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元素,中学生写作常为没有材料可写而发愁,而语文教材就是一本很好的写作素材。每一篇教材的作家及作品中的人和事、名人名言、诗词名句都是可供写作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材 人物 名句
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元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人也写不出好文章。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发愁,就头疼,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其实,这种“无话可说”的问题就是缺少材料或根本没有材料的缘故。材料从哪里来?可以通过观察体验,从生活中获取;也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从书籍中获取;还可以从电视电脑中获取。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在所有的素材中,课本是一座作文素材的金矿,它就在我们身边,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不过,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我们在写作中能直接选用的课本素材并不多,除了一些经典性的诗词名句外,众多的课本素材在我们手里如同一些刚出土的矿石,未经雕琢的玉石,需要切磋,需要打磨,在切磋和打磨的过程汇中让它们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材和装饰之物。为此,在学习每一篇教材的时候,我都会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本教材可适用的写作话题。每个学期结束,都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将本册学过的教材分类编排。三年下来,就成了一本很好的写作素材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而会用,并且也间接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人物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一本本语文教材中,厚重的时间尘土下,全是写作的矿藏。各色人物的经历,精神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人生百态、人生教益,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丰富宝贵素材。
(一)、作家人物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大量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他们的思想、言论、观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各类写作中引用范围最广泛的素材之一。以孔子为例,他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论语》为历代政治家的推崇,有“半部论文治天下”之美称。孔子以及《论语十则》可广泛适用于“思想、教育、挫折、厄运、乐观、坚毅、态度、方法、宽容、仁爱、交友”等相关的话题、材料和命题作文。而居里夫人及其作品《我的信念》则可适用于“专注、目标、信念、追求、坚持、坚韧、毅力、意志、荣誉、名利”等,凡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人名家及其 名言事例,皆可乳文。
(二)作品人物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叙事类文章大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愚公的人定胜天、杨修的恃才放旷、范进的热衷功名、香菱的苦志学诗、孔乙己的迂腐清高、余秋雨《新客》中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慷慨仁义、忠于友谊,夏洛克的偏执冷酷、吝啬自私等等。这些作品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为为民写作提供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素材。另外,童话、寓言中的形象大多以物喻人,如《丑小鸭》中历经磨难、不懈追求的丑小鸭,《白兔和月亮》中因获得意外财富而患得患失、失去生活乐趣的白兔等,也可归入此类。
二、名言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在语文教材中,那些历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可以穿越时空的名言名句,已经灿烂成优秀作文中最亮丽的风景。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诗词名句,更如珍珠的光芒一样,令文章大放异彩。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名人名言、诗词名句分类整理,如“爱国、思想、送别、友谊、惜时、咏志、写景、哲理”等等,写作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巧妙入文。
名言名句的引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直接引用
就是直接将引用的内容一字不改地“拿”到文章中为我所用,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引用方式。
题目引用。名言名句中往往有着丰富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做文章的题目,既新颖又不落俗套,可以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用于自信、乐观,《塞下秋来风景异》——写北疆秋景,醒目了然,别具一格。
开头引用。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文章开头引用诗词名句,可以消除平淡、普通之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形成先声夺人的气势且能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结尾引用。在作文结尾处引用诗句,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这些被引用的诗词名句往往可以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
(二)巧妙化用
在写作中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原句进行改造,这种方法叫化用。化用诗词名句比直接引用层次更高,它要求我们深刻领悟名句的内涵,化用时要保留原句中的个别关键词语,使人能自然联想到原句。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别离后梦萦魂牵;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岁月中永不老去”。一位移民而来的同学化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巧妙而贴切地抒发了思念家乡、故土难离之情。
学会积累课本人物素材和名言名句,对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来说,可以提升作文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境界。对于知识面较窄、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丰富文章内容的很好的途径。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话题是“读书”,下面是一位同学列出的写作提纲:
题目:书,犹药也
开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人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读书。
主体:分析《伤仲永》中方仲永由天才变众人,《孙权劝学》中的吕蒙由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的原因,突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结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命在于运动,知识贵在更新。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一生。
这篇习作很好地体现了对课本教材灵活运用。题目运用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前半句,形象醒目地点明读书的好处。开头运用培根《谈读书》中的名言,开篇点题,先声夺人,印象鲜明。主体部分运用人们熟知的课本教材人物对比论证,有力地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结尾引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总结全文,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这篇习作很好地体现了对课本教材灵活运用。题目运用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前半句,形象醒目地点明读书的好处。开头运用培根《谈读书》中的名言,开篇点题,先声夺人,印象鲜明。主体部分运用人们熟知的课本教材人物对比论证,有力地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结尾引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总结全文,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写作时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少积累。语文教材皆素材,关键在于学会积累和运用。恰当的引用课本人物素材、名言名句,在议论类文章中,可以起到突出与升华,以一当十的秒用,使文章说服力更强;在记叙类文章中,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为文章平添几分诗情话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但无论是哪一种引用,引用的内容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协调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切忌为引而引,若不能为主旨、服务、哪怕引用的语言再华丽,也是画蛇添足,给人以“东施效颦”之嫌,或“牵强附会”之感,这一点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
【关键词】语文教材 人物 名句
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元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人也写不出好文章。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发愁,就头疼,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其实,这种“无话可说”的问题就是缺少材料或根本没有材料的缘故。材料从哪里来?可以通过观察体验,从生活中获取;也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从书籍中获取;还可以从电视电脑中获取。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在所有的素材中,课本是一座作文素材的金矿,它就在我们身边,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不过,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我们在写作中能直接选用的课本素材并不多,除了一些经典性的诗词名句外,众多的课本素材在我们手里如同一些刚出土的矿石,未经雕琢的玉石,需要切磋,需要打磨,在切磋和打磨的过程汇中让它们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材和装饰之物。为此,在学习每一篇教材的时候,我都会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本教材可适用的写作话题。每个学期结束,都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将本册学过的教材分类编排。三年下来,就成了一本很好的写作素材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而会用,并且也间接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人物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一本本语文教材中,厚重的时间尘土下,全是写作的矿藏。各色人物的经历,精神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人生百态、人生教益,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丰富宝贵素材。
(一)、作家人物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大量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他们的思想、言论、观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各类写作中引用范围最广泛的素材之一。以孔子为例,他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论语》为历代政治家的推崇,有“半部论文治天下”之美称。孔子以及《论语十则》可广泛适用于“思想、教育、挫折、厄运、乐观、坚毅、态度、方法、宽容、仁爱、交友”等相关的话题、材料和命题作文。而居里夫人及其作品《我的信念》则可适用于“专注、目标、信念、追求、坚持、坚韧、毅力、意志、荣誉、名利”等,凡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人名家及其 名言事例,皆可乳文。
(二)作品人物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叙事类文章大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愚公的人定胜天、杨修的恃才放旷、范进的热衷功名、香菱的苦志学诗、孔乙己的迂腐清高、余秋雨《新客》中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慷慨仁义、忠于友谊,夏洛克的偏执冷酷、吝啬自私等等。这些作品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为为民写作提供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素材。另外,童话、寓言中的形象大多以物喻人,如《丑小鸭》中历经磨难、不懈追求的丑小鸭,《白兔和月亮》中因获得意外财富而患得患失、失去生活乐趣的白兔等,也可归入此类。
二、名言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在语文教材中,那些历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可以穿越时空的名言名句,已经灿烂成优秀作文中最亮丽的风景。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诗词名句,更如珍珠的光芒一样,令文章大放异彩。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名人名言、诗词名句分类整理,如“爱国、思想、送别、友谊、惜时、咏志、写景、哲理”等等,写作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巧妙入文。
名言名句的引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直接引用
就是直接将引用的内容一字不改地“拿”到文章中为我所用,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引用方式。
题目引用。名言名句中往往有着丰富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做文章的题目,既新颖又不落俗套,可以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用于自信、乐观,《塞下秋来风景异》——写北疆秋景,醒目了然,别具一格。
开头引用。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文章开头引用诗词名句,可以消除平淡、普通之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形成先声夺人的气势且能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结尾引用。在作文结尾处引用诗句,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这些被引用的诗词名句往往可以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
(二)巧妙化用
在写作中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原句进行改造,这种方法叫化用。化用诗词名句比直接引用层次更高,它要求我们深刻领悟名句的内涵,化用时要保留原句中的个别关键词语,使人能自然联想到原句。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别离后梦萦魂牵;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岁月中永不老去”。一位移民而来的同学化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巧妙而贴切地抒发了思念家乡、故土难离之情。
学会积累课本人物素材和名言名句,对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来说,可以提升作文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境界。对于知识面较窄、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丰富文章内容的很好的途径。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话题是“读书”,下面是一位同学列出的写作提纲:
题目:书,犹药也
开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人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读书。
主体:分析《伤仲永》中方仲永由天才变众人,《孙权劝学》中的吕蒙由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的原因,突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结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命在于运动,知识贵在更新。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一生。
这篇习作很好地体现了对课本教材灵活运用。题目运用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前半句,形象醒目地点明读书的好处。开头运用培根《谈读书》中的名言,开篇点题,先声夺人,印象鲜明。主体部分运用人们熟知的课本教材人物对比论证,有力地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结尾引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总结全文,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这篇习作很好地体现了对课本教材灵活运用。题目运用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前半句,形象醒目地点明读书的好处。开头运用培根《谈读书》中的名言,开篇点题,先声夺人,印象鲜明。主体部分运用人们熟知的课本教材人物对比论证,有力地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结尾引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总结全文,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写作时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少积累。语文教材皆素材,关键在于学会积累和运用。恰当的引用课本人物素材、名言名句,在议论类文章中,可以起到突出与升华,以一当十的秒用,使文章说服力更强;在记叙类文章中,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为文章平添几分诗情话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但无论是哪一种引用,引用的内容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协调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切忌为引而引,若不能为主旨、服务、哪怕引用的语言再华丽,也是画蛇添足,给人以“东施效颦”之嫌,或“牵强附会”之感,这一点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