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合理寓教于乐,可以活跃体育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助于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游戏;课程设计
如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这是教学者必须深入思考、逐步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现状,尝试着提出了若干建议,力图构建出中小学体育教学通向学生兴趣方向的几条途径,具体表述如下。
一、合理规划课程设计,凸显游戏特色
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与游戏形式相结合,用游戏这一载体来体现教学中的一系列任务、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始之前,认真细致地规划课程设计,借鉴他人经验或者自行编排、设计游戏环节。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点、教学设施配备等要素,充分考量游戏环节的可行性。另外,中小学体育教学所应用的游戏形式,应具备一定的连贯性与递进性,从而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一步步掌握体育技巧,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如果每节课只是反反复复地讲解一个动作,学生必然会感到乏味。此时,教师便可以将分解开来的某个动作编排成一种游戏环节,便能很好地缓解训练中的千篇一律感。例如,教师将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排成纵队之后,可进行“胯下传接球接力比赛”“肩上传接球接力比赛”“胯下和肩上交叉传接球接力比赛”游戏,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手对球的感觉。通过这种以游戏色彩为主,兼具一定的竞争性的教学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奋度,让他们在整个教学流程中都保持高昂的状态。同时,学生也能从游戏中体验到集体协作的力量,从而树立积极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要注意合理协调游戏的比重,让学生的兴奋度保持在积极但不过分亢奋的程度,以免影响学生在体育课程之后其他课程上的状态。总之,游戏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寓教于乐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消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枯燥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技术。
二、重视“因材施教”,增加互动交流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流程中,如若用同样的标准、目标来要求每一位同学,那么基础较好的同学不能取得进步,基础较差的同学则可能难以达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抵触心理,自然就无法萌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面对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各不相同的学生个体,教师应关注到每个人的差异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首先教师应细致观察教学对象的体育水平、潜能等综合因素,再为整体素质不同的群体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简要精辟的课程讲解、动作示范,教师要让学生迅速地了解教程安排,并积极地投入到练习环节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和谐的交流互动模式。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从而排解可能产生的壓抑、排斥的心理,并灵活地调节训练力度、游戏时间等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要打破师生交流中的距离感与隔膜感,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想法。比如说在每节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师生可以随意地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对体育运动的感受与认识,让学生们在宽松融洽的交流环境中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构建以兴趣为先导的评价体系
若中小学体育教学以应试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那不仅不能科学地表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会打压某些同学的学习兴趣。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应构建一个以兴趣为先导的评价体系,用充满弹性的标准来考核学生的整体表现。“是否热爱体育运动、是否投入学习热情”是中小学体育教学考核工作应着重关注的方面。例如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可以包含学生的考勤情况、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课外活动参与状况、进步程度等方面,重在判断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体育运动的价值,以及是否收获到了体育运动的快乐。当然,最终的结果并不能用量化的分数来表达。教师可以用具有建设性的评语来点评学生的整体表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并鼓励他们延续体育运动中的乐趣。
总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提醒学生要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游戏,在课前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地设计、布置和安全检查,同时加强游戏规则的要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旭.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8,(2).
[2]安涛.浅谈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游戏;课程设计
如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这是教学者必须深入思考、逐步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现状,尝试着提出了若干建议,力图构建出中小学体育教学通向学生兴趣方向的几条途径,具体表述如下。
一、合理规划课程设计,凸显游戏特色
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与游戏形式相结合,用游戏这一载体来体现教学中的一系列任务、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始之前,认真细致地规划课程设计,借鉴他人经验或者自行编排、设计游戏环节。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点、教学设施配备等要素,充分考量游戏环节的可行性。另外,中小学体育教学所应用的游戏形式,应具备一定的连贯性与递进性,从而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一步步掌握体育技巧,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如果每节课只是反反复复地讲解一个动作,学生必然会感到乏味。此时,教师便可以将分解开来的某个动作编排成一种游戏环节,便能很好地缓解训练中的千篇一律感。例如,教师将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排成纵队之后,可进行“胯下传接球接力比赛”“肩上传接球接力比赛”“胯下和肩上交叉传接球接力比赛”游戏,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手对球的感觉。通过这种以游戏色彩为主,兼具一定的竞争性的教学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奋度,让他们在整个教学流程中都保持高昂的状态。同时,学生也能从游戏中体验到集体协作的力量,从而树立积极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要注意合理协调游戏的比重,让学生的兴奋度保持在积极但不过分亢奋的程度,以免影响学生在体育课程之后其他课程上的状态。总之,游戏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寓教于乐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消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枯燥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技术。
二、重视“因材施教”,增加互动交流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流程中,如若用同样的标准、目标来要求每一位同学,那么基础较好的同学不能取得进步,基础较差的同学则可能难以达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抵触心理,自然就无法萌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面对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各不相同的学生个体,教师应关注到每个人的差异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首先教师应细致观察教学对象的体育水平、潜能等综合因素,再为整体素质不同的群体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简要精辟的课程讲解、动作示范,教师要让学生迅速地了解教程安排,并积极地投入到练习环节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和谐的交流互动模式。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从而排解可能产生的壓抑、排斥的心理,并灵活地调节训练力度、游戏时间等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要打破师生交流中的距离感与隔膜感,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想法。比如说在每节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师生可以随意地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对体育运动的感受与认识,让学生们在宽松融洽的交流环境中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构建以兴趣为先导的评价体系
若中小学体育教学以应试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那不仅不能科学地表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会打压某些同学的学习兴趣。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应构建一个以兴趣为先导的评价体系,用充满弹性的标准来考核学生的整体表现。“是否热爱体育运动、是否投入学习热情”是中小学体育教学考核工作应着重关注的方面。例如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可以包含学生的考勤情况、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课外活动参与状况、进步程度等方面,重在判断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体育运动的价值,以及是否收获到了体育运动的快乐。当然,最终的结果并不能用量化的分数来表达。教师可以用具有建设性的评语来点评学生的整体表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并鼓励他们延续体育运动中的乐趣。
总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提醒学生要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游戏,在课前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地设计、布置和安全检查,同时加强游戏规则的要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旭.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8,(2).
[2]安涛.浅谈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