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电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逐渐走进课堂:从开始的幻灯片、录音机,到后来的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这些现代化的视听教学手段图、文、声、像并茂,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学习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知道而没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和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使数学课堂变得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而传统的教学无法达到这些要求,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圆周长、弧长”公式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出下列问题:“假如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一圈后,把钢缆放长10 cm,此时的钢缆圈和地球之间的缝隙可以让一头牛通过,还是可以让一只老鼠通过?”并用电脑配以动画,把钢缆放长后,用动画显示牛和老鼠正准备通过缝隙,此时老鼠对牛说:“我能通过,你不能通过. ”但牛却说:“我们都能通过.”你能帮它们作出判断吗?优美的动画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如置身于童话故事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运用电教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 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 如初三几何对“圆”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动态画圆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和“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圆上”.
2. 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强化记忆才能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初三代数的“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 = x + 1,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 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非常透彻.
3. 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 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 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运用电教媒体,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运用电教媒体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 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 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料,很有创意.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数学课中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学习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知道而没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和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使数学课堂变得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而传统的教学无法达到这些要求,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圆周长、弧长”公式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出下列问题:“假如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一圈后,把钢缆放长10 cm,此时的钢缆圈和地球之间的缝隙可以让一头牛通过,还是可以让一只老鼠通过?”并用电脑配以动画,把钢缆放长后,用动画显示牛和老鼠正准备通过缝隙,此时老鼠对牛说:“我能通过,你不能通过. ”但牛却说:“我们都能通过.”你能帮它们作出判断吗?优美的动画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如置身于童话故事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运用电教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 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 如初三几何对“圆”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动态画圆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和“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圆上”.
2. 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强化记忆才能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初三代数的“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 = x + 1,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 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非常透彻.
3. 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 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 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运用电教媒体,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运用电教媒体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 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 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料,很有创意.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数学课中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