓出手相救,绿城就将“败走麦城”。
当时融创以33.7亿人民币的代价,接手了绿城位于长三角地区的9个房地产项目,双方成立合作公司融绿(上海融创绿城)共同开发。九龙仓则以51亿港元入股绿城,将股份增持至24.6%,成为继宋卫平之后的第二大股东。
度过这一浩劫,宋卫平对市场环境却愈加悲观。2014年5月23日,宋卫平在股权收购的发布会上直指房地产已经变得“市场不像市场,企业不像企业,行业不像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客源小众、对市场环境要求高”的绿城,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宋卫平再有济世之志,也难免英雄气短。
另有熟悉内情的人士介绍,宋卫平膝下无子,与其一同创业的绿城中国行政总裁寿柏年也已年过花甲。整个绿城内部,甚难选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权衡之下,干脆将股权拱手让出。此时距离绿城创立才刚刚19年。
2013年,绿城销售金额为553.8亿元人民币,跻身国内房企前十。
曹魏:进取的英雄梦
在此次收购案中,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被认为是大赢家。收购完成后,融创中国虽与九龙仓并列为第一大股东,但两者相比,孙宏斌的权益显然要更大些。
按照公告显示,收购完成后,孙宏斌被委任为绿城的非执行董事、董事会联席主席和提名委员会主席。而从2015年3月1日起,宋卫平将由绿城的董事会联席主席改任董事会名誉主席,孙宏斌则担任董事会主席。这一人事安排也意味着,孙宏斌将拥有更大的决策权,也是绿城实际上的“接班人”。
为什么要选择孙宏斌?宋卫平说,“老孙对房地产业,越艰难越有斗志和办法,所以能接绿城。”在2007年至今的7年时间里,孙宏斌不仅成功将融创运作上市,而且在2013年还以547.3亿元的销售额将融创提升至国内房企第11名的位置。这种速度让业界咋舌。
孙宏斌几乎是中国房地产界唯一一个跌倒后又自己爬起来的人。其掌控下的融创中国,各项指标良好,且在企业运作上极少犯错误。在区域布局上,融创聚焦京津沪渝杭五大核心区域,单个城市产能较高,且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在“瓜分”绿城的三个大股东中,融创最为兵强马壮、来势汹汹,恰似三国之曹魏。
除此之外,融创的营销能力堪称业界翘楚。2013年8月,在融绿公司无锡“地王”项目香樟园销售良好的情况下,孙宏斌突然宣布封盘,理由是“宁愿不卖,也不能亏”。8个月后,项目加价1万元重新推出,尽管市场大环境不甚乐观,但该楼盘仍然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这一案例颇能反映融创的特点,即谨慎、坚定、执行力强。
从2012年开始,融创和绿城曾有过两年的愉快合作,促成这笔交易的,看上去是孙宏斌与宋卫平的个人情谊。但不能忽略的是,孙宏斌的个人意愿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3年7月,孙宏斌在一个房地产论坛上说:“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全然不顾坐在他旁边的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此言论引发轩然大波。近些年,孙宏斌几乎不参加任何论坛,也甚少谈及“争第一”的往事,但他的初心似乎并未改变。今年5月末,有人问孙宏斌会否还以万科为超越目标,孙宏斌反问:“你觉得我们现在不如他们吗?”
事实上,如果孙宏斌真正获得绿城的掌控权,将势必震撼现有的地产江湖格局,超越万科也并非遥不可及。孙宏斌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好新绿城的整合与再造。
孙吴:坚守与图谋
目前,在未来孙宏斌改造新绿城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最大阻力,并非来自宋卫平,反而更可能是九龙仓。正如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中,蜀汉率先退出,东吴却抗争到最后。
尽管孙宏斌即将拥有新绿城更多的决策权,但九龙仓仍将以“并列大股东”的地位对其产生制约。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中,上述“并列大股东”的奇特结构绝无仅有。尤其是24.313%的股权结构,在小数点之后都保持高度一致,显然是双方制衡与妥协的结果。
作为一家典型的港式家族企业,九龙仓在房地产开发领域表现出水土不服的一面。九龙仓中国副主席周安桥曾表示,内地开发商的“5、9、12”开发节奏令他大为惊讶。所谓“5、9、12”,即拿到地5个月内开工,9个月卖楼,12个月实现楼盘现金流转正。但对于稳健的港企来说,根本无法实现。
九龙仓在新绿城中的角色,是投资商,仅掌控战略层面,不参与实际操作,与孙宏斌所代表的“开发商”有着明显区别。那么,既然未获得掌控权,九龙仓为何要在股权上“寸土必争”呢?分析人士指出,原因之一是捍卫其作为原有股东的地位。之二在于,九龙仓需通过大股东的地位来维持其稳健的投资策略。孙宏斌的快速扩张行为与九龙仓的稳健策略明显相悖。如果孙宏斌成为独大的股东,九龙仓恐将彻底失去在绿城的话语权。
因此,九龙仓掌门人吴光正需要借助大股东的地位,来对孙宏斌进行掣肘。不仅如此,在新绿城的财务及投资委员会中,3名成员除了代表绿城的寿柏年和代表融创的黄书平,还包括九龙仓的一名成员。如此一来,在投资决策中,新绿城将真正做到“三分天下”。
5月23日,孙宏斌在新闻发布会上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个合作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九龙仓,我在努力地干活,最后收益有九龙仓一半。”
整合:前景与阵痛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说:“如果说任、潘(任志强、潘石屹)是一对基友,那么宋、孙(宋卫平、孙宏斌)就是西子湖畔的一对命定情侣。”上海易居地产研究院院长杨红旭也认为,融绿联合是强强联合。
事实上,融创的营销能力,搭配绿城的产品品质,本就是一对优异的组合。再配以九龙仓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可谓完美无缺。不过,当三家企业真正整合时,究竟能否取得强强联合的结果,尚不得而知。
随着前几年房地产投资持续保持高增速,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由短缺时代进入均衡乃至过剩时代。在这一阶段,相较于“一招鲜吃遍天”的开发模式,房地产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融资能力均被摆上了重要位置。绿城的案例说明,房地产业兼并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内部变革的阵痛期也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