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一本优秀的新闻杂志的核心是什么?笔者个人认为是记者。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着重讲述撑起整本杂志的灵魂人物---《南方周末》的记者们。一本新闻类杂志之所以能做得出色与记者的功劳密不可分,而在《南方周末》工作的记者又正好是充满新闻理想的这样一群人。南方周末30余年来的报训一直是: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是绝不说假话。在这样的报训引领下的一群充满新闻理想的年轻人可谓是整本杂志的顶梁柱,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南方周末》。
【关键词】:南方周末;记者;新闻理想
一、优秀记者的特质
关于南方周末这本杂志,笔者以前阅读过一本书,名为《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与市面上大多数的深度报道写作教程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是教给读者的如何写出一篇出彩的优秀的深度报道,而不是教人如何写出一篇符合深度报道要求的文章,并且还在教读者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笔者所理解的出色的记者不仅仅局限于新闻业务方面的优秀,更多的体现在他们作为记者不畏强权的胆魄、敢于曝光的勇气、险中求胜的机智和铁肩担道义的良知,他们笔下的每一篇文章都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共鸣。阅读完整本书,笔者不由心生羡慕之情,羡慕他们有著那样坚定的新闻理想,同时又有着最好的平台,可以将他们的新闻理想最大限度的实现。曾经笔者一度以为中国是没有新闻自由可言的国度,但是看着他们,笔者突然发现以前的自己似乎太绝对了。他们是在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掌握着绝对自由的一批人。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他们把这十个字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新闻理想的力量
笔者崇拜他们拥有可以让读者落泪的好文笔。不是所有的记者都有好文笔,但是写深度报道的记者一定要有好文笔。记者的笔下要能体现出深度报道的灵魂,应该字字珠玑,充分的还原现场感。文笔不够好,一篇深度报道的质量会大打折扣。笔下的几个字所能透露出的信息量或许不能用字数来计算。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记者吴晨光,万静波和谢春雷采访写作的《他们被忽视的代价》一文,看到文章中记叙那一批已到耄耋之年的东吴老学者们不顾身体顽疾仍然尽心尽力不容一丝差错的编著《英美法词典》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动容。透过他们的记叙笔者感觉似乎就在当时的现场,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我都能想象,“为了校订词条,和另外一位老先生激烈争执的卢峻老先生,手术48小时前,仍挂着尿袋审稿的潘汉典老先生,每次看稿都要到4公里外女兒家去的王毓骅老先生。”笔者一边在为这些东吴老学者们的敬业精神所动容的同时,又不禁在想,如果这样有难度的稿件给笔者写,笔者会写成什么样?大概是一塌糊涂吧。
笔者崇拜他们拥有可以把硬新闻写成软新闻的本领。深度报道洋洋洒洒几千字如果给读者的都是硬邦邦的文字和感觉,那么读者看到一半可能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私以为可读性对于一篇深度报道实在太重要。整本书开篇第一文曾民记者采访写作的《红豆杉被毁真相》则是教读者如何把硬新闻写出软新闻最好的例子。云南境内的红豆杉被毁灭殆尽这样一个题材的新闻给人的直观感受似乎更适合做一个纪录片或者是新闻报道,写成一篇深度报道,故事性和可读性难以把握,但是曾民记者做到了。他在文章中娓娓道来红豆杉被毁的情况以及真相,在以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基础上,多次使用了当地居民对红豆杉大面积被砍伐的看法,“红豆杉树死树太多了,太多了,等会见了以后,你们不要哭!”,“红豆杉死树,咋个数得完?数一年两年都数不完。”以说事实和讲故事穿插的方法,使整篇深度报道内容不仅充实饱满有深度,可读性也大大提升,也使得读者时刻为红豆杉的处境揪着一颗心。“在中国不是记者蠢,而是报纸普遍软骨病不敢登。因此要感谢《南方周末》的一些前辈,是他们的胆魄、智慧和良知支撑起了《南方周末》。”曾民在后来的报道手记里对本书的编者谢春雷说的一段话,让笔者对南方报业集团的向往又更深了。
笔者崇拜他们拥有在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能快速反应脱离危险的本领。记者伍小峰只身前往湖北嘉鱼暗访长江抛石护堤一工程,身边危机重重,可谓是一个不小心就会把自己暴露于极度危险的环境之中。不幸的是,这个不小心真的发生了。伍小峰记者为了打发在船上的无聊时光,在怀里藏了一本书。但是他在恍惚中把那本书掉了出来,居然是《在哈佛听讲座》,船老大们都表示很奇怪,一个民工怎么会带这样的书上船?看到这里笔者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整颗心都为他提了起来。一旦暴露,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但是他当即的反应让人不得不为他拍手叫好。”在武汉长途车站捡的,是想拿来当厕纸用的。“他这样跟船老大们解释。笔者又不禁在想,如果是我,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解释,是不是会相当的慌张,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然后把自己就这样暴露了。看到这里笔者实在是太佩服伍记者的反应能力,又觉得自己实在是自愧不如。伍记者身上还有一点让人相当的自惭形秽,为了第一手采访资料,他甚至可以放下身段,伪装成浑身脏兮兮的民工,像一个跟班一样,吃不好睡不好还得时刻提防危险的发生。暗访对记者各方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极高,如果不能全方位的把握好事态的动向,那么很可能发生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记者需要锻炼的不仅仅是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笔者崇拜他们拥有不用笔就能记下所有采访细节的本领。记者刘天时在《四个乡村教师的现实》后接受的采访里说她基本不做笔记,也不喜欢录音,她很烦录音,录了也不会去听的,“反正打动我的就记住了“。这句话让我受了很大的震动,几千字的报道居然细节全部都被她记在了脑海了,这应该是到了何种境界才能拥有的本领。她还说了一句话让笔者感受颇深,她说:”我认为写得好的都是写作愉快的。”这句话笔者相当的赞同,一篇好的报道,不论是几百字的消息,还是几千字的深度报道,想要写得好,记者一定要在一个愉悦的状态下才能保证稿件的质量,写稿不能像挤牙膏似的,要用的时候就挤一挤,憋一段写一段,最好可以一气呵成。
三、新闻人的信条
阅读完整本书,笔者一定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本书作者谢春雷。感谢他把这么多篇优秀的深度报道放到了一起,让读者看到了这么多优秀的名记者们笔下风采,更感谢他采访了他们,让读者直接的了解到了他们的个性,以及在这个行业中的信条。他们在采访中说的一些话,真的犹如醍醐灌顶。作为一名新闻人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要将学界和业界更好的结合,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通过整本书可以看出来每位记者对自己都有着超高超严的要求,深深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该书的每一篇深度报道都是记者呕心沥血之作,代表了国内深度报道最上层的写作水平,值得所有新闻学子借鉴学习。
文人有文风,看完了这本书之后笔者深以为记者的文风并不亚于文人。在这本书里,每一位记者都有闪光点,笔者强烈的感受到了十余位性格鲜明,特点不一的记者的文风交织在一起,如狂风暴雨般扑面而来,将人洗礼。这一群有着新闻理想的人,在自己拿手的领域里挥洒出的最美的篇章。国内最优秀的记者和最好的平台,他们在一起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无疑是笔者看到过的最灿烂最炽热最绚丽的“烟火“。他们一起在宁静的夜空,留下了一道道举国瞩目的色彩。希望这股新闻理想可以传承下去,在我国的新闻领域继续续写传奇。
参考文献:
[1]谢春雷.揭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M].2004-2-1
作者简介:谢周莹(1993—),女,汉族,江西抚州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体创意与品牌传播方向。
【摘要】:一本优秀的新闻杂志的核心是什么?笔者个人认为是记者。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着重讲述撑起整本杂志的灵魂人物---《南方周末》的记者们。一本新闻类杂志之所以能做得出色与记者的功劳密不可分,而在《南方周末》工作的记者又正好是充满新闻理想的这样一群人。南方周末30余年来的报训一直是: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是绝不说假话。在这样的报训引领下的一群充满新闻理想的年轻人可谓是整本杂志的顶梁柱,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南方周末》。
【关键词】:南方周末;记者;新闻理想
一、优秀记者的特质
关于南方周末这本杂志,笔者以前阅读过一本书,名为《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与市面上大多数的深度报道写作教程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是教给读者的如何写出一篇出彩的优秀的深度报道,而不是教人如何写出一篇符合深度报道要求的文章,并且还在教读者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笔者所理解的出色的记者不仅仅局限于新闻业务方面的优秀,更多的体现在他们作为记者不畏强权的胆魄、敢于曝光的勇气、险中求胜的机智和铁肩担道义的良知,他们笔下的每一篇文章都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共鸣。阅读完整本书,笔者不由心生羡慕之情,羡慕他们有著那样坚定的新闻理想,同时又有着最好的平台,可以将他们的新闻理想最大限度的实现。曾经笔者一度以为中国是没有新闻自由可言的国度,但是看着他们,笔者突然发现以前的自己似乎太绝对了。他们是在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掌握着绝对自由的一批人。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他们把这十个字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新闻理想的力量
笔者崇拜他们拥有可以让读者落泪的好文笔。不是所有的记者都有好文笔,但是写深度报道的记者一定要有好文笔。记者的笔下要能体现出深度报道的灵魂,应该字字珠玑,充分的还原现场感。文笔不够好,一篇深度报道的质量会大打折扣。笔下的几个字所能透露出的信息量或许不能用字数来计算。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记者吴晨光,万静波和谢春雷采访写作的《他们被忽视的代价》一文,看到文章中记叙那一批已到耄耋之年的东吴老学者们不顾身体顽疾仍然尽心尽力不容一丝差错的编著《英美法词典》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动容。透过他们的记叙笔者感觉似乎就在当时的现场,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我都能想象,“为了校订词条,和另外一位老先生激烈争执的卢峻老先生,手术48小时前,仍挂着尿袋审稿的潘汉典老先生,每次看稿都要到4公里外女兒家去的王毓骅老先生。”笔者一边在为这些东吴老学者们的敬业精神所动容的同时,又不禁在想,如果这样有难度的稿件给笔者写,笔者会写成什么样?大概是一塌糊涂吧。
笔者崇拜他们拥有可以把硬新闻写成软新闻的本领。深度报道洋洋洒洒几千字如果给读者的都是硬邦邦的文字和感觉,那么读者看到一半可能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私以为可读性对于一篇深度报道实在太重要。整本书开篇第一文曾民记者采访写作的《红豆杉被毁真相》则是教读者如何把硬新闻写出软新闻最好的例子。云南境内的红豆杉被毁灭殆尽这样一个题材的新闻给人的直观感受似乎更适合做一个纪录片或者是新闻报道,写成一篇深度报道,故事性和可读性难以把握,但是曾民记者做到了。他在文章中娓娓道来红豆杉被毁的情况以及真相,在以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基础上,多次使用了当地居民对红豆杉大面积被砍伐的看法,“红豆杉树死树太多了,太多了,等会见了以后,你们不要哭!”,“红豆杉死树,咋个数得完?数一年两年都数不完。”以说事实和讲故事穿插的方法,使整篇深度报道内容不仅充实饱满有深度,可读性也大大提升,也使得读者时刻为红豆杉的处境揪着一颗心。“在中国不是记者蠢,而是报纸普遍软骨病不敢登。因此要感谢《南方周末》的一些前辈,是他们的胆魄、智慧和良知支撑起了《南方周末》。”曾民在后来的报道手记里对本书的编者谢春雷说的一段话,让笔者对南方报业集团的向往又更深了。
笔者崇拜他们拥有在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能快速反应脱离危险的本领。记者伍小峰只身前往湖北嘉鱼暗访长江抛石护堤一工程,身边危机重重,可谓是一个不小心就会把自己暴露于极度危险的环境之中。不幸的是,这个不小心真的发生了。伍小峰记者为了打发在船上的无聊时光,在怀里藏了一本书。但是他在恍惚中把那本书掉了出来,居然是《在哈佛听讲座》,船老大们都表示很奇怪,一个民工怎么会带这样的书上船?看到这里笔者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整颗心都为他提了起来。一旦暴露,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但是他当即的反应让人不得不为他拍手叫好。”在武汉长途车站捡的,是想拿来当厕纸用的。“他这样跟船老大们解释。笔者又不禁在想,如果是我,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解释,是不是会相当的慌张,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然后把自己就这样暴露了。看到这里笔者实在是太佩服伍记者的反应能力,又觉得自己实在是自愧不如。伍记者身上还有一点让人相当的自惭形秽,为了第一手采访资料,他甚至可以放下身段,伪装成浑身脏兮兮的民工,像一个跟班一样,吃不好睡不好还得时刻提防危险的发生。暗访对记者各方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极高,如果不能全方位的把握好事态的动向,那么很可能发生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记者需要锻炼的不仅仅是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笔者崇拜他们拥有不用笔就能记下所有采访细节的本领。记者刘天时在《四个乡村教师的现实》后接受的采访里说她基本不做笔记,也不喜欢录音,她很烦录音,录了也不会去听的,“反正打动我的就记住了“。这句话让我受了很大的震动,几千字的报道居然细节全部都被她记在了脑海了,这应该是到了何种境界才能拥有的本领。她还说了一句话让笔者感受颇深,她说:”我认为写得好的都是写作愉快的。”这句话笔者相当的赞同,一篇好的报道,不论是几百字的消息,还是几千字的深度报道,想要写得好,记者一定要在一个愉悦的状态下才能保证稿件的质量,写稿不能像挤牙膏似的,要用的时候就挤一挤,憋一段写一段,最好可以一气呵成。
三、新闻人的信条
阅读完整本书,笔者一定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本书作者谢春雷。感谢他把这么多篇优秀的深度报道放到了一起,让读者看到了这么多优秀的名记者们笔下风采,更感谢他采访了他们,让读者直接的了解到了他们的个性,以及在这个行业中的信条。他们在采访中说的一些话,真的犹如醍醐灌顶。作为一名新闻人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要将学界和业界更好的结合,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通过整本书可以看出来每位记者对自己都有着超高超严的要求,深深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该书的每一篇深度报道都是记者呕心沥血之作,代表了国内深度报道最上层的写作水平,值得所有新闻学子借鉴学习。
文人有文风,看完了这本书之后笔者深以为记者的文风并不亚于文人。在这本书里,每一位记者都有闪光点,笔者强烈的感受到了十余位性格鲜明,特点不一的记者的文风交织在一起,如狂风暴雨般扑面而来,将人洗礼。这一群有着新闻理想的人,在自己拿手的领域里挥洒出的最美的篇章。国内最优秀的记者和最好的平台,他们在一起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无疑是笔者看到过的最灿烂最炽热最绚丽的“烟火“。他们一起在宁静的夜空,留下了一道道举国瞩目的色彩。希望这股新闻理想可以传承下去,在我国的新闻领域继续续写传奇。
参考文献:
[1]谢春雷.揭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M].2004-2-1
作者简介:谢周莹(1993—),女,汉族,江西抚州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体创意与品牌传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