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花儿”人的昨天和今天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滕晓天先生没有几年,但我知道他的大名已经很久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知道他是《青海教育》杂志的编辑,还常在报刊、杂志上看见他写的有关青海“花儿”的文章。我也喜欢“花儿”,凡是见了他的文章就先睹为快。这几年他写的有关花儿的文章越来越多了,大部头的著作也相继问世,《青海花儿话青海》、《青海花儿唱青海》这两部专著,立论大胆,视角新颖,内涵丰富,很有特色:第一,用“花儿”的文学形式简要介绍了青海的历史;第二,用“花儿”的形式概括介绍了青海的民俗风情;第三,用传统“花儿”叙事、抒情的优势,介绍了青海的山川风貌、风物景观、建设成就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用最朴素的百姓语言表达了最朴实的文化理论,这是话青海、唱青海对家乡青海最美的赞歌。青海“花儿”不受时空的限制,又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用“花儿”的形式宣传青海、歌唱青海,社会效益一定会更广泛,文化的影响力一定会更大。第四,从内容上看,涵盖面广,知识量大,包括了青海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是一个文化上的大工程,除滕晓天先生外,还没人搞过这样的大工程,从内容到形式这是一个创新,是对“花儿”研究的一大贡献。
  “花儿”作为青海的特色文化,成为知名的一种文化品牌,滕先生所任会长的青海省第二届“花儿”研究会起了中流砥柱作用。他关于打造“花儿”品牌的《初探》,《再探》,《三探》,《四探》,陆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而且立论确当,论据翔实,说理透彻,令人信服不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过他的分析、归纳,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青海的特色文化。我们知道,“花儿”如果成为知名的文化品牌,缺乏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是不会得到社会公认的。
  20多年以来日积月累的学术成果,使他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有了很高的社会威望,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都十分推崇他。他的专著《青海花儿话青海》、《青海花儿唱青海》,分别获青海政府优秀创作奖、哲学社会科学奖和文学创作奖。他先后组织主编了《青海花儿论集》、《青海花儿新编》,《青海花儿选》、《花儿卷》、《青海花儿论集2》,《花儿春秋》等多部研究著作。此外,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在工作之余,还担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燕京书画院高级院士、青海民间文学家协会顾问、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滕晓天先生过去从“花儿”的爱好者,成为今天“花儿”的创作家、理论家,其学术道路还是很艰辛的,也曾付出过巨大的心血。
  一、爱好“花儿”,学习“花儿”
  滕晓天,1948年生于湟中县多巴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多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又处在从湟源到青海湖,再到柴达木、新疆的交通线上。自古以来这里是茶马市场和丝绸南路的进出口的关卡地,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处。这里的汉、藏、回等各民族的人们,都会唱善舞,连三岁会走路的小孩也能唱能跳。这里是歌舞之乡,滕晓天从小就在这个“花儿”的海洋里长大的,朝夕濡染,他从小就喜欢“花儿”。上小学的时候,他和同村的小伙伴在山上放过羊、砍过柴、拾过牛粪,尕娃们唱山歌,他也跟着唱,时间长了,他就会唱好几个令儿的“花儿”。小学毕业后,他到西宁城里念书,寒暑假期,多半还是在多巴老家,和他的小朋友们天天在一起。唱歌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他又在唱唱跳跳中学会了不少的“花儿”,并且在小笔记本上开始记录“花儿”了。兴趣是人的原动力,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他在笔记本上所抄写的“花儿”已经有了二三百首。他勤于学习,又聪明过人,在中学上学时,课本所选的唐宋诗、现代诗、抒情散文,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他背古诗词,与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大多数同学是死记硬背,而他开始用青海“花儿”的曲调,咏唱唐诗宋词,诗有节奏,“花儿”也有节奏,诗有比兴,“花儿”也有比兴,诗有意境,“花儿”也有意境,在相互参照学习的过程中,他悟出了诗和“花儿”在韵律和情境交融方面同出一辙,他对“花儿”的兴趣越来越深了。他在写作文时,把“花儿”中常用的比兴、拟人、对比、夸张、排比等方法,在适当的地方用上一两种,文章就生动形象了。“花儿”里的音节、声韵,他有时候也用在自己的作文里,有些句子押上韵,读起来顺口、流畅,情味有了,他写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自此以后,他有了自己的感受,唐诗宋词背诵的多了,“花儿”记的也多了,语言积累的多了,才能写好文章。所以,他从喜欢“花儿”,又爱上了古典诗歌,兴趣更广泛了,读了不少的名篇佳作,在文学方面奠定了比较良好的基础。
  二、搜集“花儿”,整理“花儿”
  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青海第二师范。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学校,课程是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编写的,特别注重对读、写、听说的训练,对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的训练,也做了比较系统的安排,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学和训练也很重视。敏而好学的滕晓天,在各种训练活动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特别是用语言、行动、肖像、心理以及环境烘托方法描写人物方面,他的进步很快。他喜欢“花儿”,他的音乐成绩也很好,一般曲谱他哼上几遍,都能唱出来,他熟悉青海的各种民间小调,也熟悉“花儿”的一些音乐特色,这对他以后创作“花儿”、研究“花儿”提供了许多方便。
  由于在师范学校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突出,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还会一些简单的说唱艺术,毕业后就直接分到此后被定为全省重点中学的多巴中学当语文教师。他在多巴中学工作了10年,教过语文、教过历史,有时也替音乐老师代过音乐课。他是在多巴长大的,他的人缘关系很好,学生听他的话,家长也听他的话,他和学生家长配合密切,他成了出色的班主任。他管理学生很有办法,主要是通过家访形式,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教育。所以,他班上的学生,学习好、品德好、风清气正,尊敬老师、孝顺父母,家长满意、学校高兴。他在10多年的家访过程中结交了很多父老乡亲,好多人成了他的好朋友。这里人情本来就淳厚、朴实,他是教师,受人尊重,他也尊重别人。交往的时间长了,他发现了这里的许多“花儿”唱家,他不但搜集到了许许多多的“花儿”,而且发现了同曲令的变异唱法,主要旋律基本一致,民族、演唱者不同,就有多种唱法。他的视野更广了,他对“花儿”和“花儿”唱家的感情更深了。有几个唱家,他永远忘记不了。奔巴村的几位老大爷,他一到他们家,就以酒相待,“酒逢知己千杯少”,肠肠热了,兴头也大了,老汉们就会主动唱起来: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
  刀刀拿来了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
  在镇海堡,有一位老汉唱起“花儿”来全家都围上来了,儿子、媳妇、丫头、尕娃们都满脸堆笑。媳妇说:“今儿个阿大欢快了,滕老师你也唱给个”,滕老师也唱起来了。这样的场景滕老师经历得可多了。有一位王家阿爷更热闹,他不但自己唱,还教儿子媳妇们唱,词儿错了,调儿歪了,他当场作纠正。有时滕老师也拿上几瓶酒,专门请他们唱,喜欢唱的人,也常常请他参加。就这样,来往的人越来越多,他搜集的“花儿”也就越来越多。在多巴中学的十年间,大家都知道滕老师喜欢“花儿”,有的主动给他送“花儿”,有的人替他收集“花儿”,这一时期,他收集的“花儿”,大约有2000—3000多首,为“花儿”的整理和研究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界、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有志气有理想的滕晓天考上了青海师范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在大学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文学史、上古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文学、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凡是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上所选的经典名著,他都阅读过,在民间文学方面悟性较高的滕晓天,他在读《诗经》和汉朝乐府民歌时,又和青海的“花儿”联系起来了,经过一番对照学习,他认识到历来中国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受到民歌的影响,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同样对以后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语言上叙事和抒情的融合以及语言的生动、直白、活泼、流畅、自然方面,影响的力度更大更明显。在民歌方面他的鉴赏能力提高了,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对青海“花儿”的整理和研究,在他心中已经有了眉目。
  在省教育厅和省工商局工作的这一段时间内,给了他整理和研究“花儿”的许多机会,如何整理“花儿”、研究“花儿”,经过他的思考,眉目逐渐清晰起来,特别是在工商局工作时,除了机关繁忙的文字工作以外,下乡走基层的机会很多,各个州县凡是有工商所的乡镇他都到过,海南、海北、果洛、玉树少数民族干部多,他们都能歌善舞,他又听到了许多藏族的情歌,和“花儿”相类似,很多地方都有比兴而且用得很出色,这些对“花儿”研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滕晓天走过的地方多,接触的人也很多,他的生活经验很丰富,人情世故也很通达,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对青海“花儿”的研究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印证了他世事的“洞明”和人情的“练达”。
  三、研究“花儿”,传承“花儿”
  滕晓天在大学里学过的《现代文学》或《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等他很熟悉,我看他对“花儿”的研究大致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展开的。不过他在“花儿”的种类划分上、地方特色的论述上、文物古迹、生活习惯、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许多方面,都是以“花儿”引出来的,下面再解释“花儿”里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知识,而且文章写的很秀美,可以独立成篇。这是“花儿”研究的一个创新。
  (一)用“花儿”追溯历史,叙说了青海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他的《河湟民族文化丛书》中推出的新著《花儿漫河湟》一书中“史海觅踪”一节,就是用“花儿”写青海历史的。
  汉武帝修了个西平亭,赵充国,河湟里开下的良田;
  晴天里盼雨着实难心,小妹妹,相思病得下的枉然。
  这首讲到了青海的历史,很概括,只提了汉武帝修西平亭,赵充国在河湟流域率兵屯田,为了充分理解这首“花儿”,作者在下面的解说里,讲了最早的羌人无弋爰剑教会了农耕,羌人的繁衍壮大,汉朝赵充国、候霸、韩皓等人的屯田、铁骑、冶炼、水磨、石碾等的流入,还讲了王莽在海晏立碑等等,解释了相关的许多地方历史知识,和开头的“花儿”与下面的解说连结在一块,形象地讲述了青海历史的发展,读起来别有意味。再如:
  唐公主千里路进了藏,藏王嘛点的是高香;
  只盼望尕娃子心稳当,阿哥把性命哈豁上。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千百年来是汉藏群众津津乐道的故事。这里面包含了许多小故事,大唐的兴起、强大、西进,西部边陲的战争、求和求婚,松赞干布得到恩准,公主进日月山,过倒淌河,松赞干布在柏海点高香迎接,汉藏文化的交流等等,其中牵涉到了很多事、很多人,正是有了历史的起兴和如此多的动人故事,“花儿”下段进一步点题:“阿哥把性命哈豁上”,西部民族矢志不移的恋爱观和非凡的决心可见一斑。以历史起兴的“花儿”,共有13首,叙说了青海历史上重大的事件,空间大,容量多,在传唱“花儿”的过程中,一代一代的人,都粗略地了解了历史,幸运的是,今天的读者,唱了“花儿”,看看下面的解说,会增加不少的相关知识,趣味性和知识性溶合在一起,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二)用“花儿”描绘了河湟流域的人情风俗,人文景观,岁月痕迹。
  红帽儿的走马你跨上,哨子响,叉叉枪背子里背上;
  上天的梯子嘛我搭上,给尕妹,满天的星星哈摘上。
  红帽,是玉树的旧称。这首“花儿”是写草原藏族民俗风情的,他们喜欢骑马,背上枪更英武;他们喜欢跳舞,马上链上铃铛串,跳舞时脚上也拴上铃铛串,赛马、跳舞,呛啷啷地响,这是玉树的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至于“上天摘星星”,意思是为了获得爱情,上天也不怕。这类语言在“花儿”里俯拾即是。
  若要我俩的婚姻散,三九天,冰滩上开一朵牡丹;
  若要我俩的恩情断,波涛干,九曲嘛黄河的水干。
  
  一对尕牛犁地哩,回头拿鞭子绕哩;
  眼看和阿哥俩分离哩,心窝里拿刀子搅哩。
  尕牛、尕娃、尕肉,都是河湟流域的方言,有喜爱之意,作者从语言、心理方面描述了青海的风土人情。
  远看西海是一条线,近看西海是海滩;
  远看尕妹是藏金莲,近看尕妹是牡丹。
  
  孟达的天池是明镜儿,明镜里有月亮哩;
  尕艳姑活像是石竹儿,光气儿赛凤凰哩。
  类似的以青海山川形貌,人文景点如大佛寺、塔尔寺、老爷山、南佛山、察汗河、清水河等起兴的“花儿”很多,用的语言也是方言,地方情味很浓。作者为了突出唱青海这个主线,对青海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精神面貌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这类“花儿”就列举了126首。特别是《青海花儿唱青海》这部著作中,他集中、系统地汇集了新“花儿”近千首,用最朴素的百姓语言,通俗易懂地唱出了老百姓心窝里的老实话。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河湟两岸花儿红”,着重讴歌青海境内河湟地区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新气象、新精神。第二部分,“红太阳摸个月亮的脸”,抒写了新时期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独特的爱情生活,粗犷中见细腻,浪漫中蕴率真,凝结着浓郁的人情味。第三部分,“人杰地灵的三江源”,以纪实手法描写青海省各州县的自然风光,力求特色化和形象化。总之,这三个部分的写法与众不同。每个州每个县,先总体概写,然后分目分条地详写,详写也是聚光放大的特写镜头,看他对西宁的概写:   集市如锦的新光景,西宁城,市场嘛修下的赞劲;
  一个市场嘛一座城,人流涌,大西宁变成了都城。
  
  区镇新姿者世罕见,新区镇,活像是耀人的牡丹;
  崭新的厂房像棋盘,展新姿,登天者上了个云端;
  大街嘛小巷的垂杨柳,枝梢儿软,黄芽儿迎来个春天;
  大开发咖啡者加美酒,阿哥们看,西宁城阔着就不站······
  下面分条写:
  郁金香开下的花朵艳,南北山,活像是高原的江南;
  亭台嘛画廊的清水旋,好南山,亮晶晶瀑布在山间;
  林木嘛葱茏者罩北山,塔尔圆,古寺里缭绕的香烟。
  
  西宁的市花是紫丁香,花儿旺,给高原带来了吉祥;
  庄廓院蜜蜂儿采蜜忙,尕妹们,撩人的花裙子穿上。
  以郁金香起兴的“花儿”写了12首,以丁香起兴的“花儿”有12首。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西宁的春光,写出了家乡的可爱。又用对比的手法写了西宁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全景:
  旧西宁的街道像羊肠,窄卡卡,雨天泥晴天灰尘嘛飞扬;
  大厦嘛高楼地没见过,哪有个城市的模样?
  群楼入云者换新装,西宁城,汽车嘛跑下的欢畅;
  端溜溜高楼嘛仰天望,半腰里,尕云彩飘了个美当。
  我是西宁长大的,作者写得很真实。其他州县的写法,也是先总写后细写,就海北州作者先是鸟瞰式地总写:
  金山嘛银山的八宝山,海北的山,矿山多牛羊嘛连片;
  三角城风云嘛千百年,原子城,为中华做下的贡献;
  门源的青油鸟岛的雁,金不换,最美的牧场在祁连。
  依次写了雪峰、草原、油菜……作者这种摄影镜头,色彩很鲜活。如:
  火车跑到个西海边,水连天,四五百公里的湖面;
  远看西海是一条线,明镜闪,近看个西海是海滩;
  鸟岛上候鸟嘛数十万,叫声欢,飞开时蓝天哈遮完。
  这是一幅很美的油画,有近景,有远景,很有神韵。井石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他用了三个“创新”来概括,他说:“是语言的创新,十分重视口语化,语言新鲜生动,通俗易懂,老妪能解;语言诗化,意味深邃,简洁明快,诗情画意。二是形式创新,大胆突破六句式为九句式,丰富内涵,善于表情达意;叙述‘花儿’的宏大背景,讴歌了大美青海。三是体裁创新,首次用‘花儿’讴歌全省各个地区的方方面面:歌颂城乡巨变和草原新貌;展示了丰富的资源,淳朴的民风,亮丽的风光,这些全得力于他对传统‘花儿’的学习,是从传统‘花儿’里吸取了精髓所致。”作者这样赞美青海,宣传青海,就是为了让后人全面而真实地了解青海。作者的这种深情厚意,如清风沐浴,令人神清气爽。
  为了宣传青海,作者既有大量的创作展示,又有深刻的理论来阐明。他一再强调“花儿”是青海的特色文化,为了论述“特色”二字,首先他把“花儿”放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加以论述。指出:“这里,粗犷雄浑的大山群峰与高海拔的塬地并存;奔流不息的江河与星罗棋布的湖泊并存;无数高原湿地与大漠瀚海并存;巍巍连绵的雪山与凄凄芳草的大草原并存;青柳垂丝、阡陌相连的农村与极目天地、牛羊滚滚的牧场并存。青海‘花儿’就是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孕育成长的。”是青海汉、藏、回、土、蒙古、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九个兄弟民族共同培育出来的。甘肃、宁夏、新疆也有“花儿”,但不包含青海这样多的民族,即使是民族多的新疆,也不是同唱一个调子的歌儿。正因为青海民族众多,民族情感丰富、具有特色各异等多民族风格多元文化的明显特征。作者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谁也否认不了。其次,把青海“花儿”放在宏大而独特的文化背景中论证。他指出:青海文化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合,汉族文化和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民间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融合,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青海“花儿”就是这许多“融合”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花儿”成为“最具民族亲和力、最大民间认可度和最显青海民族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又大大影响了各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气质,造就了既传统又特殊的地域文化。正因为青海有多样的地貌和各种气候,所以形成了多样化的曲令,多样化的风格语言,多元化的音乐形象,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多样化的演唱会,显现出了独有的特色。他对“花儿”的特色文化的论述,论据十分充分,理由十分完备,逻辑也很严密,获得了文艺评论家们的认可,在广大群众中也产生巨大影响。“花儿”是特色文化的概念已经形成并广为流传,打造“花儿”品牌,营造“花儿”产业的研究已经开始,“花儿”是青海特色文化的理论又使“花儿”成为品牌,大大提高了“花儿”在文学中的地位,这方面滕晓天先生出力最多,鄙人认为他的贡献最大。
  四、关注“花儿”的未来,探索“花儿”的创新
  2004年,青海花儿研究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以朱仲禄、滕晓天、井石等为核心的第二届理事会,他们集思广益,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打造青海花儿品牌”的理念,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罗耀南、赵宗福、唐钰、井石、颜宗成、石永、马光星都写了许多文章,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综合起来就是:“花儿”要大发展,“花儿”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塑造“花儿”品牌,扩大“花儿”品牌,“花儿”应该成为旅游品牌,“花儿”产业要有新思维,要找准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切合点,成为经济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滕晓天出力最大,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滕晓天先生主持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的工作以来,任劳任怨,不怕劳苦,极力推进青海“花儿”的研究工作,2007年7月,与江河源文化研究会、青海省文化馆联合举办了“花儿的昨天暨朱仲禄花儿艺术研讨会”;自2008年起,和青海省文化馆联合举办了8届 “西北五省区优秀花儿歌手花儿会”,打造了“花儿”文化的名片;2009年上半年,青海电视台和青海花儿研讨会又成功地举办了“青海花儿电视大赛”;2009年3月,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和青海省文化馆联合出版了《青海花儿选》,从浩如烟海的传统“花儿”中精选了五百余首,展示了青海“花儿”的全貌,突出了青海“花儿”的特色;2010至2011年,组织大家开展了多种学术研究,出版了多部专著,《青海花儿话青海》、《青海花儿唱青海》,就是他的示范性作品。他近些年来创作的“花儿”大约有3000余首,从“花儿”的唱词、韵律、修辞手法、语言的韵味方面不失为精品。身为青海花儿研究会的会长,从创作到理论研究,尤其在特色文化的论述,特色品牌的推广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带头,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更令人欣慰的是,青海花儿研究会组织专家编写的《花儿春秋》这部文化专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专门写了序言,他说:“在我省‘花儿’整理和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青海省文化馆、青海省文化研究会再次组织专家学者完成了这部文化专著《花儿春秋》,令人欣慰和鼓舞。”“《花儿春秋》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花儿’的历史、文化、艺术和产业发展的综合研究的专著,既填补了青海省特色艺术志的空白,又开拓了文化历史研究的新视野;既对‘花儿’进行了整体性的轨迹梳理,又从学术层面上探讨了‘花儿’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一个大成就。”这个评价很全面,也很公允。
  同时,新一届花儿研究会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每年都有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都有新的观点,他们多方面的筹集资金,自费出版了七八部专业书籍,填补了历史空白,有的第一次把“花儿”研究系统化,正式出版著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
  新一届青海花儿研究会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理事们清醒地认识到,老一辈专家学者罗耀楠、董绍宣、朱世奎、魏明章、马甘、张更有、石永等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为了后继有人,他们的眼光又放在今后的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一是扩大了队伍,扩大了范围,把过去单纯的学术研究队伍扩大为研究者、歌唱者、爱好者,聚拢了人气,凝聚了各阶层、各层次的花儿人。二是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花儿”研究从过去的纯研究、纯学术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大局联系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演唱结合起来,提升了“花儿”的社会地位,使“花儿”有了新的积极意义。三是大力吸收和培养年轻学者、女学者、少数民族学者,同时大力提倡以老带新,发挥老学者的重大作用。目前已初具规模,收罗了一批很有前途的年轻作家:罗紫云、李成虎、贾文清(女)、杨秀珍(女)、吴红燕(女)等;颇有成就的研究者李红(女)、郭晓莺(女、教授)、郭艳丽(女)、马岩芳(女、硕士研究生)、曹金泰等;后起之秀姚占山、马清华(女、回族)、吴玉兰(女)、刘永梅(女)、才登(女,藏族)、冶生福(回族)等,他们逐渐成为能演唱能写词的“两栖人”。此外,他们还力推为青海花儿研究做出开拓性贡献的老学者逯登泰、李文石、魏明章、朱仲禄、王歌行等,外省籍“花儿”研究者王浩、刘凯、邓靖声、张谷密、黄荣恩、白渔、王国林、张志珪等,广泛团结了广大的学者。我们相信,研究“花儿”、热爱“花儿”的有志之士今后会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青海“花儿”的研究和青海特色文化的前景,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最后,我还是用井石先生的话作结:“花儿不枯。灿烂的青海‘花儿’一定能红遍中国,香播四海。”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在实际形态上纷繁复杂,形式各异。各科教学都有其特殊的内容、方法和专门的活动方式,但归根结底,各种具体形式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形成技能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外语教学中,因为言语过程是特别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掌握 一定的心理学原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规律,对外
期刊
摘要:随着新资助政策的实施,国家的财力人力投入不断加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不断向纵深发展,由传统的经济资助向多元化资助转变,资助的目的也由单纯缓解经济压力,转变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功能。校內勤工助学与校外相比,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内勤工助学;育人;导师制;社团化管理  一、校内勤工助学育人的优势  近几年来,关于勤工助学在育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常常被人们称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也风靡全球。在现代社会中,消费纯粹是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活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新的消费观念的冲击,由此带来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与方式日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女大学生更加容易受到非理性消费的影响。笔者旨在通过个案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分析了女大学生消费群体是如何被社会化,如何被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消费
期刊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今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校期间创业最难应付的就是风险。而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的自主创业形式是网上开店,为了提升大学生网店创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针对大学生网店创业风险主要来自经济政策、不法分子、大学生创业经营能力、中间服务机构、网络安全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以备大学生网店创业者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网店创业;项目风险;规避策略  
期刊
摘要:从信息技术社会发展对应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对如何做好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进行了阐述,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考核上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计算机应用真正的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所服务。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在用人要求上无一都会冠上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高职高专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期刊
摘要:通过对(苏北地区)一千名在校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和归纳出目前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中彰显的诸多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目前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 ;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关注也逐渐提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存在。很多学生没有想过做一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少数意识到职业规划重要作
期刊
《讲话》精神像太阳  永为文艺指航向  面向大众去创作  深入生活话衷肠  喜闻乐见供欣赏  大众接受喜洋洋  文艺工作为大局  与时俱进事业旺  百花永远要开放  而今全力奔小康  言之无物众人厌  无病呻吟没市场  真正意义好文章  大众内心深处讲  放手创作为大众  形式新颖蕴思想  祖国河山多宽广  碧水蓝天任翱翔  昆仑美玉走天涯  青海湖水扬波浪  急流小溪在欢唱  雪莲山顶静绽放  
期刊
摘要:深圳特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外来工是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付出了自己的汗马功劳,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没有引起重视,仿佛是边缘的人群,为此,我们要重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也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做一些有益于他们,有益于历史的工作。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进程;文化关怀  从所周知,深圳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最大的外来工集中地,而宝安又是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家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其宗教信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方面使得土家族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得土家族原有的本土文化不可逆转地开始被同化。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角色。  关键词:土家族;教育;民族同化  一、恩施土家族文化略览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等地区。195
期刊
摘要: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在全国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文艺工作者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开展群众文化服务,有效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本文试图从中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形势;文化活动;满足需要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在2011年10月日于
期刊