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来在各种新闻媒体,经常看到关于教师体罚学生引起家长和社会不满的新闻,有的家长闹到学校,有的家长找到教育局,还有的直接把老师告上法庭……这些体罚学生的老师手段和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用木棍打手心的,有用脚踢学生腿的,有用书本打学生头的,有抽学生耳光的,有拧学生眼皮的,有让学生蹲马步的,更有甚者让学生下跪、做俯卧撑、冬天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匍匐前进,如某经贸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在操场上跪成一排!看到这些报道,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纠结不已,同时又勾起了我对已尘封心底多年的往事的回忆。
【关键词】老师 体罚学生 学生的成长 高高地举起 轻轻地放下
一、引言
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17载,回顾自己走过的风雨路程,虽取得些许成绩,也获得过赞美的鲜花和掌声。可回眸一路走来的教育历程,这其中又饱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酸楚和泪水啊。记得刚走上讲台时,看到孩子调皮不听话时,也曾经是不知所措,靠着大声的吼叫与教鞭来维持课堂的纪律。有一次,一男孩子没按时完成作业,被我甩了一巴掌,那时年轻气盛,再加上孩子的脸皮很嫩,瞬间在孩子的脸上,留下了红红的五个指印。事后,我心里很紧张,找了孩子到办公室,和他聊天,告诉他老师揍他是对他负责任的,其实打他的时候,老师心里也是舍不得的,希望他以后能按时做作业。和他聊天的时候,我是边聊边观察他的脸,看看手印有没有消掉。还好,到晚上,放晚学的时候,孩子脸上的手印消掉了,我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悬下来。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心中就会产生深深的愧疚。现在,再看到身边年轻的同事动手体罚学生,就会勾起我对这件事的回忆,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明知体罚学生是不妥的,而且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是什么让老师们如此冲动,甚至不顾后果,铤而走险地去体罚学生呢?
二、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综合身边的体罚现象,概括起来导致教师铤而走险去体罚学生的主要原因是
(一)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智慧不够,教师自己知识水平有限,上课内容没有新意,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艺术性,教育上缺少耐心,所以很容易和学生发生矛盾。这点尤其在刚毕业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身上较为常见,只要学生有点儿错误就带到办公室,或者课堂上挖苦讥讽学生,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这种场合更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些宽容,对孩子多些耐心。陶行知的三块糖果的故事或许对我们年轻老师会有很大的启发。
(二)教育行政部门唯分数论的评价考核,让应试教育的大山压得老师透不过气来,导致教师职业压力大,焦虑水平偏高。教育缺乏爱心与智慧,不愿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教育工作,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分数。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只有“分分计较”,因此,教师体罚学生成了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恨铁不成钢”巴不得一巴掌把所有知识都塞进学生脑子里,于是一些残忍的体罚手段也用到了我们的可爱的如花一般的学生身上、实在令人发指。
(三)有些家长和教师受“严师手下出高徒”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人”。 所以许多老师上课时往往是手里握着一根教鞭,用教鞭维护课堂纪律和教育学生,特别是鞭策或惩罚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违纪的学生。甚至有些家长还请老师打。我教过的学生中就有家长对我说过:“不听话你就打啊,没事的,只要不把他打死就行。”其实,听到这样的语言,教师千万可别上家长的当。因为,打了学生犯错的是你自己,出了问题承担后果的也是你。
三、那么面对那些特别调皮和不听话的学生,我们该如何是好呢?我想作为教师既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又不能体罚伤害每一个学生,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
(一)首先,练好内功。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让孩子对你所教的内容,对你授课的方式,感到十分好奇,对学习充满兴趣。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调皮和分心的情况。
(二)其次,少些嘲讽,多些幽默。幽默是一种风格,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机智。但绝对不是针对学生伤口撒盐的那种嘲讽和挖苦。比如,上课时一位留守儿童女生一直盯着窗外看,一边看还一边指着窗外和周围的同学不停说话,多次提示,她却仍然不听。当时,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她拎起来好好教训一顿,可再一想,长期的孤独已经让这个孩子变得任性而脆弱,粗暴的训斥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可能还会造成她更大的反抗,于是我面带微笑,用幽默而又亲切的语气对她说:“原来窗外有一只小鸟在向你招手!”这句话让全班同学都笑了,这个女孩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三)另外,多些鼓励,适当惩罚。笔者坚决反对体罚学生,但是并不赞成没有惩罚的教育。面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我想作家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魏巍在文中深情地回忆最使他难忘的,就是他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从魏巍笔下描述的情形看,蔡老师对调皮的儿童不是不管不问,而是用自己的爱去关心每一个孩子,用她特有的惩罚方式“高高地举起,轻轻地放下”来警示孩子,让他们去专心学习。
四、结束语
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不妨也学学蔡老师的方法“高高地举起,然后轻轻地放下”,对学生的问题点到为止,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反思和注意即可。实在,不行可以用些唱歌、读故事等方式进行惩罚,这样就可避免体罚事故的发生。
作者简介:陶会,男,民族汉,197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全国首届小学作文教学中青年名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省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教师,县十大名师、模范教师,县优秀班主任,曾获县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儿童诗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少年文艺》特约编委,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理事。现任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实验小学副校长。
【关键词】老师 体罚学生 学生的成长 高高地举起 轻轻地放下
一、引言
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17载,回顾自己走过的风雨路程,虽取得些许成绩,也获得过赞美的鲜花和掌声。可回眸一路走来的教育历程,这其中又饱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酸楚和泪水啊。记得刚走上讲台时,看到孩子调皮不听话时,也曾经是不知所措,靠着大声的吼叫与教鞭来维持课堂的纪律。有一次,一男孩子没按时完成作业,被我甩了一巴掌,那时年轻气盛,再加上孩子的脸皮很嫩,瞬间在孩子的脸上,留下了红红的五个指印。事后,我心里很紧张,找了孩子到办公室,和他聊天,告诉他老师揍他是对他负责任的,其实打他的时候,老师心里也是舍不得的,希望他以后能按时做作业。和他聊天的时候,我是边聊边观察他的脸,看看手印有没有消掉。还好,到晚上,放晚学的时候,孩子脸上的手印消掉了,我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悬下来。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心中就会产生深深的愧疚。现在,再看到身边年轻的同事动手体罚学生,就会勾起我对这件事的回忆,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明知体罚学生是不妥的,而且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是什么让老师们如此冲动,甚至不顾后果,铤而走险地去体罚学生呢?
二、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综合身边的体罚现象,概括起来导致教师铤而走险去体罚学生的主要原因是
(一)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智慧不够,教师自己知识水平有限,上课内容没有新意,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艺术性,教育上缺少耐心,所以很容易和学生发生矛盾。这点尤其在刚毕业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身上较为常见,只要学生有点儿错误就带到办公室,或者课堂上挖苦讥讽学生,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这种场合更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些宽容,对孩子多些耐心。陶行知的三块糖果的故事或许对我们年轻老师会有很大的启发。
(二)教育行政部门唯分数论的评价考核,让应试教育的大山压得老师透不过气来,导致教师职业压力大,焦虑水平偏高。教育缺乏爱心与智慧,不愿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教育工作,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分数。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只有“分分计较”,因此,教师体罚学生成了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恨铁不成钢”巴不得一巴掌把所有知识都塞进学生脑子里,于是一些残忍的体罚手段也用到了我们的可爱的如花一般的学生身上、实在令人发指。
(三)有些家长和教师受“严师手下出高徒”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人”。 所以许多老师上课时往往是手里握着一根教鞭,用教鞭维护课堂纪律和教育学生,特别是鞭策或惩罚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违纪的学生。甚至有些家长还请老师打。我教过的学生中就有家长对我说过:“不听话你就打啊,没事的,只要不把他打死就行。”其实,听到这样的语言,教师千万可别上家长的当。因为,打了学生犯错的是你自己,出了问题承担后果的也是你。
三、那么面对那些特别调皮和不听话的学生,我们该如何是好呢?我想作为教师既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又不能体罚伤害每一个学生,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
(一)首先,练好内功。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让孩子对你所教的内容,对你授课的方式,感到十分好奇,对学习充满兴趣。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调皮和分心的情况。
(二)其次,少些嘲讽,多些幽默。幽默是一种风格,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机智。但绝对不是针对学生伤口撒盐的那种嘲讽和挖苦。比如,上课时一位留守儿童女生一直盯着窗外看,一边看还一边指着窗外和周围的同学不停说话,多次提示,她却仍然不听。当时,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她拎起来好好教训一顿,可再一想,长期的孤独已经让这个孩子变得任性而脆弱,粗暴的训斥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可能还会造成她更大的反抗,于是我面带微笑,用幽默而又亲切的语气对她说:“原来窗外有一只小鸟在向你招手!”这句话让全班同学都笑了,这个女孩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三)另外,多些鼓励,适当惩罚。笔者坚决反对体罚学生,但是并不赞成没有惩罚的教育。面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我想作家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魏巍在文中深情地回忆最使他难忘的,就是他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从魏巍笔下描述的情形看,蔡老师对调皮的儿童不是不管不问,而是用自己的爱去关心每一个孩子,用她特有的惩罚方式“高高地举起,轻轻地放下”来警示孩子,让他们去专心学习。
四、结束语
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不妨也学学蔡老师的方法“高高地举起,然后轻轻地放下”,对学生的问题点到为止,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反思和注意即可。实在,不行可以用些唱歌、读故事等方式进行惩罚,这样就可避免体罚事故的发生。
作者简介:陶会,男,民族汉,197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全国首届小学作文教学中青年名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省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教师,县十大名师、模范教师,县优秀班主任,曾获县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儿童诗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少年文艺》特约编委,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理事。现任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