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上刊发了大量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这些先进人物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典型事迹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了极大的鼓舞、激励、鞭策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深入采访,细心选材,忌人云亦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先进人物典型报道的“米”,就是记者深入采访得来的细致全面的素材。素材的全面与否,决定着报道的成败。所以,作为记者要舍得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收集第一手材料。不仅要向报道对象采访,还要向其周围的人进行深入了解。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对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进行细心的辨析、判断和选择,被采访者因其所处的角度不同或是某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的看法可能存在偏差,我们记者就不应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某报曾报道过一名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村党支部书记,其中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该村有几名预备党员到了转正期,其中一个是他的儿子,该书记严格要求儿子,决定推迟半年转正。这位党支部书记的优秀形象,应该用大大小小的典型事例来支持,但记者选择的这一事例就违背了党章原则。推迟儿子转正,也应该说明具体原因,并合乎组织程序。所以说没有细心观察,没有深入采访,没有冷静的分析就不可能有出色的报道。记者一定要在采访中多点分析,突破思维定势,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选择中多一份理性思考,这样,就能更深层次地考察典型、运用典型,发挥典型的指导带动作用。
二要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忌千人一面。我们报道先进人物是要为时代树立旗帜,为人们树立学习榜样,让更多的人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事迹,让人们见贤思齐。而有的先进人物典型报道不仅写作结构模式化,有的甚至连情节、语言都模式化。比如表现一个人敬业奉献,就会出现此人的孩子或是父母生病,而我们的当事人却因工作不能尽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的责任。这样的情节有些也确有其事,但是如果多篇报道中都出现类似的典型事例,不但达不到感动人、教育人的目的,反而让人生厌。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虽说无太大差异,但每个人都是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先进人物也不例外。同时,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时间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创造的模范事迹也应该是千姿百态,各具特点,大不相同,写好写活先进人物典型就要精心选择那些个性鲜明、寓意深邃、情节细腻、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能够铭记人心、耐人回味的典型事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抓住了先进人物的个性特征,把先进人物的事迹围绕着其思想与个性去挖掘,又把先进人物的个性体现在行为之中,这样的先进人物典型报道,就会有血有肉、形神兼备、丰富生动,一个品德高尚、心灵优美、奋发向上的先进人物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引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共鸣。
三要实事求事、客观公正,忌随意拔高。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先进人物典型报道也不例外。然而有的报道却背离了这一基本要求,在先进人物典型写作中随意地合理想象,虚构情节,或是故意拔高,以求突出先进。这些做法不仅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还使先进人物处境尴尬,失去了作为先进人物的光荣感。作为新闻记者就要避免和杜绝在先进人物典型报道中的拔高现象,要转变先进人物的形象必须是“高、大、全”的观念和思维定势。先进人物也是平常人,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只要抓住先进人物思想和行为上的闪光点进行报道,就能够反映出先进人物的先进性了,切不可把一切光环都加在先进人物身上。先进人物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其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报道时不能有意回避这个过程,把先进人物看成生来就是完美无缺的。先进人物的性格也是复杂的,也是时时处处都处在正面与反面、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美与丑、善与恶两种心理、两种审美观的互相对立、互相斗争、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之中,不能片面强调先进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把先进人物当成圣人来描述。全面地、立体地看待先进人物,实事求是地报道先进人物,就会使人读起来觉得更真实、更亲切、更感人、更可亲可敬,值得学习,也能够学习,从而使先进人物典型报道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叙事视角是叙述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叙述框架。“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的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的照片一样,这个相框决定了读者能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记者决定把什么内容收进新闻报道的框架内,同时把什么内容排斥在相框外。”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形象解释了新闻叙事视角的作用。小说家詹姆斯曾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描述一个故事可能会有那么多种方法,但是写好一个故事,可选择的叙述视角并不多。张严平作品感染人,最核心的力量在于她能准确地把握好叙事视角,她展示的“相框”里,无论是画面还是蕴含的思想意义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叙事视角?张严平认为:“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社会中,他的历史都是一部心灵史”,“事实是平面的东西,当你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之后,你才能对他所做的事情有一个立体的定位和把握”。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把握叙事视角的准确性取决于作者构思的深刻性。叙事者要善于在新闻事实的平面上建立立体的叙事视角,把静态的线性思维转化为动态的多维思维,更切确地说,典型人物报道能否鲜活起来,最根本的是理解产生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立体地定位与真实地还原人物。“只是把一些事情串联起来,见事不见人,读者依然不会看到人物本身,也很难受到触动”——构建个性化的新闻叙事结构
新闻叙事结构是指新闻事实内部事件与事件的组接形式,是新闻叙事的内核。叙事结构之于文章如同碳原子之于金刚钻,不同的排列结构将产生不同的效果,碳原子以不同的化学结构组合,既能产生石墨,也可能变成光彩夺目的金刚钻。以《发射架下的花环》为例:
(由现实生活跳进历史回顾)今天当我们站在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的墓碑前,当年发射测试站的“七勇士”的身影又从远处走来。
(从浅叙跳入深揭)1996年10月27日,中国进行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发射。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本国领土上进行的核导弹实验。此时,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线关闭,数以万计的居民紧急疏散,除了发射测试人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其他人登上了随时准备离开的列车。
(从群体跳到个体)也正是在此时,担负这次试验发射任务的“七勇士”平静地走向离发射工位只有一百多米的地下控制室。
(时空再次发生转换)发射进入一小时准备,一直在现场的聂荣臻元帅在撤往20公里以外的敖包山指挥所时,与“七勇士”一一握手作别,并响亮地喊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清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这一刻,没有更多的语言,只有大战前夕元帅与士兵之间那种特有的深厚的默契。
(从过程跃到结果)这之后的事情为全世界所见证,导弹核武器试验获得巨大成功。当时外电评论道:“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撼了全世界。”
(收缩时空跨度,转入现实主体)整整40年过去了,当我们跟随佟连捷、徐虹两位老人,在茫茫戈壁滩寻找到他们当年的发射阵地时,那里只剩下水泥浇筑的点点痕迹,狭小的地下室已空无一物,仿佛大漠里的一口枯井,惟有在发射台附近残存的一面墙上依稀可辨的标语,透出那个年代的豪情与悲壮。
(从具体跳入综述)今天的中国,昂首挺胸,她早已经拥有包括导弹、原子弹在内的和平盾牌;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她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把人送上太空的国度。
艾丰说,“新闻写作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跳舞的艺术’,它是讲求跳的,跳得好,就成了高超的技巧。”张严平正是一位长袖善舞之人,她体会“人物报道的关键在于用你的眼睛,去发现蕴含于人物内心的那堆篝火……如果没有找到那堆篝火,只是把一些事情串联起来,见事不见人,读者依然不会看到人物本身,也很难受到触动”。她的这番话恰好印证了新闻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绝不只是串联事实那么简单。细节的力量在于真实,改进采访方式,努力从人性化的角度,捕捉、提炼典型细节.细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写典型,就必然要改进采访思路,努力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发现、捕捉、提炼最能打动人的典型细节。坚持以人为本,拓宽报道视野,努力写出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处。所谓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处,是相对典型人物的“典型之处”而言的。典型人物首先是人,他们有性格、有缺点,甚至也有软弱无助的时候。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日益深入的今天,报道典型人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写典型,既要写出他们作为典型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写出他们作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弱点。只有这样,笔下的典型人物才会丰满、真实、可信,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不会绞尽脑汁去编造美好,美好不是我赋予的”——运用人性化的叙事语言。
张严平的作品既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也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但是她的字里行间没有拔高也没有冷漠的东西,没有“新闻腔”,实现叙事者与叙事对象零距离,与读者零距离,这不得不让人关注她的叙事语言风格。“走出学校的大门,穿过一条狭长的巷子,登上了一幢楼梯没有护栏的老楼,杨英咏带我们来到他的家。‘妈妈!’他温暖地叫着,推开门。房间破旧昏暗,一眼望去,空寂而清冷。一边是一只煤气炉、两只碗、一把干瘪的菜叶;一边是几只矮小的塑料板凳、一盆泡洗的衣服;唯有那张简陋的上下铺木板床是这个房间里最好的家当。一位面容浮肿、双目失明的中年女人坐在下铺边上,她仰着脸,似乎已经等了很久,听到声音,兴奋地伸出手摸索着,当一把握住孩子伸过来的手时,她变形的眼窝里流淌出无限的怜爱和慈祥。‘妈妈,你坐累了吧,躺一躺。’男孩横抱起母亲的身体,轻轻地往床上放去,他先放下母亲的上身,又放下母亲的头,最后把母亲的腿和脚平平地放好。很久,我们说不出话来。”(摘自《苦难中飞出一只阳光鸟——记14岁少年杨英咏》)
在上述段落中,张严平没有修饰,几乎是白描,寥寥数语就勾画出杨英咏母子生活的困顿,但是文章没有让人觉得世事暗淡、心中阴冷,相反心窝里流动着那么一丝暖意,这丝暖意来自杨英咏母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之光:自强、顽强与不离不弃的亲情,这丝暖意还来自作者笔触里流淌出来的浓浓的人文情愫。可以这么说,运用人性化叙事语言是张严平新闻叙事艺术的一大“法宝”。转换表现视角,努力融入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实现零距离写作。所谓零距离写作,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是指记者在写作稿件时,必须努力贴近典型人物的观察视角,融入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思想情绪,理解他的言行举止,把握他的生活逻辑,实现与典型人物的思想共鸣。
融入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就会使记者的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正是此原因,使得《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网上的点击率高达200万次;这篇稿件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很有感染力.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坚持“三贴近”,必须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满腔热情地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表现形式,努力形成清新、自然、活泼、平实的新闻文风《将军已经出发》等多篇报道,被全国600多家媒体采用,创下了新华社典型报道覆盖率之最;陆幼青追悼会横幅选用了张严平文章的标题《永远的向日葵》。张严平说过:“我不会绞尽脑汁去编造美好,美好不是我赋予的,我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某个人身上。美好不是我们自己想编造就能编造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感动不是我主观的东西,而是我的感受力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张严平没有把技巧之类的东西归于新闻写作的根本,而是更看重对客观世界有没有深刻的领悟力、敏锐的感受力,有没有“用心记录人心的美好”,这才是增强叙事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在这几次典型人物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振超报道中,经过精心策划,充分展示新华社和其他媒体采写的一系列报道,连续推出专题、专版,形成规模盛大的网上报道平台。据统计,新华网有关许振超的报道从3月底的250篇左右升至5万多篇。网民对许振超的知晓度也从报道开始前的8.72%%增至70.34%%。
在资讯十分发达的今天,观点新闻已经成为各家媒体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许振超报道中,国内部尝试用新闻言论提升读者对典型的理解和把握,5天时间配发4篇评论,得到媒体的广泛采用。这一成功做法,也在任长霞、周国知的报道中得到充分运用。
今年以来,我们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典型人物报道,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作更加深入、更加艰苦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著,《人权报道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史。
[3]杂志《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4]《电视人的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5]《业精于勤》,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一要深入采访,细心选材,忌人云亦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先进人物典型报道的“米”,就是记者深入采访得来的细致全面的素材。素材的全面与否,决定着报道的成败。所以,作为记者要舍得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收集第一手材料。不仅要向报道对象采访,还要向其周围的人进行深入了解。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对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进行细心的辨析、判断和选择,被采访者因其所处的角度不同或是某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的看法可能存在偏差,我们记者就不应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某报曾报道过一名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村党支部书记,其中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该村有几名预备党员到了转正期,其中一个是他的儿子,该书记严格要求儿子,决定推迟半年转正。这位党支部书记的优秀形象,应该用大大小小的典型事例来支持,但记者选择的这一事例就违背了党章原则。推迟儿子转正,也应该说明具体原因,并合乎组织程序。所以说没有细心观察,没有深入采访,没有冷静的分析就不可能有出色的报道。记者一定要在采访中多点分析,突破思维定势,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选择中多一份理性思考,这样,就能更深层次地考察典型、运用典型,发挥典型的指导带动作用。
二要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忌千人一面。我们报道先进人物是要为时代树立旗帜,为人们树立学习榜样,让更多的人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事迹,让人们见贤思齐。而有的先进人物典型报道不仅写作结构模式化,有的甚至连情节、语言都模式化。比如表现一个人敬业奉献,就会出现此人的孩子或是父母生病,而我们的当事人却因工作不能尽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的责任。这样的情节有些也确有其事,但是如果多篇报道中都出现类似的典型事例,不但达不到感动人、教育人的目的,反而让人生厌。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虽说无太大差异,但每个人都是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先进人物也不例外。同时,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时间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创造的模范事迹也应该是千姿百态,各具特点,大不相同,写好写活先进人物典型就要精心选择那些个性鲜明、寓意深邃、情节细腻、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能够铭记人心、耐人回味的典型事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抓住了先进人物的个性特征,把先进人物的事迹围绕着其思想与个性去挖掘,又把先进人物的个性体现在行为之中,这样的先进人物典型报道,就会有血有肉、形神兼备、丰富生动,一个品德高尚、心灵优美、奋发向上的先进人物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引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共鸣。
三要实事求事、客观公正,忌随意拔高。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先进人物典型报道也不例外。然而有的报道却背离了这一基本要求,在先进人物典型写作中随意地合理想象,虚构情节,或是故意拔高,以求突出先进。这些做法不仅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还使先进人物处境尴尬,失去了作为先进人物的光荣感。作为新闻记者就要避免和杜绝在先进人物典型报道中的拔高现象,要转变先进人物的形象必须是“高、大、全”的观念和思维定势。先进人物也是平常人,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只要抓住先进人物思想和行为上的闪光点进行报道,就能够反映出先进人物的先进性了,切不可把一切光环都加在先进人物身上。先进人物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其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报道时不能有意回避这个过程,把先进人物看成生来就是完美无缺的。先进人物的性格也是复杂的,也是时时处处都处在正面与反面、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美与丑、善与恶两种心理、两种审美观的互相对立、互相斗争、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之中,不能片面强调先进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把先进人物当成圣人来描述。全面地、立体地看待先进人物,实事求是地报道先进人物,就会使人读起来觉得更真实、更亲切、更感人、更可亲可敬,值得学习,也能够学习,从而使先进人物典型报道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叙事视角是叙述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叙述框架。“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的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的照片一样,这个相框决定了读者能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记者决定把什么内容收进新闻报道的框架内,同时把什么内容排斥在相框外。”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形象解释了新闻叙事视角的作用。小说家詹姆斯曾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描述一个故事可能会有那么多种方法,但是写好一个故事,可选择的叙述视角并不多。张严平作品感染人,最核心的力量在于她能准确地把握好叙事视角,她展示的“相框”里,无论是画面还是蕴含的思想意义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叙事视角?张严平认为:“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社会中,他的历史都是一部心灵史”,“事实是平面的东西,当你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之后,你才能对他所做的事情有一个立体的定位和把握”。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把握叙事视角的准确性取决于作者构思的深刻性。叙事者要善于在新闻事实的平面上建立立体的叙事视角,把静态的线性思维转化为动态的多维思维,更切确地说,典型人物报道能否鲜活起来,最根本的是理解产生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立体地定位与真实地还原人物。“只是把一些事情串联起来,见事不见人,读者依然不会看到人物本身,也很难受到触动”——构建个性化的新闻叙事结构
新闻叙事结构是指新闻事实内部事件与事件的组接形式,是新闻叙事的内核。叙事结构之于文章如同碳原子之于金刚钻,不同的排列结构将产生不同的效果,碳原子以不同的化学结构组合,既能产生石墨,也可能变成光彩夺目的金刚钻。以《发射架下的花环》为例:
(由现实生活跳进历史回顾)今天当我们站在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的墓碑前,当年发射测试站的“七勇士”的身影又从远处走来。
(从浅叙跳入深揭)1996年10月27日,中国进行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发射。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本国领土上进行的核导弹实验。此时,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线关闭,数以万计的居民紧急疏散,除了发射测试人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其他人登上了随时准备离开的列车。
(从群体跳到个体)也正是在此时,担负这次试验发射任务的“七勇士”平静地走向离发射工位只有一百多米的地下控制室。
(时空再次发生转换)发射进入一小时准备,一直在现场的聂荣臻元帅在撤往20公里以外的敖包山指挥所时,与“七勇士”一一握手作别,并响亮地喊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清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这一刻,没有更多的语言,只有大战前夕元帅与士兵之间那种特有的深厚的默契。
(从过程跃到结果)这之后的事情为全世界所见证,导弹核武器试验获得巨大成功。当时外电评论道:“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撼了全世界。”
(收缩时空跨度,转入现实主体)整整40年过去了,当我们跟随佟连捷、徐虹两位老人,在茫茫戈壁滩寻找到他们当年的发射阵地时,那里只剩下水泥浇筑的点点痕迹,狭小的地下室已空无一物,仿佛大漠里的一口枯井,惟有在发射台附近残存的一面墙上依稀可辨的标语,透出那个年代的豪情与悲壮。
(从具体跳入综述)今天的中国,昂首挺胸,她早已经拥有包括导弹、原子弹在内的和平盾牌;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她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把人送上太空的国度。
艾丰说,“新闻写作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跳舞的艺术’,它是讲求跳的,跳得好,就成了高超的技巧。”张严平正是一位长袖善舞之人,她体会“人物报道的关键在于用你的眼睛,去发现蕴含于人物内心的那堆篝火……如果没有找到那堆篝火,只是把一些事情串联起来,见事不见人,读者依然不会看到人物本身,也很难受到触动”。她的这番话恰好印证了新闻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绝不只是串联事实那么简单。细节的力量在于真实,改进采访方式,努力从人性化的角度,捕捉、提炼典型细节.细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写典型,就必然要改进采访思路,努力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发现、捕捉、提炼最能打动人的典型细节。坚持以人为本,拓宽报道视野,努力写出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处。所谓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处,是相对典型人物的“典型之处”而言的。典型人物首先是人,他们有性格、有缺点,甚至也有软弱无助的时候。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日益深入的今天,报道典型人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写典型,既要写出他们作为典型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写出他们作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弱点。只有这样,笔下的典型人物才会丰满、真实、可信,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不会绞尽脑汁去编造美好,美好不是我赋予的”——运用人性化的叙事语言。
张严平的作品既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也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但是她的字里行间没有拔高也没有冷漠的东西,没有“新闻腔”,实现叙事者与叙事对象零距离,与读者零距离,这不得不让人关注她的叙事语言风格。“走出学校的大门,穿过一条狭长的巷子,登上了一幢楼梯没有护栏的老楼,杨英咏带我们来到他的家。‘妈妈!’他温暖地叫着,推开门。房间破旧昏暗,一眼望去,空寂而清冷。一边是一只煤气炉、两只碗、一把干瘪的菜叶;一边是几只矮小的塑料板凳、一盆泡洗的衣服;唯有那张简陋的上下铺木板床是这个房间里最好的家当。一位面容浮肿、双目失明的中年女人坐在下铺边上,她仰着脸,似乎已经等了很久,听到声音,兴奋地伸出手摸索着,当一把握住孩子伸过来的手时,她变形的眼窝里流淌出无限的怜爱和慈祥。‘妈妈,你坐累了吧,躺一躺。’男孩横抱起母亲的身体,轻轻地往床上放去,他先放下母亲的上身,又放下母亲的头,最后把母亲的腿和脚平平地放好。很久,我们说不出话来。”(摘自《苦难中飞出一只阳光鸟——记14岁少年杨英咏》)
在上述段落中,张严平没有修饰,几乎是白描,寥寥数语就勾画出杨英咏母子生活的困顿,但是文章没有让人觉得世事暗淡、心中阴冷,相反心窝里流动着那么一丝暖意,这丝暖意来自杨英咏母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之光:自强、顽强与不离不弃的亲情,这丝暖意还来自作者笔触里流淌出来的浓浓的人文情愫。可以这么说,运用人性化叙事语言是张严平新闻叙事艺术的一大“法宝”。转换表现视角,努力融入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实现零距离写作。所谓零距离写作,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是指记者在写作稿件时,必须努力贴近典型人物的观察视角,融入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思想情绪,理解他的言行举止,把握他的生活逻辑,实现与典型人物的思想共鸣。
融入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就会使记者的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正是此原因,使得《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网上的点击率高达200万次;这篇稿件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很有感染力.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坚持“三贴近”,必须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满腔热情地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表现形式,努力形成清新、自然、活泼、平实的新闻文风《将军已经出发》等多篇报道,被全国600多家媒体采用,创下了新华社典型报道覆盖率之最;陆幼青追悼会横幅选用了张严平文章的标题《永远的向日葵》。张严平说过:“我不会绞尽脑汁去编造美好,美好不是我赋予的,我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某个人身上。美好不是我们自己想编造就能编造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感动不是我主观的东西,而是我的感受力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张严平没有把技巧之类的东西归于新闻写作的根本,而是更看重对客观世界有没有深刻的领悟力、敏锐的感受力,有没有“用心记录人心的美好”,这才是增强叙事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在这几次典型人物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振超报道中,经过精心策划,充分展示新华社和其他媒体采写的一系列报道,连续推出专题、专版,形成规模盛大的网上报道平台。据统计,新华网有关许振超的报道从3月底的250篇左右升至5万多篇。网民对许振超的知晓度也从报道开始前的8.72%%增至70.34%%。
在资讯十分发达的今天,观点新闻已经成为各家媒体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许振超报道中,国内部尝试用新闻言论提升读者对典型的理解和把握,5天时间配发4篇评论,得到媒体的广泛采用。这一成功做法,也在任长霞、周国知的报道中得到充分运用。
今年以来,我们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典型人物报道,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作更加深入、更加艰苦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著,《人权报道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史。
[3]杂志《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4]《电视人的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5]《业精于勤》,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