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一个以创新性、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为鲜明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便应运而生了。它是以师生共同设计的课题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精神为动力,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舞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这个着眼于未来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课题,能否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转变
研究性学习虽然突出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师生要比较顺利地完成这种学习活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基础。这是因为师生是构成任何教育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1.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由于受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始终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师生关系的准则,难以和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平等师生关系。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支配下,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难以成功,更何况是全新的研究性学习。
2.把“师生关系”转变成“学友关系”。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师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虽然说教师是指导者,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并非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是因为教师并非全才,在某些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可能不如学生,教师也应向学生学习,虚心接受学生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案、新结论。所以师生关系是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学友关系。
二、由“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毫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主体地位被剥夺了。而研究性学习完全打破了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切有益的帮助。例如在各大组确立了研究主课题后,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培训,如何选题、如何开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结题及撰写报告等。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放开手脚让他们去尝试,千万不要“包办”,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完成。例如:学生确定主课题后,至于选什么样的子课题,怎样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方式结题等从不加以干涉,最多提些意见或建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
三、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好坏和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视分数为命根子,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中外教育发现,中国学生的智力开发是一流的,但实践和动手能力却很薄弱。这就是“重结果、轻过程”造成的结果。而研究性学习就是改变了过去的“重结果”的做法,提倡“重过程”,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即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只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参与研究的热情、态度、思想等方面作全程追踪,对学生的评价则以“参与过程”作为主要依据。
四、由“知识堆积”向“知识应用”转变
传统的学习只注重知识的堆积,不考虑知识的实际应用。而研究性学习就是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参与角色活动,充分领略作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五、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只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在教室里向学生灌输知识,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培养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无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学生,这与当今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的内容具有开放性。(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可是传统学科的,也可是新兴学科的;既可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可是人文科学方面的;既可是单学科的,也可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既可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也可是偏重文献研究的。(2)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3)资料来源是开放性的。既可是书本上的,又可是书本外的(如社会调查、采访信息、网上资料);既可是文字、数据的,又可是图片、音像的。
2.研究的形式具有开放性。依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是课题研究类或项目设计类;依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是小组合作型或个人独立型;依据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可以是全过程研究或截取全过程中某一环节研究。
3.研究的环境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学校和社会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变演员为导演,变主角为配角,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示范者的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开创精神的有用人才。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由“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转变
研究性学习虽然突出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师生要比较顺利地完成这种学习活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基础。这是因为师生是构成任何教育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1.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由于受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始终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师生关系的准则,难以和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平等师生关系。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支配下,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难以成功,更何况是全新的研究性学习。
2.把“师生关系”转变成“学友关系”。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师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虽然说教师是指导者,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并非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是因为教师并非全才,在某些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可能不如学生,教师也应向学生学习,虚心接受学生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案、新结论。所以师生关系是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学友关系。
二、由“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毫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主体地位被剥夺了。而研究性学习完全打破了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切有益的帮助。例如在各大组确立了研究主课题后,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培训,如何选题、如何开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结题及撰写报告等。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放开手脚让他们去尝试,千万不要“包办”,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完成。例如:学生确定主课题后,至于选什么样的子课题,怎样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方式结题等从不加以干涉,最多提些意见或建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
三、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好坏和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视分数为命根子,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中外教育发现,中国学生的智力开发是一流的,但实践和动手能力却很薄弱。这就是“重结果、轻过程”造成的结果。而研究性学习就是改变了过去的“重结果”的做法,提倡“重过程”,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即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只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参与研究的热情、态度、思想等方面作全程追踪,对学生的评价则以“参与过程”作为主要依据。
四、由“知识堆积”向“知识应用”转变
传统的学习只注重知识的堆积,不考虑知识的实际应用。而研究性学习就是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参与角色活动,充分领略作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五、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只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在教室里向学生灌输知识,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培养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无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学生,这与当今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的内容具有开放性。(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可是传统学科的,也可是新兴学科的;既可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可是人文科学方面的;既可是单学科的,也可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既可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也可是偏重文献研究的。(2)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3)资料来源是开放性的。既可是书本上的,又可是书本外的(如社会调查、采访信息、网上资料);既可是文字、数据的,又可是图片、音像的。
2.研究的形式具有开放性。依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是课题研究类或项目设计类;依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是小组合作型或个人独立型;依据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可以是全过程研究或截取全过程中某一环节研究。
3.研究的环境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学校和社会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变演员为导演,变主角为配角,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示范者的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开创精神的有用人才。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