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清晨,莽莽武陵山脉从沉睡中醒来。
大山深处的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准时响起上课的钟声。48岁的代课老师谭定才拄着双拐,沿着窄窄的石板长廊,走上三尺讲台。一块旧黑板,几张破课桌,18个山里的孩子,就是他全部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掌声、鲜花和簇拥,只有清贫、单调与孤寂。
清脆的铃声在山间回荡,穿越25年的沧桑岁月,伴随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放飞希望和梦想。
雨雪为被 坚守山村教室
孩子们散去,深山里一片寂静。昏黄的油灯下,谭定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摊开纸笔,写下第一天的教育日志:“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终于走上梦寐以求的讲台。但愿我能早日圆自己的教师梦。”
这是198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那天起,20岁的谭定才以一个代课老师的身份,开始在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中心完全小学任教。
前20年,他身体健全坚守在大山深处,短暂离开3年后,又有5年,他拄着双拐继续走上讲台。
作为一名代课老师,谭定才的教学岗位有很大随机性。哪个老师病了,离开了,他就要顶上去。25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柱园坪、核桃坪、姜家湾等周边5个教学点代课,而杨家庄教学点是这其中条件最为艰苦的一个。
杨家庄的40多个孩子共两间教室,老师的寝室还兼办公室,全是土坯房纸糊窗,房子到处是缝隙,教室楼板满是大大小小的窟窿。谭定才来后,怕孩子们发生危险,用冬天烤火用的木柴塞进窟窿给房子打上补丁。
一年四季,谭定才和孩子们有两怕:一怕下大雨,二怕过冬天。
一遇大雨,石板房顶的教室便四处漏水,根本无法上课,甚至连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每每这时,谭定才只能将孩子们带到相邻的村支书杨关文家里避雨。
在多雨的季节,晚上睡觉时,谭定才都要在被子表面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止突然下雨淋湿被子。
可最难熬的还是漫长的冬季。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杨家庄教学点气温最冷时零下30℃左右,滴水成冰。飘扬的雪花从房顶缝隙中洒下,每天早上起床,谭定才被子表面都是一层积雪。
一到冬天,生活用水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孩子早上到校后能喝到热乎乎的开水,谭定才要想很多办法防止桶里的水一夜之间结冰。他常用的方法是在桶中表层的冰块上钻一个孔,插上一根管子,方便将桶底的水倒出。
教室四面透风,户外冰天雪地,谭定才右手很快就会被冻僵,有时连粉笔都握不住。一堂课下来,双腿冻得像两根木头毫无知觉。晚上睡觉,唯一的取暖方法是用热水泡泡脚,让身子有点暖意才钻进被窝。尽管这样,第二天早上,被子里仍然冷冰冰的。每年的冬季,他的双手双脚都满是冻疮,又痛又痒。
在杨家庄教学点,谭定才一呆就是7年。此后,他多次被派往姜家湾等多处任教。每一个教学点,他都是坚守时间最长的老师。
2003年,国家开始全面清退民办教师,连民办教师资格都不具备的谭定才被迫离开心爱的教学岗位。次年,他到陕西的煤矿上打了半年工,攒了1万多元后回家盖起新房。
但厄运却突如其来。2005年9月,他不慎从房顶摔下,从此落下高位截瘫的伤残。
双拐当腿 撑起三尺讲台
“病床上的这一年半载,是我这辈子最为痛苦的一段时光。”在养伤的日子里,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度过无数个严寒酷暑,在最艰苦最恶劣的地方(教学),图的是不让孩子们失学,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老天爷还要给我病痛的折磨,使我的腿脚残废?”
直到2007年,姜家湾几名村民到访,谭定才方从精神的巨大折磨中解脱出来。这年9月份,姜家湾教学点的老师病倒,村民们想起已离开教学岗位3年的谭定才。“把孩子交给谭老师,我们放心。”家长们说。
拄着双拐,重上三尺讲台,他百感交集。
第一次拄拐上讲台,翻一页书,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都极为困难。因为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他的臂部烂出两个鸡蛋大小的洞,右脚也严重溃烂。讲课时,谭定才只有双手紧紧扒着讲台,才能不让自己的身子从椅子上滑下来。每次板书时,他要左手拄着拐杖,肚子顶着黑板支架,才能勉强腾出右手在黑板上书写。转身面向孩子们讲解时,稍不小心或动作幅度稍大就会摔倒在地。“刚开始时,孩子们见我摔倒了,都不知所措。时间长了,孩子们再见我摔倒或在椅子上站不起来,都会上前把我扶起。4年来,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已是家常便饭。”谭定才说。
自从受伤后,谭定才每天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为了保证正常教学,他开始吃止痛片。“别人吃两片,我要吃三片,前两瓶还有点效果,吃到第三瓶时已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强忍。”谭定才说。“最难受的不是伤口疼痛,而是大小便失禁。”谭定才说。
为了防止在讲台上大小便失禁,谭定才上课之前不敢吃东西,不敢喝水,而且要随时留意自己的裤裆,只要发现有湿点,他就要让孩子自习一下,自己赶紧回到寝室换裤子。“为人师表,我不能在孩子们面前有损老师的尊严。”他说。
在谭定才的床头,摆着几个花露水的空瓶。这不是他用来驱蚊的,而是用来除去身上的臭味。由于严重的骨髓炎,伤口流出的脓水奇臭无比,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每次上课之前,他都要在伤口部位洒上花露水。
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谭定才的身体日益衰弱,还患上严重的胰腺炎等多种疾病,常常一堂课也难撑下去。去年5月,他晕倒在课堂上后,才被迫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自掏腰包,以每月600元为孩子们请了一位代课老师,替他代了两个月的课。住院后的日子里,病情不断恶化,他大量吐血拉血。担心自己时日不多,他将妻子叫到病床前交待后事:“我走后,不要花钱买棺材,也不要做新衣,只要在我的胸口挂支笔,再给我一个本就可以了。”
爱和坚韧 见证大山希望
谭定才曾说:“这25年来,特别是伤残之后,如果没有这些孩子,没有我的妻子,我再怎么坚强,也不可能坚持到今天。”
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谭定才和孩子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难以言说的默契和深情。
那次重病,是他重上讲台后,离开孩子们最长的一段时间。未等身体完全恢复,他就不顾医生的劝阻,回到学校。孩子们见谭老师回来了,纷纷抓着他的衣角,将头往他身上蹭,高兴得有哭有笑。谭老师将孩子们搂在怀里,这个从未因病痛流过一滴泪的山里汉子,也不禁流下动情的泪水。
平常在课堂上,孩子们只要看到谭老师神色有异,就会关切地问:“谭老师,您是不是又疼了。”见谭老师头上冒汗,孩子们就会掏出纸巾给谭定才擦拭。每次下课后,不用谭定才吩咐,几个年龄稍大的孩子就会主动上前搀着他去厕所。去年10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到教学点接谭定才去做手术,孩子们簇拥着谭老师上了救护车,又哭着在救护车后面追出很远。
每次到学校接送孩子,家长们只要见谭定才寝室的水桶里没水,就会主动地拿起扁担。晴朗的周末,家长们就会用摩托车载着谭定才,将他送回家里与妻儿团聚。每年开学,家长都会主动替谭定才领回新书,而谭定才也会强行往家长们手中塞上一包烟和摩托车油钱。在谭定才住院手术的这段日子里,家长们又自发地到谭定才的家中,帮他将地里的红薯挖了。
最大的支撑还是来自妻子兰友翠。在丈夫伤残后,这个瘦弱的山村女子,默默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为了腾出更多的精力照顾谭定才,她将家里喂养的猪和羊从以前的6只减少到2只。每天傍晚,在忙完一天的农活后,她就步行几公里的山路来到学校,替丈夫换药、按摩,做好当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饭菜。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数九寒冬,从无间断。
丈夫每次回家过周末,她都要将丈夫从公路上背到家里。周一清晨,再将丈夫背上公路,托付给学生家长用摩托车载到学校。这段不足200米的山路又陡又滑,即使两手空空也很难行走,她每次背着丈夫都要至少走半小时,歇上四次脚。实在撑不住了,她才停下来喘上几口气。
从家里到学校,从寝室到教室,这艰难的每一步,都是爱的见证和支撑。这无言的爱和坚韧,支撑的不仅仅是贫困山村的一个三尺讲台,更支撑着莽莽武陵山脉的未来和希望。
大山深处的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准时响起上课的钟声。48岁的代课老师谭定才拄着双拐,沿着窄窄的石板长廊,走上三尺讲台。一块旧黑板,几张破课桌,18个山里的孩子,就是他全部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掌声、鲜花和簇拥,只有清贫、单调与孤寂。
清脆的铃声在山间回荡,穿越25年的沧桑岁月,伴随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放飞希望和梦想。
雨雪为被 坚守山村教室
孩子们散去,深山里一片寂静。昏黄的油灯下,谭定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摊开纸笔,写下第一天的教育日志:“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终于走上梦寐以求的讲台。但愿我能早日圆自己的教师梦。”
这是198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那天起,20岁的谭定才以一个代课老师的身份,开始在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中心完全小学任教。
前20年,他身体健全坚守在大山深处,短暂离开3年后,又有5年,他拄着双拐继续走上讲台。
作为一名代课老师,谭定才的教学岗位有很大随机性。哪个老师病了,离开了,他就要顶上去。25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柱园坪、核桃坪、姜家湾等周边5个教学点代课,而杨家庄教学点是这其中条件最为艰苦的一个。
杨家庄的40多个孩子共两间教室,老师的寝室还兼办公室,全是土坯房纸糊窗,房子到处是缝隙,教室楼板满是大大小小的窟窿。谭定才来后,怕孩子们发生危险,用冬天烤火用的木柴塞进窟窿给房子打上补丁。
一年四季,谭定才和孩子们有两怕:一怕下大雨,二怕过冬天。
一遇大雨,石板房顶的教室便四处漏水,根本无法上课,甚至连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每每这时,谭定才只能将孩子们带到相邻的村支书杨关文家里避雨。
在多雨的季节,晚上睡觉时,谭定才都要在被子表面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止突然下雨淋湿被子。
可最难熬的还是漫长的冬季。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杨家庄教学点气温最冷时零下30℃左右,滴水成冰。飘扬的雪花从房顶缝隙中洒下,每天早上起床,谭定才被子表面都是一层积雪。
一到冬天,生活用水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孩子早上到校后能喝到热乎乎的开水,谭定才要想很多办法防止桶里的水一夜之间结冰。他常用的方法是在桶中表层的冰块上钻一个孔,插上一根管子,方便将桶底的水倒出。
教室四面透风,户外冰天雪地,谭定才右手很快就会被冻僵,有时连粉笔都握不住。一堂课下来,双腿冻得像两根木头毫无知觉。晚上睡觉,唯一的取暖方法是用热水泡泡脚,让身子有点暖意才钻进被窝。尽管这样,第二天早上,被子里仍然冷冰冰的。每年的冬季,他的双手双脚都满是冻疮,又痛又痒。
在杨家庄教学点,谭定才一呆就是7年。此后,他多次被派往姜家湾等多处任教。每一个教学点,他都是坚守时间最长的老师。
2003年,国家开始全面清退民办教师,连民办教师资格都不具备的谭定才被迫离开心爱的教学岗位。次年,他到陕西的煤矿上打了半年工,攒了1万多元后回家盖起新房。
但厄运却突如其来。2005年9月,他不慎从房顶摔下,从此落下高位截瘫的伤残。
双拐当腿 撑起三尺讲台
“病床上的这一年半载,是我这辈子最为痛苦的一段时光。”在养伤的日子里,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度过无数个严寒酷暑,在最艰苦最恶劣的地方(教学),图的是不让孩子们失学,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老天爷还要给我病痛的折磨,使我的腿脚残废?”
直到2007年,姜家湾几名村民到访,谭定才方从精神的巨大折磨中解脱出来。这年9月份,姜家湾教学点的老师病倒,村民们想起已离开教学岗位3年的谭定才。“把孩子交给谭老师,我们放心。”家长们说。
拄着双拐,重上三尺讲台,他百感交集。
第一次拄拐上讲台,翻一页书,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都极为困难。因为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他的臂部烂出两个鸡蛋大小的洞,右脚也严重溃烂。讲课时,谭定才只有双手紧紧扒着讲台,才能不让自己的身子从椅子上滑下来。每次板书时,他要左手拄着拐杖,肚子顶着黑板支架,才能勉强腾出右手在黑板上书写。转身面向孩子们讲解时,稍不小心或动作幅度稍大就会摔倒在地。“刚开始时,孩子们见我摔倒了,都不知所措。时间长了,孩子们再见我摔倒或在椅子上站不起来,都会上前把我扶起。4年来,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已是家常便饭。”谭定才说。
自从受伤后,谭定才每天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为了保证正常教学,他开始吃止痛片。“别人吃两片,我要吃三片,前两瓶还有点效果,吃到第三瓶时已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强忍。”谭定才说。“最难受的不是伤口疼痛,而是大小便失禁。”谭定才说。
为了防止在讲台上大小便失禁,谭定才上课之前不敢吃东西,不敢喝水,而且要随时留意自己的裤裆,只要发现有湿点,他就要让孩子自习一下,自己赶紧回到寝室换裤子。“为人师表,我不能在孩子们面前有损老师的尊严。”他说。
在谭定才的床头,摆着几个花露水的空瓶。这不是他用来驱蚊的,而是用来除去身上的臭味。由于严重的骨髓炎,伤口流出的脓水奇臭无比,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每次上课之前,他都要在伤口部位洒上花露水。
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谭定才的身体日益衰弱,还患上严重的胰腺炎等多种疾病,常常一堂课也难撑下去。去年5月,他晕倒在课堂上后,才被迫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自掏腰包,以每月600元为孩子们请了一位代课老师,替他代了两个月的课。住院后的日子里,病情不断恶化,他大量吐血拉血。担心自己时日不多,他将妻子叫到病床前交待后事:“我走后,不要花钱买棺材,也不要做新衣,只要在我的胸口挂支笔,再给我一个本就可以了。”
爱和坚韧 见证大山希望
谭定才曾说:“这25年来,特别是伤残之后,如果没有这些孩子,没有我的妻子,我再怎么坚强,也不可能坚持到今天。”
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谭定才和孩子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难以言说的默契和深情。
那次重病,是他重上讲台后,离开孩子们最长的一段时间。未等身体完全恢复,他就不顾医生的劝阻,回到学校。孩子们见谭老师回来了,纷纷抓着他的衣角,将头往他身上蹭,高兴得有哭有笑。谭老师将孩子们搂在怀里,这个从未因病痛流过一滴泪的山里汉子,也不禁流下动情的泪水。
平常在课堂上,孩子们只要看到谭老师神色有异,就会关切地问:“谭老师,您是不是又疼了。”见谭老师头上冒汗,孩子们就会掏出纸巾给谭定才擦拭。每次下课后,不用谭定才吩咐,几个年龄稍大的孩子就会主动上前搀着他去厕所。去年10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到教学点接谭定才去做手术,孩子们簇拥着谭老师上了救护车,又哭着在救护车后面追出很远。
每次到学校接送孩子,家长们只要见谭定才寝室的水桶里没水,就会主动地拿起扁担。晴朗的周末,家长们就会用摩托车载着谭定才,将他送回家里与妻儿团聚。每年开学,家长都会主动替谭定才领回新书,而谭定才也会强行往家长们手中塞上一包烟和摩托车油钱。在谭定才住院手术的这段日子里,家长们又自发地到谭定才的家中,帮他将地里的红薯挖了。
最大的支撑还是来自妻子兰友翠。在丈夫伤残后,这个瘦弱的山村女子,默默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为了腾出更多的精力照顾谭定才,她将家里喂养的猪和羊从以前的6只减少到2只。每天傍晚,在忙完一天的农活后,她就步行几公里的山路来到学校,替丈夫换药、按摩,做好当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饭菜。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数九寒冬,从无间断。
丈夫每次回家过周末,她都要将丈夫从公路上背到家里。周一清晨,再将丈夫背上公路,托付给学生家长用摩托车载到学校。这段不足200米的山路又陡又滑,即使两手空空也很难行走,她每次背着丈夫都要至少走半小时,歇上四次脚。实在撑不住了,她才停下来喘上几口气。
从家里到学校,从寝室到教室,这艰难的每一步,都是爱的见证和支撑。这无言的爱和坚韧,支撑的不仅仅是贫困山村的一个三尺讲台,更支撑着莽莽武陵山脉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