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人称“史上最严党纪”,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断曝光通报的违规违纪违法的案例,凸显了我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力度。特别是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党要管党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务实的对策,特别是“打虎拍蝇”如火如荼地进行,更证明了从严治党的决心。有的人对违规违纪存在一种错位的理解:就是违法犯罪应当必究,与之相比,一般的違规违纪就显得小了很多,局部处理一下就行,没必要大张旗鼓。殊不知,对待错误特别是违规违纪这样的错误必须防微杜渐,否则易酿成大祸。回想起一篇课文《小虫与大船》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最初学的时候限于年龄和见识,只是觉得结果是挺可惜,但更多是觉得过于倒霉,现在想起来字面的道理虽简单,内涵却深刻,当时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以家乡西边大沽河的河堤蚂蚁打洞为例,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所以至今印象深刻。在读违规违纪违法的案例中,如河南开封市委原常委、组织部原部长李森林忏悔自己犯罪过程像“温水煮青蛙”,其道理也同样像“小虫与大船”。今天再读《小虫与大船》这篇课文时,无论心境和阅历,与当年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其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其中蕴含的“蚁穴之道”值得深思。
首先,这篇课文篇幅虽然简短,语言也通俗易懂,但蕴含的道理却深刻,那就是放纵小失误、让小错误任意发展,就会酿成大事故,忽略了细节就会导致最终失败。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在西方流传的“马蹄铁效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说法,并获得了广泛认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细节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工作因忽略细节而导致重大损失,而夫妻之间的矛盾也多数是生活的小摩擦引起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气度、胸怀和眼光,而不是指那种“专扫天下而不会扫屋”的“奇才”。就像李森林忏悔的那样,腐败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一顿饭,一瓶酒,都是看似不起眼的东西,碍于情面或者贪小便宜的心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笑纳”了,踏上了犯罪的“腐败之路”,最终成为贪官典型而被绳之以法。
其次,这篇课文因果关系非常明了,引人深思。木板是用来造船的,造船的目的是在海上航行,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否则就要出事。如果处理及时,平时也注意维护和保养,那条小虫早就被灭掉了,就不会存在隐患。但“小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应力,对工作和生活中造成隐患的“小虫”时时处处存在,不可轻视。如果这块木板是用来引火做饭的,那都可以忽略不计,但一旦用在关键部位和重要组件上,产生的危害就大了。
第三,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腐败隐患。如果只有一开始的那只小虫,那么它的寿命是有限的,即使有隐患也会随着它的死亡而消除,但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小虫也会招引同类并开始繁衍。开始速度不是很快,不易被人察觉,但是一旦到了被人察觉的时候,为时已晚。现实中的贪官也是如此,虽然“安排”一名贪官或庸官当时显示不出大问题,也不会改变整个干部队伍质量,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本能和“能者选平庸,平庸选无能”的管理规则在时刻发挥作用,不断招引、聚集同类人加入队伍,在“法不责众”和“官官相护”的依仗下,使得官场这个“大厦”不断被破坏和侵蚀,最终形成窝案,让人痛恨和惋惜。
第四,这篇课文也展现了社会蠹虫的结果——自掘坟墓。课文中的小虫虽然暂时得到自己的利益——提升生活质量和繁衍后代,但这个速度越快,自我灭亡的速度就越快,最后,大船倾覆之日就是小虫灭亡之时。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也是对那些社会蠹虫的提示。据记载,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曾要皇室大臣捐出一百万两白银用作军费救急,用于剿灭李自成起义军,结果满朝皇亲国戚都哭穷,无人捐银。尔后李自成进京,逼迫这些亡国遗老缴纳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贡出来七千万两白银。这个记载说的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社会蠹虫与“小虫”一样,在巨大的既得利益面前,忘记了一旦所依赖的社会形态不存在了,那么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即常说的“国破”“家亡”。所以,每一个发展前进中的社会都在千方百计清除“小虫”,因为他们扰乱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他们的横行和流行对任何社会形态都绝非吉兆。
我党一直对“小虫”有着客观、准确的认识,反腐一直进行并不断加强。随着反腐深入和黨的纪律不断严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小虫”逐渐彻底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和条件,党和国家永葆生机活力,而为官者也应当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保持清廉要从点滴做起,防止“小虫效应”。
附:小虫与大船
从前,一家船厂正在造一艘大船。
有个工人挑选了一块木板,大小正合适,但他仔细一看,木板上有个虫蛀的窟窿,不能用。船主看见了,说:“这个小窟窿碍不了大事。”他让工人把那块木板钉到船上去了。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有一次,船上装满了贵重的货物,刚离开港口,海上就起了大风。船在狂风大浪里颠簸,虫蛀的木板被浪头打穿了,海水直往船舱里灌。船主让船工们赶快排水。可是不管用了,海水越灌越多,船渐渐往下沉,一个巨浪打来,大船沉没了。
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
(责编 / 刘博)
最初学的时候限于年龄和见识,只是觉得结果是挺可惜,但更多是觉得过于倒霉,现在想起来字面的道理虽简单,内涵却深刻,当时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以家乡西边大沽河的河堤蚂蚁打洞为例,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所以至今印象深刻。在读违规违纪违法的案例中,如河南开封市委原常委、组织部原部长李森林忏悔自己犯罪过程像“温水煮青蛙”,其道理也同样像“小虫与大船”。今天再读《小虫与大船》这篇课文时,无论心境和阅历,与当年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其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其中蕴含的“蚁穴之道”值得深思。
首先,这篇课文篇幅虽然简短,语言也通俗易懂,但蕴含的道理却深刻,那就是放纵小失误、让小错误任意发展,就会酿成大事故,忽略了细节就会导致最终失败。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在西方流传的“马蹄铁效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说法,并获得了广泛认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细节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工作因忽略细节而导致重大损失,而夫妻之间的矛盾也多数是生活的小摩擦引起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气度、胸怀和眼光,而不是指那种“专扫天下而不会扫屋”的“奇才”。就像李森林忏悔的那样,腐败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一顿饭,一瓶酒,都是看似不起眼的东西,碍于情面或者贪小便宜的心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笑纳”了,踏上了犯罪的“腐败之路”,最终成为贪官典型而被绳之以法。
其次,这篇课文因果关系非常明了,引人深思。木板是用来造船的,造船的目的是在海上航行,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否则就要出事。如果处理及时,平时也注意维护和保养,那条小虫早就被灭掉了,就不会存在隐患。但“小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应力,对工作和生活中造成隐患的“小虫”时时处处存在,不可轻视。如果这块木板是用来引火做饭的,那都可以忽略不计,但一旦用在关键部位和重要组件上,产生的危害就大了。
第三,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腐败隐患。如果只有一开始的那只小虫,那么它的寿命是有限的,即使有隐患也会随着它的死亡而消除,但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小虫也会招引同类并开始繁衍。开始速度不是很快,不易被人察觉,但是一旦到了被人察觉的时候,为时已晚。现实中的贪官也是如此,虽然“安排”一名贪官或庸官当时显示不出大问题,也不会改变整个干部队伍质量,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本能和“能者选平庸,平庸选无能”的管理规则在时刻发挥作用,不断招引、聚集同类人加入队伍,在“法不责众”和“官官相护”的依仗下,使得官场这个“大厦”不断被破坏和侵蚀,最终形成窝案,让人痛恨和惋惜。
第四,这篇课文也展现了社会蠹虫的结果——自掘坟墓。课文中的小虫虽然暂时得到自己的利益——提升生活质量和繁衍后代,但这个速度越快,自我灭亡的速度就越快,最后,大船倾覆之日就是小虫灭亡之时。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也是对那些社会蠹虫的提示。据记载,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曾要皇室大臣捐出一百万两白银用作军费救急,用于剿灭李自成起义军,结果满朝皇亲国戚都哭穷,无人捐银。尔后李自成进京,逼迫这些亡国遗老缴纳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贡出来七千万两白银。这个记载说的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社会蠹虫与“小虫”一样,在巨大的既得利益面前,忘记了一旦所依赖的社会形态不存在了,那么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即常说的“国破”“家亡”。所以,每一个发展前进中的社会都在千方百计清除“小虫”,因为他们扰乱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他们的横行和流行对任何社会形态都绝非吉兆。
我党一直对“小虫”有着客观、准确的认识,反腐一直进行并不断加强。随着反腐深入和黨的纪律不断严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小虫”逐渐彻底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和条件,党和国家永葆生机活力,而为官者也应当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保持清廉要从点滴做起,防止“小虫效应”。
附:小虫与大船
从前,一家船厂正在造一艘大船。
有个工人挑选了一块木板,大小正合适,但他仔细一看,木板上有个虫蛀的窟窿,不能用。船主看见了,说:“这个小窟窿碍不了大事。”他让工人把那块木板钉到船上去了。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有一次,船上装满了贵重的货物,刚离开港口,海上就起了大风。船在狂风大浪里颠簸,虫蛀的木板被浪头打穿了,海水直往船舱里灌。船主让船工们赶快排水。可是不管用了,海水越灌越多,船渐渐往下沉,一个巨浪打来,大船沉没了。
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
(责编 / 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