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
015年,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萧钢构)迈入进军钢结构建筑行业的第二个十年,相对于第一个十年,这个十年间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企业员工由十年前的1000多名增加到近6000名,累计获得专利数近300项;业务范围由单一的钢结构制造、安装,发展成为现在的“总承包、设计、生产、建材和开发”五位一体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企业拥有行业最高、最全资质,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这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十年前,杭萧钢构与世界强手争夺国内市场,十年后,其由守转攻,成为我国进军欧美市场的少有的建筑企业之一。
在多变中,杭萧钢构也依然在坚守其最初的“不变”。十年前,当企业家们都在关注企业管理营销经验和产值利润时,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谈的最多的是钢结构建筑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十年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奋力承压的形势,单银木说的最多的依然是钢结构建筑对子孙后代的意义。
变,革新
2015年10月,浙江萧山,全国最大的保障房项目——杭萧钢构钱江世纪城人才专项用房工地上,一幢幢钢结构高高耸立,放眼望去看不到传统建筑工地常见的脚手架、零散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板等建材,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成型的墙体、梁柱等钢结构房屋“零件”;没有过去运送混凝土时扬起的漫天尘土,听不到搅拌机的轰鸣,取而代之的是高楼上电焊的弧光和在高楼间移动的塔吊。项目经理刘勇指着30层高的11号楼告诉记者,它应用了杭萧钢构的最新专利技术、世界最先进的钢管束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低成本建造、短交期交付、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可以模数化设计、标准化制造、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定制化开发,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建筑垃圾,缩短建造周期,增加使用面积,达到抗震减灾、节能减排的效果,“让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消化钢铁产能,实现‘藏钢于民’等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在11号楼装修好的样板房里,刘勇表示,室内范围没有承重墙,所有墙体都可以随意拆卸,增加了室内布局的灵活性。“它是一个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集成产品,其核心是工业化,运用的是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产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工程管理和集成化服务,也就是说墙体、梁柱等‘零件’都是在工地安装、在工厂工业化预制的。这是对传统建筑业的革新。”刘勇说。
离钱江世纪城人才专项用房工地不远的是杭萧钢构萧山生产基地,这是2010年住建部指定建设的、行业首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也是我国同行业最大的基地,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有50个足球场大。宏大的车间里,预制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等生产线正在运转,巨长的梁柱被切割成适合运输的长度。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基地年可实现现代化钢结构建筑集成能力1000万平方米。而承压实验也证明,在高强压力下,钢管束剪力墙下部会有些许凸出,但整个墙体并不会倒塌。
再变,转型
我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解决的是生产什么和怎么样生产的问题,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成为全行业的转型方向。而钢结构,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并成为绿色建筑的代表。有专家测算,若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普及,建筑垃圾将减少83%,建筑节能将达50%以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钢结构建筑已占建筑总量的65%以上,而我国的占比还不到5%。因此,从市场潜力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钢结构建筑将形成上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同时,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还能大规模地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我国钢结构产量用钢占粗钢总量的约4%,建筑钢结构占建筑总用钢量的10%,这些数据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此外,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还能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向职业化工人转变,改变农民工候鸟式生活,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基于钢结构建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潜力,早在1999年,“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就被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1年,当时的国家建设部印发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2002年又编制出台了行业技术标准;2012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确立了钢结构建筑在绿色建筑中的主要地位。2013 年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性建筑;2014年4月15日,住建部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2015年11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将“结合棚改和抗震安居工程等,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
在我国钢结构产业,杭萧钢构是进入最早、资历最老的企业之一,1985年公司成立,2003年上市,成为我国首家钢结构主板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钢构第一股”。其承建、承担的“高层建筑钢——砼组合钢结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计划项目、建设部立项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并在杭州瑞丰大厦得以实施。杭萧钢构最新研发并已投入应用的第三代钢结构建筑技术——钢管束混凝土剪力墙体系,通过了清华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检测,及天津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试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结果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及防火性能。
同时,杭萧钢构又是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企业,是建筑业率先创新转型的企业。它在行业内率先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从生产商到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服务商的转型。2013年在行业率先启动代理商合作计划,率先开创以技术市场化为核心的战略伙伴式合作模式,并在河北、山东、福建等地与9家区域企业成功联姻,这些都是这种转型的具体体现。单银木表示,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杭萧钢构已涉足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绿色建材、施工总承包、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钢结构房地产五大板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战略伙伴式合作模式仅是杭萧转型升级的开始,后续还将在技术市场化战略的基础上再度转型升级。
不变的,理念
为了实现“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的战略目标,近些年来,杭萧钢构调整市场布局,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继承建了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项目、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会议中心、格鲁吉亚青奥村酒店、新加坡OUB办公楼、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等工程,产品与服务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后,杭萧钢构又主动“出击”,接下了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涉及安哥拉、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行业内的龙头创新型企业,杭萧钢构既是建筑业向绿色建筑转型的“排头兵”,又是钢结构产业转型的标杆。但是无论怎么转型,怎么变革,其始终是绿色理念、民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执着倡导者和切实践行者。
在采访中,单银木依然不断地强调绿色建筑的意义,强调整个行业转型的意义。他多次讲到“民生民德”这个古训,强调这是杭萧钢构转型升级的最终“支撑”。“盖100平方米的房子,是用200吨混凝土还是用10吨钢材,这是当今中国应该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垃圾!”他说,“宣传杭萧钢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宣传钢结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
015年,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萧钢构)迈入进军钢结构建筑行业的第二个十年,相对于第一个十年,这个十年间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企业员工由十年前的1000多名增加到近6000名,累计获得专利数近300项;业务范围由单一的钢结构制造、安装,发展成为现在的“总承包、设计、生产、建材和开发”五位一体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企业拥有行业最高、最全资质,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这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十年前,杭萧钢构与世界强手争夺国内市场,十年后,其由守转攻,成为我国进军欧美市场的少有的建筑企业之一。
在多变中,杭萧钢构也依然在坚守其最初的“不变”。十年前,当企业家们都在关注企业管理营销经验和产值利润时,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谈的最多的是钢结构建筑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十年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奋力承压的形势,单银木说的最多的依然是钢结构建筑对子孙后代的意义。
变,革新
2015年10月,浙江萧山,全国最大的保障房项目——杭萧钢构钱江世纪城人才专项用房工地上,一幢幢钢结构高高耸立,放眼望去看不到传统建筑工地常见的脚手架、零散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板等建材,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成型的墙体、梁柱等钢结构房屋“零件”;没有过去运送混凝土时扬起的漫天尘土,听不到搅拌机的轰鸣,取而代之的是高楼上电焊的弧光和在高楼间移动的塔吊。项目经理刘勇指着30层高的11号楼告诉记者,它应用了杭萧钢构的最新专利技术、世界最先进的钢管束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低成本建造、短交期交付、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可以模数化设计、标准化制造、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定制化开发,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建筑垃圾,缩短建造周期,增加使用面积,达到抗震减灾、节能减排的效果,“让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消化钢铁产能,实现‘藏钢于民’等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在11号楼装修好的样板房里,刘勇表示,室内范围没有承重墙,所有墙体都可以随意拆卸,增加了室内布局的灵活性。“它是一个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集成产品,其核心是工业化,运用的是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产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工程管理和集成化服务,也就是说墙体、梁柱等‘零件’都是在工地安装、在工厂工业化预制的。这是对传统建筑业的革新。”刘勇说。
离钱江世纪城人才专项用房工地不远的是杭萧钢构萧山生产基地,这是2010年住建部指定建设的、行业首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也是我国同行业最大的基地,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有50个足球场大。宏大的车间里,预制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等生产线正在运转,巨长的梁柱被切割成适合运输的长度。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基地年可实现现代化钢结构建筑集成能力1000万平方米。而承压实验也证明,在高强压力下,钢管束剪力墙下部会有些许凸出,但整个墙体并不会倒塌。
再变,转型
我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解决的是生产什么和怎么样生产的问题,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成为全行业的转型方向。而钢结构,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并成为绿色建筑的代表。有专家测算,若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普及,建筑垃圾将减少83%,建筑节能将达50%以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钢结构建筑已占建筑总量的65%以上,而我国的占比还不到5%。因此,从市场潜力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钢结构建筑将形成上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同时,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还能大规模地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我国钢结构产量用钢占粗钢总量的约4%,建筑钢结构占建筑总用钢量的10%,这些数据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此外,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还能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向职业化工人转变,改变农民工候鸟式生活,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基于钢结构建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潜力,早在1999年,“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就被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1年,当时的国家建设部印发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2002年又编制出台了行业技术标准;2012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确立了钢结构建筑在绿色建筑中的主要地位。2013 年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性建筑;2014年4月15日,住建部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2015年11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将“结合棚改和抗震安居工程等,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
在我国钢结构产业,杭萧钢构是进入最早、资历最老的企业之一,1985年公司成立,2003年上市,成为我国首家钢结构主板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钢构第一股”。其承建、承担的“高层建筑钢——砼组合钢结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计划项目、建设部立项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并在杭州瑞丰大厦得以实施。杭萧钢构最新研发并已投入应用的第三代钢结构建筑技术——钢管束混凝土剪力墙体系,通过了清华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检测,及天津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试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结果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及防火性能。
同时,杭萧钢构又是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企业,是建筑业率先创新转型的企业。它在行业内率先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从生产商到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服务商的转型。2013年在行业率先启动代理商合作计划,率先开创以技术市场化为核心的战略伙伴式合作模式,并在河北、山东、福建等地与9家区域企业成功联姻,这些都是这种转型的具体体现。单银木表示,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杭萧钢构已涉足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绿色建材、施工总承包、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钢结构房地产五大板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战略伙伴式合作模式仅是杭萧转型升级的开始,后续还将在技术市场化战略的基础上再度转型升级。
不变的,理念
为了实现“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的战略目标,近些年来,杭萧钢构调整市场布局,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继承建了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项目、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会议中心、格鲁吉亚青奥村酒店、新加坡OUB办公楼、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等工程,产品与服务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后,杭萧钢构又主动“出击”,接下了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涉及安哥拉、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行业内的龙头创新型企业,杭萧钢构既是建筑业向绿色建筑转型的“排头兵”,又是钢结构产业转型的标杆。但是无论怎么转型,怎么变革,其始终是绿色理念、民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执着倡导者和切实践行者。
在采访中,单银木依然不断地强调绿色建筑的意义,强调整个行业转型的意义。他多次讲到“民生民德”这个古训,强调这是杭萧钢构转型升级的最终“支撑”。“盖100平方米的房子,是用200吨混凝土还是用10吨钢材,这是当今中国应该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垃圾!”他说,“宣传杭萧钢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宣传钢结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