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文化作为中华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质的优良传统,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建设校园“爱”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校园校园、塑造有“爱”的大学生极为重要,本文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实践中探索校园“爱”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爱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237-02
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优化大学的育人环境,提升高校的文化品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30多年的建设中,一直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注重学生“爱”品质的锤炼,“爱”的氛围在学院愈趋愈浓,爱心教育平台如“党员一对一帮扶、爱心传承基金会、壹援基金会”已搭建,在平台建设中已经辐射出“爱”文化教育的思政价值,“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人如己”的爱的理念深入人心,“爱”文化已打造成为校园的特色文化。
1 建设目标与思路
校园“爱”文化建设主要培养懂“爱”的师生:爱祖国、爱社会、爱父母、爱朋友、师生互爱;师生之间通过具体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爱心,营造爱心洋溢的校园风尚。为达到建设目标,通过“爱国孝亲、尊师敬友”主题系列活动,促使师生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思维习惯;通过搭建“教师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生”、“爱心传承基金会”、“壹援基金会”等平台,传播师生间、生生间爱的正能量;通过开展校外“爱心教育基地”,培育学生情系湖南、情系“三区一县”的家乡情怀。
2 建设内容
2.1 推行“爱国孝亲、尊师敬友”主题活动,教导学生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朋友
主要开展的活动有:利用建党、建国周年庆典等重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我爱我的祖国”演讲比赛;“孝亲”榜样学习活动、“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尊师敬友”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栩栩如生的活动中接受熏陶与洗礼,营造崇尚“爱国孝亲、尊师敬友”传统美德的良好风尚。
2.2 搭建校内爱心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扶弱助贫、爱心奉献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已搭建了“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生、爱心传承基金会、壹援基金会”三大爱心平台,通过三大爱心实践平台,弘扬“人道、博爱、奉献”公益理念,传播爱的文化,建设爱心充溢、温情暖暖的理工校园。
(1)“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生”工程。
“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生”工程是指倡导、号召全院每名教师与一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从经济上、学业上、精神上、心理上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它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老师一对一帮助贫困生,彰显老师关心、关爱学生的情怀,温暖学生的心灵,让贫困生在学院更顺利、更健康地学习与生活,营造浓郁的师生情。
具体运作模式是由院工会牵头组织、实施、落实,各部门积极配合。
结对方式上,首先由各系部摸底确定需要帮扶的贫困学生信息,建立贫困生信息库,或由教师进行选择帮扶对象,或指定教师帮扶对象,最终建立“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生”的帮扶档案。
(2)“爱心传承”工程。
“爱心传承”活动是在毕业生离开母校之际,承诺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资助给母校的特困生。通过组织“爱心承诺”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教育,关注、关爱贫困生,营造毕业生文明、有序的离校氛围,展示我院毕业生“情系母校、心系特困、乐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
具体组织落实是由由院团委牵头,各系部具体落实。各系要成立毕业生“爱心传承”活动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长由系部学生工作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本系“爱心承诺”活动的组织、宣传、发动、汇总统计等工作。各系在毕业生离校之前(5~6月),召开本系毕业生大会,会上应向应届毕业生介绍“爱心传承”活动的基本情况,让每位毕业生了解“爱心传承”活动的意义、目的及其他相关内容,大力倡导“爱心承诺”,辅导员负责与学生签定“爱心承诺”协议。其践诺方式:毕业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毕业前的爱心承诺,将一定金额汇入到学院“爱心传承”专用账号,并注明践诺者相关信息,包括原就读院系、班级和现工作电位、联系电话,工作组收到款项后第一时间告知践诺者,并向践诺者及其工作单位分别寄送“爱心承诺”收据和“爱心传承”证书。爱心承诺款采用“践诺多少,使用多少”和“谁(学生)践诺谁(系部)使用”的原则,承诺和践诺情况将与爱心奖学金的评选、各类资困助学金的名额数量挂钩。工作组每年统计各系毕业生愛心践诺款,学院以适当的比例注入资金,提取困难补助费,纳入系学生的爱心承诺款,按照学院资助评审标准以爱心奖学金、困难资助的形式资助相应系的经济困难的学生。
(3)“壹援基金会”工程。
“壹援基金会”是学生志愿者发起的,在全院师生中推广每人每月节约1元钱,资助关爱贫困生而建立的。该基金会弘扬“博爱与人道”的公益理念,关心贫困生,关爱残疾学子,彼此关怀,传播公益文化,构建友爱、和谐的校园。
具体组织实施是由“壹援基金会”委员会牵头负责。委员会由团委负责人、团委专干、学生代表组成。其管理模式:院团委→理事会→基金会调查组→学院各班负责人,资金来源主要是在校师生,同时接受社会人士、团体、企业的援助。援助对象为在校特困生和本人或家庭遭遇变故或意外的学生。
2.3 拓展校外“爱心教育基地”,倡导学生爱社会、爱家乡、爱群众
校外“爱心教育基地”是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服务湖南“三区一县”(“长株潭”两型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攸县)、服务周边社区发展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而建立的爱心平台,服务实践内容包括法律宣讲、专业服务、文艺汇演、基层调研、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行动等,通过搭建“爱心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与爱心志愿服务的平台,培育学生情系湖南浓厚感情和服务家乡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3 建设效果
3.1 开辟了新的贫困生资助渠道,贫困生感受到更多的爱
三大爱心平台的搭建,每年通过爱心款的发放资助一大批贫困生,让全院学生见证了爱心的传递,让在校贫困生感受到了全院师生的关心与温暖。
3.2 构建了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有效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大爱心平台的搭建,将广大毕业的校友与在校的学弟学妹紧密联系起来,将广大教职员工与广大校友紧密联系起来,爱心基金会已成为“理工”人的一个爱心站,自然将广大“理工”人联系起来,已形成团结友爱的独具特色的爱心文化,爱心文化的传播与辐射,有效促进了和谐理工校园的建设。
3.3 构筑了“爱”文化土壤,学生更懂得爱与感恩
通过校内“爱”主题教育、三大爱心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拓展校外爱心教育基地,在实践过程中牢固构筑了“爱”的文化土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正能量,学生学会了爱,学会了感恩。
参考文献
[1] 张尚志.大学大爱行为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基本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0(1):54-55.
[2] 王德军.弘扬大爱精神建设大爱文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2-414.
[3] 孙徽.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大爱”精神[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68-70.
[4] 朱丽.艺术教育:学校“和爱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3(19):15-18.
关键词:爱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237-02
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优化大学的育人环境,提升高校的文化品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30多年的建设中,一直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注重学生“爱”品质的锤炼,“爱”的氛围在学院愈趋愈浓,爱心教育平台如“党员一对一帮扶、爱心传承基金会、壹援基金会”已搭建,在平台建设中已经辐射出“爱”文化教育的思政价值,“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人如己”的爱的理念深入人心,“爱”文化已打造成为校园的特色文化。
1 建设目标与思路
校园“爱”文化建设主要培养懂“爱”的师生:爱祖国、爱社会、爱父母、爱朋友、师生互爱;师生之间通过具体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爱心,营造爱心洋溢的校园风尚。为达到建设目标,通过“爱国孝亲、尊师敬友”主题系列活动,促使师生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思维习惯;通过搭建“教师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生”、“爱心传承基金会”、“壹援基金会”等平台,传播师生间、生生间爱的正能量;通过开展校外“爱心教育基地”,培育学生情系湖南、情系“三区一县”的家乡情怀。
2 建设内容
2.1 推行“爱国孝亲、尊师敬友”主题活动,教导学生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朋友
主要开展的活动有:利用建党、建国周年庆典等重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我爱我的祖国”演讲比赛;“孝亲”榜样学习活动、“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尊师敬友”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栩栩如生的活动中接受熏陶与洗礼,营造崇尚“爱国孝亲、尊师敬友”传统美德的良好风尚。
2.2 搭建校内爱心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扶弱助贫、爱心奉献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已搭建了“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生、爱心传承基金会、壹援基金会”三大爱心平台,通过三大爱心实践平台,弘扬“人道、博爱、奉献”公益理念,传播爱的文化,建设爱心充溢、温情暖暖的理工校园。
(1)“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生”工程。
“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生”工程是指倡导、号召全院每名教师与一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从经济上、学业上、精神上、心理上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它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老师一对一帮助贫困生,彰显老师关心、关爱学生的情怀,温暖学生的心灵,让贫困生在学院更顺利、更健康地学习与生活,营造浓郁的师生情。
具体运作模式是由院工会牵头组织、实施、落实,各部门积极配合。
结对方式上,首先由各系部摸底确定需要帮扶的贫困学生信息,建立贫困生信息库,或由教师进行选择帮扶对象,或指定教师帮扶对象,最终建立“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生”的帮扶档案。
(2)“爱心传承”工程。
“爱心传承”活动是在毕业生离开母校之际,承诺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资助给母校的特困生。通过组织“爱心承诺”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教育,关注、关爱贫困生,营造毕业生文明、有序的离校氛围,展示我院毕业生“情系母校、心系特困、乐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
具体组织落实是由由院团委牵头,各系部具体落实。各系要成立毕业生“爱心传承”活动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长由系部学生工作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本系“爱心承诺”活动的组织、宣传、发动、汇总统计等工作。各系在毕业生离校之前(5~6月),召开本系毕业生大会,会上应向应届毕业生介绍“爱心传承”活动的基本情况,让每位毕业生了解“爱心传承”活动的意义、目的及其他相关内容,大力倡导“爱心承诺”,辅导员负责与学生签定“爱心承诺”协议。其践诺方式:毕业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毕业前的爱心承诺,将一定金额汇入到学院“爱心传承”专用账号,并注明践诺者相关信息,包括原就读院系、班级和现工作电位、联系电话,工作组收到款项后第一时间告知践诺者,并向践诺者及其工作单位分别寄送“爱心承诺”收据和“爱心传承”证书。爱心承诺款采用“践诺多少,使用多少”和“谁(学生)践诺谁(系部)使用”的原则,承诺和践诺情况将与爱心奖学金的评选、各类资困助学金的名额数量挂钩。工作组每年统计各系毕业生愛心践诺款,学院以适当的比例注入资金,提取困难补助费,纳入系学生的爱心承诺款,按照学院资助评审标准以爱心奖学金、困难资助的形式资助相应系的经济困难的学生。
(3)“壹援基金会”工程。
“壹援基金会”是学生志愿者发起的,在全院师生中推广每人每月节约1元钱,资助关爱贫困生而建立的。该基金会弘扬“博爱与人道”的公益理念,关心贫困生,关爱残疾学子,彼此关怀,传播公益文化,构建友爱、和谐的校园。
具体组织实施是由“壹援基金会”委员会牵头负责。委员会由团委负责人、团委专干、学生代表组成。其管理模式:院团委→理事会→基金会调查组→学院各班负责人,资金来源主要是在校师生,同时接受社会人士、团体、企业的援助。援助对象为在校特困生和本人或家庭遭遇变故或意外的学生。
2.3 拓展校外“爱心教育基地”,倡导学生爱社会、爱家乡、爱群众
校外“爱心教育基地”是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服务湖南“三区一县”(“长株潭”两型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攸县)、服务周边社区发展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而建立的爱心平台,服务实践内容包括法律宣讲、专业服务、文艺汇演、基层调研、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行动等,通过搭建“爱心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与爱心志愿服务的平台,培育学生情系湖南浓厚感情和服务家乡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3 建设效果
3.1 开辟了新的贫困生资助渠道,贫困生感受到更多的爱
三大爱心平台的搭建,每年通过爱心款的发放资助一大批贫困生,让全院学生见证了爱心的传递,让在校贫困生感受到了全院师生的关心与温暖。
3.2 构建了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有效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大爱心平台的搭建,将广大毕业的校友与在校的学弟学妹紧密联系起来,将广大教职员工与广大校友紧密联系起来,爱心基金会已成为“理工”人的一个爱心站,自然将广大“理工”人联系起来,已形成团结友爱的独具特色的爱心文化,爱心文化的传播与辐射,有效促进了和谐理工校园的建设。
3.3 构筑了“爱”文化土壤,学生更懂得爱与感恩
通过校内“爱”主题教育、三大爱心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拓展校外爱心教育基地,在实践过程中牢固构筑了“爱”的文化土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正能量,学生学会了爱,学会了感恩。
参考文献
[1] 张尚志.大学大爱行为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基本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0(1):54-55.
[2] 王德军.弘扬大爱精神建设大爱文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2-414.
[3] 孙徽.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大爱”精神[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68-70.
[4] 朱丽.艺术教育:学校“和爱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3(1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